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一书 ☆人大教授冷成金以智慧论历史、以历史说智慧 ☆漫谈诙谐睿智深刻改变国人解读历史的方式 ☆读得失读成败读人性;知规则明进退得自在 在《读史有智慧》一书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通俗历史畅销书作家冷成金用独特的“以智慧论历史,以历史说智慧”的手法,博采史实,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剥开传统文化内核,重新解读历史,为读者展示中国历史智慧的精髓,使之读懂历史背后的历史,感悟兴衰成败中的玄机。此为全新修订版。 作者简介: 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曾先后出版《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隐士与解脱》《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等专著,以及《智典》《辨经》《读史有学问》《读史有智慧》等历史漫谈作品,在文化界影响巨大。其中《辨经》《智典》已被译成韩文和日文出版,在韩国和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并受到广泛欢迎。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认为《辨经》是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经典读本。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3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它的运谋方法不是谋智,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 书生皇帝的成败/6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开国皇帝。当开国皇帝的大多属于这两种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强,盖因流氓无顾忌而豪强有势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15 皇帝身份尊贵,惹人羡慕。但其中的个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实在是没有福寿双全的,要么短命,要么深陷权利之争,备受煎熬。看来,说帝王是苦命人,实在并不过分。 曾国藩的“内圣外王”/19前言 第一部分儒家智慧 最深刻的儒家智慧/3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儒家智慧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它的运谋方法不是谋智,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 书生皇帝的成败/6 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开国皇帝。当开国皇帝的大多属于这两种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强,盖因流氓无顾忌而豪强有势力也。 帝王都是苦命人/15 皇帝身份尊贵,惹人羡慕。但其中的个中滋味只有皇帝自己知道。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实在是没有福寿双全的,要么短命,要么深陷权利之争,备受煎熬。看来,说帝王是苦命人,实在并不过分。 曾国藩的“内圣外王”/19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学者兼“贤相”的典型,是最后一个能够体现这种理想人生模式的人。 政治家与艺术家/26 政治家与艺术家是否可以统一?如果可以的话,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昏君了。只能感叹,造化弄人,将“艺术家”偏偏生在帝王家,成了“昏君”。 “礼”是什么/29 礼仪是古人用来教化人的一种文化仪式,是要人懂得怎样做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价值。但叔孙通却把礼仪当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积极的东西。 人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31 智家讲究强权,借权谋和独裁专断来夺取晋的政权;赵家却注重通过人的品性的考核,选立贤德诚信的人接班。从根本意义上讲,这是一段早有预言的历史,成败的种子早在选择接班人时就已经埋下了。 儒者善于巧谏/36 喜欢逢迎是人的本性,只有人格修养到达了极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闻过则喜,普通人往往是闻过不喜,甚至是闻过则怒。 …… 第二部分法家智慧 最严苛的法家智慧/109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法家智慧的核心在于法、术、势。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是权术阴谋。 流氓无赖亦能得天下/112 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德之为用,过于迂远;术之为用,则立竿见影。因而,救急之道,重术而轻德。虽是流氓,但亦无妨,只要用术得“道”,即可为天下之主。 中国的“法”/115 极端的集权就失去了民主,人民不敢说话了就失去了舆论导向,没有舆论导向,社会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不是读书和自由使国家灭亡,相反,正是压制思想和自由才使国家灭亡。 诸葛亮的悲剧/116 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一语道破天机,辅助刘备建立后蜀,可谓功业盖世。奈何后蜀始终偏安一隅,也不过是数十年便国破家亡。追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后蜀无人,种下这祸根的便是诸葛亮。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多以道德角度为出发点,但这恰恰也是一种值得反思的悲剧。 “法家”的结局/118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改革者似乎总没有好下场。其实,中国的变法绝非坏在老百姓的手里,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才是使变法夭折的主要原因。 再为曹操“翻案”/122 我们是否想过,在喜欢刘备的潜意识里,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深深的依赖、懒惰和畏惧外在世界的心理呢?是不是希望刘备式的明君如父母一般地呵护我们,替我们包办一切呢?其实,当我们被人“做主”的时候,我们已经变成了奴隶。 小人物的大谋略/124 蒯彻生逢乱世,正当群雄逐鹿之时,可谓得时矣。观蒯彻之谋,可谓大矣,其智应在韩信之上,只是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并不是蒯彻的智计不及,实在是不逢其人。 以臣代君的政变术/129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语,足以见证中国历史的翻云覆雨。“三分公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和“后周代汉”,都是以臣代君的政变。 