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史》项目原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集世界一流专家撰写,共分七卷,介绍了整个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史上的物质和智力成就。作者权威,史料丰富,卷帙浩繁,学术价值高。《人类文明史》中文版已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卷作者为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专家,译者为国内各专业专家。本书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本套丛书全面系统介绍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社会变迁、科技进步、文化进步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第六卷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人类文明的历史,主要分两大部分:专题史(涵盖工业化、科技、医药、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宗教)、地区史(包括欧洲、北美、拉美、亚洲、非洲等)。内容翔实、体系完备,为不可多得的历史参考书。 作者简介: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是联合国专门机构,创建于1945年11月,目前拥有191个会员国。该组织为自己确定的宏伟目标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与传播,于人之思想中建设和平。 目录: 地图 目录: 本卷作者名录 本卷序 致谢 1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2国际背景 引言 2.1欧洲、美洲和非洲总序 前言 概述 国际委员会 各卷编者 表格 目录: 图片 目录: 本卷作者名录 本卷序 致谢导论主题篇 1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2国际背景 引言 2.1欧洲、美洲和非洲 2.2亚洲 3工业化与科技进步 4数学、精密科学和自然科学 5医学的发展 6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 7教育和研究 8文化发展、艺术及建筑 8.1西方世界 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8.3西亚和阿拉伯地区 8.4亚洲 8.4.1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中国 8.4.2日本 8.4.2.1文化发展、文学和艺术 8.4.2.2建筑 8.4.3朝鲜 8.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9宗教在19世纪各文化中的地位地区篇 10欧洲 10.1西欧 10.1.1法国大革命和二十三年战争(1789—1815) 10.1.2和平与扩张(1815—1914) 10.2中欧、东欧和东南欧 10.2.1哈布斯堡王朝 10.2.2波兰 10.2.3俄罗斯 10.2.4东南欧 10.2.4.1综述 10.2.4.2艺术 11北美洲 1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12.1综述 12.2中美洲 12.3巴西 12.4拉普拉塔 12.5安第斯地区 13亚洲 引言 13.1北亚和中亚 13.2南亚 13.3东亚 13.3.1中国 13.3.2日本 13.3.3朝鲜 13.4东南亚 13.5结语 14西亚和地中海非洲 引言 14.1中东、土耳其及波斯 14.2马格里布 1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5.1法国统治下的非洲地区 15.2英国、德国殖民统治下的西非和中非国家 15.3比利时、德国殖民统治下的中非和东非国家 15.4东非 15.5非洲的葡语国家 15.6南部非洲 15.7印度洋地区 15.8结语 16澳大拉西亚与大洋洲结语 大事年表 地图 索引前言总序 松浦晃一郎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 “我们的文明是第一个以全世界的过去为自己的过去的文明,我们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史。”随着公元2000年的逝去,荷兰历史学家杨·赫伊津哈在七十年前所描述的现象正逐渐变为可感知的现实。在当今这一互依互存、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我们发现自身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兴全球文明的一部分,这一文明构成了我们集体命运的母体。 赫伊津哈作出上述论断之后的那些岁月,以最恐怖的方式证实了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现实。在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别无所求,只渴望和平与安康,然而地球上却爆发了违背天理的世界大战。大军日夜不停地巡视海陆空路线,恣意毁坏对人类来说最宝贵和最关键的东西。人们在身体上和道义上受到的伤害,永久性地打碎了一些幻想,迫使人类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话说,那就是“要么团结一心,要么同归于尽”。 自那以后,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在跨种族、跨文化交流中,无知是多么地危险。