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陈寅恪胡适等近代名人不可错过的才子妙文旅日作家李长声先生、台湾出版家吴兴文先生真诚推荐从胡适、陈寅恪、钱钟书谈到马克斯韦伯、托马斯曼和《圣经》翻译,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交融,让历史转捩点上的旧影新知,成为贯穿这本读书随笔饶有兴味的主题。游走于故国与异邦,作者重寻东西方经典的曲折脉络与知识分子的彷徨心路。思考慧心独具、引人入胜,文字典雅流畅、妙趣天成。一卷在手,足以让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人文天地的博雅气象。这是一部让你惊喜的书,古典人文熏陶的杰作 一位低调如隐士、学贯中西的当代才子 浮华时代里不可错过的一个读书种子 作者简介: 段炼,湖南省长沙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联合培养博士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与知识分子。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著有《“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五四启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观研究》;另有书评、随笔若干,发表于《读书》《博览群书》《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二十一世纪》等刊物,首次结集为《读史早知今日事》。在“澎湃新闻”开设专栏《西潮新潮》。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曾纪泽:“一知半解”学英文 陈寅恪:“何必旧”与“何必新”的湖南维新 杨度:对内皆文明,对外皆野蛮 宋教仁:一百年前的择业与改行 鲁迅:“革命”三调 胡适:“反对留学”的留学生 蒋介石:日记里“胡说”与“狐仙” 江冬秀:“此人是哪位妖怪?” 张申府:在五四时代找“女朋友” 丁文江:“谈”政治与“干”政治 郭沫若:“拓都与幺匿”的困惑 施蛰存:儒墨何妨共一堂自序 第一辑 曾纪泽:“一知半解”学英文 陈寅恪:“何必旧”与“何必新”的湖南维新 杨度:对内皆文明,对外皆野蛮 宋教仁:一百年前的择业与改行 鲁迅:“革命”三调 胡适:“反对留学”的留学生 蒋介石:日记里“胡说”与“狐仙” 江冬秀:“此人是哪位妖怪?” 张申府:在五四时代找“女朋友” 丁文江:“谈”政治与“干”政治 郭沫若:“拓都与幺匿”的困惑 施蛰存:儒墨何妨共一堂 黄裳: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吴晗:迷乱年代的良心 黄仁宇:“白茉莉”的隐秘情事 齐邦媛:“老师,我们和你一同哭” 从林纾到萧军:浪漫主义的五四之旅 知识分子的去与留:依附城市还是塑造城市 第二辑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书里书外 裘力斯凯撒:《色,戒》的原典 【附:高贵乡公】 托马斯布朗:骸骨的迷恋 托马斯曼:来自异域的“小说证史” 约翰厄普代克:一只现在进行时的“兔子” 君特格拉斯:记忆的复苏 略萨:《绿房子》,不,绿迷宫 罗伯特达恩顿:拉伯雷笑声中的《屠猫记》 马克斯韦伯:“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 【附:马克斯韦伯读什么书】 福柯:回归“今天的我们” 《圣经》笔记之一:从名利场到迦南地 《圣经》笔记之二:“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了” 《圣经》笔记之三:《圣经》密码何处寻 世纪的书:说吧,记忆 生活在别处:两个世纪三本书 第三辑 语言:世界的七巧板 智能:道是“有序”还“无序” 东方:萨义德的表述 错觉:钱钟书谈周作人 翻译:葡萄美酒欧洲杯 食物:始诸饮食 【附:故乡春卷】 性情:角先生 【附:乐举高升】 远行:为游记敲响丧钟 音乐:为什么是肖邦 诗性:地图的力量 眉批之一:松树、《好逑传》与ChenYuan 眉批之二:孟子、君子与《教子》 洛杉矶行脚之一:第一个月 洛杉矶行脚之二:一个人的双城记 洛杉矶笔记之三:访书偶记 前言自序 1936年,陈寅恪在《吴氏园海棠(其二)》当中写道:“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作者似乎深喜此语,两年之后的《残春》略作更易,再度援用:“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陈氏出身世家,壮年游学欧美,大陆政权鼎革之后,迁居岭南。终其一生,都在20世纪家国变迁的信与疑、冷与热之间沉浮转徙。“读史早知”的是世事,“对花还忆”的却是人情。难怪《残春》以“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作结。那是老一代读书人的困惑。 今天,世界的节奏已经不大容许现代人在感世伤怀之际袖手沉吟。电子时代的阅读体验,也逐渐摆脱高文大册的羁绊,化身为商场职场的成功津梁与大众传媒的心灵鸡汤。虽自序 1936年,陈寅恪在《吴氏园海棠(其二)》当中写道:“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作者似乎深喜此语,两年之后的《残春》略作更易,再度援用:“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陈氏出身世家,壮年游学欧美,大陆政权鼎革之后,迁居岭南。终其一生,都在20世纪家国变迁的信与疑、冷与热之间沉浮转徙。“读史早知”的是世事,“对花还忆”的却是人情。难怪《残春》以“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作结。那是老一代读书人的困惑。 今天,世界的节奏已经不大容许现代人在感世伤怀之际袖手沉吟。电子时代的阅读体验,也逐渐摆脱高文大册的羁绊,化身为商场职场的成功津梁与大众传媒的心灵鸡汤。虽然如此,有感于物欲汹涌带来的人文荒芜,美国思想史家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I.Schwartz,1916-1999)的临终诘问,仍有如暮鼓晨钟——当“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甚嚣尘上的物质消费主义,能否在千禧年当中,实现对人生苦难的“末世救赎”?这是新一代读书人的自省。 有困惑,也有自省,读书人在知人论世的迷津渡口,或许才不会怀忧丧志。这本小书所收数十篇读书杂录和遣兴之作,也大多是对“今日事”的关切与对“去年人”的追怀。信马由缰和借题发挥时而有之,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则未敢企及。“城头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感谢友人李黎明的慷慨接纳与精心护持,让这些新旧不一的长短文字,得以在辞旧迎新之际结集问世。 以史眼居高读书,才能说与人听;读书有博览垫底,人听了才有趣。此书之妙,更在于贯通古今,融会东西,缕述葡萄酒来路,敢说钱钟书有误,卓识任君拾。 ——李长声(旅日作家) 从清末曾纪泽、杨度、宋教仁,到现当代胡适、陈寅恪、钱钟书,段炼追寻了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超越时代的摩擦与碰撞,并辅以对西方古典人文的认知,对世俗生活的除魅。叙事方式委婉动人,多彩多姿,闪烁思想的火花。描绘人事时地物,宛如打开《清明上河图》,深得其趣。 ——吴兴文(台湾出版人、藏书票收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