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特点是观点新颖鲜明,论述清新平和。作者学识丰富,娓娓道来之中豁然开朗,令人耳目一新。和一些专家在电视上论讲三国历史,迎合现代趣味不同,《煮酒品三国(升级版)》旨趣更在于理解历史、理解古人,不但剖析了三国史实,也洞察了《三国演义》的主观文学审美,达到与古人对饮、与历史言欢的境界,这是读此书的**得益之处。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忱先生的《煮酒品三国》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从文献的角度去考证《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底;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三国演义》人物情节与思想内涵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素质;从文化的角度去辐射《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社会现象和民风民俗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视野。 该书分为“品事集”和“品人录”两部分,前者主要考证疑事之真伪,探究史误根源;后者则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及故事情节,评述功过是非。且看:“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作自己民族的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这样的论证,毫无疑问是切中肯綮的,也符合文学史的实际。 作者简介: 沈忱(灿烂海滩),江西南昌人,1967年生,文史学者。著有: 《煮酒品三国》(200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告诉你一个真三国》(2010年新华出版社) 《智者千虑诸葛亮》(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2012年中国物资出版社) 《三国不是演义》(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2012年新华出版社) 《三国谋士今日观》(2013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沈忱(灿烂海滩),江西南昌人,1967年生,文史学者。著有:《煮酒品三国》(200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201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告诉你一个真三国》(2010年新华出版社)《智者千虑诸葛亮》(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2012年中国物资出版社)《三国不是演义》(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2012年新华出版社)《三国谋士今日观》(2013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2015年中国地图出版社) 目录: 序言 再版说明 品事集 1.“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2.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3.是诸葛亮害了马谡 4.东风不是借来的 5.曹操是如何变成花脸奸臣的 6.倒霉的曹操 7.“孟德献刀”,子虚乌有 8.刘备之功挂在诸葛账上 9.三种“千里走单骑”,三种结局 10.三种“打督邮”,三种意境 11.吕布诛董的背后 12.吕布杀丁原的另外两种可能序言再版说明品事集1.“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2.诸葛亮的“锦囊妙计”3.是诸葛亮害了马谡4.东风不是借来的5.曹操是如何变成花脸奸臣的6.倒霉的曹操7.“孟德献刀”,子虚乌有8.刘备之功挂在诸葛账上9.三种“千里走单骑”,三种结局10.三种“打督邮”,三种意境11.吕布诛董的背后12.吕布杀丁原的另外两种可能13.从关公斩华雄说起14.关公并未战长沙15.谈谈关羽失荆州16.谈谈“降汉不降曹”17.以讹传讹的关羽之妻18.关羽的出身和姓氏19.“面如重枣”过不了医学关20.刘虞与公孙瓒反目成仇的背后21.街亭之战改变了王平的命运22.“桃园三结义”的由来23.甘露寺与吴国太24.扑朔迷离的孙夫人25.伤脑筋的貂蝉26.王朗岂是被骂死27.蒋干并非专误事28.张飞是有艺术才华的29.此刘岱非彼刘岱30.与关羽相伴的周仓31.廖化凭何作先锋32.马超本是不孝子(以下均为新增篇章)33.罗贯中的几大谜团品人录34.黄忠的“老”35.张飞的“胡”36.张飞的“细”37.趣人张飞38.关羽的骄横39.赵云的远见卓识40.超一流的武将——赵云41.赵云的矫情42.庞统的“狂”43.徐庶的前世今生44.无耻的张松45.“大老虎”李严46.杀妻的刘安47.诸葛亮的一家子48.高瞻远瞩的司马徽49.曹魏第一名将张辽50.“说客”张辽51.“古之恶来”典韦52.“虎痴”许褚53.是非功过说于禁54.陈宫与曹操的恩怨55.“卧底”陈登56.贾诩的几个为什么57.许攸的悲剧58.“贪色”的曹操59.辛宪英的睿智60.干政的吴国太61.暗藏祸心的孙坚62.少年英雄孙策63.周瑜与诸葛亮的较量64.周瑜的“智”65.清醒与迷糊的鲁肃66.诸葛恪的“智”与“愚”67.“女丈夫”徐氏68.汉献帝的兴国梦69.王允的执着70.“三姓家奴”吕布71.吕布的生存之道72.袁术的“皇帝瘾”前言横绝三国水泽的一叶扁舟 ——代序 石麟 本书作者沈忱(灿烂海滩),江西南昌人,是一位出生于1967年的中年学者。他自小得益于父亲沈家仁先生的熏陶,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名著尤有兴趣,作研究笔记已近三十年。沈忱先生不求闻达,不计名利,潜心于研究,终成著名文史专家。自2006年至今,他出版的著作有《煮酒品三国》、《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告诉你一个真三国》、《智者千虑诸葛亮》、《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三国不是演义》、《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三国谋士今日观》等。