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东线:攻占柏林


作者:朱世巍     整理日期:2015-11-05 11:42:59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朱世巍先生创作,它是一套目前我国出版的表现苏德战场的*详细、*贴近军事爱好者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全书系以丰富的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细腻的文字,展示了苏德战场上的浴血大搏击和攻防力量的大转换。《东线:攻占柏林》为东线书系的第十二季,讲述东线战争的最后阶段。苏军的全面推进,直到柏林的最后决战,希特勒自杀。东线各战区的最后结局。随着战争走向结束,东西方之间的利益争夺开始加剧,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军事和外交态势,并由此产生了战后欧洲秩序雏形。
  作者简介:
  朱世巍,1979年生人。江西南昌人,现居南昌,我国著名军事作家。从2001年开始,给《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和文集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的编撰工作。2003年开始出版个人关于苏德战争的专著。
  目录:
  一、包围布达佩斯
  二、“康拉德”行动——拯救布达佩斯
  三、布达要塞的覆灭
  第二章东普鲁士之战(第一阶段)
  一、一月攻势
  二、二月战斗
  第三章东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
  一、1945年2月的东线力量态势
  二、尼斯河与奥得河
  三、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四、但泽—东普鲁士之战
  五、1945年的库尔兰半岛
  第四章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
  一、运筹帷幄与排兵布阵第一章布达佩斯大会战
  一、包围布达佩斯
  二、“康拉德”行动——拯救布达佩斯
  三、布达要塞的覆灭
  第二章东普鲁士之战(第一阶段)
  一、一月攻势
  二、二月战斗
  第三章东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
  一、1945年2月的东线力量态势
  二、尼斯河与奥得河
  三、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四、但泽—东普鲁士之战
  五、1945年的库尔兰半岛
  第四章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
  一、运筹帷幄与排兵布阵
  二、“春醒”战役
  三、维也纳之战
  特别篇:柏林会战
  特别插入:雅尔塔会议
  序战:屈斯特林、西里西亚与西线
  之一:战前形势
  一、斯大林图谋柏林
  二、柏林防线
  特别插入:柏林要塞
  之二:突破奥得河—尼斯河
  一、朱可夫突破奥得河
  二、科涅夫突破尼斯河
  三、罗科索夫斯基的攻势
  四、向柏林挺进
  之三:包围柏林
  一、柏林郊区
  二、希特勒与柏林
  三、合围
  之四:柏林巷战与第9集团军覆灭
  一、柏林巷战(4月25—27日)
  二、柏林城外的较量
  三、柏林巷战(4月28日—5月2日)
  特别篇插入:希特勒之死
  四、柏林之战的结局
  特别篇:东线战争的终结
  一、最后一战
  二、第三帝国的终结 一、1945年2月的东线力量态势
  1.增强东线
  苏军在1945年1月的攻势中几乎全线大胜。在匈牙利,挫败了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的装甲反攻;在中部战场,一举推进到奥得河,兵逼柏林;在北部,夺取了东普鲁士的大片地盘,把剩余德军驱赶到海边。
  回到柏林的希特勒于1月30日发布最后一次广播讲话,想多少振作一下沮丧的士气民心。由于受到空袭的威胁,希特勒在2月中旬(一说1月16日下午)搬进总理府地堡居住,还将其作为军事指挥部。地堡距离地面约15米,其墙基、墙壁和覆盖层,都采用3米厚的预应力混凝土,并用粗大钢梁加固,足够保护希特勒不会被从天而降的炸弹炸死。但这个“水泥潜艇”要派其他用场却不大合适。地堡内部有二三十个房间,虽然储备了大量食品,住起来却相当不舒服,在其狭小且空气混浊的水泥房间里召开军事会议更是令人昏昏沉沉。与希特勒过去的元首大本营的超级通讯系统相比,地堡内的通讯设备更是简陋寒酸,只有一部师级司令部用电话交换机和一部中波与长波无线电发射机,靠地堡上空气球悬挂的一根天线维持①。就是在这个狭小闭塞的地堡内,希特勒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时光。
