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回声(二集)》收集了作者高峰枫2007年到2014年之间发表的专业论文之外的大部分文章和书评。全书共15篇,包括《耶稣手中的罗马银币》、《科伦索主教与摩西五经》、《钱锺书致方志彤英文信两通》、《黑人学者的奋斗史》等。 作者简介: 高峰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占典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方面的研究。 目录: 第一辑耶稣手中的罗马银币革命者耶稣:布兰登“奋锐党理论”评述赫胥黎与圣经科伦索主教与摩西五经纳粹神学家有罪吗?第二辑钱锺书致方志彤英文信两通“所有人他都教过”:方志彤与哈佛在京留学生第三辑“学术义和团”的胜利西方不高兴和上帝顶嘴黑人学者的奋斗史汉娜·阿伦特“剿袭”案始末你温柔的修辞高校的乱象偷学不易后记要了解奋锐党的情况,先要弄清楚公元l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政局。公元前63年春,罗马大将庞培率军进入耶路撒冷,犹地亚地区(Judea)丧失了自治的地位,被归入罗马的叙利亚行省。公元前37年,亲罗马政府的希律(Herod)被立为犹地亚的王。希律王在位三十余年(公元前37—前4年),他工于权术,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总能取得罗马最高当局的信任。由于他对于罗马俯首帖耳,不免招致犹太人民的憎恨。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后不久,犹地亚各地便起骚乱。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一向比较动荡,有一人名犹大,因其父为希律王所杀,便在希律王死后自称“弥赛亚”,揭竿而起。这是犹太人反对罗马人的首次起事,很快就为罗马的叙利亚总督平定。在这次镇压当中,有三千犹太人被钉上十字架处死。十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年,当时的叙利亚总督为征税的缘故,在犹地亚地区进行人口登记,又激起民愤。加利利人犹大(JudasofGalilee)在北方号召犹太人抵制登记,不向罗马政府纳税,遂掀起又一次武装暴动。在这次起义中,形成了一个地下抵抗组织,史称“奋锐党人”(theZealots)。奋锐党人以暗杀闻名,他们往往身藏利器,在稠人广众之中刺杀与罗马人为伍的犹太叛徒。奋锐党中最激烈的一支是所谓“短刀党”(Sicarii),因他们所使用的短剑(sicus)而得名。奋锐党反抗罗马人的激烈政治态度终于引发大规模的战事。公元66年,也就是在耶稣受难三十多年之后,奋锐党人以武力推翻了亲罗马的犹太大祭司,攻占了耶路撒冷圣殿。罗马政府不能坐视,多次派军征讨,遭到奋锐党人殊死抵抗。公元70年,罗马大将提多(Titus)统军围困耶路撒冷,该年8月攻克圣城,并焚毁圣殿,从此犹太古国作为政治实体便不复存在,直至1948年以色列重新建国。以上便是这一段历史大致的轮廓。布兰登认为,耶稣生于加利利地区,与奋锐党关系必然非常密切。由于加利利地区“革命”气氛浓厚,暴动多在这里起事,因此布兰登推断耶稣从小一定受到种种熏染:耶稣在他少年和青年成长时期,一定对奋锐党的活动和他们的目标极其熟悉,这一点毫无疑问……很多加利利人都有可能参与了公元6年的暴动,耶稣一定能接触到一些幸存者和烈士的家属。对于一个加利利的孩子来说,这些牺牲的爱国志士必定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而奋锐党人抗击罗马人的故事也一定让他如痴如醉。(第65、343页)客观地说,布兰登的做法近于猜测,因为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少年耶稣对奋锐党真有这么向往。布兰登还根据福音书中记录的耶稣言论,说明耶稣和奋锐党人的追求十分接近,因为他们都同情穷苦人,憎恨富人。耶稣宣扬“天国近了”,这种末世论意味着神的统治即将到来,而一切现行的世俗政权(包括罗马统治)都要被取代(第338、344页)。布兰登理论的一个支点是他对《马可福音》的总体看法。《马可福音》在四福音书中成书最早,约作于公元70年前后。那时犹太战争刚刚结束。在布兰登看来,《马可福音》并没有忠实记录耶稣的生平事迹,而是早期教会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创作的宣传材料。这种特殊目的就是为了让罗马人相信,在罗马帝国境内已开始传布的基督教和在犹太地区发动暴动的奋锐党毫无干系。福音书作者竭力证明基督教不是持有激烈政治态度的教派。简言之,基督教绝不是罗马帝国的敌人,政府不应当对信奉基督教的罗马信徒抱有怀疑和敌视的态度。犹太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罗马人对制造事端的抵抗运动还余怒未消。在这一敏感时期,宣传、推广犹太人的教派是一桩危险的工作,因此福音书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极力宽慰罗马人,极力证明基督教在政治上的清白,以缓解罗马人的敌意。《马可福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作者在行文中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可能激怒罗马政府的文字,哪怕是稍有可能引起罗马人误会、怀疑和猜测的地方,也要想尽一切办法避而不谈,或者绕开。因此布兰登为这部福音书取了一个拉丁文标题,称之为《为罗马基督徒而作的辩诬》(ApologiaadChrislianosRomanos)。《马可福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最明显的例子是将耶稣之死的罪责统统算在犹太人自己的账上。从福音书一开始,马可就将犹太人描写成耶稣的大敌,他们处处与耶稣为敌,而且很早就企图剪除耶稣。相反,马可笔下的罗马人则对耶稣这个为犹太教所不容的犹太人往往有回护之意。处决耶稣的罗马巡抚彼拉多(Pilate)被马可写成一个多多少少有些同情耶稣的地方大员,他似乎想赦免耶稣,但终于不敢违背民意(15:9—15)。犹太人拒不承认耶稣的弥塞亚身份,而与之相对的是,在《马可福音》中第一个承认耶稣神性的竟然是一位罗马的百夫长。他在耶稣断气之后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15:39)在布兰登看来,《马可福音》是为了麻痹、宽慰罗马人而创作的文献,旨在淡化或者彻底切断耶稣与犹太激进运动之间的关联。因此,“马可竭尽所能,不让人们想到耶稣曾经卷入过犹太人争取民族自由的运动中去。马可笔下的耶稣与世无争,远离当时政治利益和政治关怀……”(第280页)。可是,不管作者如何小心翼翼,布兰登以为福音书的字里行间还是留下不少破绽,使人得以窥见耶稣真正的政治立场以及耶稣和奋锐党密切的联系。P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