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威性。该书所有内容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所选篇目均为这一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2、实用性。该书从整体上看其内容涉及古代的所有朝代,可以看作是一部通史,但是它没有通史所具有的那些繁琐内容。另外,所选的这些文章大都是一些可以单独发表的学术文章,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完全没有学术文章的那种枯燥特点。本书是一部由多位历史名家撰写的通史。它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该书的每一个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比如由王国维来讲解先秦的历史,吕思勉来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该书的每一编都有一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总体概述,同时又有数篇专门的文章对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较为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是一部集宏观历史概述和微观历史事件解析的集成性著作。它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在先秦史学和魏晋南北朝史学方面颇有研究。著有《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等多部著作。 吕思勉(1884年-1957年),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民国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钱穆最敬重的授业恩师,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著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等多部著作。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等。 目录: 第一编王国维张荫麟讲先秦史 殷周制度论 孔子学说中道德之标准 孟子之学说 老子之学说 周秦诸子之名学 六国混一 第二编张荫麟、缪凤林、李源澄、吕思勉讲秦汉史 秦汉史总论 纯郡县制的重建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 西汉思想之发展 法吏与法律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后汉的外戚与宦官第一编王国维张荫麟讲先秦史 殷周制度论 孔子学说中道德之标准 孟子之学说 老子之学说 周秦诸子之名学 六国混一 第二编张荫麟、缪凤林、李源澄、吕思勉讲秦汉史 秦汉史总论 纯郡县制的重建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 西汉思想之发展 法吏与法律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后汉的外戚与宦官 第三编吕思勉、鲁迅讲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总论 魏时将帅之骄 晋人之矫诞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南北朝的始末 第四编岑仲勉、吕思勉、缪凤林讲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总论 唐朝的职官与选举 府兵制的起源及其评价 盛唐之日落西山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五编金毓黻、张荫麟讲宋史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宋室积弱之原因 北宋的外患变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南宋中兴之机运 宋之灭亡 第六编李思纯、吕思勉讲元史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元史学之鹄的 第七编吕思勉、孟森讲明史 明朝的盛衰 洪武年中诸大事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 宦官的专权 权臣和党祸 崇祯致亡之症结 第八编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 清代种族及世系 八旗制度之源流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 中西初期的交涉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 清朝的覆亡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而欲求认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 ——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 史家的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瞿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成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 ——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 ——民国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吕思勉 历史不是一盘散沙,众史事不是分立无连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单件的史事,并且要注意众史事所构成的全体。 ——民国天才史学家张荫麟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史学家岑仲勉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而欲求认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 ——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我们以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完结,重要的是看到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 史家的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瞿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成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 ——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 学历史不是为了可以做前车之鉴。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极远之世的。 ——民国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吕思勉历史者,一宇宙的戏剧也。创造与毁灭之接踵而跌更。光明与黑暗之握吭而搏斗,一切文人之所虚构,歌台上所扮演,孰有轰烈庄严于是者耶? 历史不是一盘散沙,众史事不是分立无连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单件的史事,并且要注意众史事所构成的全体。 ——民国天才史学家张荫麟 史之为学,不外摹写实状,故必先明了古今之社会实况,然后可以论史。……早挟成见,复凭参悟,皆论史者所当懔戒。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史学家 岑仲勉六国混一 嬴政既打倒了吕不韦,收揽了秦国的大权,便开始图谋六国。这时,六国早已各自消失了单独抗秦的力量。不过它们的合纵还足以祸秦。嬴政即位的第六年,秦国还吃了三晋和卫、楚的联军一次亏,当时大梁人尉缭也看到的,假如六国的君主稍有智慧,嬴政一不小心,会遭遇智伯、夫差和齐湣王的命运也未可知。但尉缭不见用于祖国,走到咸阳,劝嬴政道:“愿大王不要爱惜财物,派人贿赂列国的大臣:来破坏他们本国的计谋,不过化三十万金,六王可以尽虏。”嬴政果然采纳了这策略。此后六国果然再不费一矢相助而静待嬴政逐个解决。 首先对秦屈服,希望以屈服代替牺牲,而首先受牺牲的是韩。秦王政十四年,韩王安为李斯所诱,对秦献玺称臣,并献南阳地。十七年秦的南阳守将举兵入新郑,虏韩王,灭其国。李斯赴韩之前,韩王派了著名的公子韩非入秦,谋纾国难,嬴政留非,想重用他。但不久听了李斯和另一位大臣的谗言,又把他下狱。口吃的韩非有冤没处诉,终于给李斯毒死在狱中。 韩亡后九年之间,嬴政以迅雷烈风的力量,一意东征,先后把其余的五国灭了。这五国的君主,连够得上说抵抗的招架也没有,鸡犬似的一一被缚到咸阳。只有侠士荆轲,曾替燕国演过一出壮烈的悲剧。 秦王政十九年,赵国既灭,他亲到邯郸,活埋了所有旧时母家的仇人;次年回到咸阳,有燕国使臣荆轲卑辞求觐,说要进献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和燕国最膏腴的地域督亢的地图。献图的意思就是要纳地。秦王大喜,穿上朝服,排起仪仗,立即传见。荆轲捧着头函,副使秦舞阳捧着地图匣以次上殿。秦舞阳忽然股慄色变,廷臣惊怪,荆轲笑瞧了舞阳,上前解释道:“北番蛮夷的鄙人,未曾见过天子,所以惶恐失措,伏望大王包容,俾得完成使事。”秦王索阅地图,荆轲取了呈上。地图展到尽处,匕首出现!荆轲左手把着秦王的袖,右手抢过匕首,就猛力刺去,但没有刺到身上,秦王已断袖走开。秦王拔剑,便剑长鞘紧,急猝拔不出,荆轲追他,两人绕柱而走。秦廷的规矩,殿上侍从的人,不许带兵器,殿下的卫士,非奉旨不许上殿。秦王忙乱中没有想到殿下的卫士,殿上的文臣,那里是荆轲的敌手。秦王失了魂似的只是绕着柱走。最后,侍臣们大声提醒了他,把剑从背后顺力拔出,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便将匕首向他掷去,不中,中铜柱。这匕首是用毒药练过的,微伤可以致命。荆轲受了八创,已知绝望,倚柱狂笑,笑了又骂,结果被肢解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荆轲离开燕国之前,在易水边的别筵上,当着满座白衣冠的送客,最后唱的歌,也可以做他的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