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羌在汉藏之间


作者:王明珂     整理日期:2015-11-08 19:56:49

王明珂,台湾学者,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在这本著作中,王明珂教授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以及推动此成长历程的社会与文化微观过程;这是以具体研究来说明华夏与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历史变迁。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
  羌族聚居于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中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松潘和地属绵阳的北川等地。本书通过对这些地区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长时段调查和多层次探讨,展现了华夏西部族群边界的变迁,以及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
  这是一本凝集了作者十几年田野考察经验的倾情力作,是对羌民几千年生存繁衍状态的一次深刻解读。
  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丰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
  目录:
  序(李亦园)
  前言
  文本与田野说明
  社会篇
  导言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人群
  一、各行政区简介
  二、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谁是羌族?
  第二章村寨与城镇生活
  一、村寨聚落
  二、村寨中的经济生活
  三、城镇、街市与乡上
  四、邻近城镇:松潘、马尔康、灌县与成都
  第三章族群认同与区分
  一、婚姻与家庭序(李亦园)
  前言
  文本与田野说明
  社会篇
  导言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人群
  一、各行政区简介
  二、语言、体质外貌与文化表征:谁是羌族?
  第二章村寨与城镇生活
  一、村寨聚落
  二、村寨中的经济生活
  三、城镇、街市与乡上
  四、邻近城镇:松潘、马尔康、灌县与成都
  第三章族群认同与区分
  一、婚姻与家庭
  二、家族
  三、村寨与其守护神
  四、“羊脑壳”与“牛脑壳”
  五、“尔玛”、“汉人”与“蛮子”
  六、“尔玛”与羌族
  七、“一截骂一截”的族群体系
  第四章结构下的情感与行为
  一、村寨生活中的“我族”与“他族”
  二、村寨中的邻人与女人
  三、社会规范、污秽与代罪羔羊
  四、岷江上游村寨中的毒药猫
  五、女性与猫:区分的破坏者
  六、“内部毒药猫”与“外在毒药猫”
  七、无毒不成寨
  八、经验、历史与神话
  九、“现在毒药猫少多了”
  历史篇
  导言
  第五章羌族史:典范与解构典范
  一、典范的羌族史
  二、近代国族主义下之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典范羌族史的形成过程
  第六章羌族史的再建构:华夏边缘观点
  一、商至汉代华夏之羌人概念变迁
  二、华夏边缘羌人地带之形成:东汉晚期至魏晋
  三、羌人带的萎缩:汉化、番化与夷化
  四、羌人带上最后的“羌人”
  五、民国时期民族调查者所发现的羌民
  六、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变迁
  第七章本土根基历史:弟兄祖先故事
  一、根基历史
  二、村寨中的弟兄祖先故事
  三、根基历史的内在结构
  四、“弟兄祖先故事”中的历史心性
  第八章羌族认同与英雄祖先历史
  一、20世纪上半叶羌族认同的萌芽
  二、老实的蛮子:周仓与孟获的子民
  三、汉族的拯救者:李冰与樊梨花的后代
  四、古老的华夏:大禹子孙
  五、过去很强大后来被打败的羌族
  六、流传羌族中的两种神话传说
  七、羌族认同及其本土历史记忆
  文化篇
  导言
  第九章古羌人文化:事实、叙事与展演
  一、社会记忆中的古羌人文化
  二、古华夏对羌文化的描述
  三、文化夸耀与模仿:北川羌人的例子
  四、近代羌文化探索与书写
  五、近代羌民文化探索:宗教信仰
  六、在差异体系中寻找相似
  七、异文化书写中的华夏边缘建构与再建构
  第十章当代羌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
  一、羌族本土文化建构的背景
  二、羌族文化再造:语言、文字
  三、羌历年与锅庄舞
  四、羌族妇女服饰
  五、饮食文化:北川的例子
  六、天神、白石信仰、端公与祭山会
  七、文化展演
  结语:历史的创作物与创作者
  一、华夏边缘的历史与“历史”
  二、另类“历史”
  三、历史与“历史”下的近代产物
  四、华夏边缘的省思:人类生态观点
  五、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由“蛮夷”到“少数民族”
  六、中国民族的再思考
  参考书目
  谢词
  追记第一章地理环境与人群
  一、各行政区简介:
  汶川由都江堰市(灌县)过青城大桥人山,车行约一小时便到达汶川县南端的漩口与映秀镇。映秀旧有娘子关。许多羌族人都认为,过去映秀与漩口都是羌族分布的地方,但目前这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汉族。由此沿岷江北行,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即到达汶川的绵篪乡。这儿号称是“西羌第一村”——阿坝州最南端的羌族村寨在此。汶川旧县城在绵篪、羌锋一带,清代的瓦寺土司在附近镇守。今之汶川县城——威州镇,还在北去车行半小时之处。汶川县城是羌族的文教中心,威州民族师范学校与阿坝师范专科学校都在此。因此威州镇也是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本土研究与推广中心之一。
  汶川县有汉族、羌族、藏族与回族。据1985年的人口统计,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61.88%,羌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6.18%,藏族约占11%,回族仅占0.8%。目前羌族人口可能已占汶川总人口的40%。由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行,1980年代以来愈来愈多的地方干部与公职人员由少数民族担任,使得汶川俨然成为以羌族为主体的地方。事实上,羌族主要分布在县北,岷江、杂谷脑河及其支流沿岸的龙溪、克枯、雁门、绵篪等地,是汶川羌族村寨的主要分布地。这些地区的羌族,更因为长久以来接近汉人地区,受汉文化影响相当深。目前绝大部分岷江东岸的村寨居民,已普遍将汉语当作母语,本土语言消失殆尽。
  理县由汶川沿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西行,便逐渐进入理县地区。理县也是汉、羌、藏与回族混居的地方。嘉绒藏族在此人口最多,最具社会、政治优势。理县自古以来就是汉人与嘉绒藏族(旧称西番)贸易的孔道重镇,而今又是西去阿坝州政府马尔康之大道上的中间要镇。因此,理县羌族长期以来受嘉绒藏族与汉族双重影响。在这儿,羌族村寨主要分布在甘堡以东,西边便是嘉绒藏族的居住地。桃坪、通化、薛城附近各沟,都是羌族村寨的分布地区,其中蒲溪沟是最深人大山中的一条沟。
  ……
  





上一本:托克维尔回忆录 下一本:历史哲学导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羌在汉藏之间的作者是王明珂,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