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传世巨著,堪称欧洲《史记》; ★徐松岩教授倾力译注十余载,汇聚国际史学百年研究精华; ★编撰注释3100余条,订正译文2600余处,新译详注本震撼面世!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以希波战争为主体,插叙大量史事及资料,实际上成为对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全书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随后集中记述了古代“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搭配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所著《历史》是古代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书中他将史实的记载和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史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在西方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尊他为“史学之祖”。徐松岩 1963年生,山东招远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文明史和西方史学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及《光明日报》等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译注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及色诺芬《希腊史》古希腊三大史学名著;代表作有《关于希腊奴隶制的理论和实际》、《古代海盗行为述论》、《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若干问题》、《论雅典帝国》等。 目录: 中译本序 第一卷克丽奥 第二卷优特尔佩 第三卷塔莉亚 第四卷麦尔波门涅 第五卷特尔普西科瑞 第六卷爱拉托 第七卷波琳尼娅 第八卷乌拉尼娅 第九卷卡利奥佩 要目索引 附录一希腊及近东历史综合年表 附录二贝希斯敦铭文 附录三古希腊历法简述 附录四原著及主要参考文献中译本序 第一卷克丽奥 第二卷优特尔佩 第三卷塔莉亚 第四卷麦尔波门涅 第五卷特尔普西科瑞 第六卷爱拉托 第七卷波琳尼娅 第八卷乌拉尼娅 第九卷卡利奥佩 要目索引 附录一希腊及近东历史综合年表 附录二贝希斯敦铭文 附录三古希腊历法简述 附录四原著及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希罗多德的不朽之作《历史》,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也是人类史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 ——H.巴恩斯(《历史编纂史》)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 ——J.T.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希罗多德把严肃的科学内容跟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述方法结合到一起:他的《历史》也正是用散文写成的史诗。 ——C.Я.卢里叶(《希罗多德论》)希罗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 ——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序一、希罗多德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所撰写的《历史》犹如西方史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Cicero)称他为“史学之祖”,这一称号无疑是对希罗多德历史地位的确当评价。 正如古希腊的许多著名人物的情况一样,关于希罗多德的生平,流传下来的可靠资料是极其稀少的。他本人在著作中很少叙述自己的经历,而同时代的作家对于他也鲜有提及,且多语焉不详。因此,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于希罗多德生、卒之年和死亡地点,依然不能完全确定。希罗多德的出生地,是波斯统治之下的希腊城市哈利卡那苏斯(Halicarnassus),隶属于波斯帝国第1省区。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他既是一位希腊史家,同时也是一位波斯帝国的历史学家。希氏的父亲吕克瑟斯(Lyxes)是当地的富人,他的叔父(一说堂兄弟)帕尼亚西斯(Panyassis)是一位著名的史诗作家,据说曾撰写过伊奥尼亚诸邦建城的史诗,声名仅次于荷马。这种家境使希罗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对于赫西俄德(Hesiod)、赫卡泰欧斯(Hecataeus)、萨芙(Sappho)、梭伦(Solon)等人的作品均耳熟能详。其时哈利卡那苏斯的统治者乃是听命于波斯人的僭主吕戈达米斯(Lygdamis),他是那位在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中表现英勇的哈利卡那苏斯女王阿尔特密希娅(Artermisia)的外孙。 公元前461年,希罗多德家族参与了反对吕戈达米斯的斗争,但遭到失败,帕尼亚西斯被杀害,希氏因受到株连而被迫于同年迁居萨摩斯(Samos)岛。