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经度,以空间为维度,台湾七十年的风云激荡历程跃然纸上★当时代的车轮轰隆隆驶向未来之际,不论是生活在海峡这头的大陆人,还是生活在海峡那头的台湾人,都应该拨开历史的迷雾去了解七十年风云激荡中的台湾。★台湾就像是一面镜子,既让大陆人看清楚了这些年的自己,也让台湾人不会忘记那些年的他们★现如今的台湾已经不再是当年那副贫穷的模样,高楼林立、马路宽阔、民众生活现代化程度高已经成为了它的新面貌。★在这七十年里,在这片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发生一次政治纷争,每经历一次权力更迭,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大陆人的心。 本书简介: 蒋介石在临终前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蒋经国为什么要推动新改革?李登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人物?陈水扁为何会锒铛入狱?马英九执政下的台湾和他治下的国民党又经历了些什么?本书在详尽介绍了“蒋家王朝”、“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马英九”时代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态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让读者们了解台湾这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台湾,明白台湾的昨天,知道台湾的今天,看清台湾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鹏华,青年畅销书作家,资深图书策划人,少年时喜读历史,长大后更是痴迷,尤其热衷台湾史,文字灵动且富有想象力,先后参与出版作品十余部,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黑道风云杜月笙》《旧日本新日本》《狂人末日》等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 1945~1949硝烟散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台湾 1.甲午之殇:宝岛台湾沦陷日寇之手2 2.日本战败,台湾重回祖国怀抱8 3.光复之后,动荡依旧12 4.魏道明莅临台湾15 5.败退大陆:西康,海南,还是台湾?19 6.败退前的掠夺23 第二章 1949~1975困守一隅: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新局面 第一章1945~1949硝烟散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台湾1.甲午之殇:宝岛台湾沦陷日寇之手22.日本战败,台湾重回祖国怀抱83.光复之后,动荡依旧124.魏道明莅临台湾155.败退大陆:西康,海南,还是台湾?196.败退前的掠夺23第二章1949~1975困守一隅: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新局面1.朝鲜战争爆发,国民党赢得喘息之机282.台湾的“白色恐怖”313.困境求生,开展整党运动354.用三民主义治理台湾385.解放军炮击金门426.蒋介石统治集团被逐出联合国447.“光复”无望,蒋介石病逝阳明山48附录:【蒋介石私人档案】54第三章1975~1988时代的葬礼:蒋经国亲手终结蒋家王朝1.严家淦“让位”蒋经国602.危机下崛起的台湾经济633.影响深远的“美丽岛事件”684.江南案VS十信案755.远去的戒严时代:解除“戒严令”82附录:【蒋经国私人档案】90 第四章1988~2000权力更迭:“台独”分子成为新统治者1.新桃旧符:李登辉走上权力之巅942.年轻化、知识化、本土化1023.1990年大选前的博弈1074.“三月学运”引发了一连串改革1125.李登辉的大权独揽1176.国民党的两次分裂124第五章2000~2008渔翁得利:民进党登上权力顶峰1.“冻省”、“兴票案”与亲民党成立1302.民进党的崛起与陈水扁上台1383.“八掌溪事件”与“核四”风暴1434.扑朔迷离的2004年大选1495.高捷弊案祸及陈水扁1556.声势浩大的“红衫军运动”160第六章2008~2015新世纪政局:台湾迎来开明的“小马哥”1.小马哥的“黄金十年”1682.“陈江会”带来两岸发展新局面171 附 录:1.台湾大事记1772.台湾小档案1803.体味台湾之美182 后记185前言台湾,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北邻琉球群岛,西与福建隔海相望,地产丰富,景物宜人,文化浓厚,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中华宝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时候就在澎湖设立了巡抚司,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立东宁省及承天府。清朝时期,郑成功后人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以及台厦道,后来清廷又改设为台湾省,台湾这一名称才正式确定,后来一直沿用到现在。 可是,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以后,这座一直与大陆血脉相连的“宝岛”,却就此与大陆隔海相望。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台湾经历了蒋介石时期的独裁统治,蒋经国时期的飞速发展,现如今的台湾已经不再像七十年前那样贫穷、破旧,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在这七十年里,在这片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发生一次政治纷争,每经历一次权力更迭,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大陆人的心。 所以,七十余年来,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问题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也是海峡两岸人民最渴盼解决的历史议题—,不论是海峡这边的大陆人,还是海峡那边的台湾台湾,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北邻琉球群岛,西与福建隔海相望,地产丰富,景物宜人,文化浓厚,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中华宝岛”。