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张荫麟     整理日期:2016-02-06 12:26:13

1.傅斯年、吕思勉、张荫鳞、鲁迅等民国大师精心解读的中国历史,是学习和研究中国通史入门级之集成性著作,也是重温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2.大师笔下的历史,娓娓道来,从先秦到清朝,可以就一事而精深,可以就一朝而纵论,这些无不依托深厚的学养。本书所选的大师都是时之俊才,多是研究历史的行家里手。民国那个时代的学人,即使说一事,也能知微见著,而纵谈一朝,也有真知灼见,加上那个时期学风很盛,观点因辩论而精粹。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因一事而深,省去了自己提炼的力气,就一朝而论,节省了自己梳理的时间,内容虽然疏简,但大略可见。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所写的历史,因为对历史的熟读、材料占有的广博、研究的深入、引证的精到,写起来往往驾轻就熟,读起来也入得了俗,细说不是戏说,他们所写的历史既正统,也见解深刻;既忠实历史,又显得易读,细说中国史按朝代遴选了作者和作品,每个朝代所选的作品都具有代表性。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民国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著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等多部著作。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1924年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细说先秦
  夷夏东西说/002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028
  周朝的兴起/031
  晋楚争霸/035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040
  第二章秦汉之际
  项羽与巨鹿之战/046
  楚汉相争及其结局/049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057
  武帝时文术之盛/060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064
  改制与革命/067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第一章细说先秦夷夏东西说/002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028周朝的兴起/031晋楚争霸/035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040第二章秦汉之际项羽与巨鹿之战/046楚汉相争及其结局/049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057武帝时文术之盛/060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064改制与革命/067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后汉的分裂和三国/080晋初的形势/083五胡之乱/087南北朝的始末/093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099第四章隋唐五代隋朝和唐朝的盛世/104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107府兵制的起源及其评价/110唐朝的中衰/118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121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125第五章细说宋史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132北宋的积弱/143北宋的外患与变法/148南宋中兴之机运/165南宋恢复的无成/169第六章迅速崛起的蒙元蒙古大帝国的盛衰/176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180元的制度/185元帝国的瓦解/188第七章细说明史明开国以后之制度/194洪武年中诸大事/208燕王朱棣靖难/221明朝的盛衰/235崇祯致亡之症结/239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243第八章盛极而衰的清朝圣祖撤藩取台湾/256盛明之缺失/268嘉庆间兵事之海患/281鸦片案始末/286晚清的政局/302汉族的光复运动/307清朝的衰乱及覆亡/311前言民国是一个让人感到费解,也让人缅怀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学人功底扎实,中西融汇。很多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又有出国的经历,这让他们可以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历史,用先进的方法阐释对历史的洞见。大师笔下的历史,娓娓道来,从先秦到清朝,可以就一事而精深,可以就一朝而纵论,这些无不依托深厚的学养。