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十五讲》作者是国内资深世界史、美国史教授。本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带我们领略美国四百年历史的精髓。《美国历史十五讲》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资本主义在这块新大陆土地上发生、发展、逐步强大,以及伴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 作者简介: 何顺果,1944年生,四川忠县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类文明的历程》《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另有《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考辩》《人类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变化——论高科技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关于美洲奴隶种植园经济的性质问题》等十几篇专题论文。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序 第一讲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 欧洲殖民制度的演变 各殖民国家在北美的争夺 1606年英王颁发给弗吉尼亚公司的特许状 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殖民地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讲由公司到社会的演变 殖民地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改变对殖民地社会的影响 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其区域差异 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培根起义及其原因 第三讲七年战争与民族觉醒“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序 第一讲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 欧洲殖民制度的演变 各殖民国家在北美的争夺 1606年英王颁发给弗吉尼亚公司的特许状 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殖民地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讲由公司到社会的演变 殖民地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改变对殖民地社会的影响 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其区域差异 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培根起义及其原因 第三讲七年战争与民族觉醒 七年战争与英国殖民政策的改变 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与觉醒 走上独立的过程与斗争 北美反英独立战争的经过 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第四讲联邦制的建立及其特点 由联合殖民地到邦联 制宪会议与国体之争 各州在批准宪法过程中的斗争 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和特点 它是新大陆上的“山巅之城”吗 第五讲建国方针之确立: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之争 争论产生的根源 联邦财政和政策的确立 是实行保护关税还是搞自由贸易 从汉密尔顿财长到杰斐逊总统: 美国建国方针之确立 杰汉之争与两党制的起源 第六讲三大区域与两种制度 第二次英美战争和美国现代化的起步 新英格兰发展成美国的“核心地区” 南部“棉花王国”的兴起 大陆扩张体系与大西部的拓殖 伊利运河与国内“三角贸易”的形成 第七讲三大区域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关税问题上的斗争 关于内地改进与经济补助问题 关于金融和货币体制问题 关于对定居者提供免费宅地问题 关于奴隶制的存废之争 第八讲南北战争及战后的调整 由和平共处走向激烈冲突 南北平衡的丧失及其根本原因 西部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内战对各区域的影响 林肯:随时准备倾听人民的呼声 第九讲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内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资本主义在美国农业中的扩展 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学管理在美国的诞生 第十讲世纪之交美国的社会改革 推动社会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由格兰奇到人民党 劳工状况与劳工运动 进步主义和改革时代 西奥多·罗斯福及其进步党 第十一讲美国海外殖民体系的建立 马汉及其“海权论” 扩张由大陆转向海外:美西战争 门户开放与大棒政策 大战中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尝试 威尔逊的“新自由”及其改革 第十二讲文化民族主义之形成 从英国的达尔文到美国的摩尔根 实用主义之形成:皮尔斯、詹姆士和杜威 语言和文学的“独立”: 从爱默生、惠特曼、马克·吐温到门肯 特纳“边疆假说”的提出及其主题 美国法学的演变:由自然法学到社会法学 第十三讲1930年代危机与F.罗斯福“新政” 由空前繁荣到空前危机 F.罗斯福上台: “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恢复和救济工作全面展开 把重点转到社会经济改革上 “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国家成为经济的发动机 第十四讲美国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 从孤立到参战 终于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 由热战到“冷战”:国际关系的改变 民权运动、新左派和“反文化” 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改革 第十五讲高科技革命与社会的变迁 高科技革命的起源 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联邦基本国策 “第三产业”的形成及其特点 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 附录 一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 二独立宣言(1776年) 三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四美国总统、副总统一览表 英文参考书目 原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前言序 本书由我多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国通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其任务是要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美国历史画卷,对与美国历史有关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疑难问题进行必要的考释和解读,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关美国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并有所启发。 这一使命不能不使作者犯难。美国虽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均极充分,对它们的研究又相当深入细致,要用二三十万字来概括全部美国序 本书由我多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国通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其任务是要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美国历史画卷,对与美国历史有关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疑难问题进行必要的考释和解读,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关美国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并有所启发。 这一使命不能不使作者犯难。美国虽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均极充分,对它们的研究又相当深入细致,要用二三十万字来概括全部美国史,是不大容易做到的。所以,本书的撰写,只能以个人的理解,就美国400年历史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线索,择要而述之,不能过于展开。在写作方法上,则采用史论结合的办法,既要注意史料选择的得当,又要有必要而准确的提炼和概括,做到简而不空,言之有据。 但又不是全无想法,否则便失去了写作此书的意义。首先,我想到的是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而不仅仅把英国的殖民史看成美国的早期史。因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移民社会形成的过程,这是以往的美国史研究中尚不明确的一个概念。当然此处只勾勒一个轮廓。其次,这些年来,我在研究美国区域问题和区域历史时获得不少新知识,也想把它们纳入本书之内以改造美国史的内容和结构,所以第六、七、八讲都是围绕区域对峙及其演变展开的,这是以往通史中不太注意的。我的想法是,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对立与统一,不仅应是美国历史区别于其他国家历史的重要特点,也是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特别是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三,以往的美国史编纂中,注意了内战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垄断组织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极少注意其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故在本书中特地安排了《文化民族主义之形成》一讲,以纠正以往美国通史的不足。我想通过它来说明,特纳和门肯在历史和语言上的创意,乃是继1776年的政治独立和第二次英美战争后的经济独立运动之后的一场新的精神独立运动,并且只有在这场精神独立运动之后,美国才真正完全摆脱了它对欧洲的依赖。第四,我考虑了高科技革命的意义,第一次在一部美国通史中谈到了“向后工业迈进”的问题,并在本书中设了一讲对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论述,从而赋予它亘古未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这是对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所作的一个呼应,意在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经济结构演变中某种带有一定质变的东西。我以为,这几点多少反映了美国历史以及本书的一些特点,尤其是最后一点已超出了美国历史的范围,对世界历史也有某种前瞻性。因此,也算是本书的一家之言。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对传统的美国史(包括某些美国人自己所写的美国史)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以推动美国史研究的纵深发展。 有一个问题,这里应该交代几句,这就是印第安人问题。众所周知,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几万年前他们就从亚洲移居到美洲,并创造过光辉的古代文明,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时,北美这块大陆上的印第安人数量至少在100万以上,他们曾以自己的独特贡献促进了美利坚文明的形成,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掠夺,直接导致印第安人种濒临灭亡。但考虑到,美利坚合众国本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合众国宪法》中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美国公民之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印第安人也未能纳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和文化之内,因此印第安人的历史在本书中未被视为美国的古代史。在笔者看来,它也不应被看成是美国的古代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的总统,被梁任公称为“共和国之祖国”。北美独立战争,是从英国革命到法国革命的必经阶段,又在殖民地中第一个举起义旗,因此其影响不仅及于西方广大地区,也及于东方各国,其意义并不亚于英法之革命。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它由一个位于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的国度,崛起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世界大国,在世界现代史上其地位和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大国。因此,认真地了解和研究这个国家的历史,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作者谨识 2001年初春于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