年轻时的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其日后写作《历史》的政治倾向产生一定影响。大约自公元前454年开始,希罗多德进行过多年艰苦的游历,足迹踏及波斯帝国的许多地区。除了他自己的出生地卡里亚(Caria)地区,他去过邻近的伊奥尼亚(Ionia)、埃奥利斯(Aeolis)等地,还前往叙利亚(Syria)、吕底亚(Lydia)、弗里吉亚(Phrygia),向东深入巴比伦尼亚(Babylonia),也许还到过阿拉伯半岛;向南到过腓尼基(Phoenicia)、埃及各地和利比亚(Libya),最远抵达古代埃及的南端埃列凡提涅(Elephantine),向西到过意大利和西西里;他还渡过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峡前往拜占庭(Byzantium)、色雷斯(Thrace)和马其顿(Macedonia),向北渡过伊斯特(Ister)河进入斯基泰亚(Scythia),沿黑海北岸直抵顿河(Don,古称塔奈斯河[Tanais])及其腹地。据后世研究者推算,他的足迹之广,东西、南北之间跨度分别都达到约1700英里(约合2700千米)。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时代,在交通设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他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四处探访,克服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完成了这一堪称壮举的长途跋涉。其间,他通过实地调查,亲自采访,眼界大开;他寻访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搜罗民间传说和趣闻逸事;他一边考察征集,一边整理分析,从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写作《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其时,雅典国势如日中天,作为雅典帝国首都的雅典城已成为东地中海地区乃至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海陆交通枢纽;雅典当政者动用巨资大兴土木,各地的能工巧匠会集于此,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雅典成了名副其实的“希腊的学校”。希氏在居留雅典期间,与当时雅典的“第一公民”伯里克利(Pericles)以及戏剧家索福克利斯(Sophocles)等政坛精英或社会名流过从甚密;他积极参加城邦的文化教育活动,写诗作文,登台演讲;据说他把自己的作品当众朗读,曾获得过一笔相当丰厚的奖金。 公元前443年,希罗多德和其他殖民者一道,移居到雅典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城邦图里伊(Thurii),成为图里伊的公民;在那里,他专心著述,直至逝世。《苏伊达斯辞书》中提及的史料认为他最后死在马其顿,但似乎缺乏必要的佐证。希罗多德逝世的具体时间尚难以确定。不过,可以大致肯定的是,大约在公元前425年,他的《历史》已经完成并且为世人所知。《苏伊达斯辞书》还提到,希罗多德放弃了自己的祖国而自称为图里伊人,有些古典作家也称其为“图里伊人希罗多德”。相传在图里伊为希罗多德所立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斯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中之最优秀者,他是在多利斯人的国度里长大的,可是为了躲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把图里伊变成了自己的故乡。古希腊史学从神话与史诗发端,到希罗多德以前,历时数百年之久,可称为史学上的“孕育期”。对于早期希腊人来说,神话就是他们过去的历史,它们先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后又以英雄史诗的形式传承下来。虽然神话往往蕴含着历史的内核和某些真实成分,却不能等同于历史,因为它还包含了大量的虚构和传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神话的叙事方式往往是从神意出发来解释人类的所作所为,所体现的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历史学从一开始就以明辨真假为基本原则,并且试图以理性的方式、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本来解释事件与行为。韦尔南指出,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的思想方式逐渐从神话(muthos)方式转向理性(logos)方式,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哲学的兴起。这种转变的核心内涵是,人们认识到了自己认知能力的无限潜力以及自我感受的重要性,不再依靠超自然的力量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社会和宇宙,而是以自身的认知力和自我感受来理解和把握。以神为中心的神话史观不得不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历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既明显带有旧时代一些特点,又有许多突破和创新。