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泰斗李宗侗晚年绝作。台大著名教授叶庆炳校订。 马英九作序推荐。古籍经典今注今译**版本。 原典、译文、注释在一页当中一一对应,方便阅读。 “今注今译系列”,系台湾“文复会”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倾力之作。 台湾商务印书馆掌门王云武遍邀台湾一流国学大师共同出版。《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本书为《左传》的注译本,原文分经、传,并与译文、注释在一页之中一一对应,方便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主编:王云五,广东香山人。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注译:李宗侗(1895-1974),河北省高阳县人。名臣李鸿藻之孙,南皮张之万外孙。巴黎大学毕业,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台湾大学。曾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抗战期间,护送故宫文物南迁宁沪、重庆。故宫迁台后,参与设立故宫博物院,清理整顿文字。有《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国史学史》、《历史的剖面》等著作。 李宗侗是《春秋左传》研究的泰斗,国学大师,注译本书时,已然卧病在床,双目失明,全文系口授,身边弟子誊写而成。叶庆炳校订时,发现字数超百万的煌煌大著,错漏之处,不足百处。是后辈学者为之仰止的盛事。 校订:叶庆炳(1927-1993),浙江省余姚县人。历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文学史》、《诸宫调订律》、《唐诗散论》等论著。 目录: 卷一隐公 卷二桓公 卷三庄公上 卷四庄公下 卷五闵公 卷六僖公上 卷七僖公中 卷八僖公下 卷九文公上 卷十文公下 卷十一宣公上 卷十二宣公下 卷十三成公上 卷十四成公下 卷十五襄公一卷一隐公 卷二桓公 卷三庄公上 卷四庄公下 卷五闵公 卷六僖公上 卷七僖公中 卷八僖公下 卷九文公上 卷十文公下 卷十一宣公上 卷十二宣公下 卷十三成公上 卷十四成公下 卷十五襄公一 卷十六襄公二 卷十七襄公三 卷十八襄公四 卷十九襄公五 卷二十襄公六 卷二十一昭公一 卷二十二昭公二 卷二十三昭公三 卷二十四昭公四 卷二十五昭公五 卷二十六昭公六 卷二十七昭公七 卷二十八定公上 卷二十九定公下 卷三十哀公上 卷三十一哀公下 附录一 附录二 校订后记前言王云五先生近年有古籍今注今译的提议,嘉惠后学实在并非浅鲜。“今注”这两个字实在是十二年前,我对张晓峯先生注《资治通鉴》时所建议的,经过十一年的工夫,由我及朋友同学生合力完成,但后任“教育部长”并无充足的校刊费用能将全书刊行,于是就商诸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先生欣然答应为之完成。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他也用“今注”这个名字。至于“今译”乃为王老先生所独创。我所担任的是《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对此书我当在序中略有说明。 一、《隋书?经籍志》载有《春秋左氏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他所分卷数与杜预的《春秋左传经传集解》三十卷不同。杜预书亦载于《隋书?经籍志》,自唐王云五先生近年有古籍今注今译的提议,嘉惠后学实在并非浅鲜。“今注”这两个字实在是十二年前,我对张晓峯先生注《资治通鉴》时所建议的,经过十一年的工夫,由我及朋友同学生合力完成,但后任“教育部长”并无充足的校刊费用能将全书刊行,于是就商诸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先生欣然答应为之完成。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他也用“今注”这个名字。至于“今译”乃为王老先生所独创。我所担任的是《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对此书我当在序中略有说明。 一、《隋书?