  但希特勒还没有绝望,为了挽救他自己和第三帝国的生命,他也不能绝望。希特勒继续策划着他的匈牙利装甲大反攻,同时还要在东线守住奥得河、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工业区的残山剩水,孤悬一角的库尔兰半岛也要继续死守。但东线部队遭受一月份惨败后,力量已极为衰弱。为了增强东部战场的防御力量,1月下旬到2月初,希特勒下令从西线抽调出6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和2个装甲旅,把他们统统开到东线。这些部队包括:党卫军第1、2、9、10、12装甲师;陆军第21装甲师、第25装甲步兵师、“元首”警卫旅、“元首”步兵旅。
  此外,在2—3月,大量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也被部署到东线。这些部队的命名大都没有采用德国陆军传统的序列番号,而是冠以某些“光荣”的地域名称。希特勒也许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德军的士气。这样的部队有:“霍斯坦因”装甲师,“于特博格”装甲师(2月26日编入第16装甲师),“西里西亚”装甲师,“明赫贝格”装甲师,“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施塔恩斯多夫”第1、2坦克营。2月份,中央集团军群还得到从陆军军械库调来的大量战车,用来重组一些被击溃的装甲部队。如第10装甲步兵师,第17、25装甲师(以上3个师损失太大,已被降格为“战斗群”)。
  连同从西线抽调、新建和重建等情况在内,东线获得如下新装甲部队②:
  1945年1月:
  第509重型坦克营:45辆“虎”,8辆四号高炮坦克
  党卫军第503重坦克营:39辆“虎”,8辆四号高炮坦克
  第103坦克旅:52辆“黑豹”、14辆四号、40辆70倍管四号、14辆“猎豹”
  1945年2月:
  第21装甲师:2月8日有26辆四号、32辆“黑豹”、10辆四号高炮坦克;2月7—9日从陆军军械库调来16辆四号和7辆“黑豹”
  第25装甲步兵师:2月1日有26辆“黑豹”、10辆70倍管四号、2辆四号高炮坦克;2月1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了10辆“黑豹”
  “元首”警卫旅:2月2日有15辆四号、23辆70倍管四号;2月8—10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0辆“黑豹”
  “元首”步兵旅:1月27日有5辆四号、18辆“黑豹”、13辆70倍管四号、4辆高炮坦克;2月15—17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0辆“猎豹”和16辆“黑豹”
  党卫军第10装甲师:2月8日有38辆四号、53辆“黑豹”、8辆四号高炮坦克
  党卫军“希特勒”装甲师:2月1日有36辆“虎王”(党卫军第501重坦克营所辖)、27辆四号、41辆“黑豹”、8辆高炮坦克
  党卫军“帝国”装甲师:2月1日有28辆强击火炮、19辆四号、34辆“黑豹”、8辆高炮坦克
  党卫军第9装甲师:2月1日有25辆强击火炮、26辆四号、31辆“黑豹”、4辆高炮坦克
  党卫军第12装甲师:2月1日有19辆四号、36辆“黑豹”
  “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1月23—2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8辆“追猎者”;1月27日—2月2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45辆“黑豹”
  “施塔恩斯多夫”第1坦克营:2月3—1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1辆强击火炮
  “施塔恩斯多夫”第2坦克营:2月1—3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9辆“黑豹”、28辆强击火炮
  “霍斯坦因”装甲师:由第233预备装甲师调来29辆四号;2月9—1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7辆四号
  第10装甲步兵师战斗群:2月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1辆强击火炮;2月19日运来10辆70倍管四号