这次出版的《煮酒品三国》是沈忱增订后再版的一部力作。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忱先生的《煮酒品三国》一书,应该横绝三国水泽的一叶扁舟——代序石麟本书作者沈忱(灿烂海滩),江西南昌人,是一位出生于1967年的中年学者。他自小得益于父亲沈家仁先生的熏陶,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名著尤有兴趣,作研究笔记已近三十年。沈忱先生不求闻达,不计名利,潜心于研究,终成著名文史专家。自2006年至今,他出版的著作有《煮酒品三国》、《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英雄》、《告诉你一个真三国》、《智者千虑诸葛亮》、《那时英雄——正说三国名将》、《三国不是演义》、《我是曹操——乱世英雄的传奇经历》、《三国谋士今日观》等。这次出版的《煮酒品三国》是沈忱增订后再版的一部力作。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忱先生的《煮酒品三国》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从文献的角度去考证《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底;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三国演义》人物情节与思想内涵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素质;从文化的角度去辐射《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社会现象和民风民俗等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视野。读了《煮酒品三国》以后,对于以上三方面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结合沈忱的研究经历,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高度的理论素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形成并非一曝十寒,也不是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果实,总是为勤奋者准备的。由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高度的理论素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综合作用,使得这部力作具有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三结合的特殊效果。学术性体现在哪里?一个“严”字可以概括。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考证、严谨的结论,如“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曹操是如何变成花脸奸臣的”、“吕布诛董的背后”、“谈谈关羽失荆州”、“少年英雄孙策”等篇足以证明。且看:“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作自己民族的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这样的论证,毫无疑问是切中肯綮的,也符合文学史的实际。知识性体现在哪里?一个“博”字可以概括。书本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乃至于极其细微的日常生活的知识点,作者都不放过。这些,在“谈谈‘降汉不降曹’”、“‘面如重枣’过不了医学关”、“此刘岱非彼刘岱”等篇中均可窥其端倪。例如:这“面如重枣”有什么问题呢?前些年有一本叫作《三国演义医学趣谈》的书,作者是两位医生,他们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面如重枣”的问题,算是给前人“补”上了一课。书中提到:临床看,面色的变化可以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红一般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面部湿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热及某些药物中毒。按照该书的分析,这个关羽一出场就是个病患者,这个笑话可就闹大了。关羽长相的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它就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和缺点。因此,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作品的优缺点,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一味地棒杀不行,一味地捧杀也不行。客观、公正,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具备这样的知识,读《三国演义》就更为有趣了。说到一个“趣”字,我们不得不专门谈论一下《煮酒品三国》的“趣味性”。诸如“倒霉的曹操”、“扑朔迷离的孙夫人”、“伤脑筋的貂蝉”、“张飞是有艺术才华的”、“张飞的‘胡’”等篇,都是显得特别趣味盎然的。你看:“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之后,貂蝉的形象迅速走红。到了后来,貂蝉竟然赫然列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行列,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等人齐名,并以‘闭月’一词作为貂蝉的代名词。数百年来,貂蝉的妩媚倩影在各种故事、戏曲、电影里招摇生姿,就连貂蝉的籍贯地,大家也都争得不亦乐乎。有人说她是山西的,有人说她是陕西的,还有人也不知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证明貂蝉是甘肃的。不过很遗憾,结果是谁也没争赢,还是那么悬着。