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受欢迎的中国通史 ★一本大家都能读得懂的中国通史 ★权威经典之作,全新呈现 ★黄仁宇、钱穆、易中天、于丹、柏杨、李敖、余英时等推崇备至 身为一国的国民,必须对本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这可以说是所有国民的共识。然而中国历史,浩浩五千年,煌煌廿四史,一般人难以尽知。 有感于此,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特为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撰写了《给大家看的中国通史》一书,以使读者读过此书,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了解。但是,在书写过程中,吕思勉并非一味罗列史实,而是透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制度变迁,洞悉中国历史的大势。如此,读者不仅能明了本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 为适应一般读者的阅读水平,本书用浅显的白话行文,内容选裁得当,不仅有历史本身的厚重与深刻,更兼顾了阅读过程中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近百年来,本书重印近200次,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作者简介: 吕思勉 中国史学大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史学界公认,吕思勉是史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其所著《给大家看的中国通史》,以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为对象,行文简白流畅,内容要而不繁,却能将中国五千年之历史,详细道来,几无遗漏。读此书,如顺流而下,毫无滞碍之感,而两岸之风景山色,尽收眼底。 目录: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上古史 第一章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我国民族的滋大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上古史 第一章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中古史 第一章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秦汉之际 第三章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近代史 第一章明清之际 第二章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鸦片战争 第九章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 第十章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现代史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军阀的混战 第十二章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结论 第一章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吕思勉)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历史学家严耕望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历史、民俗学家顾颉刚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有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以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