  第17装甲师战斗群:2月7—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6辆四号、28辆70倍管四号
  第25装甲师战斗群:2月18—1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
  “西里西亚”装甲师:2月2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
  1945年3—4月
  第16装甲师:3月4日有7辆四号、15辆“黑豹”、10辆70倍管四号、37辆强击火炮
  “明赫贝格”装甲师:4辆四号坦克、11辆“黑豹”、11辆“虎”;3月2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0辆“黑豹”;4月5日又调来10辆“黑豹”
  党卫军第502重坦克营:31辆“虎”
  “统帅堂”装甲师:3月15日有18辆四号、3辆70倍管四号、19辆“黑豹”;3月12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5辆四号
  第13装甲师(“统帅堂”第2):3月15日有18辆四号、5辆“黑豹”;3月1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黑豹”
  第18装甲步兵师:来自“霍斯坦因”坦克营的9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3月27日“西里西亚”坦克营的26辆四号、8辆70倍管四号
  德国装甲部队实力分布1945年3月15日③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
  [\&强击火炮\&四号长管\&四号70倍管\&高炮坦克\&黑豹\&虎\&总计\&东线\&545(314)\&603(345)\&357(189)\&97(50)\&776(387)\&212(125)\&2590(1410)\&西线\&126(67)\&59(19)\&77(33)\&41(19)\&152(49)\&28(6)\&483(193)\&意大利\&67(57)\&131(108)\&0\&21(19)\&26(22)\&36(32)\&281(238)\&]
  大量的新增部队和补充装备,使东线德军各装甲兵团的战车数在3月中旬达到2590辆,还不包括独立强击火炮单位和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等。比较之下,德军在西线同期只有483辆战车,在意大利只有281辆。
  东线不仅得到更多的坦克,还得到大量其他部队。到1945年3月1日,东线的4个主力集团军群(北方、“维斯瓦”、中央、南方)得到了45个新师。其中14个师从西线抽调,10个师由库尔兰半岛运出,8个师由后备陆军组建,4个师来自“西南战区”,党卫军提供了4个师,海军提供了1个师,3个师来自挪威,1个师来自丹麦。
  可伤亡损失太大,东部战区的军队员额还是继续衰减。1945年3月1日,东线只有200万德国陆军部队,比1月1日减少了23万人。德军另外还得到10万名匈军的配合④,但他们已经相当不可靠。东线陆军兵力分布情况(1945年2月28日状态)如下:
  “库尔兰”集团军群:28.2万人
  北方集团军群:33.4万人
  “维斯瓦”集团军群:52.7万人
  中央集团军群:41.3万人⑤
  南方集团军群:44.3万人
  尽管前线吃紧,德国武装部队后方机构的臃肿和庞大却依然如故。德国陆军总部和最高统帅部加在一起共有54000人。3月初,凯特尔为了从柏林撤走这两个巨型司令部的人员,准备了110列火车。戈培尔对此在日记里咒骂:“这些脚底抹油的家伙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一些。我真想知道,他们要到什么地方才能下定决心停下来并奋起防御⑥。”
  2.残破的苏联步兵师
  在希特勒的新计划中,虽然南方的匈牙利大反攻占据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但他也不能不关心自己所在的柏林——实际上也变成了战区。在东线战场的中部,经过1945年1月的维斯瓦河攻势,到2月初,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大体都推进到奥得河一线。朱可夫所处的奥得河北段战线,在柏林前方几乎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直线。奥得河战线继续向南延伸,大体在与尼斯河的接合部,向东南方大幅弯曲,推进到这段500公里长弯曲战线上的,正是科涅夫的部队。
