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历史常识


作者:吴晗     整理日期:2015-11-05 11:40:40

毛泽东*为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编
  著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编订
  中国人不能不知道的中国历史常识
  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为了宣传介绍中国历史,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包括著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人,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从北京猿人一直写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典章制度、文史常识、文物古迹、艺术创造。本书内容扼要,通俗易懂,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等。
  目录:
  第一编
  中国猿人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黄帝炎帝蚩尤
  尧舜禹
  夏商
  殷墟甲骨文
  文王姜子牙
  周公
  春秋战国
  五霸七雄
  管仲
  子产
  卧薪尝胆第一编
  中国猿人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黄帝炎帝蚩尤
  尧舜禹
  夏商
  殷墟甲骨文
  文王姜子牙
  周公
  春秋战国
  五霸七雄
  管仲
  子产
  卧薪尝胆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苏秦张仪
  火牛阵
  完璧归赵
  将相和
  毛遂自荐
  信陵君救赵
  图穷匕首见
  端午节
  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
  孔子孟子
  老子墨子韩非
  孙武《孙子兵法》
  班门弄斧
  屈原
  都江堰郑国渠0
  第二编
  秦灭六国
  秦始皇
  灵渠
  孟姜女哭长城
  陈胜吴广
  约法三章鸿门宴
  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汉初三杰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赵过
  苏武牧羊
  昭君出塞
  王莽
  绿林赤眉
  党锢之祸
  佛教道教
  《论衡》
  班昭
  张衡张机
  扁鹊再世华佗重生
  黄巾起义
  赤壁鏖兵
  曹操
  文姬归汉
  三顾茅庐
  晋朝的建立
  石崇、王恺斗富
  八王之乱
  南北朝六朝
  闻鸡起舞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魏孝文帝
  葛荣起义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范缜
  《文选》《文心雕龙》
  《齐民要术》
  《水经注》
  云冈、龙门石窟
  第三编
  隋朝的建立
  隋朝的崩溃
  隋末农民起义
  贞观之治
  魏徵
  文成公主
  武则天
  唐代的长安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刘知几杜佑
  李白杜甫
  白居易元稹
  唐代著名书法家
  唐代著名画家
  唐代著名的雕塑家、音乐家、舞蹈家
  孙思邈
  玄奘取经
  敦煌艺术
  五代十国
  周世宗柴荣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杨家将
  澶渊之盟
  范仲淹
  包公
  王安石
  《水浒》描写的梁山好汉
  方腊起义
  契丹
  女真
  宋代临安
  八字军
  黄天荡之役
  岳家军
  郾城大捷
  秦桧
  唐宋八大家
  宋初四大类书
  《资治通鉴》
  《梦溪笔谈》
  李清照
  辛弃疾陆游
  宋朝四大书法家
  宋朝著名的画家
  第四编
  元朝忽必烈
  文天祥
  元曲
  郭守敬
  黄道婆
  红巾军
  朱元璋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初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靖难之变
  迁都北京
  土木之变
  于谦
  戚继光
  澳门被占
  反税监、矿监的斗争
  东林党
  《永乐大典》
  李时珍
  潘季驯
  徐光启
  明朝著名画家
  李自成
  张献忠
  努尔哈赤
  吴三桂
  史可法
  江阴人民抗清斗争
  郑成功
  康熙皇帝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文字狱
  马戛尔尼率团来华
  嘉庆年间的秘密结社
  《四库全书》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聊斋志异》《红楼梦》
  洪昇孔尚任
  第五编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正式纪年
  我国历史上的朝代
  我国的民族
  首都北京
  六大名都
  天干地支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赋税制度
  我国古代兵役制
  世卿政治官僚政治
  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官制
  从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官制
  古代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
  三教九流
  我国古代主要的农作物
  四大发明
  弓箭弩
  养蚕缫丝
  六畜
  船舶
  瓷器
  砖瓦
  漆器
  煤石油
  酿酒
  糖
  茶
  汉字
  少数民族文字
  文房四宝
  书
  报纸
  锅灶
  家具
  跪拜
  穿衣打扮
  音乐
  舞蹈
  第六编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天培陈化成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
  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北伐
  杨韦事件
  石达开
  曾国藩湘军
  帝国主义对太平天国的镇压
  陈玉成李秀成
  太平军大败“洋枪队”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化
  小刀会
  大成国
  捻军
  张秀眉、杜文秀和李文学
  宋景诗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
  北京政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浮动地狱
  租界
  中国海关
  第七编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天津教案
  中法战争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邓世昌
  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
  公车上书
  强学会保国会
  《时务报》
  严复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大同书》
  19世纪后期的反教会斗争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扫清灭洋
  颐和园
  慈禧太后
  赫德
  李提摩太
  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
  退款兴学
  第八编
  新政预备立宪
  派遣留学生
  日俄战争
  英国侵略西藏