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时候就在澎湖设立了巡抚司,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立东宁省及承天府。清朝时期,郑成功后人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以及台厦道,后来清廷又改设为台湾省,台湾这一名称才正式确定,后来一直沿用到现在。可是,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以后,这座一直与大陆血脉相连的“宝岛”,却就此与大陆隔海相望。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台湾经历了蒋介石时期的独裁统治,蒋经国时期的飞速发展,现如今的台湾已经不再像七十年前那样贫穷、破旧,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在这七十年里,在这片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发生一次政治纷争,每经历一次权力更迭,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大陆人的心。所以,七十余年来,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问题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也是海峡两岸人民最渴盼解决的历史议题—,不论是海峡这边的大陆人,还是海峡那边的台湾人,都在渴望着早日团圆,早日实现“一个中国梦”。因此,不管未来会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问题都要尽快去解决,哪怕付出多大的代价,也都要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依据台湾七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以独特敏锐的视角和轻松诙谐的笔调详尽地介绍了“蒋家王朝时代”、“李登辉时代”、“陈水扁时代”以及马英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态,对台湾的社会演变结构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做了详细的阐述,让读者在了解台湾七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台湾,明白台湾的昨天,知道台湾的今天,看清台湾的明天。台湾,先后经历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统治期。那么在不同政治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悄然上演?本书将像一部雄浑厚重的纪录片一样为你揭开历史的迷雾!第一章1945~1949硝烟散尽: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台湾1895年10月21日,日军进入没有设防的台南府城,台湾保卫战正式宣告失败。此后五十年,台湾沦亡日寇之手。而保台失败的义军领袖丘逢甲则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回到祖籍广东蕉岭。他把书房取名为“念台精舍”,为儿子改名为“丘念台”。1896年,丘逢甲满怀悲愤写下了《春愁》一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十多年后,丘逢甲在弥留之际依然嘱咐家人:“葬须向南,不忘台湾。”可以说,丘逢甲的后半生就是台湾刚刚脱离祖国那些年的真实映照,大陆日日思念台湾,台湾夜夜渴盼回归,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凄风苦雨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1.甲午之殇:宝岛台湾沦陷日寇之手“台人骤闻之,若夜午暴闻雷轰,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江山渊:《徐骧传》,《小说月报》第9卷第3号(1)19世纪末的大清王朝是一个大厦将倾的古老帝国,而与之一水之隔的日本却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强国。而就在垂垂老矣的古老帝国正企图借助洋务运动的风潮重新振作之际,一直窥伺在侧的日本则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1894年,中国农历甲午年,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日本人将他们的枪口对准了垂涎已久的大清王朝。很快,第一枪就在大清王朝的附属国朝鲜打响!此时,千里之外紫禁城内,却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太监宫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因为这时正是“万寿无疆”的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期间……(2)5月31日,大清王朝的“前院”突然起火了。这一天,作为大清王朝的附属国的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朝鲜全州被金埲准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给占领了。金琫准是朝鲜全罗道的东学道徒,他率领的起义军主张扫灭权贵、驱逐夷倭、济世安民,因此起义之后得到了很多朝鲜民众的响应。全州被起义军攻占的第二天,朝鲜国王李熙马上遣人向清廷求救。6月4日,清廷派遣直隶总督叶志超率领1500名士兵乘两艘兵舰赴朝平叛。然而,就在叶志超率领的援朝清军启程之际,时任日本内阁首相的伊藤博文却一脸兴奋地对枢密院议长的山县有朋说道:“此次清廷出兵朝鲜平叛,真乃是上天赐予的好机会,天皇陛下的宏愿即将可以变成现实了。”6月5日,由日本陆军大臣、总参谋长、参谋次长、海军司令部部长等人组成的“大本营”开始实施入侵朝鲜的作战计划。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以保护日本使馆侨民为借口,率领日军先遣队400余人从仁川登陆进入汉城(现韩国首尔)。在大鸟圭介率领日军先遣队登陆仁川之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对其训话:“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说白了就是,陆奥宗光要求大鸟圭介进行挑衅,伺机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令日本人失望的是,全州起义很快就平息了。