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作者:张程     整理日期:2016-01-18 12:09:23

1《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一个简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庞杂繁冗的体系往往让读者望而生畏,硬着头皮去读也常常无法理出头绪。本书作者抽丝剥茧,用*成熟、*简单的体系着眼于传统政治*为成熟的明清两代,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脉络。2叙述文字生动简洁,全书读来畅快淋漓。作者是青年学者,经常站在教学的**线,与年轻读者有着*近距离的接触。虽然本书内容是政治制度这一相对枯燥乏味的主题,但作者的文字叙述是很接地气的。在讲座的基础上全书分十二个专题,从皇帝、后宫到君权相权,从中央、朝堂到地方州县,从人才选拔到任免、升迁等,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揭示出其对今天的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3《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得到国内名牌大学知名教授的认可。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称赞本书“生动讲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况,既深入浅出又不乏个人的独到见解”。柏桦(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说:“在宏观把握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历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把重要内容放在解析之上,这是在得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大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解析制度蕴含的智慧。”皇帝是“三无人员”?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科举考试原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不相同?明清是传统政治最为成熟的时代。《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非学术体简史。全书分十二个专题娓娓道来,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人情。
  作者简介:
  张程浙江临海人,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研读政治学、外交学。著有《泛权力》《衙门口》《三国大外交》等,另有译著、编著若干。
  目录:
  前言
  第一讲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什么?
  第二讲为什么要学政治制度史?
  第三讲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是什么
  皇帝是怎么来的
  皇帝是三无人员
  第四讲深宫似海:宫禁、宗藩、后妃和宦官
  宫禁制度
  宗藩制度
  后妃制度
  宦官制度
  第五讲君臣相防: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从贵族政治到贤能政治
  皇权与相权的缠斗前言第一讲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什么?第二讲为什么要学政治制度史?第三讲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是什么皇帝是怎么来的皇帝是三无人员第四讲深宫似海:宫禁、宗藩、后妃和宦官宫禁制度宗藩制度后妃制度宦官制度第五讲君臣相防: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从贵族政治到贤能政治皇权与相权的缠斗奏章的曲折人生第六讲天下衙门:中央政务和朝堂官制六部是行政主体辅助行政部门第七讲天下衙门:地方变迁和州县官制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地方官基层官府与社会第八讲抡才大典:科举是一项好制度科举的由来与利弊科举考试指南万里长征第一步第九讲宦海沉浮:古代如何任免官员官员人事硬杠杠官员任免流程古代政治的自我监察第十讲公门冷暖:古代官员如何工作钱粮赋税是头等大事冤案是如何酿成的教化百姓与陋规泛滥是什么吸引他们从政第十一讲国之大事:古代军事和外交制度兵权无小事天下观念与万国来朝第十二讲制度之力:如何看待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政治制度的若干特点好制度、坏制度后记皇权与相权的缠斗相权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中仅次于皇权的、第二重要的概念。什么叫作相权?从狭义上来说,相权就是宰相的权力,从广义上来说,相权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集团的权力。官僚集团和皇帝,是政治斗争天平上的两个不同的砝码。皇权至高无上,但是相权能够对皇权构成极大的束缚。先秦没有“宰相”这个词,先秦有“宰”。宰这个词的本意是副的,宰就相当于诸侯和国君的管家。诸侯家中乱七八糟的事情,钱怎么收怎么花,家里的出游怎么安排,由宰来负责。先秦还有“相”,相这个角色相当于君王诸侯家门以外的行政事务负责人。虽然在封建结构下面,诸侯直接管辖的地方很小,但是诸侯直辖地区的行政事务由相负责,相被叫作百官之长。后来,宰、相合称,成为官僚集团的首领,叫作宰相。秦始皇是开天辟地的皇帝,他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并称为宰相。但在这三个人当中,实权以丞相最大,丞相就变成了相权的代表。原来在封建时代辅佐君主的师、傅、保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实权转移到了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的手里。权力有两大属性。第一个属性是排他性。通俗的理解就是“我说了算”,不允许其他人说了算。如果一件事情,权力所有者说了不算,大家还会觉得他拥有对此事的权力吗?第二个属性是扩张性。这件事情我说了算,那么下一件事情我能不能说了算呢?权力所有者自然而然就想把现有的权力,扩张到其他时间、其他地点去。皇权肯定带有这两点属性,相权也是。两者并存,肯定会产生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古代如何表现呢?有一种极端的情况,握有大权的宰相或者权臣,把皇帝取而代之,篡位了。更多的情况是,皇帝把宰相打倒了,客气一点地让宰相退休,不客气地就革职罢官,残酷一点的呢,就刀光剑影,皇帝把宰相抄家灭门。在中国古代,基本趋势是皇权盖过相权。皇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制度设计,把相权不断地削弱,不断地边缘化。西汉前期,朝堂议事,君臣席地而坐。宰相上殿,皇帝要起身相迎。散朝时,宰相告辞,皇帝也要起身相送,皇权和相权还处于一种比较平等的状态。到了清朝,皇帝说话,宰辅重臣要跪听圣训。宰相进出,皇帝不仅不用起身迎送,宰相还得弯着身子、低着头,恭恭敬敬地进出。见到皇帝,大臣要屈膝跪拜。这点礼仪,典型地反映出皇权和相权的消长趋势。秦汉的宰相,把天下政务汇总、处理后,再向皇帝汇报。宰相觉得一些事情不需要皇帝知道,自己就拍板处理了。而且,宰相自行征辟僚属,宰辅大臣自行“开府”。开府的意思是,大臣建立机构,征聘人员,处理政务。此外,宰相定期召集九卿和其他官员,向自己汇报事情,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了一遍,定期向皇帝汇报,等皇帝最后点头。宰相负责政治汇总、整理归纳,权力很大。皇帝很快就有意见了。皇帝觉得皇权受到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很不方便。比如,皇帝看好一个人,想任命他当北平太守。皇帝和宰相一说,宰相说,行啊,我把皇上的人选拿回宰相府,开会讨论一下。皇帝听到这话,心里能高兴吗?排他性是权力的基本属性。官员人事都得宰相同意,皇帝能不觉得权力受限吗?这是其一。第二个问题是,皇帝觉得相权阻碍了政令实施,效率太慢,不利于皇帝意志的贯彻落实。比如,匈奴为患边疆,皇帝决定出击匈奴,宰相也同意了。他领了圣旨后,回到府里召集官吏开会,商量怎么落实圣旨,怎么调兵,用谁领兵,使用什么战略战术。商量定后再把政令散发出去,送到边关或者送到各地去调兵。两三天后,相关军队能集结起来,就已经算是快速了。皇帝觉得这个效率太低了,还不如我直接下令呢!皇帝一个人想好谁领兵谁打仗,怎么打仗,立刻就把命令下发给目的地和目标对象,第二天就能开拔打仗。绕开宰相,皇帝乾坤独断,效率不是更高吗?





上一本:清代蒙古史论稿 下一本:中古变革与地域社会论稿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作者是张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