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战争生命线:抗战时期的中国对外交通


作者:徐万民     整理日期:2015-11-27 19:28:05

战争胜败的决定权,为何操控在“饥饿”手中?
  丝绸古路,何以成为中国参与现代化战争的生命之路?
  自诩“亚洲英国”的日本,如何一步步完成对中国的全面围困?
  中国为何会在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的1942年,面临抗战以来的严重危机?
  驼峰航线,怎样以3年近30万次150万小时挑战极限的运输壮举,改写了历史?
  本书将为我们揭开尘封许久的历史谜题,为我们全景解密一段可歌可泣的的抗战交通史话。
  自西北与华南丝绸之路源源而至的军火物资,支撑着中国经受住了孤军而战的严峻考验;
  滇缅公路上冒着日军空袭,奔腾不息的运输车流,如同输血的动脉,牢牢维系着抗战救国的必胜决心;
  翻越生命禁区的驼峰航空队,以3年零3个月的极限飞行,为陷入重围的中国,带来了80万吨弥足珍贵的空中援助;
  穿行于滇藏印崇山峻岭中的马帮商团,更是以驿运这一古老方式,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为了保卫家园而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
  部队打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交通干线绵延不绝,抗战信念永不止歇!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对外交通线发挥了为抗战输血、与盟国联络的关键作用,被誉为战争生命线,更成为双方的争夺焦点。日军采用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妄图一举切断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海陆空交通线,迫使中国屈服。中国军民则进行了史诗般的交通线建设和反封锁作战,在盟国的大力支援下,终于突破重围,赢得了抗战最后胜利。本书从对外交通与抗战的视角,揭示了若干重大军事与外交事件的内幕秘辛,通过对抗战交通线重要作用的揭示与反思,更可为深刻理解和宣传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提供历史的借鉴。
  作者简介:
  徐万民,1943年生于陕西富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北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撰有《中韩关系史》(近代卷)、《中国引航史》、《论西北国际交通线与战时及战后之中苏关系》、《晚清中朝海上交通述略》等论著多种。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对外交通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与时间竞速:战前对外交通线建设
  第三节时移世易:围困与被围困的角色转换
  第二章海洋交通
  第一节华南门户:香港
  第二节广州战役与广九铁路的丢失
  第三节沿海港口封锁作战
  第四节香港与广州湾的陷落
  第三章现代丝绸之路:西北对外交通线
  第一节立体的现代丝绸之路
  第二节西北交通线上的中苏易货贸易
  第三节美英物资过境运输的艰苦谈判
  第四节西北交通线上的人员往来
  第五节连通革命圣地的桥梁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对外交通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与时间竞速:战前对外交通线建设
  第三节时移世易:围困与被围困的角色转换
  第二章海洋交通
  第一节华南门户:香港
  第二节广州战役与广九铁路的丢失
  第三节沿海港口封锁作战
  第四节香港与广州湾的陷落
  第三章现代丝绸之路:西北对外交通线
  第一节立体的现代丝绸之路
  第二节西北交通线上的中苏易货贸易
  第三节美英物资过境运输的艰苦谈判
  第四节西北交通线上的人员往来
  第五节连通革命圣地的桥梁
  第六节保卫西北对外交通线
  第四章中越交通线
  第一节桂越、滇越交通
  第二节维护越南过境权的艰难交涉
  第三节桂南会战与桂越交通线的失陷
  第四节日军封锁滇越铁路
  第五章中缅交通线:最后的海上国际通道
  第一节开辟滇缅交通的壮举
  第二节西南对外交通大动脉
  第三节飞虎队:滇缅公路的空中守护神
  第四节远征军兵败滇缅路
  第六章胜败之机:中印交通的开辟
  第一节空中走廊——驼峰航空运输线
  第二节“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史迪威公路
  第三节战略反攻的准备与实施
  第七章战时对外交通线余论
  附录一大事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前言八年抗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实行大规模的切断作战,封锁我全部海岸线,占领越南海防、缅甸仰光等海港,企图从海陆空、东西南,全方位地断绝我国获得国际援助的对外交通线。对外交通线成了坚持长期抗战的生命线。我国军民为突破日军封锁,在苏、美、英、法等盟国的援助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外交通建设与对外交通保卫战,争取到可贵的武器军火援助,将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的各个战场联为一体,为坚持抗战直到胜利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中,我国的对外交通线,就是开辟于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更是建设“一带一路”宏伟愿景的核心。今年,恰逢我国人民隆重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又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开局之年。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为契机,再版该书,是为重温八年抗战期间对外交通被日寇封堵的惨痛教训,更可为深刻理解和宣传“一带一路”的愿景,提供历史的镜鉴。从广元到哈密,平板大车要翻过巴山、秦岭和沿途的许多高山峻岭,其中娘娘坝海拔1700米,华家岭海拔1900米,乌鞘岭海拔2200米。从河西走廊到哈密,沿途常不见人烟树木,戈壁滩饮水奇缺,井水多苦涩,难以入口;白日炎热,夜晚苦寒,风沙骤起,不见天日。驿运工人赶着骆驼拉的平板大车,川流不息地行进在荒凉的驿路上。干渴、严寒、饥饿、疾疫、土匪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但是转运千里,行程数月,国家的物资却丝毫无损。——《中国交通报》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曾抵御过多次外敌入侵,但对外交通真正具有战略层面意义,则当从抗日战争始。这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规模空前的卫国战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技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飞机、火车、轮船改变了战争的条件,即使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无法拥有备战和进行战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当战争的范围扩大到世界所有陆地和海洋的时候,谁控制了对外交通线,特别是海洋交通线,谁就能在战争中抢占先机。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弱国,要在战争中生存,并坚持到最后胜利,对外交通的确如同生命线一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除了战略物资的进出口,人员的流动往来同样不应被忽视。
  抗战以来,中国屡次丧失重要的对外交通线,每次都会失掉堆积在出海港口和公路、铁路沿线的大批军火武器。1942年3月仰光的失陷,则更让援华运输雪上加霜。当时,通过滇缅公路的月运量为2万吨以上,随后新开的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则运力大减,3个月时间运输物资竟不到300吨。可见并不是美国不给中国物资,而是给了物资却根本运不进来!
  整个战区都为恢复海上交通的想法感到振奋。“我们设想在9月份使用20个经过充分装备和充分训练的师担任主攻,士兵们饮食不错,有不断的武器装备和弹药的供应,伤员也能适当疏散。我们知道,这些因素将强烈地影响中国士兵的战斗精神。我们都认为,这些士兵如果饮食得当,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领导有方,是堪与世界上任何战斗人员相匹敌的。”
  据英国战史专家哈特记载,到1944年诺曼底战役前夕,“在西线的德军,仅有100辆可用于作战的坦克,而同盟军先锋部队却拥有2000多辆坦克。德军只有570架服现役的飞机作后盾,而英国和美国那时在西线活动的飞机总数就超过14000架。这就是说,同盟军方面拥有坦克方面20:1和飞机方面25:1的绝对优势。”可见,正是奔腾的钢铁洪流冲垮了法西斯的壁垒。同样是中国军队,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获得了新式装备与训练,士饱马腾,自然连战皆捷。参加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中国军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武器装备极为落后,一溃千里自然不足为奇。如果中国军队能在1942年得到新式装备并完成整编,1943年与盟军同步展开反攻并非难事,更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本:日本侵华图志 下一本:亡天下:南明痛史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战争生命线:抗战时期的中国对外交通的作者是徐万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