  1905年的反美爱国运动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保皇会
  《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
  苏报案
  秋瑾
  中国最早的铁路
  保路运动
  长沙抢米风潮莱阳抗捐斗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文学社共进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
  宋教仁
  二次革命
  袁世凯的皇帝梦护国运动
  张勋复辟
  北洋军阀
  护法运动
  京剧
  现代话剧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壮大
  前言序言
  吴晗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下手呢?何况历史文献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当时通行的古文编写的,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还不能掌握、运用古文,这个关过不了,要学,又从何学起呢?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也编出了几套篇幅不等的通史,但是,一般地说,字数都比较多,而且,对象都是在学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对广大青年来说,还是不大适合的。
  广大的城乡青年,都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特点:序言
  吴晗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下手呢?何况历史文献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当时通行的古文编写的,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还不能掌握、运用古文,这个关过不了,要学,又从何学起呢?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也编出了几套篇幅不等的通史,但是,一般地说,字数都比较多,而且,对象都是在学的各级学校的学生,对广大青年来说,还是不大适合的。
  广大的城乡青年,都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读的书,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是形式活泼。针对着读者对象,为读者设想,这部书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法,要不,已经有了那么多套教科书了,何必重复?也不能写成历史故事,故事必然会有虚构、夸张成分,而这部书的目的是给读者以必需的历史常识,这个区别是必须弄清楚的。当然,更不能写成历史论文,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经过研究,采用类目形式,而且要求简短精练,每个类目一般只有一千多字,具体说明一两个问题。每个类目都有独立性,各个类目之间又有连贯性。读者随便抽出一点时间,就可以阅读一两个类目,获得知识。既可以随时看,也可以随时放下。把读过的东西连贯起来,则又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第二是取材广泛。由于形式比较活泼,不必拘泥于一定格式,在一般教科书中所不可能接触到的题材,在这部书里就有了用武之地了。除了比较系统地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以外,本书还写了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进步,也写了某些重要的文化生活和历史人物;既阐明了历史上的光明面,也叙述了历史上的黑暗面。此外,对于人民中间口头传说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班门弄斧、约法三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扁鹊再世、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等,都通过具体史实,给以详尽的说明,这种叙述比一般辞书要详细一些,丰富一些,也更生动一些,使读者不但便于记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发。
  第三是文字通俗。为了使认得两三千字的读者都能够读懂这部书,所有作者都在写作中力求通俗,尽量避免用生僻的字和词句,写法也力求流畅,明白易晓。有些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其中有些较生僻的字难于避免的,也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注音,使读者省去翻查字典的麻烦。在讲述中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的故事情节,做到比较生动活泼,容易阅读。
  此外,由于内容涉及的方面多,篇幅也不免较多。本书第一到第五编是古代史部分:其中,第一编是先秦,第二编是秦汉到南北朝,第三编是唐到宋,第四编是元、明、清,第五编是古代史专题知识部分。近代史部分则是第六至八编。
  最后,应该特别提出的是,这部书的编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历史学界和其他有关方面广泛支持的成果。就单位来说,参加写作的有二十多个,就写作成员来说,一共有八十多人担任分题撰写。从最初商定选题到最后定稿,经过反复修改、审订,都是通过广泛的协作进行的。参加的人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一辈的长者,充分体现了青老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发挥了学术工作者独立钻研的积极性。其中,参加制订选题计划,讨论编写要求的有(按姓氏笔画为序,下同):丁名楠、白寿彝、何兹全、郑天挺、胡厚宣、谢承仁、戴逸等同志,其他大多数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参加审改稿件的,第一编有何兹全、胡厚宣同志;第二编有何兹全同志;第三编有邓广铭、汪篯、陈乐素同志;第四编有郑天挺、翁独健同志;第五编有何兹全同志;审阅近代史的是戴逸同志。此外,谢承仁同志担负的劳动最为繁重,他参加了古代史全部书稿的编辑工作,逐篇逐段地协同进行了审阅、修改和统一加工的工作。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附带声明两点。第一,这部书是通俗读物,为了避免在读者中引起对事物认识的混乱,所论述的只限于学术界已经论定的、有了一致意见的。至于学术界尚在争论,说法不一的问题,则尽量不涉及。有些必须涉及的问题,例如春秋、战国的起迄年代,则把各家说法同时提出。第二,在编写中,我们主观上的要求是立论正确,要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时间匆促和水平的限制,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可能还是会有若干错误的。同样,在文字表达方面,虽然力求通俗,但是也没有完全做到,离生动活泼、浅显明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热忱要求读者和各方面专家,随时提出批评,以便在再版时更正,使之不断提高,成为比较可读、易读的通俗读物。
  1963年4月17日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从哪里取得呢?很显然,学习历史,正确地吸收祖国丰富的历史遗产,是一条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我国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文献这么多,要人人都学点历史,有点历史常识,真是像前人所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下手呢?从何学起呢?
