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透过晚清变革,读懂当下中国 ★看清廷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跌撞前行,走向失败 ★颠覆官方主流观点,还原1898年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局真相 ★告诉你历史上真实的康有为、梁启超、光绪、慈禧、李鸿章…… ★比《纸牌屋》更精彩,比《旧制度与大革命》更具现实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旁观者马勇扛鼎力作 1897年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新一轮的瓜分狂潮。亡国的幻灭感笼罩整个大清帝国,朝野上下迅速积聚起政治激进主义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史称“同治中兴”。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及时跟进,甲午一役,战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改革成果一旦尽毁。 洋务派的经济改革被证明不能挽救国运,列强的瓜分又迫在眉睫,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弥漫全国,局势倒逼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国统治阶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政治改革上达成共识,悄然推动了这场后世称为“戊戌变法”的改革运动。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这其中,既有守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也有维新派自身在权力分配上的内部倾轧。陷入泥潭的政治体制改革,此时亟需一个突围的方向。 “帝党”与“后党”不和的传闻,让康有为等维新派错误地找到了一个改革方向:只要打倒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改革就能顺利推行。于是,一场企图以军事政变推动政治改革的行动,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帝都悄然酝酿……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晚清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进入历史的深处,打破晚清以来政治精英构建的“悲情叙事”传统,重构历史的真相。 目录: 第一章拉开政治变革的帷幕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胶州湾外交事件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潮/康有为在北京上《上清帝第五书》/光绪开始考虑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官场来了个年轻人 康有为差点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康有为在西花厅接受总理衙门诸大臣问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抗衡激进改革派/《劝学篇》客观上促进了康有为激进改革的进程 激进与保守:中国政治的古老话题 康有为开学会,以推动政治发展/保国会的成立及其引起的斗争/5月29日恭亲王的逝世使政局更加复杂/恭亲王离世后,康有为、翁同龢积极推动政改/光绪、慈禧酝酿政治改革/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政治变革悄然发动 朝廷罢免翁同龢,改组内阁/翁同龢被罢免的原因/康有为的终南捷径/荣禄与康有为的谈话及对康有为的态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光绪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第二章改革共识与差异 废八股还是废科举 从察举到八股/对科举制的思考,及开设特科的建议/康有为为废科举攻击所谓守旧礼官,开启了新旧党争 一个可以适可而止的新科举方案第一章拉开政治变革的帷幕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胶州湾外交事件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潮/康有为在北京上《上清帝第五书》/光绪开始考虑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官场来了个年轻人 康有为差点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康有为在西花厅接受总理衙门诸大臣问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抗衡激进改革派/《劝学篇》客观上促进了康有为激进改革的进程 激进与保守:中国政治的古老话题 康有为开学会,以推动政治发展/保国会的成立及其引起的斗争/5月29日恭亲王的逝世使政局更加复杂/恭亲王离世后,康有为、翁同龢积极推动政改/光绪、慈禧酝酿政治改革/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政治变革悄然发动 朝廷罢免翁同龢,改组内阁/翁同龢被罢免的原因/康有为的终南捷径/荣禄与康有为的谈话及对康有为的态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光绪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第二章改革共识与差异 废八股还是废科举 从察举到八股/对科举制的思考,及开设特科的建议/康有为为废科举攻击所谓守旧礼官,开启了新旧党争 一个可以适可而止的新科举方案 康有为等更彻底地改革科举制的建议被采纳/科举改革引起的情绪。