当今世界掌握了具有可怕潜能的知识,而对于普遍人性的错误认识,必然与世界之存续总序 松浦晃一郎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 “我们的文明是第一个以全世界的过去为自己的过去的文明,我们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史。”随着公元2000年的逝去,荷兰历史学家杨·赫伊津哈在七十年前所描述的现象正逐渐变为可感知的现实。在当今这一互依互存、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我们发现自身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兴全球文明的一部分,这一文明构成了我们集体命运的母体。 赫伊津哈作出上述论断之后的那些岁月,以最恐怖的方式证实了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现实。在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别无所求,只渴望和平与安康,然而地球上却爆发了违背天理的世界大战。大军日夜不停地巡视海陆空路线,恣意毁坏对人类来说最宝贵和最关键的东西。人们在身体上和道义上受到的伤害,永久性地打碎了一些幻想,迫使人类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话说,那就是“要么团结一心,要么同归于尽”。 自那以后,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在跨种族、跨文化交流中,无知是多么地危险。当今世界掌握了具有可怕潜能的知识,而对于普遍人性的错误认识,必然与世界之存续相抵牾。显然,唯一的出路是,在各民族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并塑造一种包容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在人类多样性之中内含的统一性。 在此背景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7年决定,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写一部真正的全球通史。本书致力于推动“更广泛地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和文化方面,各民族、各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共同遗产的贡献”。此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的项目之一,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根本原则,受到广泛赞成。但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项西绪弗斯般的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任务,此前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三年后的1950年,《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史》第一届国际委员会开始编纂这部全球史。用勒内·马厄的话来说,这部全球史将把“人类的全部记忆作为一个连贯整体,呈现在人类面前”。随着杰出的国际化合作团队成型,以及初步成果开始刊登在委员会的期刊《世界史杂志》上,我们对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的追求已明显取得新的突破。约十五年后,当第一版以六种语言问世时,对这一著作的评价———除了那些必然存在的保留意见———证实它成功地“第一次从记忆与思想的纷繁立场(如此五花八门的立场,正是当今不同文化的特点)出发,创作了一部人类思想的通史”。 《人类文明史》第一版的编纂者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编纂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在不断变迁的历史潮流中,任何事物,无论是史实还是阐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1969年,保罗·E.德·贝雷多·卡内罗宣称:“总有一天,我们所写下的东西……会被取代。我希望,我们的后来者将致力于此,这一著作的修订版也许会在新千年来临之际出版。” 卡内罗所希望的“一天”已经到了。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决定修订这部著作。两年后,第二届国际委员会制定了具体目标。 从初版问世至今,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近些年来,其他许多学科丰富了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也揭示了一些新的史实,特别是在“史前史”领域。同时,我们的时代越来越强调文化认同,因此也进一步要求在史学观点和阐释上的多元化,这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编纂多语种的地区史,以反映各民族的不同视角。其中已出版的有六卷本的《加勒比地区通史》、六卷本的《中亚文明史》、八卷本的《非洲通史》;同时,《拉丁美洲通史》和《伊斯兰文化面面观》也在编纂当中。最后,历史本身也在发展,并不断修正看待过去的视角。 基于以上原因,并考虑到针对初版的一些有益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决定,《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史》新版(简称《人类文明史》)将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订,而是对初版的彻底改造。