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在此时此地出现,绝非偶然。 首先,希罗多德出生地所在的小亚细亚西部是当时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一方面,波斯帝国崛起之后,几乎征服了西亚、北非所有文明地区,促成了空前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就爱琴海周边地区而言,公元前7—前6世纪,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地区,在吸收古代埃及、巴比伦、腓尼基、赫梯(Hittite)、吕底亚等文明古国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希腊世界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区。因此,其时希腊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大都出自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及其附近诸岛,史学亦是如此。其次,散文编纂形式的出现为史书的写作提供了重要前提。自公元前6世纪起,小亚细亚西部地区的某些城邦出现了“散文纪事家”(Logographoi)。他们以简单的、不讲求文辞修饰的散文把关于城市、民族、王公、神庙等起源的口头传说记述下来。最著名的“纪事家”当属米利都人赫卡泰欧斯,他撰写的《大地巡游记》(Periegesis,或译《地理志》),以散文形式记述他亲身游历各地的见闻。 赫氏的作品虽未能保存下来,但是对于曾经拜读过其作品的希罗多德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从其作品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感受到赫氏已经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只有我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我才把它记录下来。”显然,这些著作已具备历史著作的雏形。 最后,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力图用批判的态度,探索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力图写出与历史事实相符的作品,希罗多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需要指出的是,此前“历史”和“哲学”二词并无明确区分,被伊奥尼亚人称为?στορ?η(历史)的,正是雅典人所称的φιλοσοφ?α(哲学)。二者均为探求真理的学问和活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旨在求真,从事“发现”真理,后者本意为“爱智”(热爱智慧)。在希罗多德时代,“历史”本意为“探究”、“调查”之意。“历史”探究未知的领域,未知的世界,这和哲学、科学可谓殊途同归。而希罗多德的探究首先意味着游历、考察那些陌生的地区、陌生的国度,力求发现新的知识、新的史实。后世学者将希罗多德著作的题目定为?ροδ?του?στορ?αι,按其原意应为“希罗多德的调查报告”,即他的调查研究的成果。及至公元前4世纪,人们才开始把他所撰写的著作称为“历史”(接近于后世历史著作之意)。那些哲学家、科学家们旺盛的求知欲,以及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毅力、思想和方法,都不能不给希罗多德以直接的影响。 希罗多德生逢希腊城邦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耳闻目睹弱小的希腊城邦击败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那无疑是当时最重大的事件。当时希腊诸邦的盟主斯巴达拥有重装步兵8000—9000人;雅典公民总数不过3万人,而据希罗多德(Ⅶ.186)记载,薛西斯(Xerxes)出征时波斯帝国军队总数达500多万人,近代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个数字是明显夸大失实的。虽然如此,波斯兵力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希腊人,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希腊人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以少胜多,赢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促使他们当中那些有识之士进行反思:波斯人是如何兴起和对外扩张的?希腊人和异族人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希腊人何以能战胜众多异族人?世界各地希腊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环境如何?有哪些趣闻逸事、独特的习俗和性格?取得过哪些令人惊叹的重要成就?等等。也许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希罗多德下定决心,深入调查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和历史,撰写一部完备的著作,探究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以传诸后世。 ……第一卷克丽奥0以下所发表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其所以要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1根据在历史方面最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腓尼基人是引起争端的肇始者。他们说,这些人以前是住在爱利特莱海沿岸的,在迁居到地中海沿岸并且至今还居住在这些地方以后,立即开始踏上远航的征程;他们运载着埃及和亚述的货物,在许许多多地方靠岸,其中也在阿尔戈斯这样一个地方登陆。 [2]当时的阿尔戈斯在今天通称为希腊的地区中,是优于所有其他邦国的。他们来到这里,陈列出售他们的货物。 [3]在抵达当地五六天之后,等到最后几乎所有的货物都卖完的时候,又有许多妇女来到海岸地带;她们当中有一个是国王的女儿。她的名字和希腊人所说的一样,叫伊奥,她的父亲就是英那库斯。 [4]妇女们站在船尾处,挑选出自己最称心的物品。就在这时,腓尼基人一起叫喊着,向她们扑过去。大多数的妇女逃脱了,一些妇女落入腓尼基人之手并被带走,伊奥本人就在其中。腓尼基人把这些妇女押到甲板上,起航前往埃及。2根据波斯人的说法,伊奥就是这样去往埃及的;这和腓尼基人的说法大不相同。腓尼基人说,就是这件事,成为一系列祸端的开始。后来,某些希腊人(这些人的名字不得而知),他们大概是克里特人,在腓尼基沿岸的港口推罗登陆,劫走了国王的女儿欧罗巴。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报复。 [2]可是,他们说,后来希腊人又犯下了第二次不义之行。这些希腊人乘坐一艘战船,来到法希斯河畔科尔基斯的埃亚城;他们处理完自己的事务以后,从那里劫走了当地国王的女儿米底娅。 [3]科尔基斯的国王派了一名使者到希腊去,要求希腊人赔偿损失,并送还他的爱女。但是希腊人答复说,既然阿尔戈斯的伊奥被劫走后,都不曾得到任何赔偿,这次他们也不会给科尔基斯人任何赔偿了。3他们还说,后来,到了下一代,普里阿摩斯的儿子亚历山大得知这件事之后,就想从希腊给自己劫夺一个妻子。他深信,希腊人过去既然不曾给予任何赔偿,他自己当然也就不必赔偿了。 [2]于是他劫走了海伦。希腊人起先决定派使者去,要求归还海伦,并为他们的过失作出赔偿。但是在希腊人提出这个要求时,对却提到了米底娅被劫的事作为口实;他们提醒希腊人说,希腊人只是要求别人赔偿,而自己却不对别人作出赔偿,也没有按照别人要求把自己劫走的人送还。4到这时为止,双方之间的伤害只不过是彼此劫掠而已。但是接下来,波斯人认为希腊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因为在他们未对欧罗巴发起任何袭击之前,希腊人就率领着一支军队入侵亚细亚了。 [2]他们说,劫掠妇女固然是无赖之徒的行为;但是因此而处心积虑地进行报复,那一定是蠢人所为。明智的人是丝毫不会对这样的妇女介意的,因为事情很明显,如果不是妇女们自己愿意的话,她们绝不会被强行给劫走的。 [3]波斯人说,在希腊人拐走他们亚细亚的妇女时,亚细亚人从来就没把它当回事;可是那些希腊人,仅仅为了拉栖代梦的一个女子,便纠合了一支大军,入侵亚细亚,并且摧毁了普里阿摩斯的王国。 [4]自此以后,他们波斯人就把希腊人视为公开的敌人了。原来,波斯人认为,亚细亚以及居住在这里的所有异语诸部族都是隶属于他们波斯人的;但是欧罗巴和希腊民族是与他们迥然有别的。5这是波斯人对这些事件的讲述。他们追溯和希腊人结仇,是始于希腊人袭掠特洛伊。 [2]然而,在说到伊奥被劫一事的时候,腓尼基人的说法和波斯人的说法有所不同。他们否认在把她带到埃及去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手段;他们说,伊奥本人早在阿尔戈斯时,便和在那里的一位船主有了私情,当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之时,为了不让父母察觉,为了免遭责备而蒙羞,就在腓尼基人离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搭乘他们的船一同私奔了。 [3]这就是波斯人和腓尼基人讲述的故事。至于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说法属实,我不想去评说。我马上要指出的,是据我所知最初侵害希腊人的那个肇始者,然后再把我的调查研究继续下去,不论是大邦还是小国,我在叙述的时候都是一视同仁的。 [4]因为先前强大的邦国,现在大都变得弱小了;而如今强大的邦国,在先前却是弱小的。我之所以要对大邦小国同样地加以论述,是因为我相信,人类的幸福从来不会长久驻留于一个地方的。6阿尔亚特斯之子克洛伊索斯,吕底亚人,乃是哈利斯河以西所有民族的主人。这条把叙利亚和帕弗拉冈尼亚分隔开来的哈利斯河,自南向北奔流,最后注入攸克星海。 [2]据我们所知,这位克洛伊索斯,在异族人当中是第一位征服希腊人的,他迫使一些希腊人向他纳贡,并和另一些希腊人结盟。他征服了亚细亚的埃奥利斯人、伊奥尼亚人、多利斯人,和拉栖代梦人缔结了盟约。 [3]在克洛伊索斯统治以前,所有的希腊人一直都是自由的。因为金麦里亚人袭击伊奥尼亚虽早于克洛伊索斯,但他们并不是要征服各城邦,仅仅是为了劫掠而入侵。7吕底亚的统治权,原本是掌握在赫拉克勒斯族裔手中的,后来转到被称为摩姆那德斯族的克洛伊索斯家族的手中,我现在将叙述此事的来龙去脉。 [2]曾有一位名叫坎道列斯的萨迪斯的君主,希腊人称他为米尔西鲁斯。他是赫拉克勒斯的儿子阿尔凯乌斯的后裔。这个王朝的第一代君主阿格隆,是尼努斯之子,拜鲁斯之孙,阿尔凯乌斯之曾孙;米尔苏斯的儿子坎道列斯则是末代君主。 [3]在阿格隆以前,那个地方诸位君主都出自阿泰斯的儿子吕都斯的后裔。由于吕都斯的缘故,当地居民中以前被称为美昂涅斯人的那个民族,便获得了吕底亚人之名;此前他们被称为美昂涅斯人。 [4]赫拉克勒斯家族,始于赫拉克勒斯与雅尔丹努斯的一名女奴隶的后裔,他们受诸王公之托管理王国事务,并且根据神谕获得了这个王国。他们父子相承,直系相传,从阿格隆到米尔苏斯的儿子坎道列斯,总共统治了22代,计5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