张之洞等新提出的更稳健方案得到落实/康有为不满稳健的科举改革方案,矛头指向慈禧 京师大学堂:新政第一大举动 关于新式教育体制的讨论。酝酿建立京师大学堂/清廷最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李盛铎的五点建议/总理衙门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四项原则,梁启超执笔京师大学堂章程 话语权、控制权与利益关切 京师大学堂筹建,各方达成基本共识/康、梁设计的大学堂权力框架,把孙家鼐推向了康有为的对立面/梁启超与译书局风波 第三章维新阵营:内部争斗与外部冲突 洛阳纸贵:《时务报》的成功 《强学报》停办,汪康年有意创办新刊物/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共同创办《时务报》,大获成功/汪康年与梁启超出现裂痕/《时务报》“三驾马车”冲突再起 无法共富贵:《时务报》的内部争斗 梁启超与汪康年的决裂/康、梁试图用行政权力夺回《时务报》,却被孙家鼐反制/孙家鼐与康有为的斗争/汪康年与梁启超等的舆论战/《时务报》争夺战未已,康、梁等流亡海外 湖南新政:中国新希望 湘军在甲午战场的惨败,刺激湖南人及陈宝箴锐意求变/谭嗣同、唐常才等湖南民间维新力量创办算学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 谁是湖南新政的终结者 梁启超入主时务学堂,受到湖南各界欢迎/梁启超在学堂大肆宣讲异端思想/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与时务学堂一起成为湖南新思想的中心/湖南知识界对新学态度的转变/在湖南知识界的攻击下,南学会停止,时务学堂改组 第四章党争与利益集团 王照上书:无关乎新旧 清廷开放部分言论,为王照上书提供了机会/王照上书,指涉光绪与慈禧的权力关系 罢免礼部六堂官 王照上书受阻,遂弹劾礼部长官/光绪处分礼部六堂官,加剧了政治高层的分化 超常提升四军机章京 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等有维新背景的年轻人为军机章京/四章京与原有章京、军机王大臣的矛盾,加剧了政治层面人事的分化 伴食宰相与宠臣斗法 9月7日李鸿章被解除实职,为事态发展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甲午战后,张荫桓、李鸿章相继代表清廷与日本谈判 外交调整:党争的外部资源 张荫桓地位上升,引起李鸿章、翁同龢的怀疑与嫉恨/因借债事,张荫桓与李鸿章等同僚关系日趋紧张/张荫桓以为两宫冲突,选择站在光绪的阵营/支持维新派且亲英日的张荫桓地位上升,亲俄的李鸿章出局 第五章改革步入深水区 制度局:废我军机? 康有为等人对于清廷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康有为设制度局以统筹维新事务的设想获得光绪认同/在慈禧的支持下,总理衙门全面否定康有为创设制度局的构想/光绪对总理衙门的驳议不满。官制改革的流言造成官场恐慌 懋勤殿:夺我大权? 军机大臣全面而有力地反驳了康有为的政治改革设想/康有为等建议开设懋勤殿,遭到阻击 裁撤冗署与冗员:官场大地震 岑春煊提出大规模裁撤冗署冗员,康有为并不赞同/光绪悍然下诏裁署裁员,引起官场一片混乱/张元济等维新派反对朝廷提出的安置被裁撤人员的方案/政治体制改革面临失控,政治局面失去稳定 第六章各路英雄会京城 一个传说引发的政治恐慌 在众多官员建议下,光绪决定于内廷设置懋勤殿/康有为积极活动,谋求入懋勤殿人选。康有为等人认定光绪与慈禧意见不合 等待伊藤 伊藤博文来华,引起朝野各方的关注和期待/伊藤在天津逗留数日后,乘专列抵达北京 李提摩太来了 康有为提议李提摩太邀请伊藤来华/李提摩太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与日本人、英国人的桥梁 袁世凯进京 康有为拉拢袁世凯,想使之成为所谓帝党的军事力量/王照竭力反对利用袁世凯以武力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绿林好汉也来了 谭嗣同开始相信帝后之间存在矛盾/谭嗣同召集绿林好汉进京,以应付想象中的政治危机 第七章想象冲突与冲突想象 杨锐建议成了政局转变的关键 光绪与杨锐讨论内廷问题,并手谕密诏/杨锐建议改正康有为激进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也获得了林旭认同 康有为铤而走险 毕永年被迫参与康有为等人的军事冒险计划/光绪督促康有为早日离京,反促使康有为坚定军事冒险计划 政局变动中的日本因素 伊藤博文与清廷高层的互动/康有为拜访伊藤,想通过他调和所谓两宫矛盾以赢得时间 第八章破绽在哪里 刀逼袁世凯 袁世凯获破格提拔。因英舰事,荣禄召袁世凯回天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逼袁世凯表态 皇太后突然回宫 杨崇伊建议慈禧训政/慈禧回宫的真正原因 康有为悄然出走 康有为希望通过李提摩太让英国干预当前的政治危机/康有为悄然离京 第九章政治转折关键点 其实没有谁告密 袁世凯见光绪,暗示康有为等人不可靠/光绪接见伊藤博文/袁世凯告诉荣禄谭嗣同对自己的夜访 重建垂帘体制 慈禧回宫,与光绪讨论英俄冲突、杨崇伊奏折等事/光绪遵慈禧建议,下令逮捕康有为兄弟 “多余的话”:康广仁究竟说了什么 杨深秀上书要求调袁世凯军队入京勤王/康广仁等被捕,康有为的阴谋逐渐浮现 第一批抓捕 在光绪的请求下,慈禧回宫训政/张荫桓、杨锐等成为第一批被惩处的人 第十章政治清理:为了再出发 国际干预:挽救张荫桓 因英、日交涉,亲英日的张荫桓逃过一劫/盛宣怀等建议对张荫桓从宽发落 诛杀六君子 荣禄入主中枢,光绪病情加重,慈禧垂帘听政/为尽早化解政治危局,釜底抽薪,杨深秀等六人被匆忙问斩 清查与防止扩大化 康有为事件后的人员处分与人事变动/百日维新被全面调整,但不是全面废除/守旧者的倒退被遏制,稳健的改革派掌控改革进程 黑暗终归会过去 康有为的出走路线/在英国人的庇护下,康有为躲过清廷追捕 马勇做过古代史研究,做过儒家经学史研究,最终兴趣点却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面对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满疑惑,一方面觉出现实与百年前的诸种关联,认为有必要从来路中寻出答案。怀着一份对先人的温情与理解,他重新讲述100年前的历史。——《独立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