  这就造成一个特殊局面:虽然朱可夫和科涅夫都在奥得河上,科涅夫却远远落在朱可夫的后面。这意味着,如果朱可夫要攻打柏林,将很难得到科涅夫的支援,其暴露的南翼还可能遭到德军反击的威胁。而要消除这一威胁,科涅夫就必须继续前进,前进到尼斯河,这样才能与朱可夫保持一条平直的战线。此外,科涅夫还承担着夺取西里西亚地区德国工厂的任务。由于苏军的进攻,至1945年1月,西里西亚和捷克地区的工业产值已缩减30%⑦。但在科涅夫所面对的这段奥得河前线的彼岸,很多工厂还在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完全占领这个工业区,将大大剥夺德国继续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
  阻止科涅夫前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舍尔纳大将指挥。他的强硬作风使他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最宠爱的将军。戈培尔称赞舍尔纳是“领导天才”,还以溢美之词把舍尔纳对付逃兵的手段写在日记中:把逃兵吊在树上再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个逃兵,我拒绝保卫德国的妇女和儿童⑧”。
  光用死刑和强硬手段打不了胜仗。舍尔纳也竭力展示着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形势的特有观察。比如3月初,舍尔纳就告诉戈培尔:“布尔什维克的步兵少得可怜,作战全靠装备上的优势,尤其是靠坦克优势⑨。”
  舍尔纳这段描述,与战后德国将军所渲染的“苏军无穷的人力优势”相去甚远。不过这一通过实战观察得来的结论,的确是真实的。1945年初的凶猛攻势后,本来就缺人少兵的苏联步兵单位变得更加零落稀疏。1945年3月,苏联第91近卫步兵团只剩一个步兵营(全营161人),加上直属火力单位等等,全团也只有400人。第5集团军所属的11个师,每个平均只有2625人。从后方送来的补充兵员是有限的,步兵这个最劳累、伤亡率最高、待遇却较差的兵种,在军队内也极端不受欢迎,但又不可能把主要杀伤手段的炮兵和坦克兵送去当步兵。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兵站部队也不能轻易削减。苏军只好把每一批遇到的俄国战俘和劳工都拉进队伍。
  即使这样,俄国人也无法维持现有已经很低的编制水准。1945年3月,苏军大幅度缩编了步兵单位,在前线执行三种新的步兵师编制,其人数额度分别为:3600人;4000人;4500人。
  “3600”型步兵师总共有12个步兵连——只相当于过去一个团的编制。每连又只有76人和10挺机枪,人数仅相当于正常步兵连的一半;步兵营编制人数241人;步兵团774人。
  “4000”型步兵师有18个步兵连。
  “4500”型步兵师有21个步兵连。
  步兵连编制人数也未必拘泥于76人。比如还有一种步兵连编制是53人,所辖只有2个步兵排,每排23人⑩。
  按上述编制,每个苏联步兵师只有900~1600名步兵。也就是说,一个苏联步兵师的步兵人数仅相当于1~2个满编营。比较而言,步兵师内的炮兵单位虽然也未必足额,但实力状况要比步兵好太多。尤其是苏军这一时期尽量用57~76毫米炮取代45炮,用82迫击炮取代50迫击炮,给步兵师属炮兵团增加122毫米的榴弹炮。有些步兵师还获得了SU-76型自行火炮。
  战争尾声,俄国人差不多就是按上述标准给各步兵师提供补充兵。在战争最后一个月,各苏联步兵师总人数一般维持在3000~6000人不等,每个师只有十几个步兵连(倒也不是严格按上述三种标准,比如有些步兵师编有15个步兵连),各步兵连一般在60人左右。机枪数量相当少。一个步兵师多则一百多挺机枪,少则只有几十挺,甚至机枪连也只有3~4挺。
  二、尼斯河与奥得河
  1.下西里西亚战役
  一月攻势后,科涅夫手下的66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也普遍员额大减,满员率只相当于编制的一半11,官兵们疲惫不堪,后方交通线拉长到500公里导致前线物资短缺。可是舍尔纳自己的处境却也不令人羡慕。他的集团军群在此前的战役也蒙受了巨大伤亡,很多师被降格为“战斗群”。舍尔纳手下名义上有33个师(含7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但折算起来,据说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18个步兵师、6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由于得到了东普鲁士和匈牙利地区德军的支援,舍尔纳在2月10日拥有728辆战车,其中350辆可用。还有418门75毫米反坦克炮和31门88毫米反坦克炮12。可所有这些兵力全部分配给了3个撤退中的集团军,用以堵塞漏洞。舍尔纳自己几乎没有直辖预备队。