经籍志》载有《春秋左氏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他所分卷数与杜预的《春秋左传经传集解》三十卷不同。杜预书亦载于《隋书?经籍志》,自唐作《正义》就用了他,遂为唐后学者通用的书。今也照服虔例分为三十一卷,所不同的是庄公杜预只有一卷,而我分为二卷,其余如僖公三卷,襄公六卷,昭公七卷,与杜预相同。我固然不能详悉服虔的分卷方法,但我只能想到庄公可以分为二卷而已。 二、至于《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否即《论语?公冶长》篇之“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说的左丘明?据姚鼐说: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自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卿。盖后人屡有附益,其为丘明说经之旧,及为后所益者,今不知孰为多寡矣。余考其书,于魏氏事造饰尤甚,窃以为吴起为之者盖尤多。夫魏绛在晋悼公时,甫佐新军,在七人下耳,安得平郑之后,赐乐独以与绛?魏献子合诸侯于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此岂信史所为论本事而为之传者耶?“国风”之魏,至季札时,亡久矣,与邶、鄘、郐等,而札胡独美之曰:“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此与“魏大名”“公侯子孙必复其始”之谈,皆造饰以媚魏君者耳。又明主之称,乃三晋篡位后之称,非季札时所宜有,适以见其诬焉耳。自东汉以来,其书独重,世皆溺其文词,宋儒颇知其言之不尽信,然遂以讥及左氏,则过矣。彼儒者亲承孔子学以授其徒,言亦约耳,乌知后人增饰若是之多也哉!若乃其文既富,则以存贤人君子之法言,三代之典章,虽不必丘明所记,而固已足贵,君子择焉可也。(见《左传补注序》)三、孔子《春秋》与《左氏春秋》实在是两部书,所以顾炎武《日知录》也说:“《春秋》因鲁史而修者也;故所书晋事,自文公主夏盟,交于中国,则以创列之史参之,而一从周正;自惠公以前,则间用夏正,其不出一人明矣。”《左氏春秋》是集合各国的史书而成,此种议论实由唐朝赵匡发其端,他在《春秋集传纂例》书中说:“盖左氏广集诸国之史释《春秋》,传成以后,盖其弟子及门人见嘉谋事迹多不入传或有虽入而复不同,故各随国编之而成此书,以广异闻尔。”所说集诸国之史甚确,但说“以释《春秋》”则非,然较为《春秋》作传比较更近于真象,不如说他们是两部书更可靠。并且左丘明双姓与《左氏春秋》的左不同,所以朱熹在《语类》就以为“左氏倚相之后”,所以后来记载楚事甚多。并且比如隐公元年,《春秋》所记共七条,而《左氏春秋》就有十三条,有时《春秋》有而《左氏春秋》没有的。也有相反的时候。这些皆能证两书的不同。 细看《春秋》与《左氏春秋》皆开始自鲁隐公,而所书纪年只以晋国事而论,亦始于晋文侯,早过于曲沃庄伯,而杜预曾见过真本纪年,他在后序中说:“曲沃庄伯三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七百二十二年,从此以后各国史料始见丰富,这也不足为奇怪的事。观《诗经》中,“雅”多作于西周,彼时东方列国尚无“国风”,卫武公所作《抑》篇尚用雅的诗调,即因卫尚无他自有的诗调。国风的开始在于平王东迁以后,由此可见,东迁是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再以出土的铜器而论,东周时代者多属列国的作品,与西周铜器多属王室者不同。由此观之,东迁以后,文化中心也随着政治中心而渐向东方转移,列国的史料开始愈加发达,这也是自然的现象。《汉书?艺文志》尚载有“《公羊外传》五十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谷梁外传》二十篇”,内容虽然不能详细知道,大约也是记载同《左氏春秋》相类的故事。 四、再细研究,两书不太相连,并非如《公羊传》《谷梁传》的为的解释《春秋》而作。兹举一两条为例作证据比如桓公元年末尾说:(1)“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而二年开首就说(2)“宋华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可见(1)同(2)两条本来相连,后经刘歆或杜预两书相合后,始有现在的现象。又如桓公五年(1)“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六年就说:(2)“春,自曹来朝,书曰‘实来’,不复其国也。”