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范存忠文集”,为一代比较文学宗师范存忠先生学术著作结集,首次整理出版。文集共5册,悉心收录范先生六十多年学术生涯中散落各处的著作、论文和学术报告,系统呈现跨文化研究先驱的学术成就,以及开创比较文学影响学派的重要思想及其历史观、文学观、文化观。作为宝贵的学术熏陶与研究资料,“范存忠文集”为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提供极佳范本。 本书简介: 《英美史纲》是1961年受教育部委托,范存忠先生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历史编撰的教材,同时也是饶有趣味的普及型历史读物。《英美史纲》讲述从古代,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美国的历史,对各时期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重视英美文化的介绍,着重描述语言文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是了解英美历史文化的基本著作。 作者简介: 范存忠(1903—1987),字雪桥、雪樵,上海市崇明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193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44—1945年在牛津大学讲学;1931—1949年间,历任原中央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后,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图书馆馆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英美史纲》、《英国文学史纲》、《英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化在英国》、《中西文化散论》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前封建时期和封建早期的英国(诺曼征服以前) 一古代史时期的不列颠 二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主后的不列颠 三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序言第一章前封建时期和封建早期的英国(诺曼征服以前)一古代史时期的不列颠二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主后的不列颠三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化第二章封建制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的英国(11至15世纪)一诺曼征服和诺曼封建制度二国王、诸侯和教会及封建骚乱三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四13至14世纪的经济发展与农村变化五瓦特·泰勒的起义及其后果六封建制度的危机七12至15世纪的文化第三章16世纪的英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二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和宗教改革三伊丽莎白的统治时期四英国的文艺复兴第四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革命的经济和政治前提二革命的开始:第一次和第二次内战三共和政府与护国政府四斯图亚特王朝的复兴与1688年的政变五革命的后果及其历史意义六17世纪的文化发展第五章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一议会政治:政党、内阁、首相二原始积累的加速:银行、国债、圈地运动三对外掠夺和向外扩展四工业革命的开始五英国的启蒙运动第六章北美独立革命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一英属北美洲殖民地二独立战争的酝酿时期三革命的独立战争四独立革命的结局第七章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1789—1815)一英国社会对法国革命的反应二1793年至1802年的对法战争三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时期四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思想发展和文学流派第八章1815年至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一19世纪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议会改革运动三宪章运动四19世纪前半期的文化发展第九章工业垄断地位形成时期的英国(19世纪50至60年代)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涨二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三政治制度和议会改革四侵略政策和侵略战争五19世纪中叶的文化发展第十章独立革命后的美国和美国内战一独立后的政治斗争和19世纪前半期的经济发展二19世纪20至40年代的政治情况三美国内战四独立革命至内战结束时期的文化发展第十一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一英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帝国主义二政党政治爱尔兰问题三向外扩张和殖民地掠夺四英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英国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化发展第十二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一资本的垄断和政治的腐朽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向外扩展三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化发展第十三章英国、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二英国、美国与世界大战的进程三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工人运动第十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和美国(1918—1939)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化发展第十五章英国、美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原因与性质大战的初期(1939—1940)二英美被迫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1—1945)三法西斯联盟的崩溃与人民民主制度的产生四小结附录一大事年表附录二参考书举要附录三译名对照表前言再版序言《英美史纲》是1961年5月受教育部委派,父亲范存忠先生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美历史而编撰的一部教材,分上下两册。这部教材是由范先生编写的教材《英国史纲》延伸而来,1963年到1964年,曾在南京大学英语专业试用,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连续修订重印了四次。1964年7月中旬,高教部文科教材办公室决定将此教材作为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通用教材推广使用。由于“文革”,这个计划被耽搁了。《英美史纲》既是一部教材,也是本饶有趣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英美史纲》讲述了从古代的英国,即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历史和美国历史;对英美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语言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多彩。