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早期史纲》特色有三: 一、作者方豪,是中外关系史、宋史的权威,因此对台湾、澎湖在中国航海的针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有突破性的见解;而对宋代澎湖与中国大陆间的关系,也能引证丰富的史料,详加说明。 二、就资料而言,作者利用到目前为止没有人使用过的外文史料,及过去国人的相关著作,对荷、西时期的传教事业有详密的叙述。 三、作者写史的态度十分客观,在经绵密的考证后,才下定论,而尚未考证周延者,亦引述、介绍,但仍予存疑。总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本书简介: 《台湾早期史纲》详述了自史前时代至荷兰、西班牙占据台湾期间这漫长历史长河中台湾的历史地位及归属。作者在他人尚未使用过的外文史料基础上,经过严密的考证,厘清了台湾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一般知识分子贡献了翔实、可信的台湾早期史纲。 作者简介: 方豪(1910-1980),浙江杭州(原余杭县)人,字杰人,笔名绝尘、圣老。方豪教授幼小就受到了教会的熏陶感染,1935年升为天主教神父。抗日战争爆发后,方教授前往云南,协助于斌主教复刊《益世报》并且亲任总编辑一职,并先后担任浙江、复旦及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赴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方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中西交通史、台湾史及天主教史的研究教育工作,著作颇丰,有《中西交通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宋史》《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马相伯先生文集》等。 目录: 序言 **篇台湾的史前时代 **章从地质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第二章长滨文化的发现 第三章台湾山胞的由来 第四章从史前遗物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第二篇存疑的文献 **章夷洲和澶洲是台湾吗? 第二章三国孙权海军到过台湾吗? 第三篇隋唐时代的记述序言 **篇台湾的史前时代 **章从地质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第二章长滨文化的发现 第三章台湾山胞的由来 第四章从史前遗物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第二篇存疑的文献 **章夷洲和澶洲是台湾吗? 第二章三国孙权海军到过台湾吗? 第三篇隋唐时代的记述 **章隋炀帝两次派朱宽等探访流求 第二章隋炀帝对流求的一次用兵 第三章《隋书》流求国的描述 第四章唐诗人施肩吾是否到过台湾? 第四篇宋代澎湖的开辟和中国主权的建立 **章《舆地纪胜》的记述 第二章李复、陆游、梁克家、真德秀等人笔下的流求 第三章汪大猷在澎湖的遣将屯军 第四章澎湖始隶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第五章台湾出土的宋代器物 第五篇元代瑠求(台湾)、澎湖与中国大陆的交往 **章《文献通考》对台澎认识的退步 第二章元代对求的招谕 第三章《岛夷志略》有关澎湖和巡检司的记述 第四章彭湖巡检陈信惠 第五章明初澎湖居民的撤移和巡检司的裁废 第六篇明代中国航海图籍上所见台澎诸岛屿与针路 **章出现于《郑和航海图》上的平湖屿 第二章《顺风相送》抄本中有关台澎的针路 (附)郑和或其他同时代出使人员来台澎的可能性 第三章《郑开阳杂著》所记台澎附近各岛屿和针路 第四章陈侃《使琉球录》记钓鱼屿等不属琉球 第五章郑舜功《日本一鉴》确定钓鱼屿属于台湾 第六章萧崇业、夏子阳两《使琉球录》附台湾 附近各岛图及到琉球针路比较表 第七章张燮《东西洋考》所记台澎针路 第七篇明代倭寇在台湾及附近的侵扰和中国的防剿 **章总论明初以后倭寇在台湾海上的出没 第二章林道乾、林凤等海上英豪的出现 第三章钓鱼屿划入中国领海和防倭区域以内 第四章"彭湖游"的设立和它的规模 第五章日本对台湾的野心 第八篇沈有容在台澎及附近的功绩 **章明末来台汉人与高山族人对倭寇的愤恨 第二章沈有容歼灭侵台倭贼 第三章沈有容谕退侵澎荷兰人 第四章沈有容在白犬俘获倭奴 第五章万历四十四年日本再谋取台湾 第六章陈第所作*古的台湾实地考察报告 第九篇明天启、崇祯间台澎海上风云 **章颜思齐(振泉)的开拓台湾 第二章郑芝龙的兴起 第三章明天启四年澎湖的收复 