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川藏,夜陷沙海,邂逅霍金,寻访李约瑟,体验南极长城站,踏入天方夜谭中的古村,享受国宾待遇,溯源尼罗河,远征北极点……葛剑雄以历史地理学家的身份实地踏勘,以人文学者的终极关怀思考――常人难以企及的经历、风情各异的民风、独特的宗教信仰、壮观的极地风光、湮没的王国瑰宝,文集中一一细致记录。 《葛剑雄文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先生迄今*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史人口史领域的研究丰碑。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当中很多为市面上已经绝版的书目,如修订版《悠悠长水:谭其骧传》增补更多历史细节,第四卷《南北西东》首次发表《北极日记》等。 葛剑雄文集一普天之下 葛剑雄文集二亿兆斯民 葛剑雄文集三悠悠长水--谭其骧传 葛剑雄文集四南北西东 葛剑雄文集五追寻时空 葛剑雄文集六史迹记踪 葛剑雄文集七冷眼热言 本书中收录葛剑雄首次发表的《北极日记》,重新修订《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南极日记》《走非洲》《剑桥札记》《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既是风景,更是人文历史;既是游历,更是思考与追问。随一名历史地理学者跋涉地球南北西东,领悟咫尺天涯。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目录: 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 阿里:不可抗拒的魅力(代前言) 飞越川藏 高山反应:从二千年前的“大头痛山”到我的体验 古老而年轻的拉萨 踏上旅途 高原之夜 苦寒中的炽热 夜陷沙海 屋脊奇观 森格藏布 狮泉河印象 翻越阿伊拉日居 造化神工:土林 大而小的县:札达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 阿里:不可抗拒的魅力(代前言) 飞越川藏 高山反应:从二千年前的“大头痛山”到我的体验 古老而年轻的拉萨 踏上旅途 高原之夜 苦寒中的炽热 夜陷沙海 屋脊奇观 森格藏布 狮泉河印象 翻越阿伊拉日居 造化神工:土林 大而小的县:札达 千年古刹托林寺 卡兹探胜 玛那寺怀古 消逝的古格 废墟下的“希望” 废都之巅 神秘的干尸洞 荒村瑰宝:东嘎、皮央的壁画 古格人神秘地消失了吗? 冈仁波齐:神山的召唤 尝试转山,难见神山 告别神山,再见神山 赶在洪水前面 沙害中的仲巴县 萨嘎之忧 喜马拉雅山南北 归程:不是句号,没有终点 剑桥札记 邂逅霍金 有人则名――访格兰切斯特果园茶座 人道还是“狗道” 更应为人类着想 处处有芳草 消夏琐话 先“小同”如何? 愿剑桥不受爆炸威胁 还是公私分明 人的力量 寻访李约瑟 英国人的拿来主义――布雷顿皇家行宫随感 感受时空――格林尼治天文台随想 青井阁中好读书 伊利教堂与外国月亮 大笨钟下 从西欧看到的希望 名城乐水 莎翁故乡所见所思 签证琐记 不方便的“方便” 世风 威尼斯,我没有失望 永远的庞贝 “高桌”与师道 海峡来去 后记 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南极日记 我到过的南极(代自序) 一期待和准备2000年6月5日―12月6日 二飞向乔治王岛2002年12月7日―12月12日 三体验长城站2000年12月13日―12月30日 四新千年在南极2000年12月31日―2001年1月10日 五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2001年1月11日―2月7日 六归程2001年2月8日―2月13日 走非洲 我的非洲情(代序) 踏上非洲大地 北非谍影今何在 西海有仙山――哈桑二世清真寺 火一般的马拉喀什 享受咕斯咕斯 翻越阿特拉斯山 天方夜谭中的古村差一点错过――途经阿伊本哈杜堡村 太阳从撒哈拉沙漠升起 非斯散记 在伊本白图泰的故乡 咫尺天涯――摄制队摩阿边境受阻 你好,阿尔及利亚 享受国宾待遇 君士坦丁的桥 一天走进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徜徉在绿洲 托泽尔旧城的魅力 “世界第八大奇迹”:利比亚人工河 马泉,古达米斯生命之源 拍摄卡扎菲被炸住宅 卡扎菲的利比亚 访开罗会议旧址 金字塔不仅在开罗 亚非来去 纸草纸的兴衰 椰枣,另一个生命源泉 千年奇迹的奥秘――访圣凯瑟琳修道院 窥视红海 御风卢克索 溯尼罗河之旅――从阿斯旺到喀土穆 喀土穆印象 在青尼罗河的源头 非洲奇迹:拉里贝拉岩石教堂 野生动物的乐土: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走近马赛人 拉穆岛一日 附:利比亚日记(2003年3月29日―4月10日) 最北的地方就没有北了:北极日记 “在南极,即使是在暴风雪持续肆虐,我不得不整天在房间里望着窗外惊涛骇浪的时候,我也以一名历史地理学者的本能,纵览古今,思考着:为什么发达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不出杰出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为什么中国直到16世纪才出了一位地理学家和考察家徐霞客?