阴谋的胜利/139 世界上有两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宫廷。妓院在社会的最下层,唯钱是图,连皮肉都出卖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讲?宫廷在社会的最上层,唯权是从,连灵魂都不要了,更没有什么道德信义可言。 谋国与谋家/143 忠与奸,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但在有的时候却很难区分。说他奸,他却是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社稷着想,乃至为某一姓一族效力,不论从哪一层意义上讲,都应当算作忠臣;但说他忠,他却又大权独揽,往往超越了人臣之礼,实在是大奸有余。 开国与固权/153 历史不是一匹驯服的马。像朱元璋那样彻底地杀掉功臣,很难将皇位维持长久;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以柔治国”,未杀一个开国功臣,却招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巨大弊端。 …… 第三部分道家智慧 最高明的道家智慧/249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黄老道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因而也是一种趋吉避凶、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 萧规曹随/252 曹参的“萧规曹随”政策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十分吻合,与当时吕后专权、皇帝无能的朝廷状况也是十分吻合的。而这一切,似乎并不能完全归功于曹参,实在是由于刘邦和萧何的明智。 “柔道”开国与“柔道”治国/254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这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 为臣之道/259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为臣之道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权大压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怀疑和恐惧,否则就自身难保了。 洒脱不羁的魏晋风度/262 魏晋风度是在中国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特定的人格模式。它的特点是自由、狂放、洒脱不羁而又纯真自然,表现出了对人的本真生命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是青春生命的一次艳丽迸发。 雅量/267 历史赋予了中国知识分子实现王道的使命,但现实却又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龃龉,于是他们便以愤激的言辞来批评社会,以不羁的性格来标举自由,以放诞的行为来惊世骇俗,以特异的举止来彰显独立。 慈?忍?变/270 在黄老道术中,慈忍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慈,就是收服人心;所谓忍,就是等待并争取时机;所谓变,就是采取主动的行动。 晏子为相/281 做大臣的只把精力放在国君身上,这是不忠。劝导国君亲近其父兄,对群臣要讲礼义,对人民要有恩惠,对诸侯要讲信用,这才是忠。 …… 第四部分佛家智慧 最超脱的佛家智慧/307 “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旧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禅宗的智慧,其核心就在于如何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 教外别传/310 “拈花微笑”和以前任何一种佛教教派的传教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是“教外别传”;它不是逻辑的、语言的、仪式的,而是超逻辑、超语言、超仪式的,以一种心灵感应、心领神会的方式相互传达,因此是“以心传心”。 本无一物/316 “本来无一物”,这就是禅宗的智慧。人始终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之中,生存于“有”之中,任何具体的时空都是有局限的。 自性自度/324 佛性在自己心中,只能自己体会,自己不用心体会,他人再给你讲多久多深也没有用。 启悟悟入/329 学禅一方面需要外在方面,要寻师引路,但另一方面更在内在方面,要认得本心。不要外求又需要外求,求师;需要外求又不要外求,靠己。 平常心是道/352 禅宗的平常心就是: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就摆脱了事之累;无事于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第五部分纵横家智慧 最圆滑的纵横家智慧/363 苏秦、张仪之流,凭借广博的历史知识、超人的胆略和无碍的辩才,或是南北合纵,或是东西连横,真可谓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 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365 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当官,而不是当英雄。当官有权,有了权也就有了钱,荣、华、富、贵四个字真可谓形容尽了当官的好处。当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国历史上,英雄大多没有好下场,富、贵往往是没有的,就是荣、华也要拜人所赐。 运天下于股掌之间/371 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合纵改变了秦国对六国各个击破的状况,而促成六国合纵的正是对秦王进行连横游说失败的苏秦。 晏婴进谏有道/374 一位堂堂正正的大臣,不能用堂堂正正的方式来进谏,反倒要用类似优伶的方式来警醒君主,这多少令人有所感慨。 少年英才巧舌取五城/378 秦国的甘罗是一位少年英才,十二岁就出使他国,凭着杰出的才能,为秦国争得了很大的利益。不过,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就如此懂得人世的利害,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范雎入秦,远交近攻/379 远交近攻是秦国在军事上所实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策略,自从这一策略实行后,秦国一改困窘的局面,迅速在军事上打破了僵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失一士而国亡/383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到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得一士而国兴,失一士而国亡”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鲁仲连义不帝秦/385 鲁仲连之所以备受后人赞赏,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坚持气节,义不帝秦;二是为人排忧解难,功成不受赏。