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张作霖和王永江:北洋军阀时代的奉天政府


作者:薛龙,徐有威      整理日期:2016-02-03 11:16:04

☆民国时期东北军阀研究史料
  ☆民国时期东北军事和民政发展之间的合作和冲突
  ☆史料翔实,叙述生动,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围绕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在东北叱咤风云的人物张作和霖王永江在军政和民政方面的博弈,着眼于中国东北地区在军阀时期的社会动态和经济动态,全景式地再现了那个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及传统,揭示了东北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对军阀时期的研究是有益的补充。
  作者简介:
  薛龙(RonaldSuleski):1942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74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1997年在日本东京担任一家国际出版机构的负责人,同时出任日本亚细亚协会主席。1997年返回美国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出任美国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所长兼教授。
  目录:
  中文版序言
  中译本序言
  前言
  对中国军阀时代货币之说明
  有关张学良之说明(其死讯已公布)
  第一章绪论:张作霖之东北
  汉人移民“满洲”
  张作霖
  奉军
  张作霖的核心幕僚
  杨宇霆
  张作相
  吴俊升
  张学良
  于冲汉中文版序言
  中译本序言
  前言
  对中国军阀时代货币之说明
  有关张学良之说明(其死讯已公布)
  第一章绪论:张作霖之东北
  汉人移民“满洲”
  张作霖
  奉军
  张作霖的核心幕僚
  杨宇霆
  张作相
  吴俊升
  张学良
  于冲汉
  东北堡垒
  苏俄
  日本帝国
  张作霖和日本人
  第二章王永江的出场与行政改革
  王永江
  货币问题
  基础性货币改革
  奉天元(奉票)
  税务改革
  省府与自由市场
  对王永江的回报
  第三章1922年的冲突
  华北的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
  王永江打算进行对峙
  王永江离开沈阳
  王永江与张作霖对峙
  张作霖让步
  第四章移民东北
  政务厅
  任命新道尹
  垦殖与发展计划
  计划带来的成功
  第五章拓展地方产业
  实业厅
  商会
  东三省纺纱厂
  东三省纺纱厂的成功
  第六章重组官银号
  创办东三省官银号
  将重组后的官银号投入运作
  奉天军方的阻碍
  重组的官银号开始运营
  第七章王永江辞职
  张作霖重新进入山海关
  戒严法之下的奉天
  王永江决定辞职
  张作霖请王永江返回
  王永江之死
  第八章东北堡垒的崩溃
  莫德惠试图支撑省府
  刘尚清的第二次努力
  张作霖回到令人沮丧的东北
  第九章结论
  共和理念
  军阀现实
  对军阀行为缺乏制裁
  负责的地方官员
  本地商业精英
  东北的军事力量
  东北的平民精英
  民事政府和初步现代化的成果
  地区发展和现代化
  合作与发展的结束
  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的文人政府
  注释
  参考书目提要
  评《王永江与奉天省早期现代化研究》
  译后记此书为中国军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薛龙证实了尽管张作霖在东北实行着军阀统治,然而东北的地方政府及其区域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奉天(三省中最动态和最具活力的省份)的地方行政长官的管理不仅仅是收集税收、岁收和维持秩序,还投入于推动现代化程序的一系列计划中去。这些计划包括货币改革、纺织制造业、公路、铁路建设、电报、电话服务、民工计划和新兴商业等,所有的这些计划都导致了经济的大幅增长。
  冯兆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教授)
  《亚洲研究评论》2003年第4期
  薛龙的这本著作对军阀时期的研究是有益的补充,它以创新且充足的史实说明:1912年到1928年这一时期既是连年军阀混战的时期,也是中国奋发向上的时期。此书打破了以下诸种假设:东北的中国精英是柔弱的,在面对高傲的日本帝国皇权时是优柔寡断的。王永江鼓励移民和建设业的计划是日本正在发展的南满铁路公司和移民计划有效的互为补充。薛龙此书对专业文献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贡献,并将激发学者对不仅是东北甚而是整个中华民国的研究兴趣。