首先,读历史应该明白你读的是谁写的历史,历史千人千面;其次,看他的历史观,这决定了他笔下的历史的品质;再次,看他写历史的方式,这能看出他所写的深浅度。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所选的大师都是时之俊才,多是研究历史的行家里手。民国那个时代的学人,因为很多人都从小接受国学教育,这让他们积累下了厚实的历史知识,即使说一事,也能知微见著。而纵谈一朝,也有真知灼见,加上那个时期学风很盛,观点因辩论而精粹,中国传统的历史写法,像二十四史那样,真要去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提炼更需要有专业的素养,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因一事而深,省去了自己提炼的力气,就一朝而论,节省了自己梳理的时间,内容虽然疏简,但大略可见。
  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所写的历史,因为对历史的熟读、材料占有的广博、研究的深入、引证的精到,写起来往往驾轻就熟,读起来也入得了俗,细说不是戏说,他们所写的历史既正统,也见解深刻;既忠实历史,又显得易读,细说中国史按朝代遴选了作者和作品,每个朝代所选的作品都具有代表性。
  这些作品有的读起来有些艰深,有的读起来很朴素,有的需要你耐下性子细心去读,有的只需你快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民国是一个学术和文化都很出色的时代,用心写的作民国是一个让人感到费解,也让人缅怀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学人功底扎实,中西融汇。很多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又有出国的经历,这让他们可以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历史,用先进的方法阐释对历史的洞见。大师笔下的历史,娓娓道来,从先秦到清朝,可以就一事而精深,可以就一朝而纵论,这些无不依托深厚的学养。首先,读历史应该明白你读的是谁写的历史,历史千人千面;其次,看他的历史观,这决定了他笔下的历史的品质;再次,看他写历史的方式,这能看出他所写的深浅度。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所选的大师都是时之俊才,多是研究历史的行家里手。民国那个时代的学人,因为很多人都从小接受国学教育,这让他们积累下了厚实的历史知识,即使说一事,也能知微见著。而纵谈一朝,也有真知灼见,加上那个时期学风很盛,观点因辩论而精粹,中国传统的历史写法,像二十四史那样,真要去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提炼更需要有专业的素养,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因一事而深,省去了自己提炼的力气,就一朝而论,节省了自己梳理的时间,内容虽然疏简,但大略可见。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所写的历史,因为对历史的熟读、材料占有的广博、研究的深入、引证的精到,写起来往往驾轻就熟,读起来也入得了俗,细说不是戏说,他们所写的历史既正统,也见解深刻;既忠实历史,又显得易读,细说中国史按朝代遴选了作者和作品,每个朝代所选的作品都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有的读起来有些艰深,有的读起来很朴素,有的需要你耐下性子细心去读,有的只需你快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民国是一个学术和文化都很出色的时代,用心写的作品当然是有品质值得读的作品,见解可能因为新的史料而有偏差和错误,但足可以作为读正史的一个助力,或者说是一个很有效的补充。民国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远,民国精神我们通过作品可以有所了解,一直在说整理出版民国时期大家的作品是件有功德的事,那个时代的很多文人学者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以及家国观念,做学问或是做人都有很多值得后世追崇的地方,细说中国史是间隔有些大的梳理,但斯人已远,余音宛在。商朝从成汤创业以后,六百年间,可考的大事,除了六次迁都,除了对鬼方的大战,除了最后直接间接和亡国有关的打击外,便是五度由盛而衰的循环。所谓盛就是君主英武,诸侯归服;所谓衰就是君主昏暗,或王室内乱,而诸侯叛离。前期第一度的盛衰牵涉到汤孙太甲(商朝第四王)和汤的开国功臣伊尹的关系。这有二说:一说太甲无道,“颠覆汤之典型”,伊尹把他放逐于桐,过了三年,伊尹见他悔过修德,又迎他复位。一说伊尹于商王仲壬死后,把法当嗣位的太甲放逐于桐,而自即王位;其后七年,太甲自桐潜出,杀伊尹。肇始商朝后期的盘庚是一位中兴之主。在他以后,惟他的侄子武丁曾一度中兴。武丁以降,商朝一直衰下去。继位的君主皆生长安逸,“不知稼穑之艰难,惟耽乐之从”(这是周朝开国元勋周公追数前朝衰亡的原因的话)。他们以畋游荒宴代替了国政的烦劳。在商朝末年,一种叔世的颓废和放纵弥漫了整个商人社会。狂饮滥醉的风气普遍了君主、贵族和庶民。这是他们亡国的主因。在叙述商朝灭亡的经过之前,让我们回溯商朝所继承的历史线索。商朝所替换的朝代是夏。关于夏朝,我们所知,远更模糊。例如夏朝已有没有文字?有没有铜器?其农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其政治组织与商的异同如何?