此类尚多,举此例以概其余。所谓《左氏春秋》是“以列国之史参之”,这话甚有道理。比如宋国的事常举六官的姓名,晋事常举三军或六军帅佐的姓名,必是抄自宋晋各国史官所记载的。至于汉以后又发生刘歆请立《左氏传》于学官的问题,见《汉书》三十六卷《楚元王传》,刘向是楚元王的玄孙,而刘歆是他的儿子。他移书太常博士书责让他们,他又将《左氏传》与《公羊》《谷梁》二传并列为释经的传。其实汉朝学官已近于功名的途径,多立一科目则旧者必有所畏惧,因此必引起争端,所谓“利禄之途然也”就是这种理由,书甚长现在不能博引,阅者可翻《楚元王传》即能明白,所以在此不必细讲。因为这种原因,刘歆必须将《左氏春秋》改为《春秋左氏传》,而博士弟子必说“左氏不传《春秋》”,以不抵制。至西晋杜预更“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见杜预《春秋序》)遂成现行的体系,杜并解释为“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见上序中)以辨别两书的不同各点,而不欲说他们是两部书。自唐以后遂相仍而不改,商务此书也不好例外;若独创一格,反使读者莫名其妙了,只在序中略说明我的见解。 至于编纂的经过亦当略述如后,最初今注由我口述而由文长徐女士笔录,至于今译则由刘翠溶女士担任,这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以前的情形。这时刘女士往美国哈佛大学读书,自隐公元年至僖公二十八年共九十一年,恰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三分之一相近。以后我自己写了几年就由我口述而由李敏慧女士笔录,辅以其妹李素贞襄助抄写,以底于成,特记于此并志对诸位的感谢。后又请“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庆乐技士为画得春秋时代全图,以成全书。 高阳李宗侗序 1970年2月夏正元旦 隐公元年 传惠公[1]元妃[2]孟子[3]。孟子卒[4],继室[5]以声子[6]生隐公[7]。宋[8]武公[9]生仲子[10],仲子生而有文[11]在其手[12],曰为鲁夫人[13],故仲子归[14]于我[15]。生桓公而惠[1]鲁惠公:鲁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封,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及成王灭武庚践奄以后,遂改封于今山东省曲阜县,国名仍旧曰鲁不改,以上皆见傅斯年先生《大东小东说》。伯禽至惠公凡十二君。惠公为孝公子,名弗皇(此据杜注,《史记?鲁世家》作“弗湟”),谥法“爱人好与曰惠”。[2]元妃:嫡夫人。[3]孟子:宋、子姓,长女为孟子。[4]卒:就是死。[5]继室:古者贵族娶夫人时,以侄或娣从嫁,名曰媵。侄是兄的女儿,娣是女弟。及夫人卒后,则以媵治内室曰继室。[6]声子:孟子之妹或侄,谥法“不生其国曰声”。[7]隐公:惠公及声子所生之子,名息姑,谥法“不尸其位曰隐”。[8]宋:子姓,周公成王灭武庚以后,封殷帝乙之子微子启为宋公,在今河南省商丘县。[9]武公:为微子九世孙。[10]仲子:孟子之妹。[11]文:手纹亦曰文。[12]手:手掌。[13]鲁夫人:按石经古文鲁作、鲁夫人作“夫人”,手纹或有近似之者。[14]归:女子谓嫁人为归。[15]我:指鲁而言。四十多年前台湾商务印书馆邀集国内多位国学大师出版《古籍今注今译》系列,各界评价甚高,一时洛阳纸贵。……期待古典文化的智慧,就像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继续照亮中华民族的未来。 ——马英九 古籍蕴藏着古代中国人智慧精华,显示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亦给予今日中国人以荣誉与自信。然而由于语言文字之演变,今日阅读古籍者,每苦其晦涩难解,今注今译为一解决可行之途径。今注,释其文,可明个别词句;今译,解其义,可通达大体。两者相互为用,可使古籍易读易懂,有助于国人对固有文化正确了解,增加其对固有文化之信心,进而注入新的精神,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受人仰慕之文化。台湾商务印书馆此一创造性工作,由王云五先生亲任主编,分别约请专家执笔,足见用意之深。 ——台湾商务印书馆编审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