  RanaMitter(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中国季刊》2002年第4期此书为中国军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薛龙证实了尽管张作霖在东北实行着军阀统治,然而东北的地方政府及其区域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奉天(三省中最动态和最具活力的省份)的地方行政长官的管理不仅仅是收集税收、岁收和维持秩序,还投入于推动现代化程序的一系列计划中去。这些计划包括货币改革、纺织制造业、公路、铁路建设、电报、电话服务、民工计划和新兴商业等,所有的这些计划都导致了经济的大幅增长。
  冯兆基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教授)
  《亚洲研究评论》2003年第4期
  薛龙的这本著作对军阀时期的研究是有益的补充,它以创新且充足的史实说明:1912年到1928年这一时期既是连年军阀混战的时期,也是中国奋发向上的时期。此书打破了以下诸种假设:东北的中国精英是柔弱的,在面对高傲的日本帝国皇权时是优柔寡断的。王永江鼓励移民和建设业的计划是日本正在发展的南满铁路公司和移民计划有效的互为补充。薛龙此书对专业文献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贡献,并将激发学者对不仅是东北甚而是整个中华民国的研究兴趣。
  RanaMitter(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中国季刊》2002年第4期前言
  本书是一本有关历史的著作,而每本书也有自己的历史。
  本书的历史始于我的博士论文。我在密歇根大学的亚洲图书馆里,一边浏览,一边思考着几个可以做博士论文的题目时,偶然碰上了存放东北资料的那些书架。那些崛起于东北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和崇山峻岭中的古代北亚民族的形象,很久以前便激发了我对这一地区的兴趣。那里的人信奉山神,相信老虎的力量,并请求离奇古怪的萨满巫师劝走邪恶的幽灵。那里的天气寒冷异常,呼出的空气会凝结在人的胡子上,遭遗弃的动物冻僵后仍伫立着达数月之久。至于为什么这样的景象会激发起我的兴趣,我难以解释,但那时它令我着迷,直到今天仍旧如此。
  时至1972年晚秋我住在东京,时处论文写作的中间阶段。虽然论文的主题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东北的中国官员,但当时中国内地的图书馆对我这样的美国人不予开放。实际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的普遍偏执情绪,甚至只有极少数中国人能顺利地看到本国图书馆保存的文献资料。于是我被迫在东京进行大部分研究,使用了保存在东洋文库内陈旧的中文资料,同时参考20世纪20年代有关中国的日文文献。
  直到我在东京的国会图书馆发现完整的旧报纸——《满洲日日新闻》,我才确知如何将20世纪20年代东北的政府官员和地方精英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此报是日文报纸,出版时间自1906年到1945年,在东北发行。1998年此报由丸善株式会社制成缩微胶卷,但在20世纪70年代,我被特许查看报纸原件。这份报纸引导我了解到了那个时代引起沈阳人关注的地方事件、谣言和阴谋,重现了张作霖时代的东北日复一日的生活图景。在几个月里,我天天去国会图书馆,逐一阅读发生在1916年到1928年的每一事件。
  就在那时,我们的第一个女儿——清美出生了。因为妻子苏珊(Susan)在美孚石油公司设在东京的总部担任英语教师,以此养家糊口,我才得以在白天居家撰写笔记的同时肩负起照顾清美的任务。我们在一个低切口的大纸盒子里铺上一层柔软的棉被,为清美做了一张床,并将它放在挂轴之室里。挂轴之室在日本的住房里是留出来用于放置鲜花或珍奇异宝的。那里也很适合清美,因为她就是我们的珍宝。在清美小床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张漂亮的卷轴画,画中人物是被称为须佐之男命的天神,他那威严的特质与清美欢乐的性格相映成趣。我们一起度过的那几个月中,她大部分时间在酣睡,但也逐步学会探出头来,在房间里爬来爬去搜寻着什么。这在我是一段特别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博士论文通过后,我在位于阿灵顿的德州大学教书。期间我修改了论文的部分章节,将它们以文章的形式发表。1975年,我们的第二个女儿瓦莱丽(Valerie)出生了,她是我们的又一珍宝。瓦莱丽刚出生时和苏珊尚在医院里,我仍记得当时用鲜艳的基色为她将来要睡的小床画画的情景。但是,那时为了论文的出版,我正忙于努力工作,经常在夜里或周末写作,因为此时此刻没有教书任务的打扰。我当时是那种不称职的父亲,没有给女儿应得的陪伴和关爱。两个女孩彼此相处得很好,小瓦莱丽知道如何对她姐姐的滑稽动作报以咯咯的笑声。所以,我对她们的“照看”,常常是在我忙于写文章时,让她们自己一起玩。
  正如这些生活片段所示,苏珊、清美和瓦莱丽,每个人都因为我全心地迷恋于研究东北而受了影响,但她们从未抱怨此事。我乐于将此书献给她们。
