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历史文化是北京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变局,在文化方面经历了千年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九州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缩影。本书对于进一步认清北京和海淀的历史文化,开发与利用北京和海淀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京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者只取一隅,潜心作“考”。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故居风韵。多记述明清人物在北京西郊的故居。北京地区的居民,近千年来已经是“辇毂之下,亲承日月末光”。也就是说天子脚下的百姓,其民风民俗自然也变成了“首善之区的上等风习了”。二是史事风骨,多以河流、聚落、史事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出现了很多变数,要取今证昔,殊为不易。三是人文风情。伟绩懿行,文征诸选,原则好说,成文难矣。所写的人物有元帅、有将军、有学者、有教授、有艺术家、有国家公务员、有农民、有居民。林林总总,鳞鳞爪爪,写出精神,更非唾手。 作者简介: 徐征,字云华。1943年11月生,辽宁省庄河市人。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并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海淀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海淀区文联副主席、海淀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志》和《海淀史地丛书》副主编。现任北京市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研究员,海淀区文联理事。冯黛虹,字淑珍,1947年生,北京人。爱文史,喜篆刻,长摄影,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为《海淀地名典故》《海淀名胜掌故》《身边的历史》《商海变迁》《京西名园》《北部访古》《北京翠湖湿地》等书配图。合著《北京胡同志》《海淀老街巷胡同寻踪》。 目录: (一)故居风韵 1.王嘉谟家住海淀 2.曹寅寓居功德寺 3.励廷仪住槐树街 4.曹霑故居抗风轩 5.曹雪芹结庐西郊 6.容若故居桑榆墅 7.善恒居住灯笼库 8.福长安海淀有房 9.冯宁画师住黄庄 10.奕绘太清寓双桥 11.刘治平老家屯佃 (二)史事风骨 1.高梁河前世今生 2.海淀聚落的嬗变(一)故居风韵1.王嘉谟家住海淀2.曹寅寓居功德寺3.励廷仪住槐树街4.曹霑故居抗风轩5.曹雪芹结庐西郊6.容若故居桑榆墅7.善恒居住灯笼库8.福长安海淀有房9.冯宁画师住黄庄10.奕绘太清寓双桥11.刘治平老家屯佃(二)史事风骨1.高梁河前世今生2.海淀聚落的嬗变3.上地村的汉墓群4.紫竹院史事钩沉5.广源古闸含科技6.民族融合魏公村7.康熙朝皇子争储8.纳兰性德和曹寅9.曹寅修建西花园10.北京的老米碓房11.明府花园说明珠12.健锐营里出将军13.移天缩地在君怀14.清代北京的石道15.御园里的书卷气16.圆明园里有大观17.苏州街肆落京华18.颐和园汉藏建筑19.香山昭庙与班禅20.西山团城演武厅21.北京八旗外三营22.巡捕中营驻海淀23.京城佳酿说烧锅24.才华横溢顾太清25.英法纵火圆明园26.庙会中商业活动27.妙峰山香道茶棚28.海淀古镇说国殇29.雷廷昌疏浚水道30.样式雷和颐和园31.中关村名字由来32.大有庄上炸糕李33.王府管事张文治34.挑花社发展始末35.明珠家族墓被盗36.平西抗日武工队37.促和代表抵海淀38.枪声惊震五塔寺39.话说北京电视台(三)人文风情1.彭总在吴家花园2.万毅将军忆抗战3.横刀立马关内外4.德胜门外得胜歌5.李德仲在晋察冀6.悲歌一曲震九州7.让今天记住昨天8.西山红叶祭梁波9.留住历史的瞬间10.冰心大爱犹如海11.话剧表演艺术家12.历史地理学泰斗13.满学泰斗金启孮14.阳春三月访周老15.无土栽培第一人16.情系海淀笔如椽17.刘文和寄情花鸟18.玉泉池畔手足情19.修脚良医刘继凤20.著名画家杨永安21.中关村里出墙杏22.灵性之笔耕砚田23.芙蓉小区庞汝珍24.六郎庄的老主任25.书画见长赵立贤26.西郊大地二月兰27.首家农民民乐团28.艺术大师齐白石后记前言为京西文化添彩 ——卫汉青 北京城从诞生到今天,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因为早在春秋时期,蓟都就见于文字记载。包括同时期大约在琉璃河的燕都,北京有蓟、燕、辽、金、元、明、清、民国和当今共9个朝代,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先后建都于此。 既已为都,便有郊苑,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都看中了得天独厚的京西山水。尤其是文采风流的金章宗完颜璟,钦定命名了“八大水院”名胜,8处均在京西,其中海淀独揽6处。完颜璟还命名了“燕京八景”,其中“西山晴雪”、“玉泉垂虹”两景也在海淀。清代自康熙起,历200年苦心经营的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更把京西的历史文化上升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由此可见,北京西郊历史文化是北京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变局,在文化方面经历了千年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九州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在亚洲、在世为京西文化添彩——卫汉青北京城从诞生到今天,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因为早在春秋时期,蓟都就见于文字记载。包括同时期大约在琉璃河的燕都,北京有蓟、燕、辽、金、元、明、清、民国和当今共9个朝代,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先后建都于此。既已为都,便有郊苑,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都看中了得天独厚的京西山水。尤其是文采风流的金章宗完颜璟,钦定命名了“八大水院”名胜,8处均在京西,其中海淀独揽6处。完颜璟还命名了“燕京八景”,其中“西山晴雪”、“玉泉垂虹”两景也在海淀。清代自康熙起,历200年苦心经营的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更把京西的历史文化上升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由此可见,北京西郊历史文化是北京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变局,在文化方面经历了千年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九州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在亚洲、在世界这三个层面上,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京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徐征先生只取一隅,潜心作“考”。“考”是研究之意,写作中分为三部分:一是故居风韵。多记述明清人物在北京西郊的故居。北京地区的居民,近千年来已经是“辇毂之下,亲承日月末光”。也就是说天子脚下的百姓,其民风民俗自然也变成了“首善之区的上等风习了”。二是史事风骨,多以河流、聚落、史事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出现了很多变数,要取今证昔,殊为不易。三是人文风情。伟绩懿行,文征诸选,原则好说,成文难矣。所写的人物有元帅、有将军、有学者、有教授、有艺术家、有国家公务员、有农民、有居民。林林总总,鳞鳞爪爪,写出精神,更非唾手。1992年6月,徐征到海淀区文联工作,曾任副主席,转瞬之间已逾古稀。他勤于笔耕,学养深厚,整理、总结、分析和论述北京西郊历史文化,曾有多部著述,今又结成此集。海淀区学风深厚,以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海淀区政协原主席张宝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史地作者,为记述北京和海淀的历史文化,采写、编撰、出版了上百部相关著作。这些作品对于进一步认清北京和海淀的历史文化,开发与利用北京和海淀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徐征和冯黛虹夫妇,均不会用电脑,累日伏案,潜心写作,折射出他们对北京和文史的苦恋。此次结集出版《北京西郊历史文化考》,与其说是徐征、冯黛虹伉俪余热生辉,不如说写作是他们心路的历程。挥笔写北京,苦乐寸心知。惟愿他们笔耕不辍,再出新的文集。是为序。201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