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纪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大要如下。夏朝历年约莫四百。其君位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其国都的迁徙比商朝更为频繁。最初的君主禹历都阳城、晋阳、安邑,皆不出今山西的西南角(阳城在翼城西,晋阳在临汾西,安邑在平陆东北)。禹子启始渡河而南,居今新郑、密县间。以后除启孙后相因外患失国远窜外,夏主的迁徙,不出今河南的黄河以南,汝、颍以北。当夏朝为成汤所灭时,都于斟,即今巩县西南。夏朝最大的事件是与外族有穷氏的斗争。有穷氏以钽(今河南滑县东)为根据地,当启子太康时,攻占了夏都(时在斟)。以后统治了夏境至少有六七十年。太康逃居于外,有穷氏以次立其弟仲康及仲康子后相为傀儡。后相继被窜逐追杀。后来后相的遗腹子少康收聚夏朝的残余势力,乘有穷氏的衰弱,把它灭掉,恢复旧物。有穷氏是在夏境的东北,后来灭夏的成汤则来自东南,其先世亦发祥于东北。夏朝的外患盖常在东方。成汤的先世累代为部族长。他的先十四代祖契与禹同时,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为根据地。契子昭明迁于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继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昭明子相土是一雄材大略的君长,曾大启疆宇,以相(在今安阳西十五里)为东都。可惜他的功业的记录只剩下他的后裔的两句颂诗: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此时的海外说不定就是辽东或朝鲜。后来商朝亡后,王弟箕子能逃入朝鲜而历世君临其地,莫不是因为商人原先在那里有些根据?相土以后两三百年间,商人的事迹无考,也许这是他们的中衰时代(传说相土发明以马驾车,又他的后裔王亥——也是成汤的先世——发明以牛驾车)。到了成汤才复把商人带领到历史上,他从商北迁于亳,继灭了北方的若干邻族,然后向夏进攻,夏主桀兵败,被他放逐于南巢(在今安徽巢县东北五里)而死,夏朝于此终结。我们若从夏朝再往上溯,则见历史的线索迷失于离奇的神话和理想化的传说中不可析辨了。凡此种种,本书自宜从略。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后来历史的外表,颇有关系,应当附带叙及。据说禹所继承的君主是舜,国号虞;舜所继承的是尧,国号唐。当尧舜之世,天下为公,而不是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尧怎样获得帝位,传说没有照顾到。舜本是历山(在今山东)的农夫,有一串故事(这里从略)表明他是一个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贤兄,又有一串故事(例如他在哪里耕种,哪里的农人便互相让界;他在哪里打鱼,哪里的渔人便互相让屋;他在哪里造陶器,哪里的陶工便不造劣器)。表明他是一个理想的领袖。帝尧闻得他的圣明,便把他召到朝廷里来,把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他,试他治家的能力;并拿重要的职位去试他政治的能力。他果然家庭雍睦任事称职。尧老了,便告退,把帝位推让给他。尧的时候有一场普遍于全“中国”的大水灾。禹父鲧,因治水无功,被处死刑,禹继承了他父亲的任务终于把水患平定。禹治水的工作凡历十三年,在这期间,曾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并且有一次听到新产的儿子在呱呱地哭呢。后来舜照尧的旧例,把帝位推让给禹。禹在死前,也照例选定了一位益做自己的继承者。但禹死后,百姓不拥戴益,而拥戴禹的儿子启,于是启践登了帝位(一说益和启争位,为启所杀)。旧例一破便不再回复了。这便是尧舜“禅让”的故事。还有一位值得提到的传说中的重要人物,那就是黄帝。他所在故事中的时代虽在尧舜之先,他的创造却似在尧舜之后。照传说的一种系谱(《史记·五帝本纪》),他是尧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辈,这很奇怪),也是商周两朝王室的远祖,并且成了后来许多同化的外族的祖先。黄帝和他左右的一班人物并且是许多文化成分的创造者,例如他发明舟、车、罗盘、阵法、占星术和许多政治的制度;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养蚕织丝;他的诸臣分别发明文字、算术、历法、甲子和种种乐器。总之,他不独是中国人的共祖,并且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他的功用是把中国古代史大大地简单化了周朝的兴起张荫麟现在让我们离开想象,回到事实。当商朝最末的一百年间,在渭水的流域,兴起了一个强国,号为周。周字的古文象田中有种植之形,表示这国族是以农业见长。周王室的始祖后稷(姬姓),乃是一个著名的农师(传说与禹同时),死后被周人奉为农神的。后稷的子孙辗转迁徙于泾渭一带;至古公亶父(后来追称太王),原居于豳(今陕西邠县附近),因受不了鬼方侵迫,率众迁居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境)之下。这一带地方盖特别肥沃,所以后来周人歌咏它道:周原膴膴,董荼如饴。以一个擅长农业的民族,经过移民的选择,来到肥沃土地,而且饱经忧患,勤奋图存,故不数十年间,便蔚为一个富强之国。到了古公子季历(后来追称王季)在位时,竟大败鬼方,俘其酋长二十人了。古公在豳,还住地穴,其时周人的文化可想而知。迁岐之后,他们开始有宫室、宗庙和城郭了。季历及其子昌(后来追称文王)皆与商朝联婚,这促进了周人对商文化的接受,也即促进了周人的开化。至少自古公以下,周为商朝的诸侯之一,故卜辞中有“令周侯”的记录。