  不仅如此,在舍尔纳的战区内,推进到了奥得河的科涅夫,还分别从布雷斯劳南北两侧突破该河,建立起两个极具威胁的桥头堡。
  北部桥头堡,位于格洛高和布雷斯劳之间。舍尔纳北翼的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格雷泽尔)封堵着这个桥头堡,展开了已经被打残的第24装甲军和“大日耳曼”装甲军,以及刚从匈牙利调来的第57装甲军。这个集团军遭受了很大伤亡,急需大量的补充,甚至国民突击队和警察部队也拿来凑数。2月10日时的实力为:7个师(含“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16、17装甲师,“勃兰登堡”装甲步兵师,从西线调来的第21装甲师,第103坦克旅),装备159辆战车、40门75毫米反坦克炮。
  南部桥头堡位于布雷斯劳和奥铂伦之间。舍尔纳中路的第17集团军(司令舒尔茨)负责对付这个桥头堡,同时保卫着布雷斯劳城。展开的兵力包括:“希勒尔”军级群,第8、17军,“布雷斯劳”军级群,第48装甲军。这个集团军得到了来自匈牙利战场的第8、20装甲师加强。2月10日时,集团军共有12个师(含第8、19、20装甲师),装备412辆战车,177门75毫米反坦克炮,27门88毫米反坦克炮。
  奥铂伦以南战线由海因里希的第1装甲集团军防守。这个集团军有14个师,主力位于斯洛伐克境内,主要对手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面对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主要是左翼第11军。
  科涅夫对舍尔纳的困难处境虽然不是完全清楚,但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如果给舍尔纳更多时间,他不仅可以补充好自己的野战师,还将在奥得河西岸修筑起坚固的阵地。这对急于推进到尼斯河的科涅夫极为不利。于是科涅夫决定不再等待,立刻驱使他疲倦且流血过多的方面军继续进攻。科涅夫最初的目标不仅限于推进到尼斯河,甚至还想一口气直接冲到柏林13。
  科涅夫的战役企图是:在右翼,沿着北部桥头堡一线发动主攻,为此展开了近卫第3集团军,第13、52、6集团军,并以坦克第4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25坦克军和近卫第7机械化军为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他们的攻击将指向西面的科特布斯。
  在中路,利用南部登陆场实施辅助攻势,展开近卫第5集团军、第21集团军,还集中了第31坦克军和近卫第4坦克军。
  另外,在南面,将以第59、60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自奥铂伦西南沿苏台德山北斜面发起一次牵制性攻势。
  乌克兰第1方面军总计将投入98万零800人,方面军尚存的1289辆坦克与自行火炮中的大部分也将参战。空军第2集团军提供空中支援。
  科涅夫为了实现上述计划,匆忙调整了兵力部署。从1月29日到2月7日,他的方面军一面在奥得河桥头堡上与德军激战,一面把大量军队从他的左翼和中路调向右翼,行程远至200公里。从科涅夫的预备队调出第52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近卫机械化第7军,开到了布雷斯劳附近。
  2月8日早晨6时,55分钟炮击后,科涅夫的右翼攻势开始。和同期其他很多战区一样,这里的天气也很恶劣,飞机难以起飞。但科涅夫的地面优势已足够大了。他用4个普通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猛攻缺少步兵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尽管德军躲在一些石头房屋里作了顽强抵抗,但科涅夫只用了两天,就在布雷斯劳以北80公里正面上突破了奥得河防区,坦克部队深入了30~60公里。近卫第3集团军迂回合围了德军坚守的“要塞”城市格洛高。苏联估计城内有1.8万名守敌。但根据德国资料,格洛高“要塞”只有4100名士兵和7800名平民14。
  苏军留下少数兵力封锁住格洛高“要塞”,然后就把它丢在脑后,继续向前推进(格洛高守军坚持到4月1日,被全歼)。苏联第4坦克集团军抄到德国“大日耳曼”装甲军前面,一路冲过博伯尔河,于2月15日进抵尼斯河,立刻渗透到西岸夺取了几个桥头堡。不过本该配合他们的第13集团军却落在后面,在博伯尔河一线被德军阻止住。