  我们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编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强烈的要求,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知识,并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吴晗
  中国历史常识(毛泽东最为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讲中国大历史,最全面最通俗,一书在手,中国历史全知道)
  黄帝炎帝蚩尤
  黄帝、蚩(chī)尤和炎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三个部族首领。
  以黄帝为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我国的西北方,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迁移到涿鹿地方(现在河北涿鹿、怀来一带),才开始知道驯养家畜,种植植物。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也称有熊氏。
  炎帝姓姜,是另外一个部族的首领。炎帝族最早也是生活在我国西北方的一个游牧部族,他们迁徙的路线是由西部向中部推进。他们向中部推进时,和最先进入中原地区的九黎族发生了冲突。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九黎族胜利了,炎帝被迫逃避到了涿鹿地方。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共同对抗九黎族,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大械斗。在这场械斗中,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被杀了。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涿鹿之战”。九黎族和炎、黄两族的斗争持续了很久,后来九黎族因敌不过炎、黄两族的联合势力,一部分被迫退到南方,一部分仍然留在北方,还有一些则渗入炎、黄族内,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自这以后,中原地区——主要是黄河中游两岸的地方,便成了炎、黄两族的活动场所。
  炎族、黄族在共同击败九黎族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大冲突,双方在阪(bǎn)泉地方(在今河北省怀来县)接连发生了三次恶斗。最后,炎帝被打败了。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阪泉之战”。但是,此后炎、黄两族却逐渐进一步结合,并且在中原地区一带定居下来。
  “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说明了定居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是由黄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组成的。他们互相融合的过程,当然绝不会这样简单,融合的途径必然是多方面的,后世之所以只提这两次冲突,那是因为年深月久,古书中就只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两个重大突出事件的痕迹。炎、黄两族和部分九黎族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与东方的夷族以及部分南方的黎族和苗族,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他们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两岸,使这个地区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据传说,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古老居民,春秋时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以区别于居住在长江、粤江(即珠江——编者)等流域的其他各族。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后世汉族人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炎黄世胄(后代)”、“黄帝子孙”。
  中原地区因是华族文化的发祥地,古时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把这地区称为“中华”。后来,由于华族和其他各族不断地融合,华族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这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里“中华”这个词的来源。
  (梁群)
  尧舜禹
  公元前两千多年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彻底瓦解,奴隶社会完全确立的时代,也就是“禅(shàn)让”制度被“传子”制度代替(即部落联盟大首领推选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的时代。
  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推选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在这以后,“禅让”制度就被从夏禹开始的传子制度所取代。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在远古时代,我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曾经存在过以黄帝族为主体的黄、炎、黎三族的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在三族首领中推选。大首领有权祭天、各处视察、处罚有罪的首领、率众攻击敌对的部落。三族联盟的大首领——尧,年岁渐大的时候,要寻找继承人,炎帝族的“四岳”(管理四方事务的官名)推举舜为继位人。舜受到了各种严格的考验,协助尧工作了二十八年。尧死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部落成员表示欢迎舜的领导,有纠纷的双方都愿意找舜做仲裁人而不愿意去找丹朱,歌手们也不愿歌颂丹朱而愿歌颂舜,于是舜最后才接替了尧的职位。后来当舜的年岁渐大的时候,部落成员推举禹出来兼管政务;十七年后,舜死,人们都不拥戴舜的儿子商均,却愿拥戴禹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及到禹死,情况便和过去有了不同。禹的儿子启直接继承禹位,并称王号,建立了夏朝。这时候,与启同姓的部落有扈氏不承认启的统治者地位,起兵反对他,说他破坏了禅让制度。启战败有扈氏,罚他做畜牧奴隶。经过这场斗争后,禅让制就被废除,王位世袭制便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相传古代洪水泛滥,尧命鲧(ɡǔn)治理洪水,鲧治水失败,尧便改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禹在外治水八年,为公忘私,三次经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后来禹治水收到了良好效果,建立起了变水患为水利的排灌系统——沟洫制度,大大有益于农业的发展,因之禹便为后世所歌颂并被夸大为战胜洪水的神人。同时相传禹的时代,用铜来做兵器和生产工具。根据这些传说,可以想见禹在位时,生产力一定有了迅速的增长。
