《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增补版)》的结尾,作者指出:法国革命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文化传统,并创造了一种“内战式的政治风格”,它在革命后近百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影响着法国的政治生活。这种政治文化的某种表现对我们而言也并不陌生。 本书首先从精英文化层面、传统与现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和冲突,来阐释作为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最重要特征的“决裂”信念的多层意涵、内在实质和多重影响,说明法国革命者所谓同旧传统的完全决裂其实是一种旧传统中的挣扎,对法国大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开始,以接受君主专制告终这一历史怪圈,给出了令人折服的解释。接着从大众文化层面阐释由“决裂”意识派生出来的革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并从心态史学角度阐述和论证了法国大革命政治的公开性原则,及其同专制独裁的再生与雅各宾派衰亡的多重联系。作者揭示了大革命时代群众现象的基本特征,强调了大革命的群众现象对于理解大革命以来法国的政治风格,乃至整个大革命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作者富有张力的思考,无疑将引领读者进入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深水区,再思大革命这一艰巨命题。 作者简介: 高毅,安徽六安人,1955年7月出生于安徽安庆。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4年晋教授,199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访学或工作,为时近六年。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兼党委书记、法国革命史国际委员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史、欧美近代史、世界文明史。著有《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欧洲的分与合》(合著)、《世界文明史》(合著,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范围涉及法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史学理论等。译有《法国大革命史》(合译)、《福柯的生死爱欲》、《他乡:以撒·柏林传》(合译)等。 目录: 绪论:关于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与历史学 二、心态史与法国革命政治文化 三、大革命政治文化研究的误区 四、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概况 第一编决裂——在传统中挣扎 第一章宪法的窘迫 一、法兰西宪法观念溯源 二、法国宪制动荡的心态根源 三、否决权和一院制背后的隐忧 四、“无宪法,毋宁死” 第二章代议制的困境 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二、摆脱强制委托权的企图 三、树而不立的代议制权威绪论:关于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与历史学 二、心态史与法国革命政治文化 三、大革命政治文化研究的误区 四、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概况 第一编 决裂——在传统中挣扎 第一章 宪法的窘迫 一、法兰西宪法观念溯源 二、法国宪制动荡的心态根源 三、否决权和一院制背后的隐忧 四、“无宪法,毋宁死” 第二章 代议制的困境 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二、摆脱强制委托权的企图 三、树而不立的代议制权威 四、直接民主制思潮的干扰 五、“代议民主制”的尝试 六、无法摆脱的专制幽灵 第二编“祖国在危急中”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增补版跋高毅此书之所以成功,可能正是由于他注意到我们过去研究工作中的缺陷而努力加以改进。他善于借鉴国外史学方法与成果,把年鉴史学、心态史学、政治文化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引进历史研究,从而强化了我们的阐释武器,加深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高毅的劳动果实不仅有益于世界史工作者,也有助于中国史研究的另辟蹊径。 ——张芝联不过,要说明这种融合,还不能忽视一个极为重要的中介因素,那就是大革命前夕流行于法国城乡的匪患恐惧。 在大革命将至的法国,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安定的征兆。仅从经济方面来看,严峻的形势就大有要把法国人逼上绝路的架势;1788年农业严重歉收,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地区战云密布、商道不通,中欧和东欧的市场也因战乱而趋于关闭,西班牙后来又禁止了法国布匹的进口,使法国工业和对外贸易遭到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法国政府的政策也在无意中促成了形势的恶化:1787年完全开放谷物贸易的国王敕令原想刺激农业的发展,不料却因1788年的歉收而引起了食品价格的腾涨;1786年法国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本来是为了引进英国先进的工业技术,不料想却因开放过猛而使法国民族工业受到摧毁性的冲击——如亚眠和阿贝维尔原有的5672台织布机中竟有3668台因此而停机,在针织品工业方面被迫停开的机器则多达7/8。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社会上的失业大军,意味着法国城乡已充满饥饿的人群。 走投无路的人们为了生存,只好出门行乞,而要饭对于当时许多法国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农村中至少有1/10的人口常年在外讨饭。一遇粮价上涨,还会有大量收入微薄的工资劳动者加入乞丐的行列。乞丐们一般也都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施舍,但他们那一张张陌生的、哀怜的脸庞突然出现在门前,也难免会给人们带来某种恐惧。此外,已经缴纳过什一税(据称其中一部分是专门用来救济穷人的)的农民对于仍有要饭的不断登门,也会很自然地渐渐感到厌烦和不满。何况在真正的乞丐中也的确混有不少二流子式的职业乞丐,这些人被认为是十足的懒汉、无赖,直令那些朴实勤劳的农民极为痛恨。 这种由乞丐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又因当时社会上大量流动劳动者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强烈。由于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严重,更由于大量工人的失业,法国的道路上奔波着无数找工作的人。1788年10月,特鲁瓦市登记在案的失业者计有10200人,实际上其中的6000人早已离开了城市,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很可能就在东奔西颠地找工作。自然,这种找工作的过程往往也就是行乞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