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国家。本书分为八辑,从不同角度聚焦美国社会、文化、风俗、民生、政治、经济等不同层面,作者在文字中观察美国社会,于生活中体验美国文化,且以移民“边缘人”的切身感受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一抒胸臆,所思所感形诸文字,自有独特的视野与魅力。阅读本书,像是听一位从美国归来的朋友讲故事。岁月积累,娓娓道来,既有鞭辟入里的宏观思考,又有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似看电影那样一页一页翻过去。到过美国的人,可以从中透过许多现象看到它的背景和本质;没去过美国的人,是一次纸上“旅行”,这个大洋彼岸的“花旗国”,“万花筒”般地展现在你眼前。本书作者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彼消此长的态势。 作者简介: 阙维杭,浙江杭州人,旅美作家,笔名沙蒙、远航等。文学创作由诗歌入门,涉猎随笔、散文,兼及文艺评论。赴美后于本世纪初开始个性化“镜头”透视、聚焦美国社会、文化、风俗、民生、政治、山水、环境等不同层面,在新闻中观察美国社会,于生活中体验美国文化,在海内外十余种报刊发表随笔、纪实文学、散文等上百万字,并得过相关媒体、文学奖项。出版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阵痛与变革》等专著。曾编撰评点“海外华文作家档案”系列。现为美国某华文媒体主编兼主笔。 目录: 辑一微观国情 创新让城市生命之树常青/002 美国要掀中产阶层经济新篇章/007 多元理性消费下的经济利好势头/010 “金主政治”的幽灵将游荡美国政坛上空/012 加州天灾的警示/015 旱情告急的加州/019 新天方夜谭:六分之一美国人陷于贫困/022 加州一拆为六的猜想/026 比尔·盖茨的感叹/030 职场随想录/032 幸福在哪里?/034 最低时薪:美国经济政治的平衡命题/038 薪水彰显国情:清洁工PK飞行员/042辑一微观国情 创新让城市生命之树常青/002美国要掀中产阶层经济新篇章/007多元理性消费下的经济利好势头/010“金主政治”的幽灵将游荡美国政坛上空/012加州天灾的警示/015旱情告急的加州/019新天方夜谭:六分之一美国人陷于贫困/022加州一拆为六的猜想/026比尔·盖茨的感叹/030职场随想录/032幸福在哪里?/034最低时薪:美国经济政治的平衡命题/038薪水彰显国情:清洁工PK飞行员/042美国最受尊敬的职业:消防员/045游走于民意和法度之间/048当仇恨携手枪支/051枪械管制面面观/055世界不安宁美国麻烦多/058 辑二世相纷纭 跳出“愈反愈恐”的怪圈/064全球反恐态势依然严峻/066微妙的美国种族关系/069弗格森骚乱折射种族歧视严峻态势/072歧视性把戏未有穷期/074“逆向歧视”传递的信息/078 “狗屎门”事件凸显政要辞职潜规则/080华裔市长关丽珍闯红灯之后/082“吉米鸡毛秀”事件:一面洞察人心的镜子/085又闻胡德堡的枪声/088皮蛋风波/090FBI备忘录/092FBI近年调查华裔政要的个案分析/095CIA又成众矢之的/099 辑三白宫拾遗 读书的总统/106总统和平民的新年祝愿/110白宫“第一父女”的相处之道/112新第一千金/115 白宫菜园的昭示/116白宫是超越个人的/118奥巴马的信仰及其他/121美国卸任总统的特殊功能/123美国前后期卸任总统境遇大相径庭/125前“第一千金”的薪水风波/130切尔西婚礼的民意信息/134克里的“外交官基因”/136 辑四文化视角 美国人的“三无”/140怀念罗宾的音容笑貌/142“终结者”的离去与归来/146派克与美式文化的精粹/148无奈的雄狮永恒的米高梅/150《时代》“年度人物”传递的信息/153当代思想家:从理想趋于实用/155《花花公子》“变脸”的警示/158万圣节:秋天的礼赞/161爱因斯坦的小屋/169与斯坦贝克有约/171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渊源/175 辑五硅谷脉动 穿帽衫的CEO引领潮流/180说不尽的乔布斯/184从印度裔移民出任微软CEO谈起/187亲历谷歌“父母上班日”/192感受“硅谷之都”的变迁/202硅谷民谣/208 辑六移民情怀 美国亚裔崛起的真相与愿景/212购物季:亚裔成消费生力军/214不仅仅是“文化差异”/217透视美国贫富格局中的华裔状态/220岁月回眸:华裔在自信而谦卑中前行/223崔琦回家乡及其他/225绝望的自杀者与社会的责任/227中国元素激活拉斯维加斯/231这个“铁饭碗”冷暖自知/234 辑七留学之窗 美国大学排名榜面面观/240另类大学排行榜的启迪/246留学生安全敲警钟/248海外游学安全第一/251留学潮涌避暗流/254危机下的美国教育改革契机/256 辑八迈向白宫之路 进军白宫:希拉里展开圆梦之旅/260美国会诞生女总统吗?