义军领袖全琫准得知日军先遣队进入汉城的消息之后,马上就看穿了日本人阴谋。为了不让日本人的阴谋得逞,全琫准便与朝鲜政府达成“相议官民相和之策”,提出27条弊政改革方案后达成双方停火意向。10日,起义军和朝鲜政府正式达成和解。次日,起义军撤出了全州。日本人一看自己的阴谋无法实现,马上开始露出了狰狞的一面。在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之后,大鸟圭介马上口头答应清王朝的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就在袁世凯等着和日本人签署正式的撤兵协议之际,日本人则在15日提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中日两国共同撤兵的口头协定就此破产,还为日本增兵朝鲜提供了新的借口。16日,日本大本营派遣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登陆仁川。28日,日本大本营又派遣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仁川。此时,日本的驻朝兵力已经增加到了8000多人,人数已经是驻朝清军的数倍之多。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负责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日本人履行之前的撤兵的承诺,一直在增兵和先撤兵的问题上犹豫不定。事实上,李鸿章犹豫不定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那就是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调停。而结果恰恰相反,李鸿章的举棋不定进一步增加了日本人发动战争的野心。7月14日,在之前已经向清王朝发出了一封“绝交信”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又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封“绝交信”,在坚决不撤兵的同时反咬中国一口,指责中国对日本进行挑衅,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清王朝希望通过和谈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案彻底宣告破产了。此时,一直按兵不动的清王朝才开始认清日本人的真面目,赶忙派遣军队增援朝鲜驻军。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7月20日,伊东祐亨为司令长官的日本联合舰队开始向驻朝清军发起挑衅,同一天,大鸟圭介也向朝鲜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48小时之内答应其“废华约、逐华兵”的无理要求。7月23日凌晨,日军向汉城王宫发动了突然袭击,还在睡梦中的朝鲜国王李熙被挟持。随后,日本人扶持李熙的父亲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人的突然袭击让清政府大惊失色,在还没有等清朝统治者们脸上的神色恢复正常之际,7月25日,中国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联合舰队又突然向朝鲜丰岛海面上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两舰发动了突然袭击——丰岛海战正式打响,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准备不充分的中国军队先后在平壤战场和黄海战场上遭遇重大失利——9月15日,叶志超、左宝贵等人率领的驻朝清军与日军在平壤展开激战,战斗打响后清军统帅叶志超却贪生怕死,在左宝贵战死之后马上率清军仓皇溃退,溃逃过程中又遭遇日军伏击,致使清军损失极为惨重,平壤之战最终以清军大败告终。9月17日,中日两国的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展开激战,此役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战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600余名官兵负伤阵亡,虽然日军舰队也遭遇重创,但是北洋水师最终还是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的失败成为了甲午战役的转折点。随后,清军又与日军先后在鸭绿江北岸和旅顺展开激战,但是由于清军装备落后,再加上指挥不力等原因,又是接连吃大败仗。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大清王朝在洋务运动中花费大力气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基本上以清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3月24日,李鸿章在和日本人谈判完返回使馆的路途中遭遇日本浪人的袭击而受伤。日本人担心此事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马上宣布承诺休战。30日,中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21天,范围限于山东、直隶、奉天等地。但此时,澎湖已经被日本袭击后占领,宝岛台湾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盘中之肉。为了顺利攫取在台湾的利益,日军以一副战胜者的姿态不断对清政府进行威胁。4月1日,日本方面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则乞求降低议和条件。然而,狼子野心的日本人又怎么会放弃到嘴的肥肉呢?10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李鸿章递上了条件非常苛刻的“最后议案”后,又趾高气扬地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道:“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以不容反驳的口吻回答道:“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14日,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致电李鸿章,命其遵旨定约。