上面提到的是《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及影响,这里要谈另外的一个问题:罗贯中所描述的这个貂蝉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查遍史料,结果很是令人遗憾: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貂蝉这个人物。”那么,貂蝉的“历史真实性”究竟如何?随后,作者经过严密的考证之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大致的结论:这个小说中出现的貂蝉,在历史上只能说是个若隐若现的人物,而所谓的美人计的故事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董卓被杀,完全是以王允、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势力与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势力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并不是一场因女人而发生的冲突。至于哪一位读者要想得到作者更为详尽的史料钩沉和文学分析,那就请你自己去看沈先生在本书相应处的“迷你”文字吧!总之,那里是一片盎然的情趣。其实,笔者以上将《煮酒品三国》中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分开来举例说明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在该书中,这三者之间往往是水乳交融的。笔者这样做,实在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除了以上三大特点以外,沈忱先生的这本专著中还有许多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地方。譬如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分析非常到位:这方面可看“徐庶的前世今生”、“汉献帝的兴国梦”、“辛宪英的睿智”、“陈宫与曹操的恩怨”、“吕布的生存之道”、“王允的执着”等篇,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可谓洞幽烛微、鞭辟入里。还有,作者联系兄弟艺术形式来评价《三国演义》,这就牵涉到了元杂剧中的“三国戏”、京剧、赣剧、滇剧、徽剧、豫剧、婺剧、川剧、秦腔、广东汉剧以及《新编全相说唱花关索出身传》等民间艺术方式。从这些地方,我们又明白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真理:对于《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而言,只有植根于民间讲唱艺术的沃土之中,它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进而言之,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只有当读者如云的时候,它才真正取得了成功。其实,沈忱先生也是《三国演义》的一位读者,只不过他比一般读者更细心、更认真、也更挑剔一些而已。读书有两种最常见的方式,囫囵吞枣的吞咽式和斤斤计较的挑剔式,沈忱先生毫无疑问属于后者。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挑剔式的阅读者在完成他们的过程之后,有感而发的一些文字,往往对更多的吞咽式阅读者就具有了一种“导读”的意味。《三国演义》中的那些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经过沈忱先生的“煮酒品谈”之后,是否更具有醇厚的意味呢?如此看来,《煮酒品三国》,是承载我们横绝三国水泽的一叶扁舟!甲午年大雪节令于湖北黄石青山湖畔 (本文作者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作者出生在学者世家,其父沈家仁是研究三国、水浒的名家。自小得益于父亲的熏陶,研究三国撰写笔记已近三十年,不求闻达,不以名利。读者见到的《煮酒品三国》(升级版),是精选其笔记精华部分,公诸于世。立足于民间,痴心于学问,以古人为友无谓时势运转,斯人不多也。——作家、诗人李师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方法有多种,角度也有多重。但是,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文献的、文学的、文化的。沈忱先生的《煮酒品三国》一书,应该说是这三种角度的综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石麟本书当年便红极一时,此次再版又增加了不少历史人物及小说人物分析,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是研究三国历史及《三国演义》的一部力作。——评论家罗成黄忠的“老” 黄忠的“老”是真的老,年纪大。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黄忠出场的时候,诸葛亮就说他年近六旬。这个时间是赤壁之战后,大致为献帝建安十三年至十五年之间。随着年纪的增长,黄忠的“老”也成了他上阵杀敌的一大障碍。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中,刘备欲取雒城,刘璋派冷苞、邓贤离城六十里下寨。刘备问众将谁愿意去战败二将,黄忠主动请缨,却遭到魏延的反对。魏延的理由就是“老将军年纪高大,如何去得”。气得黄忠大怒,“趋步下阶,便叫小校将刀来”,要与魏延当面比试一番。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中黄忠与李严阵前单挑,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诸葛亮连忙鸣金收兵。这不仅仅是李严武艺高强,不可力取,其中也有唯恐黄忠年老不支的成分在内。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刘备与曹操大战汉中,曹魏名将张郃进攻葭萌关,诸葛亮唯恐手下众将不敌,提出要从阆中将张飞调回迎战,并说除了张飞无人能敌张郃。黄忠挺身而出,要求出战张郃。诸葛亮说:“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不仅同僚们对黄忠的“老”感到担心,就连对手也为这员老将出马觉得可笑。