  我的许多朋友、老师和同事读过此书的初稿,并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尾形洋一是其中之一,他那时是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也正在研究东北。他向我介绍日本,将关于现代东北的日文文献介绍给我,并介绍我参加了由其老师安藤彦太郎教授主持的东北研究研讨班。尾形洋一是一位出色的导师,也是一位好朋友,他现在已是位于东京的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领导。在密歇根大学,我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成员也不遗余力地给了我许多帮助,他们是费维恺(AlFeuerwerker)、罗杰?哈克特(RogerHackett)、墨菲(RhoadsMurphey)和厄尼?杨(ErnieYoung)。在那几年里,舒尔曼(FrankShulman)定期地、可以说是不间断地将进入其视线的关于东北的最新学位论文和文章发给我,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1980年,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支持,我回到东京待了一年。之后令我也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我又在东京继续生活了18年。在此其间,我在国际出版机构任经理多年,然后又在一个美国大学的东京分校担任校长。那些年里,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从事高水平的学术写作。虽然我自己写的东西大大减少,但令我骄傲的是,我仍能坚持定期发表。那篇博士论文的手稿也一直伴随着我同在东京,但我将其束之箱底不曾审阅。1997年我回到波士顿,在傅高义(EzraVogel)的帮助下,我成为隶属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助理。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有着极为丰富的学术资料,并且每天都有中国知名学者光临。如此好的条件使我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对那篇博士论文的修改,并将初稿写成以来最新出现的学术资源中相关的部分不断加入。
  重写这篇论文并整理成书,使我每天都处于一种乐此不疲的状态。经过在亚洲多年的生活和学习,加上对早年所作研究之意义在潜意识里的思考,我确切地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按所希望的模式重写此文。为了向读者表述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我想把它写成一个类似小说的东西。我是这样安排全文的:在绪论里为全剧的演出设置了舞台背景,每一章服务于对某个故事的详细阐述。最后,我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较多的主人公失落、失败、丧失机遇的感觉,这种感觉加深了他们在弥留之际的忧郁。最后一章通过阐述整个研究的主旨和文章情节的要点,将整个故事嵌入了更广阔的背景。
  本书得益于许多朋友和同事的建议、评论及洞见。山根幸夫曾对我说,生活中没有比读书、写作和研究更让他喜爱的了。他对学术的热情令我印象深刻,他还给我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提供了详细的研究信息。涩谷由里是中国以外为数不多的研究王永江的学者之一,实际上很可能最近只有我们两个对王永江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她发表的研究成果对我很有指导意义。彼得?波利德(PeterBleed)、欧立德(MarkElliott)、艾伦?永云?李(AllenJonghyunLee)、西村成雄、奥那?帕特里克(OonaPatrick)、罗普(PaulRopp)、戴维德?L?维克纳(DavidL.Vickner)、约翰?茨默(JohnZiemer)、徐人仁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许多有帮助的建议。汤姆?考茨常(TomGottschang)、柯伟林(BillKirby)、孔飞力(PhilipKuhn)、白鲁恂(LucianPye)、林霨(ArthurWaldron)和朗(Lang)出版公司的审稿人也坦诚地给了我一些有益的评论。
  回顾往昔,我的生活因此项有趣的研究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也希望它能为读者带去快乐和新的启迪。
  薛龙
  2001年12月于哈佛燕京学社





上一本:黄埔军校 下一本:历史教会我们的爱与痛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张作霖和王永江:北洋军阀时代的奉天政府的作者是薛龙,徐有威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