17日,中国迎来了19世纪末最屈辱的一天——李鸿章代表大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 《马关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3)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到台湾后,每一个台湾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悲愤之中。悲愤过后,大家走上街头开始抗议,罢市、集会、示威游行等反抗活动相继展开。台湾民众发布檄文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与此同时,大陆民众也以各种形式支持台湾民众,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上书清廷要求罢免李鸿章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然而,对于“对外懦弱,对内强硬”的清政府而言,他们又怎么会听取本国民众的呼声呢?5月20日,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所有官员退回了大陆。6月2日,清廷代表李经方走上了停泊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西京丸”号,正式与日本第一任台湾总督兼驻军司令官桦山资纪签署了《交接台湾文据》,至此,一直以来都是神州大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脱离了母亲的怀抱,成为了一个孤悬海外的游子。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无情地割让了,但是台湾人民却并没有放弃反抗。台湾义士丘逢甲组织了反抗日本占领台湾的新政府——“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的总统为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丘逢甲为副总统兼台湾义勇军统领,台湾总兵、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为大将军。事实上,“台湾民主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为了对抗日本保卫台湾而成立的“国家”,这一点从它年号中就可以看出,其年号为“永清”,意思为永远效忠大清王朝。另外,“台湾民主国”成立伊始,总统唐景崧就在文告中也讲道:“惟是台湾疆土,荷大清经营缔造二百余年。今虽为自主国,宜感念列圣旧恩,仍恭供奉正朔,遥做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照常严备,不可稍涉疏虞。”对于台湾人民的反抗,日本人则露出了凶残的獠牙,因为在他们看来,武力是迫使台湾人民屈服的最好方式。5月27日,日本近卫师团从冲绳出发,兵分两路直取台湾。29日,日军在基隆登陆,守军拼死抵抗数日之后,但是终因力量过于悬殊而撤退。随后,日军丝毫不给台湾军民喘息的机会,集中兵力进攻新竹。6月12日,义军首领吴汤兴率部与日军激战六昼夜后壮烈牺牲,新竹沦陷。17日,桦山资纪在台北宣布台湾正式归属日本,日属的“台湾总督府”正式成立,并将这一天定为“始政日”。台北沦陷后,丘逢甲、刘永福、徐骧、姜绍祖、汪国辉、胡嘉猷等人率领的军队仍和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令日军每占领一寸土地都要付出鲜血的代价——在战况激烈的新竹争夺战中,台湾义军与日军血拼20余次,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在台中保卫战中,“黑虎将军”杨泗洪率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壮烈殉国;而在著名的彰化争夺战中,台湾义军死伤多达2000余人;不怕牺牲、一心保卫台湾的义军们为了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用极为低劣的武器与日军激战4个多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日军中最精锐的近卫军团被歼灭了近一半,其师团长中将能久亲王、旅团长少将山根信成先后重伤毙命。然而,由于孤立无援,台湾军民在武器装备和兵员人数方面一直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从台北沦陷后,台湾军民先后与日本侵略者打了一百多场仗,但是败多胜少无力阻挡日军的侵略步伐。10月21日,台南宣告沦陷,台湾全境至此全部沦入敌手。11月18日,手上沾满了台湾军民鲜血的桦山资纪一脸得意地对外宣布,“台湾完全平定”。从此,台湾沦亡日本侵略者之手长达半个世纪!2.日本战败,台湾重回祖国怀抱(1)台湾沦亡日本帝国主义之手的半个世纪里,英勇的台湾民众从未放弃过抗争,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1902年,日本人转变了之前的高压统治方式,采取了“怀柔政策”,寄希望于用怀柔的方式来蒙蔽台湾民众,以达到永久统治台湾的目的。不过,日本人的企图并没有得逞,看穿了日本人所玩的新花样之后,无数的台湾爱国志士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深刻揭露日本统治者的阴谋。在不断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爱国志士们发动武装反抗的脚步并没有停息。1896年年初,台湾义士柯铁高举“奉清征倭”的大旗,以大坪山区为根据地,接连击败来犯的日军,前后坚持长达四年之久。从1907年到1915年之间,台湾先后爆发了十多起抗日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余清芳起义。1915年3月,余清芳组成台湾抗日革命军,号召全体台胞“奋勇争先,尽忠报国,恢复台湾”。起义爆发后,余清芳率部与日军激战数日,连败日军,但最终因为孤军无援而失败,只有200多人生还。1920年前后,在日本东京的台湾籍留学生与大陆留学生、朝鲜留学生组织了“新民会”、“声应会”、“启发会”等进步抗日组织,创办了《台湾青年》等著名的进步杂志。1921年,台湾知识分子们创立了“台湾文化协会”,该组织后来成为了台湾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组织者。1930年10月,著名的“雾社大暴动”在台湾南投县仁爱乡雾社爆发,期间日军伤亡近350人。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还牵制了日军在大陆的军事行动。在日军占领南京之后,由于台湾的抗日斗争势头十分猛烈,迫使日军“调三个师团到台湾镇压;后来因为革命的广大台胞,在深山集结,酝酿大举,又仓皇地再调一师团回台协防”(李友邦:《台湾革命运动》)。纵观台湾同胞的50年的抗日斗争史,真可谓是“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牺牲者多达65万多人。