其目标未变———依然是基于不同文化和科学成就,对人类的历史作整体的叙述———但其角度更细致、更多样,也更广阔。 这项工作已进行二十余年,我非常荣幸地为读者呈上这部全新的《人类文明史》。它建立在第一版富有奉献精神的前辈学者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之上,并将之延伸和扩展。在此,我向为本书作出巨大贡献的第二届国际委员会所有成员,及450位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杰出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相信,读者将会有他们自己的评判。将本书交给读者审阅之时,国际委员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完成了成员国交给它们的任务的最后一步。我相信,本书见证了我们的共同过去,也代表了对我们共同未来的信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15.7 印度洋地区 拉乔纳·V.法拉尼里纳 克里斯托夫翁吉1815年《维也纳条约》的签订——而非法国大革命——开启了西南印度洋的一个新时代。英国主动担起责任,在毛里求斯拦截活跃在莫桑比克海峡的奴隶贸易活动(直到19世纪中叶仍影响着留尼汪岛)。英国还遏制了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企图。毛里求斯总督罗伯特法夸尔爵士赢得了马尔加什人的国王拉达马一世(1810—1828)的合作,作为回报,他承诺帮助拉达马一世实现其王国的扩张以及现代化。1817年,英国与马达加斯加签订条约,在马达加斯加王国废除奴隶贸易。与此同时,这个岛屿益发吸引了西方列强的注意,并最早经由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岛)受到西方的影响渗透。学习现代化:以西方为榜样 “咖啡文明”在18世纪的留尼汪岛达到顶峰,但到了19世纪,对糖的巨大需求使其急剧衰落,这也影响了毛里求斯岛。19世纪60年代之前,欧洲市场的糖价一直居高不下,这在马斯克林群岛造就了一个以制糖为业的贵族群体。种植园经济严重依赖奴隶制,而奴隶制则是被指明要废除的,考虑到种植园经济的这种脆弱性,以及实现制糖技术现代化的需求(为了与甜菜制糖相竞争),殖民者开始效仿西方。他们采纳了来自欧洲的工业设备公司销售代表的革新建议。他们鼓励制糖技术员进行实地研究。另外,蒸汽动力的普及也可以说带来了一场工业革命。故而,马斯克林群岛某种程度上被雄心勃勃的马达加斯加精英阶层视为典范,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并未发生与工业现代化相匹配的任何农业革命,种植园主陷于陈规旧习,疲于应付超负荷的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原本来自马达加斯加,而奴隶解放之后,来自印度的劳工尤多)。 1820年,拉达马一世利用1817年条约续约的机会,提出条件,要求英国政府为其培养约30名年轻人,派往英国和毛里求斯。外国人经由马斯克林群岛或欧洲来到马达加斯加,其中也有伦敦传道会的传教士,他们发起了一系列手工艺活动。但是,1835年,腊纳瓦洛娜一世女王(1828—1861)禁止基督教传播,只允许传教士教授可用于赚钱的实用工艺,于是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个国家。然而,女王建立起与“有用的”外国人的关系。她把两名外国人提升到梅里纳社会的高层,其中一位叫作拿破仑德拉斯特勒。他来自毛里求斯,定居于塔马塔夫,是一名税款包收人,也是女王研发制造农用―工业糖和朗姆酒的得力助手。还有一个是法国人让拉博尔德,他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工厂,包括大炮制造工厂,征召了大批工人在车间劳动。一些土著工人得以提高他们的技术,例如传教士为修建宗教建筑而招募的工人。 这些少量的技术转让并未能挽回当地工艺制造的颓势,因为马达加斯加在19世纪日益成为西方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其中一部分经由马斯克林群岛运来。马斯克林群岛的工厂数量大量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糖和朗姆酒的出口。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作为传教运动的基础,传播到各岛屿。在留尼汪岛,法国模式的教育在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和克吕尼圣约瑟夫姊妹会的帮助下发展起来。但是人们群起反对殖民者的残留制度,例如,他们废除了学校里将白人子女与被释放奴隶的子女隔离的制度。同样,白人不想让有色人种(讲克里奥尔语)担任班长并统领他们的孩子。此外,在推进员工子女的学校教育方面,制糖商毫无作为。 马达加斯加决定用本国语言推行教育。伦敦传道会的传教士与拉达马一世合作,创造了马尔加什语的书写文字。1820年,国王在安塔那那利佛设立了第一所学校,但是直至19世纪70年代政府支持基督教传教活动,教育才开始迅速发展。1881年,教育部成立,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为马达加斯加王国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动力。但是,家长担忧学校会成为征募士兵和劳工的地方。在伊梅里纳地区之外的各个省份,中央政府的代表所推行的教育被看作一种行政负担。虽然课本已经发行,但是由于物流和材料问题,马尔加什人实施的初级教育影响有限,尽管此前他们也在建立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学校方面作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