第十篇荷兰人的侵占台湾 **章葡、西、荷、英人的海上竞逐 第二章荷兰人所传授的"红毛字" 第三章荷兰人的传教与教育事业 第四章荷兰人的通商事业 第五章荷兰人的农产事业 第六章荷兰人的军事设施 第七章荷据时代的寓贤沈光文 第八章郭怀一的抗荷事件 第九章明末清初台湾与咬吧间针路 第十一篇西班牙人的占据台湾北部 **章西班牙人来台的动机与计划 第二章西班牙在鸡笼的传教工作与荷人初攻淡水 第三章淡水山胞抗西运动与传教工作的扩展 第四章西班牙人向宜兰推进 第五章西班牙教士的淡水土著语著作 第六章西班牙人被逐与教士的撤退 方杰人教授对台湾史研究的贡献许雪姬第七篇第五章日本对台湾的野心 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使大量武士失业,便相率入海,倭寇乃益形嚣张。 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1592),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就想侵略台湾,即日人所称塔加沙古,或作高砂,亦作高山国。中国为防止倭寇,严禁通商,于是化明为暗,两国商人,以台湾为走私集中点。 丰臣秀吉为发展对外贸易,创设"御朱印船"制,颁发《御朱印状》,以示鼓励,其目标为朝鲜、台湾与吕宋。万历二十一年(1593)派原田喜右卫门(一作原田孙七郎),往吕宋劝西人入贡,并命携带《高山国招降文书》,在路过台湾时,亦谕"高山国王"向日本输诚纳贡,此一文书似未被接纳,今藏于金泽的前田家中。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继掌大权,日本商船更形活跃,出入于台湾、吕宋、澳门、占城、交趾、暹罗、大泥、摩鹿加等地,巨商纷起,势力的雄厚,莫过于有马晴信。万历三十六年(1608),其部属且曾在澳门滋事,被葡军驱逐。 三十七年(1609),有马晴信奉德川家康密令,派兵侵入台湾,察勘港湾,调查物产,对土番示惠,与西、葡、荷等国,争取海上利益,并拟独占台湾贸易,是即中国所称倭寇。事为葡王斐理伯二世(PhilippeII)所闻,命卧亚(Goa)的印度总督达波拉(Tabora)予以阻挠。 万历三十八年(1610),有马部属又焚毁前往日本贸易的葡船,为长崎奉行长谷川左兵卫所控,德川家康予以处死。 有马晴信卒后,海外贸易以长崎代官村山等安*为驰名,中国官方对之亦特加注意。万历四十四年(1616)派舰一队,凡13艘,自长崎直驶台湾,奉德川家康命,加以侵占。在琉球海面,为暴风雨袭击,舰队溃散,仅一艘到达台湾,所有士兵,为高山族人尽数歼灭。另三艘则由等安次子秋安率引,漂到交趾,至次年7月,方回日本。另二艘由等安部将明石道友率领,经福建沿海返日。据日本方面记述,在福建海岸汲水,为中国官兵袭击,将侦探官董伯起掳回日本,次年送回。不久,村山等安全家,因信仰天主教,触怒幕府,全家殉教。从此日本对台湾野心亦稍形收敛。崇祯九年(日本宽永十三年,1636),德川幕府实行海禁,日船在台湾海面,始告绝迹。 以上所云,多据日本载籍,近年汉文史料迭出,中国方面剿倭情形,逐渐明朗,以下当专章叙述。 (附)伊能嘉矩《台湾志·沿革志》第二章附有丰臣秀吉致台湾招降书摄影,署名"日本国前关白",加盖"丰臣"印,称台湾为高山国,日期为"文禄二岁星集癸巳十一月初五日",即明万历二十一年,西历1593年11月27日。按:是年有闰十一月,书中无"闰"字,必指前十一月。《台湾志》所载招降书不全,兹据连横《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所载,参照《台湾志》写真,录如下: "夫日轮所照临,虽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虫,莫不受他恩光也。予际欲处慈母胞胎之时,有瑞梦,其夜日光满室,室中如昼,诸人不胜惊愕,相士相聚占卜之,曰:'壮年辉德色于四海,发威光于万方之奇异也。'故不出十年之中,而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异邦遐陬向风者,忽出乡国,远泛沧海,寇盖相望,结辙于道,争先而服从矣。朝鲜国者自往代于本朝有牛耳盟,久背其约;况又予欲征大明之日,有反谋,此故命诸将伐之,国王出奔,国城付一炬也。闻信己急,大明出数十万援兵,虽及战斗,终依不得其利,来敕使于本邦肥之前州而乞降。之筑十个城营,收兵于朝鲜域中庆尚道,而履决真伪也。如南蛮(按:指吕宋)、琉球者年年献土宜,海陆通舟车,而仰予德光;其国(按:指台湾)未入幕中,不进庭,罪弥天;虽然不知四方来享,分为其地疏志,故原田氏奉使命而发船:若是不来朝,可令诸将攻伐之。生长万物者日也,枯渴百物者亦日也,思之不具。" 称台湾为高砂国或高山国,据云高砂原为日本播州滨海一地名,白沙青松,与台湾高雄某地山麓相似,日人即以高砂或高山称台湾。或云为山地一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