/262希拉里进军白宫的优势与软肋/266《艰难抉择》:希拉里的心声/269祖母级总统候选人期盼圆梦/271谁来打破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274假如这个布什再竞选总统/276杰布欲领跑共和党人进军白宫/279富豪的游戏:美国大选比烧钱/281 跋/284前言我说的三十年陈,是友谊。 1985年,我在《杭州日报》副刊部当编辑,陆续办些知识读书类的版面。一个编辑很大程度上是靠作者吃饭的。能约到好作者拥有好作者,那你就有好日子过。 维杭那时已是一家教育报的副主编了好像,他和另外一个研究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学者都由此成为我的好作者,被约在读书版面上开个随笔专栏。都是江湖上有才的好哥们儿啊。 大概就这么熟悉起来了。这之前,他比我早“进”报社七八年,在那个报上登个文章不得了的年代,已是一个“老”作者了。 多年后的今天,家人问起阙维杭长什么样? 嗯——我说,外表嘛,淡淡的,不声不响的,喜怒不形于色的。 说话嘛,细声慢语,不张扬的。好像从来没见过他大笑,大声,大怒……跟那些“大”似乎都不沾边。 做派嘛,老哥样的。一群叽叽呱呱的记者在外面一起采访、活动、吃饭,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他。各种沉稳冷静,也许就这样。我说的三十年陈,是友谊。1985年,我在《杭州日报》副刊部当编辑,陆续办些知识读书类的版面。一个编辑很大程度上是靠作者吃饭的。能约到好作者拥有好作者,那你就有好日子过。维杭那时已是一家教育报的副主编了好像,他和另外一个研究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学者都由此成为我的好作者,被约在读书版面上开个随笔专栏。都是江湖上有才的好哥们儿啊。大概就这么熟悉起来了。这之前,他比我早“进”报社七八年,在那个报上登个文章不得了的年代,已是一个“老”作者了。多年后的今天,家人问起阙维杭长什么样?嗯——我说,外表嘛,淡淡的,不声不响的,喜怒不形于色的。说话嘛,细声慢语,不张扬的。好像从来没见过他大笑,大声,大怒……跟那些“大”似乎都不沾边。做派嘛,老哥样的。一群叽叽呱呱的记者在外面一起采访、活动、吃饭,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他。各种沉稳冷静,也许就这样。后来他去美国,每年圣诞一定会发个邮件过来,问好。我这人懒,忙于应付那些近在咫尺的人事,邮箱十天半个月也不看,看到后往往圣诞都过了。维杭从没一句责备的话,依然年年都有祝福从太平洋的彼岸传来。偶然回国,他仿佛有责任似的,总要上门来看看,再忙也会打个电话来。有一种朋友,就是这样,你可能常常会想不起他,可他一直不会忘记你。君子之交,三十年。水滴石穿,日积月累,你以为他不在,他却用目光,用影子,用问候,用各种不起眼的方式,在你心的碑石上留下温暖的印痕。 三十年陈,酿一坛美酒。1990年,维杭去美。那年代,赴美不易,上海签证之难,就像今天的段子,红黄蓝绿各种版本都有,领事馆前的队伍,排出了人们的心理极限,能签出的,寥寥无几。他们一家去了,赤手空拳,凭知识能力,夫人和儿子已成为IT精英。他一直在新闻界冲锋陷阵,新闻、消息、通讯、社论、评论、副刊、随笔……无一不能。始终是一支主笔,锋利尖锐,所向披靡;始终是一枚主编,纵横方阵,老辣弥坚。他去美国多年后,我约他在我们《杭州日报》开了一个专栏,他开始写他看见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移民,教育……他的视角是全方位的。我们现在做媒体的人都会分工,跑时政,跑社会新闻,跑医疗卫生。就像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生无论如何都有擅长的一面。记者没有医生这么高深,但也是一个领域,一个专业。跑长之后,记者可以成为半个专家。可维杭让人很惊叹——他几乎全能,每一个领域他都涉及,每个方面的题目他都能谈。他懂得每一条新闻背后蕴藏的故事,他仿佛浑身都是触角,我这样的编辑用不着和他这样的作者谈下一篇专栏文章写什么,他自然会有最新的新闻事件作引子,我真的找不出来有关美国他还有什么没讲过的。去了美国,虽然还在媒体当记者,工作形态和节奏大不一样,个中的转型过程,我从未听他说起过。但在专栏中,他眼中的美国社会生活事件,给我们的读者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维杭的文章不轻易下结论,他从一个事件开头,到一个故事结尾,很少发议论,从不强加他的观点于读者,所有的观点都在他的事实之中。这应该说是美国人的新闻报道方式。他更像是用随笔的方式来叙述,他的见解深刻而准确,角度把握恰到好处,这都是用两个完全不同代码和不一样的话语体系的记者阵地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这二十多年来,维杭的写作一刻都没有停过。