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那样:“台湾同胞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构成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极为光辉的一页。”(2)台湾沦陷后,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为台湾的光复而奋斗不息——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光复的曙光终于闪现。1938年4月,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讲道:“日本自明治以来,早就有一贯的大陆侵略计划。过去甲午之战,他侵占我们的台湾和琉球,日俄战后吞并了朝鲜,侵夺我们旅顺和大连,就已完成了他大陆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湾为南进的根据地,想从此侵略我们华南和华东;而以朝鲜和旅大为他北进的根据地,由此进攻我们的满蒙和华北。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要讲求真正的国防,要维护东亚永久的和平,断不能让高丽和台湾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必须针对着日本之积极侵略的阴谋,以解放高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的职志。”这是台湾沦陷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收复台湾。1941年12月8日,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翌日,中国政府即发表了《对日宣战布告》,布告中讲道:“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一旦缔约一方对于另一方宣战而废止条约,那么这一条约对于废约方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因此,中国和日本在过去所签署所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对日本宣战的那一刻起,就全部失效,所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所攫取的台湾主权已经在法律上完全失去了依据。一年多之后,中国强烈希望收复台湾的要求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1943年11月下旬,第二次世界大战历程中最著名的开罗会议在埃及举行。会议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国际政治巨头”提出:中国将从日本的手中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失地。最终,南京国民政府的提议得到了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支持。11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方签署了《开罗宣言》。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向全世界公布,宣言中明确指出:“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得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可以说,《开罗宣言》的发表,不但让全世界期盼和平的人们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希望之光,也让亿万华夏儿女看到了收复台湾、收复故土、将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的希望之光。(3)1945年8月15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迎来了其服役期中最辉煌的一天,上午9时许,日本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日本政府的投降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接受投降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美国海军上将、中国的徐永昌将军以及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代表签字——沦陷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0月17日,中国军队终于在五十年之后登上了台湾。当天,美军派出30多艘军舰和10多架飞机载着中国军队和政府接收人员抵达台湾。率先抵达的国民党第73师一登陆基隆港,就看到了两岸举着鲜花挥舞着彩带,脸上挂着热情的微笑的台湾人民。而在第73师登上火车准备向台湾进发时,铁路两边的欢迎队伍足足站了几十公里。10月24日,在中国军队全面接管台湾之后,国民党上将、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交通处长严家淦以及美国军事顾问抵达台北。10月25日,整个台湾的上空弥漫着欢乐的气息。上午9时,“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的公会堂正式举行。仪式开始后,末代日本驻台总督安藤利吉代表驻台日军向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鞠躬行礼后呈上军刀,随后在象征着彻底交出了台湾统治权的投降认领证上签字……当天下午,陈仪通过广播向全台湾、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地宣布:“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此一极有意义之事实,本人奉命特向中国同胞及全世界报告周知。”时间的指针走过了50年又152天后,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台湾的行使主权。10月25日,这个伟大而又特殊的日子被台湾人民定位“光复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台湾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台湾五十年的凄苦沦陷岁月终于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