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系列图书将目光对准那些被常规历史图书所遗忘的,不为人知的,但又确实在历史进程中起到过关键作用的人和事。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现场,亲近历史人物,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与事。 作者简介: 张嵚,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问世。 目录: 《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第二章·谁缔造了“洪武盛世” 第三章·倭寇是怎样炼成的 第四章·明朝西域第一将——宋晟 第五章·明王朝的“高考分区划线” 第六章·谁有资格接朱元璋的班 第七章·明朝版的“张骞”——陈诚 第八章·为朱棣“融资”的夏元吉 第九章·明朝的“越南战争” 第十章·蒙古和明朝是啥关系 第十一章·谁为“土木堡惨案”负责 第十二章·陈白沙与明朝“思想解放” 第十三章·忠良or奸党——王越 第十四章·弘治帝怎样应对“极端天气” 第十五章·明朝最牛经济学家——邱浚《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第一章·朱元璋成功的另类奥秘 第二章·谁缔造了“洪武盛世” 第三章·倭寇是怎样炼成的 第四章·明朝西域第一将——宋晟 第五章·明王朝的“高考分区划线” 第六章·谁有资格接朱元璋的班 第七章·明朝版的“张骞”——陈诚 第八章·为朱棣“融资”的夏元吉 第九章·明朝的“越南战争” 第十章·蒙古和明朝是啥关系 第十一章·谁为“土木堡惨案”负责 第十二章·陈白沙与明朝“思想解放” 第十三章·忠良or奸党——王越 第十四章·弘治帝怎样应对“极端天气” 第十五章·明朝最牛经济学家——邱浚 第十六章·十六世纪的中国海商们 第十七章·不败神话戚家军 第十八章·万历其实“四大征” 第十九章·辽东是如何丢的 第二十章·东林党毁灭了明王朝 第二十一章·被崇祯坑死的三个能臣 第二十二章·明末为什么这么穷 第二十三章·细解台湾郑氏小朝廷 第二十四章·南明的灭亡之路 第二十五章·草原枭雄葛尔丹 第二十六章·清初“贰臣”的不同结局 第二十七章·一个真实的鳌拜 第二十八章·清朝火器大师戴梓 《不容青史尽成灰——隋唐宋元卷》 第一章·隋朝其实这么牛 第二章·突厥王朝的兴衰 第三章·隋炀帝错在哪 第四章·唐王朝的“精神导师” 第五章·李世民——有“境界”的马上皇帝 第六章·玄武门之变的“罪臣”们 第七章·大唐王朝的开疆拓土 第八章·谁帮武则天夺权 第九章·武则天晚年多荒唐 第十章·开元盛世的奠基者张说 第十一章·悲情军魂王忠嗣 第十二章·安史之乱本可避免 第十三章·从睢阳到灵宝——败仗改变唐朝 第十四章·再造唐朝的道士 第十五章·唐朝“科学僧人”一行 第十六章·再造中兴唐宣宗 第十七章·唐与吐蕃和战史 第十八章·毁灭唐王朝的朱温 第十九章·后周世宗柴荣的辉煌 第二十章·宋军为何冲不过幽州 第二十一章·澶渊之盟的“投降派” 第二十二章·唐宋三位冤将的悲情命运 第二十三章·王安石变法的短板 第二十四章·岳飞与“钟相杨幺起义” 第二十五章·历史上真实的金兀术 第二十六章·金朝‘‘贤君’’金世宗 第二十七章·南宋抗蒙几悲壮 第二十八章·被遗忘的战争 第二十九章·崖山之战——大宋王朝的终点 第三十章·唐宋元的草包将军 第三十一章·最后的金国勇士——完颜陈和尚 第三十二章·蒙古军中的汉族名将们 第三十三章·元朝开国丞相刘秉忠 第三十四章·震惊元朝的“阿合马案” 第三十五章.元朝其实亡千“经济危机”《不容青史尽成灰——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第一章·朱元璋成功的另类奥秘 大明王朝近300年的沉浮沧桑,自然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天下开始。 朱元璋得天下,在朝代更迭里,是一段草鱼化苍龙的传奇:放牛娃出身的苦孩子,削平群雄北逐暴元,开创享国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赫然成为中华五千年出身最贫寒的开国皇帝,成功之神奇,为历代所称颂。而数个世纪以来,一个问题却始终争论不休:他是怎样做到的? 历朝看法备不相同,主修《明太祖实录》的明初大儒董伦感叹:“盖因天命所属,时运眷顾也。”一句“天命”,颇有“君权神授”的味道。改革家张居正言:“太祖得天下,因不拘成法也。”说“不拘成法”,赞朱元璋,顺便也给自己的改革“贴金”。清朝史学家赵翼评:“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也。”草根出身的“淮右布衣”,成了清朝史家眼中的“复合型人才”。近现代台湾史学家李光涛则归结出了朱元璋成功的六字要诀:用贤,善学,敢战。时代更迭,后世旁观者清的见解,各有千秋。 各有千秋的见解,串联起朱元璋的成功史。无数的历史画卷中,被遗忘的却是发生在大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的一个“盲点”,恰是这个盲点,藏着朱元璋问鼎江山的答案。 一 这个盲点,是一次普通的问答,主人公是朱元璋与刘基。背景简单:一个是已占有南京,基业初立,却身处元朝廷、张士诚、陈友谅三强夹缝中,争天下局面正走到“十字路口”的“红巾义军将领”朱元璋,一个是声名在外的江东大儒,乱世中久历沉浮,经多次邀请方投奔而至,初来乍到的大谋士刘基。 对话的内容很复杂,后世多注意了刘伯温进献的堪比“隆中对”的((时务十八策》,却忽略了其中朱元璋的一个问题以及刘基的回答——义军“九恶”论。 朱元璋的问题是:天下“义军”(红巾军等反元农民军)之所以屡起屡灭,难以成事,其根由在何处?刘基答:所谓“义军”,虽一时兵势浩大,却多难长久,其原因正在于“九恶”。九恶者,一恶“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饷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五恶“掠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六恶“为将者心胸狭隘”;七恶“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时作鸟兽散”;九恶“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互相攻伐”。史载朱元璋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而刘基却毫无惧色,继而总结发言:“九恶不除,虽称义军,实则草寇流贼。” 这番宏论实在是大胆,彼时的朱元璋虽已是割据一方的吴王,却依然奉红巾军头领“小明王”为正主,所谓“九恶”论其实是当面骂了朱元璋。刘基话音刚落,朱元璋“愤然而起,掷杯怒目”,眼看着,刘基仿佛宴人头不保了。 然而片刻之间,朱元璋朗声大笑,满面怒气化作乌有,一句赞叹脱口而出:“千古名骂,万载相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