张郃看到黄忠便笑黄忠“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战耶”,韩浩也称黄忠是“老贼”。可见黄忠的确“老”。不过,黄忠的“老”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老”,而是“老”得非常有特点。黄忠的“老”是老当益壮,宝刀未老。虽说年龄虽老,但武艺却非常高强。不仅刀法娴熟,还“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见第五十三回)。年近七旬时,“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见第七十回)。诸葛亮也说过黄忠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长沙城下,黄忠大战关羽,第一次交锋斗了一百个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较量又战了五六十合未见输赢。第三次对阵打了三十余合后,黄忠诈败,放箭射中了关羽的盔缨,差点要了关羽的性命。雒城前线,魏延贪功冒进,偷袭冷苞大寨,被冷苞察觉,战事不利,魏延所部抵挡不住,节节败退,魏延马失前蹄,被掀下坐骑,性命堪忧。这时候又是黄忠及时赶到,一箭射死敌将邓贤,大战冷苞,将敌军杀退,扭转战局。面对曹魏名将张郃,黄忠毫不畏惧,发出“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见第七十回)的豪言壮语,拍马便与张郃决战,二十多个回合不分输赢,最后在严颜的配合下将张郃杀得大败。定军山口,“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为刘备最终夺取汉中立下奇功。这些都是黄忠老当益壮、宝刀不老的具体事例。黄忠的“老”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老谋深算。这个特点在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张郃进攻葭萌关,守将孟达引军下关与张郃交锋,大败而回。霍峻急申文书到成都,诸葛亮派黄忠与严颜两位老将前去增援。这个部署出人意料,连赵云都觉得不可思议。孟达、霍峻见了,心中也笑孔明欠调度:“是这般紧要去处,如何只教两个老的来!”同僚们的态度,黄忠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立即找来严颜商量对策。黄忠说“你可见诸人动静么?他笑我二人年老,今可建奇功,以服众心。”黄忠并没有与将领们做口舌之争,而是打算用实际行动击败敌人,让同僚们心服口服。两军交战之后,黄忠与张郃正面交锋。双方激战二十多个回合,忽听背后喊杀声起,原来是黄忠与严颜在战前早已设下计策,从小路包抄敌军。张郃收尾不能兼顾,面对夹攻落荒而逃,兵退八九十里。黄忠取得了战斗的首胜。张郃战败后,曹洪派夏侯尚与韩浩增援。严颜建议夺取曹军囤积粮草的天荡山,黄忠立即采纳,并与严颜进行了一番密谋。严颜依计而行,“自领一枝军去了”。没过几天,两军交战,黄忠独斗韩浩,夏侯尚见状拍马上前,双战黄忠。十几个回合后,黄忠败走。二将追了二十余里,夺了黄忠的营寨。第二天二将再度出击,黄忠又败,新建的营寨又被占领。过了一天,黄忠再战,又败退了二十余里。一连数日,黄忠望风而走,连败数阵,一直退到了葭萌关前。此时,曹营将士欢欣鼓舞,刘备军中不少将领垂头丧气。孟达偷偷报告刘备,刘备大惊,派刘封前来接应黄忠。直到此时,黄忠才说明了自己一路退军的原因:“此老夫骄兵之计也。”黄忠表示:“看今夜一阵,可尽复诸营,夺其粮食马匹。此是借寨与彼屯辎重耳。今夜留霍峻守关,孟将军可与我搬粮草夺马匹,小将军看我破敌!”对于取得战斗的胜利,黄忠早已胸有成竹。当晚二更时分,黄忠率领五千士兵偷袭敌军。夏侯尚、韩浩疏于防范,正中圈套,被黄忠破寨而入,军马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战斗进行至天明,黄忠连夺三寨,曹军寨中丢下军器鞍马无数。张郃军兵“被自家败兵冲动,都屯扎不住,望后而走;尽弃了许多寨栅,直奔至汉水傍”。取得了战斗的首胜之后,黄忠一鼓作气,又向天荡山的曹军发动进攻。韩浩引兵来战。黄忠挥刀直取浩,仅一合便斩韩浩于马下。蜀兵大喊,杀上山来。这时候,山后喊杀声响起,火光冲天。原来是“黄忠预先使严颜引军埋伏于山僻去处,只等黄忠军到,却来放火,柴草堆上,一齐点着,烈焰飞腾,照耀山峪。严颜既斩夏侯德,从山后杀来”。从战斗开始前严颜率部离开,直到数日之后才突然出现,黄忠可谓老谋深算,成竹在胸。敌将夏侯德提兵来救火时,正遇老将严颜,手起刀落,斩夏侯德于马下。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天荡山,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黄忠此役沉着冷静、有张有弛,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事例最能体现出黄忠老谋深算的特点。不过,黄忠毕竟是老了。老了老了,就难免会有年老血衰、老迈昏聩的时候。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刘备起兵七十五万东征孙权,黄忠被任命为前部先锋。就因为刘备口误说出了一句“老者无用”,黄忠的脾气就上来了。带着亲随五六人来到前线杀敌。这就有点老糊涂了。两军阵前,黄忠虽有“吾自长沙跟天子到今,多负勤劳。今虽七旬有余,尚食肉十斤,臂开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马,未足为老。昨日主上言吾等老迈无用,故来此与东吴交锋,看吾斩将,老也不老”(见第八十三回)的豪迈,但毕竟年事已高。斩杀东吴将领史迹、击败潘璋后,黄忠脑子一热,率军猛冲,最终中了敌军的埋伏,被一箭射中肩窝。回到军营中箭疮痛裂,不治而亡。可见无论再怎么勇猛,最终也难逃岁月这把杀猪刀。“说客”张辽 前文我介绍了张辽的智勇双全、临危不惧,是《三国演义》中曹魏的第一名将。本文再说说他另外的一个特点:口才上佳。小说中描绘的武将中,大都武艺高强、英勇无比,但如张辽般临时客串一把“说客”的却是少之又少,能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而张辽不仅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其言语的功夫也让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张辽充当“说客”是在小说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埋下伏笔的。当时,曹操大举进攻徐州,大败刘备。张飞杀出血路突围,身边仅仅剩下数十骑。想回老巢小沛,但去路又被曹军截断。