为什么200多年前的中国对南极的发现一无所知?……为什么南极地图上遍布西方人命名的地名?中国人将怎样面对未来的海洋和未来的南极? 这些问题我并没有完全找到满意的答案,但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历史不能重演,未来可以选择。” ――葛剑雄 最北的地方就没有北了:北极日记 2011年7月9日晚上,我发了一条微博,告诉朋友们,我将去最远的北方。马上有人问我:“是到漠河去吗?”我回答:“更远。到了那里,就没有北了。”于是朋友们都知道,我要到北极去了。 是的,真的到了北极――北半球的顶点,北纬90°的地方,就没有北的方向了,因为无论向哪里跨出一小步,都是指向南方。不仅如此,在北极点上,东西方向也失去了意义,因为经度是在纬度上划分的,当纬度越来越短,最终缩到零时,经度自然就无从划分了。一旦没有东西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就无所谓东或西了。 在南极点也是一样,在那里的所有方向都是北,东西向也失去了意义。 不过严格地说,北极点和南极点已经都是人为确定的,或者说只是地理上的极点,或物理上的极点,目前是靠GPS(Global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确定和维持的。现代的卫星定位技术已经可以确保它们稳定不变。但人无法将自己固定在极点的地面――在北极点只能站在浮冰上,在南极点只能生活在冰盖上――所以随时都会随着浮冰或冰盖漂移,除非不断地相应调整自己的位置。在南极点上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每年标出的南极点位置都会不同。在北极,无论是破冰船、飞机,还是徒步者,在到达北纬90°0′0″后,除非不断地调整位置,否则就会随着浮冰而离开。 如果你带着罗盘到达极点,上面的指针依然会指向北方,因为地磁的极点并不在地理上的北极点,而这个地磁点也是在漂移中。目前的北磁极在加拿大以北,离开北极点有2000多公里。 Arctic(北极)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对北方的概念离不开熊(Arktos),就是熊出没的地方,而北极就是熊站在头顶的地方。从赤道往北,天空的星会越悬越高。当北半球天空最大的星座――大熊星座(北斗七星)正好悬于头顶时,你就站到了北极的位置。但古往今来,真正看到过这一景象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在到过北极点的有限的人数中,绝大多数人是在北极的夏季,也即极昼期间到达的,他们在北极期间都是白昼,是看不到星星的。 但极点毕竟可以称为世界之巅,站在那里转一个圈就是绕地球一周,你面对的所有方向都是南方,你可以想象所有的其他人都在你的脚下。 就凭这一点,北极点和南极点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想去地球两极的理由之一。尽管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机会,尽管去过的人告诉我,真到了那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2000年12月,我参加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到了南极长城站,在那里度过了我的56岁生日和千年之交――2001年的元旦。但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还处在南极圈之外,离南极点还有3100公里之遥。 在我们归来后,有人就质疑:你们究竟到了南极吗? 当然到了!要不,我们的名称能叫南极考察队吗?长城站能叫南极考察站吗?要知道,乔治王岛上就有9个国家的考察站,从来没有人怀疑它们是不是称得上南极考察站。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能够成为国际南极公约的缔约国,就是因为已经符合一个基本的条件――已在南极拥有常设性的考察站。 其实,中文中的南极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南极点,理论上说就是南纬90°0′0″。 南极大陆,指包括南极点在内的连成一片的陆地。 南极洲,指南极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与海域。 南极圈的概念用得不多,因为南极洲上无其他国家,而智利、阿根廷、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远在南极圈之外。 但北极没有大陆,北极点周围都是海洋,即北冰洋,附近只有一些小岛,所以也没有北极洲。正因为如此,到了北冰洋或进了北极圈一般不认为是到了北极,只有到了北极点才算。 我要去的正是北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