这部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英美文化的介绍;每章结尾都有一节着重描述语言文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著名的文学家和名著的介绍,其目的在于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扩大和加深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英美史纲》能使读者从书中感受到英美各个历史时期的兴盛与衰落;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对文史学科的学生和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在译林出版社的帮助下,在五十多年之后,我们将这本书整理出版,推荐给读者,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从中获得裨益。范家宁王英2014年11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著述日渐显示出其不朽价值。范存忠先生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领域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对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中西文学文化的相互融会、吸收、碰撞和影响,具有启迪意义。——王守仁范先生在这些专著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为我国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为增进我国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仁敬第一章前封建时期和封建早期的英国诺曼征服以前一古代史时期的不列颠1.不列颠群岛不列颠群岛包括5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总面积约31.4万平方公里,其中主要部分是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四个部分中,英格兰较为重要:它的面积较大,天然物资较丰富,距离欧洲大陆也较近。在远古时代,不列颠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现在英国与丹麦、荷兰之间的北海原是一片沼泽地,现在的泰晤士河原是莱茵河下游的一条支流,现在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海峡原是一块白垩高原。后来,在古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地质上发生陆沉作用;不列颠南部和东南部的白垩高原沦为英吉利海峡,东部和北部的沼泽地陷入北海。于是,不列颠和欧洲大陆分离了。但是,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海和海峡都不是很深。英国和丹麦、荷兰之间有一个多格浅滩,最深处不过40厘米,最浅处不到15厘米,而其中深度在20米以下的面积,广达650平方公里。这是古代莱茵河下游所经过的地方。再者,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也不是很远。现今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之间的多维尔海峡,宽度只有32公里。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站在多维尔海峡,遥望法国加莱一带的海岸线,似乎近在咫尺。这个海和海峡,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只是一道围墙、一条保护房子的壕沟而已。不列颠仍然是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上,它和欧洲其他国家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和这些国家互有影响。“不列颠”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古代罗马人通常把这些岛屿叫做“不列塔尼亚”。现在所称的“大不列颠”是指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周围许多小岛。现在所称的“联合区”是指大小不列颠、北爱尔兰和周围许多小岛。它的总面积为24.42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领土的四十分之一。2.伊利比亚人、凯尔特人在史前时期和古代史时期,好多个种族曾先后在不列颠居住。最古老的居民,通常被称为“伊比利亚人”,他们的居住年代约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700年。伊比利亚人不是一个种族,而是许多不同的种族。在古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漫长岁月里,他们逐渐从狩猎、渔牧阶段进入农耕阶段。他们和地中海东部各地已有贸易关系。那时不列颠出产黄金、珠子、铜,特别是锡。在古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的著作里,不列颠有“锡岛”之称。我们对于伊比利亚人的知识,主要依靠考古发掘。现在英国南部维尔特郡、骚尔斯伯里有一堆环形的大石柱,叫做“斯通亨治”,据说是公元前1700年间伊比利亚人的建筑的遗迹。在公元前后数世纪,占有不列颠的是凯尔特人。他们大约是从公元7世纪起,分批从莱茵河上游地区移居过来的。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氏族部落制度。他们有一种特殊的僧侣团体,除担任祭司外,兼理司法工作,解决部落之间的纠纷。随着生产的发展,凯尔特人中开始了社会分化。在公1世纪,个别强大的部落领袖已经开始把自己的权力推广于大片的疆域。凯尔特人的基本职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他们使用一种轻便犁,入土不深。因此,小块沙土必须纵横耙梳。后来改用重犁,由牛马拖拉,入土较深。于是,把土地划成长方形的条条,一次施犁,便可播种,叫做“条播制”。在公1世纪,不列颠的东南部已能向欧洲大陆提供粮食。3.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和统治公元前55—公元前54年,罗马将军凯撒曾两次侵犯不列颠,但没有建立基地。43年,罗马大军再次侵入不列颠。通过一系列的战役,侵略者占有现在英格兰的全部,并把它改为罗马的一个行政省。后来,占领区域有所扩展,但是罗马并没有占领不列颠全部,边远地区如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北部,都没有包括在罗马行政省之内。罗马侵略者在征服不列颠的过程中曾遭到多次顽强的抵抗。其中最重要的是61年鲍迪西亚的起义。在一个凯尔特部落领袖的遗孀鲍迪西亚的领导下,起义者攻击罗马殖民化的中心如冈姆洛同(即今科尔切斯特)和伦迪尼(即今伦敦)等处,据说曾杀死罗马移民及其同盟者七万多人。在罗马统治之下,大多数不列颠人要么是奴隶,要么是没有自由的农民。罗马的官吏、商家和庄园主对凯尔特人进行剥削,征收重税,如:土地税、谷物税、关税等。罗马征服者在其占领地区筑了不少公路,造了不少城堡和兵营。他们建立庄园,使用奴隶,扩大种植面积。他们还修建了一些罗马式的庙宇、浴坊、剧院,企图使不列颠人罗马化。公元3世纪时,基督教开始传入,逐渐代替了不列颠人的原始宗教。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达370多年。但是这种统治是不稳固的。斯大林指出:凯撒所建立的帝国“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到了公元5世纪初年,由于内部的奴隶起义,也由于外部的“蛮族”进攻,罗马帝国开始瓦解,罗马军团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也于410年左右结束。罗马统治者在不列颠遗留了不少公路,其中有些一直保存至今。他们遗留了不少城堡和兵营,有些后来发展成为城市,例如:伦敦。他们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边境上遗留了一道抵御“蛮族”的110余英里土墙,至今还有残迹。此外,罗马统治结束之后,基督教仍在不列颠人中传播,形成一种教派——凯尔特基督教派。但是罗马对于不列颠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