无奈之下上芒砀山落草为寇。刘备结局更惨。被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一通追杀,走投无路,只得前往青州投奔袁绍。此时,徐州仅剩下关羽镇守的下邳。曹军一路猛攻,又将关羽赶到城外的土山上。下邳被占,刘备的两位夫人也成了曹操的俘虏。“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嫂嫂救不回来,自己也陷入重围,进退两难。如何对待困兽犹斗的关羽,曹营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郭嘉认为关羽义气深重,难以劝降。曹操则“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己用,不若令人说之使降”(见第二十五回)。正在此时,张辽出现,主动请缨去当一回“说客”,劝降关羽。张辽毛遂自荐的理由是什么呢?张辽说“某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指的是两件往事。当初张辽还在吕布手下为将时,关羽曾在张辽进攻时说张辽“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见第十八回),对其心存好感。另外一件是在白门楼曹操拔剑要杀张辽时,关羽跪在地上为张辽求情,并说张辽“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见第十九回)。关羽对张辽可谓有救命之恩。张辽主动提出去劝降关羽,一则是完成任务,二来也是报恩。张辽来到土山后,关羽问道:“文远欲来相敌耶?”张辽回答:“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然后弃刀下马,向关羽行礼。张辽的举动非常巧妙。所言避实就虚,拉近与关羽的距离,所行严谨细致,消除关羽的敌对情绪。关羽见此情景,自然防备之心松懈,与张辽坐在山顶谈了起来。关羽问:“文远莫非说关某乎?”点出了张辽此行的目的。张辽答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这两个“救”字用得妙。既回顾了旧情,又道出了关羽面临的险境。关羽又问:“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这话是自然反应。既然不是来为敌,又说是来救自己的,自然就会想到张辽是来帮助自己脱身而不是来劝降的。但张辽的回答却让关羽糊涂了。张辽先是否定了关羽的这个想法,之后的回答是:“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扰。如此相待,弟特来报兄。”这是告诉关羽目前的战局,答非所问,并没有回答关羽的提问。关羽“怒”了,生气地对张辽表示:“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关羽的意思很明显。说来救自己,却只字不提具体的措施,反而报告目前的危局。这分明是进一步打击关羽。关羽焉有不怒之理。因此,关羽表示让张辽离去,自己下山迎战,与曹操拼个你死我活。这显示了关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暗示着张辽的劝降无法达到目的。谁知张辽不但没有灰溜溜地离去,反而“大笑”起来,表示“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这让关羽更为恼怒:“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连死都不怕,又怎么会反“为天下笑”。可以想象,此时的关羽已是怒不可遏了。张辽毫不退让,又说:“今即死,其罪有三。”这是“严气正色”(毛宗岗夹评),是以理相劝。是让关羽从暴怒中冷静下来。果然,关羽问:“汝且说我那三罪?”这说明关羽已逐渐恢复了理智。张辽随即说了一番话: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张辽所言的第一条其实是说关羽若死背弃了当初“桃园三结义”的誓言,违背的是“义”;第二条无法保护两位嫂嫂,违背的也是“义”;第三条“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此罪最大,指的是“忠”,更是“大义”。这三条条条在理,条条属实。也使得关羽不得不认真思量一番。同时,张辽的话中又故意只字不提曹操,这又是张辽的煞费苦心之举。也为关羽之后提出的“降汉不降曹”做了一个铺垫。张辽的话终于打动了关羽。关羽沉吟半晌,终于表示:“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张辽趁热打铁,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说服关羽投降,是张辽此行的目的,无论怎么回避,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主题上来。如果到最后仅仅是为了说服关羽投降,显然难以如愿的。因此,张辽又为关羽的将来做了一个规划:“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这句话是关键,关羽日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一系列的壮举都是因为这句话而引发出来的。可见,张辽对关羽的未来是做了一番认真考虑的,很为关羽着想。关羽提出了三个投降的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个条件与之前张辽提出的建议其实并无本质的差别。“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是从张辽的“匡扶汉室”引申出来的;“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与“保二夫人”无异;“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更是与“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致。最终,曹操答应了关羽的条件。张辽得偿所愿,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此次“客串”做“说客”大获成功,足见其口才非常了得。尤其是提出的“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语可以看出,虽然张辽的目的是为了劝降关羽,但从内心深处对关羽是非常敬佩的,可谓惜英雄重英雄,真心在为关羽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