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老学日历


作者:彭树智     整理日期:2016-04-22 15:35:23


本书简介:
  《老学日历》是一位年逾八旬老人彭树智的论学之作。岁月沧桑,它以2012年日历体例为经,记录着勤学的书路历程。仰观俯察,它以“立人致知”、“历史记忆”、“诗意人生”、“哲人哲语”、“自然人类”等11个专题为纬,显示着思考的学习轨迹。一以贯之。它聚焦的中枢是人类文明交往自觉的历史观念。人文化成,它又是继《文明交往论》、《书路鸿踪录》、《松榆斋百记》、《两斋文明自觉论》、《我的文明观》之后的第六部同一主旨之作,统称“文明交往六部曲”。
  目录:
  》
   207.名人妙语话人才
   208.王恕的恕道
   209.恕为厚德载物
   210.宽容的品格
   211.倾听与多观
   212.公诚勤朴
   213.李仪祉的“八字教”
   214.“华夏族”的文字与文明
  第九编文化文明
   编前叙意
   215.文化的特质
   216.文明交往的基本事实
   217.全球文明时代
   218.文明自觉与自信
   219.道德自觉
   220.和谐的理念
   221.由文明进程想到文明交往自觉
   222.文明自觉
   223.思想理论上的自觉
   224.《再造文明》中的交往自觉
   225.文明·自由·社会
   226.世界文明对话年
   227.叶文评文明学研究
   228.麦克尼尔的文明观念
   229.文化与理论思维。 230.人文而化之和人文而明之
   231.文明交往中的中西文化之争
   232.适度、适宜和失度
   233.文明交往五则
   234.互动世界,共同家园
   235.“传灯”与传承
   236.美国的政治文明
   237.论人云亦云和亦步亦趋
   238.知非与四知
   239.骄傲主要来自无知
   240.六经为“教”开生面
   241.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242.需要和创造
   243.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
   244.科学技术的真相
   245.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
   246.从中医德风谈起
   247.一个值得尊敬的医生
   248.医学的历史教训
   249.由科普作品想起的
   250.减少与科技交往时的困扰
   251.敬重自然,而不是畏惧自然
   252.生态文明的演进
   253.外国八家论人的死亡
   254..生老病死谈
   255.大学之重要何在
   256.城市的社会文明形态
   257.“乌托邦”译名的启示
   258.乔姆斯基的无政府主义
   259.名声
   260.大乐观与小乐观
   261.理论与现象之间
   262.语言与思维方式
   263.坚持,不可轻易放弃
   264.翻译家是文明交往的转化师
   265.翻译的理念与高低分野
  第十编自然人类
   编前叙意
   266.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267.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268.牛顿的“万有引力论”
   269.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
   27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71.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
   272.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273.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274.梭罗的“不服从论”
  第十一编八十忆师
   编前叙意
   275.忆三位启蒙老师
   276.忆李止戈老师
   277.忆陈翰笙老师
   278.忆瓦·巴·柯切托夫老师
   279.忆大学时代的史论之争
   280.“历史学家茶座”的茶话
   281.真正的友爱
   282.自白
   283.跋:光明和文明交往
  卷末附录
   附录一《烛照文明集》“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按语
   附录二在《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高层论坛上的致谢信
   附录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庆寄语
   附录四致朱传忠同志的信今日为21世纪第十三个年头的元旦。一元复始,我已步入了8l岁的门槛,按农历的虚龄算,已经是82岁的老人了。在这人生的新起点上,我的学习从“立人”开始重新起步。
  人为何物?人是两腿直立行走、两手与头脑互动而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有思想的高级社会动物。两腿直立行走、两手与头脑互动,这犹如物质和精神这两根文明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人脱离了衣食住行,没有物质的生产,社会生活难以维系,社会存在断难继续。人的物质需要永远是第一需要,文明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这个道理。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人的生理自然需求。然而,人不能光靠物质生存,物质需求是人的生理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如果没有精神交往之光的照耀,便与动物的纯生理欲望无多大区别。如果让物欲占据了人的大量精神生活空间,必然导致人文精神堕落、道德滑坡、生活空虚,患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病症,甚至良知泯灭,走上危害自己和社会的罪恶道路。人为何物?人是有人格的高级动物。人要活着,要活得好些,而活着为了什么,这就是人的生存价值与终极意义。人之立,首先立德,立德而人立,立后而行,或立功,或立言,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人之立行于此种正道,就从根本上生活在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之中。立人是立独立的人格,立独立的思想,立有为有不为的品格。所谓“有为”是为真求知,为善从事,为美养心;所谓“有不为”是不为名缰,不为利锁,不为位囚。为了养成立人品格,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而致力于立人之学,要有知足知不足的品格。所谓“知足”是尽力知足、尽责知足、尽心知足;所谓“知不足”是学习知不足,学问知不足,学思知不足。人而为人,常怀有为有不为之志,常怀知足知不足之心,即可步入立人的良性交往大道。