  另外,根据记载,禹时曾对苗族进行过战争,获得大胜,苗族被迫退回南方。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有了剩余,战争中的俘虏不再像过去那样随便被杀掉,而是被当做奴隶来从事生产,生产出的生产品绝大部分归奴隶占有者所有,这样就自然加速了奴隶主与奴隶这样两个对立阶级——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形成。
  无阶级和有阶级的社会,在各个方面是有显著区别的。古代的传说,给我们在这方面描绘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比如说,尧、舜以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前一社会中,领导人是公推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老、幼、鳏(ɡuān,没有妻子的成年男人)、寡(死掉丈夫的妇女)、孤(没有父母的儿童)、独(年老没有儿女的父母)、残废的人由社会供养,这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也没有战争。后一社会内,剥削产生,王位世袭,财产私有,有了划分土地的疆界,出现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城池,战争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禅让”制度被“传子”制度所代替,这就标志着我国古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社会彻底崩溃,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正式形成,即由无阶级的社会正式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
  (应永深)
  夏商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它大概建立在公元前21世纪,或者稍前一些,共经历了十七个王,十四代,约四百多年。
  从夏朝起,我国阶级斗争史的篇章正式揭开。
  夏代最后的一个王——桀(jié),是一个有名的暴君,在他统治的时期,以他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无限制地加重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奴隶们不断地起来反抗。夏桀无视民力,把自己比做太阳,以为可以长久统治下去,可是人民却指着太阳咒骂他,说:“你几时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实际上桀的统治已到了矛盾重重、难以维持的地步。
  商原来是夏朝东部的一个侯国,逐渐向西发展,到达河南商丘。商侯国的君主成汤,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利用夏朝内部的矛盾,灭掉夏在东方的韦、顾两个属国,然后乘势攻夏。桀到呜条(河南陈留西北)迎战,士兵败散,不敢回京都洛阳,逃到南巢(安徽巢县),后来就死在那里。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商代(商王盘庚以后因为迁都于殷地又称殷,或称殷商,本名仍称为商)从成汤到纣(zhòu)王共经历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约六百多年。
  商代奴隶主贵族,为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暴力统治,除拥有军队、监狱和一套官僚机构外,还迷信鬼神并利用它来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经常成批地逃亡或不断地暴动。这种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商朝的政权。
  商代从祖甲以后,几乎所有的君主都很荒暴。最后的一个国君——纣王,虽然在历史上对我国东南最初的开发有过一定贡献,但是他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荒淫好色,喜欢饮酒作乐,打猎游玩,使耕地荒废成为狩猎场。为了满足他自己的腐化生活,他不顾一切加重人民负担。他对东南的人方和孟方(族名)长期进行掠夺战争,尽管最后取得了胜利,可是却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长期的战争,引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强烈反抗,社会动荡不安,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他又引诱他人的奴隶且不任用自己的族人,使得商和其他小国之间以及本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十分尖锐。
  周本是商朝西部的一个侯国,经过太王、季历、文王三代的苦心经营,国力已经很强大。文王时候,殷商北面和西面几个主要的属国都被周灭掉,周已经取得了当时所谓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准备了良好条件。文王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武王,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勇敢的冲锋兵三千人,大举伐纣。同他一起出征的还有许多友邦和南方的庸、蜀、羌(qiānɡ)、髳(máo)、微、卢、彭、濮(pú)八个小国。纣率领十七万(一说七十万)大兵迎战。在商的朝歌(今河南汤阴南,在那里有纣的离宫别馆)附近牧野(今河南卫辉一带)地方,两军相遇,纣兵阵前起义,倒戈向纣。纣王战败自杀,商被灭亡,周朝建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重要的朝代。
  (双声)
  ……
  





上一本:历史的巨镜 下一本:二战全史大全集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常识的作者是吴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