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作者简介: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于北京,汉族。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流民》(独著)、《人世百态》(独著)、《中国人的幽默》(独著)、《全宋词》(合著)、《“说唐”小说系演变中所反映的游民意识》(论文)等。著有《中国人的饮食世界》、《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燕谭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水浒与江湖》、《重读江湖》、《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平人闲话》、《中国饮食文化史》、《发现另一个中国》等。目前关注通俗小说及通俗戏曲在民间的影响。 目录: 小引 一“复杂”与“故事” 二我的第一个“监狱” 1“监狱”的分类 2山雨欲来 3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我的第二个监狱 1摩托车上间隙 2半步桥边K字楼 3“号间门偶向人开” 4预审、逮捕、审判 5K字楼的吃 6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K字楼中的犯人 8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小引 一“复杂”与“故事” 二我的第一个“监狱” 1 “监狱”的分类 2 山雨欲来 3 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我的第二个监狱 1 摩托车上间隙 2半步桥边K字楼 3“号间门偶向人开” 4预审、逮捕、审判 5 K字楼的吃 6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K字楼中的犯人 8 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 四我的第三个监狱 1北京第一监狱 2“文革”末期的监狱 3 初进三中队三小队 4编写节目 5 三中队其他犯人 6狱中来了新犯人 五监狱常事拾零 1 接见 2在监狱中患病 3 大墙里面看电影 六平反现场 1 改革的先导——平反冤假错案 2平反现场 七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归来 2市高法接待站 附录一生活的第一课 附录二鲜为人知的“反动学生”案 附录三1963年-1966年的大陆高校清理“反动学生”事件 一 缘起 二 铺开 三 “罪行” 四 处理 五 改正 六 重聚 附录四野驴顾惟乔 一独特的1960届 二 好强的、积极的顾惟乔 三 博学的顾惟乔 四 悲惨的顾惟乔 附录五号子里的战争 ——评《号子里的人》 附录六读者陈建新推荐有关张建旗下落的文章 后记 一“复杂”与“故事” 1980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恢复学术刊物《文学遗产》,通过考试,编辑部赞同我调入文学所。当我的人事材料在所务会议上讨论时,七位所领导都同意(五位正副所长、两位书记),人事处一位领导却有不同意见。她说,王学泰历史太复杂,到社科院来工作不合适。老所长陈荒煤先生说,他连“三青团”都没参加过,有什么复杂的?还不是我们把他弄复杂了。陈先生说得对,北京解放那年我才六岁,上二年级。连参加童子军都不够格,遑论“三青团”!每天早晨上学,看见童子军,戴着圆形帽,手执军棍,腰间皮带上系着法绳,在学校门口检查学生的风纪,手是否洗了,脸是否干净,十分认真而神气,还有点羡慕呢。“童子军”是那时最低龄的组织了,我也只有受他们检查、管理的份儿。 其实,我的历史真的不复杂,可以说七岁以后,不敢说每天、但可以说每个月都能找到证明人。活了六十多年,从学校门,到单位门,没有离开过国门。一辈子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包括“文革”当中,五花八门的组织林立的时候。然而,那位人事处领导说的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这应了凤凰电视台“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曾子墨女士的一句话,她说:“王学泰先生的故事很多。”这是三年前我在该讲堂作讲座时,她向观众介绍我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