  人为何物?人是有思想、信仰、追求、理想的万物之灵的动物,是灵长类动物之灵长。人有血肉之身躯,更有精神的灵魂。人为肉与灵结合而成,对此,人类各种文明都有同样认识。古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物质和精神前行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物质走快了,就有丢掉灵魂的危险。
  人生存于思想之中,生活于信仰、追求、理想之中。
  “信仰”二字,都是右旁有立人(/『),信为立人而有言,仰为立人而尊敬,信和仰相连为一个词——信仰,它意味着人心在信服尊敬、志有目标、行有不懈追求和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信仰可以说是“心仰”,是人们在心灵上有一个至高的裁判在时刻告诫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信仰可以解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失调失衡问题。信仰使人在物质生活之中获得了精神的约束和心理的慰藉。实际上,比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大的是生产、生活、世界和宇宙的本质规律。这种规律是人类在文明交往中的自然律、社会律和道德律。人类只有努力去发现、理解、掌握、遵循和运用这些规律,在物质生存层面上超越,在精神层面上升华,逐渐达到人与万物一体,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文明交往的自觉。
  人为何物?人是大自然之子。人要爱自然。在鸿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又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如美国文学家亨利.贝斯特在《遥远的房屋》中所说:“自然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假若没有意识到和体验到自然神圣的奥秘,人便不再是人。,’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讲得更深刻:“现代人没有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自己命定是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一种外来力量。他甚至谈到要向自然开战,他忘记了:设若他赢得了这场战争,他自己也处于战败一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人为何物?人是万物中的一种,他是万物中的一物,是万物之灵.既伟大又渺小,关键是在知物、知人过程中要有自知之明。人时时都在写着自己这个“人”字。自觉的人会把“人”字写得更真、更好,不自觉的人把“人”字会写错、写歪。但人无完人,而且处于变化之中。即使一个自觉的人,、也不能把“人”字写得十全十美,只要在大事大节上写正这个“人”字,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鲁迅有言,立国“首在立人”。人为何物?首先是独立的主体,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其次是作为社会性存在之生命之物,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家庭、群体、民族、国家共同体的一员,有共性的权利与义务。人是有个性的人,有其独立、独特、独创、独自的人格。立何种人?立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地球村的人,一个有文明教养的人。从人类文明史看,立人之人,应当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有三种品德:渊博的知识、思考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知识贫乏,就是愚昧;不习惯思考,就是粗鲁;无高尚情操,就流于卑俗。”这里的三种品德正是有文明教养的人所具备的,而其反面,如“愚昧”“粗鲁”和“卑俗”,即不文明的人。立前者而破后者,也是文明化所要求的立人之本。
  人为何物?这只是人的一个总的原问,它还需要具体化。这有待明天再写。总之,我的文明观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观,从人为文明的核心而言,这种文明观是立人之观。人的文明化是文明交往自觉的基本观念。人的文明化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为了自身的文明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付出了和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果。人在这漫长的、曲折的行程中,要有坚韧、清醒的立人之学,行路要有独立思想的“路相”:昂首、挺胸、收腹、迈开双腿,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努力为人类文明化做更多的贡献。P5-7
  





上一本: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理论与实证研究 下一本:傅斯年一生志业研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老学日历的作者是彭树智,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