旧载季历及昌皆受商命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当是可信。但卜辞中屡有“寇周”的记载,可见商与周的关系并不常是和谐的。旧载古公即有“翦商”的企图。盖周自强盛以来,即以东向发展为一贯之国策。古公和季历的雄图的表现,于史无考,但西伯昌的远略尚可窥见一斑。他在逝世前九年,自称接受了天命,改元纪年。此后六年之间,他至少灭掉了四个商朝的诸侯国:一、密今甘肃灵台县西,二、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三、邘今河南怀庆西北,四、崇今河南嵩县附近。此外商诸侯不待征伐而归附他的当不少。又旧载西伯昌曾受商王纣命,管领江汉汝旁的诸侯,大约他的势力已及于这一带。后来周人说他“三分天下有其二”,若以商朝的势力范围为天下,恐怕竟去事实不远了。灭崇之后,西伯昌作新都于丰邑(在今长安县境),自岐下东迁居之。他东进的意向是够彰明的了。文王死后第四年的春初,他的嗣子武王发率领了若干诸侯及若干西北西南土族的选锋(中有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族类,其名字不尽见于以前和以后的历史),大举伐商;他的誓师词至今犹存,即《尚书》里的《牧誓》。凭一场胜仗,武王便把商朝灭掉。战场是牧野,离商王纣的行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不远。朝歌是他的离宫别馆所在,是他娱悦晚景的胜地。这时他至少已有六七十岁了。在享尽了畋游和酒色的快乐之后,他对第一次挫败的反应是回宫自焚而死。商兵溃散,武王等长驱入殷。商朝所以亡得这样快,照后来周人的解释是文王、武王累世积德行仁,民心归向,而商纣则荒淫残暴,民心离叛;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固然不能说没有一些事实的影子,但事实决不如此简单。周人记载中无意泄露的关于商、周之际的消息,有两点可注意。一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可见商人在牧野之战以前,曾因征服东方的外族,而把国力大大损耗了;武王乃乘其疲敝而取胜的。一说“昔周饥,克殷而年丰”。可见牧野之战,也是周人掠夺粮食、竞争生存之战。武王是知道怎样利用饥饿的力量的。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只是周人东向发展的初步成功。商朝旧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为周人所有,而且许多旧诸侯并不因此就承认武王为新的宗主。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这些新国大抵是取旧有的诸侯而代之,也许有的是开辟本来未开辟的土地。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展。但当初武王攻陷殷都之后,并没有把殷都及殷王畿占据,却把纣子武庚禄父封在这里,统治商遗民,而派自己的两个兄弟管叔和蔡叔去协助并监视他们。这不是武王的仁慈宽大。这一区域是民族意识特别深刻的“殷顽民”的植根地,而且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形之下,离周人的“本部”丰岐一带很远,显然是周人所不易统治的。故此武王乐得做一个人情。但这却种下后来一场大变的原因。武王克殷后二年而死,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开国功臣的资格摄政。管、蔡二叔心怀不平,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并鼓动武庚禄父联结旧诸侯国奄(今山东曲阜一带)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背叛周室。周公东征三年,才把这场大乱平定。用兵的经过不得而详,其为艰苦卓绝的事业,是可想象的。于是周公以成王命,把殷旧都及畿辅之地封给文王的少子康叔,国号卫;把商丘一带及一部分殷遗民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以存殷祀,国号宋;把奄国旧地封给周公子伯禽,国号鲁;又封功臣太公望(姜姓)的儿子于鲁之北,国号齐(都今山东临淄);封功臣召公奭(周同姓)的儿子于齐之北,国号燕(都今北平附近),都是取商朝旧有诸侯国而代之的。周公东征之后,周人的势力才达到他们的“远东”。就周人向外发展的步骤而论,周公的东征比武王的克殷还更重要。这大事业不可没有一些艺术的点缀。旧传《诗经·豳风》里《东山》一篇就是周公东征归后所作,兹录其一章如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假如传说不误,这位多才多艺的军事政治家,还是一个委婉的诗人呢!先是武王克殷后,曾在丰邑以东不远,另造新都曰镐京(仍在长安县境),迁居之,是为宗周。“远东”戡定后,在周人的新版图里,丰镐未免太偏处于西了。为加强周人在东方的控制力,周公在洛阳的地方建筑一个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既成,周公把一大部分“殷顽民”,远迁到那里。从此周人在东方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料他们未来的大患乃在西方!周公对被迁到成周的殷人的训词,至今还保存着,即《尚书》里的《多士》。





上一本:罗马史研究入门 下一本:清代受赃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民国大师细说中国史的作者是吕思勉,张荫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