  南侧,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也强渡了博伯尔河,后续的第52集团军迅速跟进。这一路上,苏军还占领了本茨劳——1813年,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在此死去。
  与此同时,苏联第6集团军自北面,近卫第5集团军从南面,试图包围德军重兵设防的布雷斯劳。德国人躲在用石墙围起来的农庄里顽强抵抗,苏军却没有足够重炮弹去摧毁石墙,迫使科涅夫派去了近卫第3重型火箭炮旅。可是一番战斗下来,苏联两个集团军还是没能封堵住包围圈。
  这让科涅夫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很麻烦,他位于布雷斯劳以北的主攻集团军越向前推进,左侧翼就越暴露。他的对手舍尔纳逐步把原部署在奥铂伦以南的第8军和第48装甲军,北调至布雷斯劳附近,先期抵达的第8、19装甲师(合计94辆战车)向苏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反击。
  于是科涅夫决定放缓前进,先全力包围住布雷斯劳。2月12日,他命令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主力由本茨劳回头向东,对布雷斯劳杀个回马枪。他还下令在布雷斯劳西北面的利格尼茨集中重兵,以保护主攻集团的左翼并巩固对布雷斯劳的封锁,为此投入了从本茨劳回抽的第52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一部、近卫第1骑兵军。
  2月13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由西向东冲向布雷斯劳,正好堵在两个苏联普通集团军没能封闭的缺口上,击败了试图解围的德国第8装甲师。2月15日,布雷斯劳陷入合围。
  包围布雷斯劳后的第二天,即2月16日,科涅夫意识到眼下不可能直冲柏林,于是把目标限定为以右翼的主力集团推进到尼斯河,然后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52集团军,占领尼斯河畔的交通枢纽格尔利茨;左翼则推进到苏台德山。至于布雷斯劳,只留第6集团军去围歼。
  2月24日,科涅夫的右翼进抵110公里宽的尼斯河(自河口至彭齐希),与朱可夫的战场拉成一条直线。此时,舍尔纳已经把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撤到这一线,两个集团军的新分界线就划在离格尔利茨不远的劳班。第4装甲集团军在新防线上展开了6个很虚弱的师,自2月25日起,还得到了新的第5军增援15。2月下旬,舍尔纳对企图攻下格尔利茨和劳班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发起猛烈反击,差点将其包围。被苏第52集团军救出来的各坦克旅只剩下15~20辆坦克。科涅夫没能拿下格尔利茨,只好匆匆把受损严重的两个坦克集团军都撤下来补充。舍尔纳终于在尼斯河一线暂时阻止住了科涅夫。苏联第6集团军也迟迟未能攻克布雷斯劳要塞,这里的战斗将持续很长时间。
  但舍尔纳已经把下西里西亚全境,连同大量宝贵的军火工厂都丢给了科涅夫,苏军还突入了勃兰登堡省,对上西里西亚形成包围态势。在这场仓促发动的战役期间,从2月8—24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纯减员23577人、伤病减员75809人,共损失99386人。伤亡相当惨重。
  不过科涅夫获得了一个特殊的补充来源:德国领土上的苏联人。他们是被掠夺到德国的劳工,大都分配给当地的工厂、矿山和庄园。苏军抵达前夕,很多人起来造德国人的反。比如有几个苏联女工用铁锹打死了一个德国上校夫人,6个派来保护夫人的德国后备军士兵却不敢过问。16乌克兰第1方面军报告说,到2月15日,已经收容了近5万名这样的人。科涅夫从中获得了23067名补充兵——按新编制,差不多可以建立100个步兵营。剩下的很多人被派去看管战利品。其中发现了1名潜伏间谍、4个叛徒,还有两个向苏军投毒的女人17。可1个月后,德军缴获过一份命令,内容是科涅夫强烈谴责部下的劫掠行为,要求以最严厉措施加以惩办18。另一方面,德国高层也遇到了类似麻烦。鲍曼报告德军官兵在撤退地区大肆掠夺,凯特尔元帅为此下令强化对德军纪律的监控。在这场空前强度战争的最终阶段,无论胜者还是败者,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已经到了极限的边缘。
  2.奥得河桥头堡
  当科涅夫为消除朱可夫南翼的威胁而向尼斯河推进时,朱可夫自己也在解决其北翼所面临的类似但却更大的麻烦。