这两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高尚的品德,也是具有恒久价值和意义的文化理想。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388 汉朝建立以后,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它们势力强大不易控制。汉景帝时,削藩失败。直到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才巧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次耐人寻味的务虚辩论/389 每一个智谋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各种发展的可能,就不能应付随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治国与打猎/392 治国治民就是打猎,如果没有打猎的本领,那就自顾不暇,哪里还能捕获猎物?最终只能车覆人亡,或是为猛兽所伤。 …… 第六部分兵家智慧 最冷峻的兵家智慧/413 兵家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究“知己知彼”,讲究“避实就虚”。熟练运用兵家智慧,不仅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也可获得政治和商业上的成功。 孙膑与庞涓/415 孙膑和庞涓的关系以及庞涓的最终结局,似乎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妒忌之心是毁灭自己的根源。 何谓背水一战/422 背水一战所用的正是兵法上所讲的“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战法,这是一种自绝退路的战术,其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将士的求生欲望,激发起他们最大的战斗力。 何谓奇人/426 奇人之奇,就在于无世俗之累,入世可经天纬地,出世可“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为穷困而忧,不为闻达而喜,不论穷困还是闻达,均无所累,常得率性而为。 高处不胜寒/433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所谓雷霆易怒、天威难测,侍奉君主实在是一门极其高深的艺术,任何官场上的成功者,是不是一个政治家姑且不论,但说他是一个玩弄权术的艺术家,那是绝对错不了的。 …… 第七部分阴阳家智慧 最神秘的阴阳家智慧/461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阴阳家通过天象观测,掌握了自然的变化规律。高明者往往是把科学,如天象,与神秘的巫术形式结合起来,用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阴阳/463 阴阳观念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象天法地”是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生产和劳动的实践中,通过仰观俯察,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有着最大差别的那些相互对立的事物。 谶纬/465 “谶”是一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预言,往往假托神灵来预言吉凶祸福和告知人间的政事;“纬”则是相对“经”而言的,是对各种经书的解释。作为预言的形式,二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解梦/471 占梦是中国古代众多占卜术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由有道德、有水平的人来替人解梦,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谁是中国历史剧的最大导演 这里说的不是影视导演,而是历史活剧的导演。 要寻找这样的导演,首先要寻找具体而又典型的历史大戏。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就符合这样的条件,因为用现代戏剧观点看,赵匡胤兵变、登基的过程具备了十分典型的“戏剧结构”。 赵匡胤是如何登基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黄袍加身”,一是陈桥兵变。 大史学家司马光他在的《涑水纪闻》中就说:“或以黄袍加太祖之身。”意思是说有人强行将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黄袍加身”。宋代的官僚文人这样说,后来的正史也多持这样的观点。但民间似乎就不同了,疑为宋人所作的《大宋宣和遗事》和明代的《喻世明言》就直称“陈桥兵变”。不要小看这称呼的不同,其中的区别可就大了。如果是黄袍加身,赵匡胤就是无辜的、无奈的、被迫的,在道义上就可以不受谴责;如果是陈桥兵变,赵匡胤可就变成篡权者了。 到底真相是什么,还是让历史事实来说话。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都城东京(开封)。 京城里一派节日气象,尤其是大臣们,在忙着朝贺新年。就在这时,朝廷接到了北边镇州、定州的紧急军报,说割据山西的北汉会合契丹人向后周发动进攻。 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为什么?怎么也得让皇帝过好这个新年,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在大年初一上奏这样的军情?即使十万火急也不行。可偏偏就在这时,边报来了。如果皇帝能够指挥若定,这时来了边报也不可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可偏偏后周当时的情况是“主少国疑”。所谓主少国疑,就是君主年少,国人疑惧,也就是说国家缺少主心骨,全国上下疑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所谓“无巧不成书”,无巧似乎也不成历史。但历史真的那么巧吗?是否背后有人处心积虑地操作呢?不得而知,因为历史上本来就有很多谜! 接下来的情景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想见,是朝堂上一片混乱,本来大家都是满面红光地祝贺新年,现在却一个个变成六神无主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发兵啊!对了,这正是有人想要的结果。两个宰相,范质、王溥,不加任何核实,不采取任何防备措施,当时就以周恭帝的名义下诏让赵匡胤带兵北征。这样做,在历史上有个专有名词叫“仓促遣将”,而仓促遣将,十有八九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是不是因为后周朝廷听从了赵匡胤的调遣,我们不得而知,但接下来赵匡胤做了什么,我们却是知道的。 首先,他让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于正月初二率军先行。慕容延钊不仅在资历、声望诸方面都超过他,更重要的是,慕容延钊并非铁杆的拥赵派,不是他的核心成员,如果让慕容延钊与自己同行,无疑是多了一层顾虑;而让慕容延钊先行,赵匡胤紧随其后,不仅免除了心腹之患,且一旦兵变成功,就可以切断慕容延钊的后路,使他进退维谷,自然就容易导向赵匡胤这一边。这叫清除外围。 第二,赵匡胤并不是把所有的亲信将领全都带走,而是把石守信、张令铎等留在开封,目的是既做内应,又牵制负责守卫京城的韩通。这叫设置内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