  表面上看,一月攻势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不仅推进到奥得河,甚至还在西岸夺取了一些桥头堡。从这些桥头堡出发,沿着德国人修筑的优良公路向西行驶70公里,就可以到达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但是一番犹豫和深思熟虑后,朱可夫还是决定暂缓扑向德国首都,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困难处境:
  首先,朱可夫有理由怀疑自己现有的力量并不足以拿下柏林。和科涅夫的情况类似,朱可夫手下前进太远的部队不仅员额短缺,物资供应,特别是油料弹药,也因为铁路跟不上来而变得匮乏。而朱可夫手下最精锐的步兵单位——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大量兵力还被长期牵制在后方的波兹南(参见上一卷)。
  朱可夫面前是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在1月底组建之初,的确力量虚弱。其所辖德国第9集团军(布塞将军指挥)扼守在奥得河前线,直接保卫着通向柏林的道路。这个集团军此前遭受了重创,到2月7日只有52000人,包括26000名临时拼凑的国民突击队员。装备有19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还有288门火炮19。这么点兵力肯定守不住奥得河前线,情急之下,德国空军也被投入缺口,希特勒甚至不惜牺牲国内城镇的空防。2月2日,希特勒命令戈林火速从各德国城市抽调123个重型高炮连,紧急部署到奥得河20,用300多门重型高炮组成一道反坦克防线。至2月6日,向东部前线增派了327个德国空军重型高炮连和110个中轻型高炮连21。趁着俄国人临时修筑的野战机场全部被雨水泡烂无法出动飞机,德国空军在2月2—3日两天从柏林及其周边的混凝土跑道上,起飞5008个架次22,狠狠轰炸了朱可夫突入奥得河登陆场的第5突击集团军。2月份头十天,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上空共有13950架次德国飞机掠过,苏军只还击了624架次。
  众多德国城市却很快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因为失去了战斗机和高炮的保护,它们遭到美英空军的毁灭性轰炸。就在德国空军全力轰炸苏联桥头堡的2月3日,柏林遭到大空袭,盟军的937架轰炸机在613架战斗机掩护下,57分钟内投弹2264吨,炸死22000人23。2—3月,5万多吨炸弹被丢向德国的液体燃料工厂,造成产量急速下降,到1945年3月减少到原有水平的五分之一。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空军燃料。1944年5月,德国生产了15.6万吨航空汽油,9.4万吨普通汽油,7.4万吨柴油。而在1945年2月,还能生产5万吨普通汽油和7.7万吨柴油,航空汽油却只有1000吨24!对奥得河苏军猛炸了一些天后,没有油的德国空军逐渐偃旗息鼓下来。
  一些没有重要军事设施的城市也被夷为平地。可希特勒却注意到,当美英轰炸机摧毁德累斯顿的歌剧院,屠杀难民之际,对集结调动中的东线德军却没采取什么行动25。奥得河前线毕竟是德国的腹地,希姆莱又有党卫军总头子和后备军司令的特殊身份,手握动员和征兵大权。他很快就利用德国纵深发达的交通网,从各地搜罗来大量兵员。到2月28日,“维斯瓦”集团军群总兵力达到52.7万人。同一天,“维斯瓦”集团军群有1036辆战车(363辆坦克和673辆强击火炮)。
  希姆莱向第9集团军送来更多部队,包括2月份新组建的2个军:解散柏林—勃兰登堡地方第3军区所有军校拼凑起来的第101军,下辖有第303“德贝里茨”和第309“柏林”步兵师。另一个是用党卫军、警察和海军人员拼凑出的“奥得”军26。为了扼守德军留在奥得河对岸的桥头堡,还建立了专门的“屈斯特林”要塞部队。“明赫贝格”装甲师等新装甲队也投入这一线,其组建工作持续到3月份。此外,从西线调来的第21装甲师也一度被派往屈斯特林地区。这个师当时实力如下:
  第22坦克团有18辆四号和29辆“黑豹”,第200坦克歼击营有15辆四号坦克歼击车,第125、192装甲步兵团总计有4个步兵营,第21装甲侦察营,第155装甲炮兵团(3个营)27
  2月初,德军第21装甲师、第25装甲步兵师、第303步兵师等部队,也发动了凶猛反击。这些战斗没能把俄国人赶过奥得河,但也挫伤了他们的锐气。希特勒还下令用炸药和破冰船,加速奥得河浮冰的融化,以阻止苏军通过冰面渡河。2月26日,希姆莱又下令成立“特别临时军事法庭”以惩治军队溃散现象,试图稳定军心28。
  ……





上一本:清日战争 下一本:民国的角落: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东线:攻占柏林的作者是朱世巍,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