他才思敏捷,你出命题,他飞快应答;你不命题,他更迅捷。至今,他在海内外各地的十几家中文报刊上开专栏、发作品,已结集出版的作品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三十年陈,还说的是他的文笔。维杭是枚文艺青年。文艺青年是一种范儿,和年龄无关。他的文艺范儿已练就四十年。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可以称之为诗人。也写过杂文。那种对文艺的热爱,一直燃烧至今。他对文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一生和他的未来。维杭“文革”结束后考上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时被省教育厅看中调到《浙江教育》杂志社当编辑,后来参与创办《浙江教育报》,从记者一直做到副主编;几年后又去《江南游报》当编辑部主任。他古文功底好到可以编撰校注《历代竹枝词》,是个杂文、游记、诗歌、随笔无所不能的家伙。一个评论家对他的作品说过一句话: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好吧,请允许我在她的名言后面添一句,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的好不好。 昨天,我从清晨七点开始读他的文章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期间不断地被琐事撕开:在路上,来人,商量事情,开会,吃饭……我和那些文章一会儿分开,又黏合;打散,又聚拢;断裂,再重合。我承认,我对太“奥巴马”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其他的,几乎每篇都很好看。我迫不及待地滑动着iPad,我甚至没觉得它们是某种写作的文章,因为里面都是案例、故事和事件。很抱歉我不打算像一个评论员一样,把维杭的文章归纳提炼然后拎出来逐个点评。我只说我对这只鸡的大概印象。因为鸡蛋现在离你仅一页之遥,用不着我再挑几个一一敲开来说:啊,看这蛋黄和蛋白色泽多好……我相信你的眼光。也请你相信我。相信他。 徐晓杭2015年2月11日对事物的敏感,勤于思考,专心写作,这是一般报人所具备的素质,但维杭的不同却在于:“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彼消此长的态势。” ——美国侨报 认识“真正的美国”,需要一个近距离正面观照的视点,这不仅需要目光如炬,更需要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阙维杭,正是给自己构筑了这样一个客观冷静全方位“看美国”的“正面平台”,他的难能可贵在于秉持着一个“新闻人”的理性公正以及一个“文化人”的独特慧眼,来透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及各式多样的人文风景,从而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美国”。 ——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 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他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 ——媒体人徐晓杭对事物的敏感,勤于思考,专心写作,这是一般报人所具备的素质,但维杭的不同却在于:“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天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彼消此长的态势。” ——美国侨报认识“真正的美国”,需要一个近距离正面观照的视点,这不仅需要目光如炬,更需要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阙维杭,正是给自己构筑了这样一个客观冷静全方位“看美国”的“正面平台”,他的难能可贵在于秉持着一个“新闻人”的理性公正以及一个“文化人”的独特慧眼,来透视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及各式多样的人文风景,从而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美国”。 ——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 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写一手好散文。不是每一个散文家、诗人都有他这样睿智的思想,深厚的情怀,锐利的视角,独到的目光。 ——媒体人徐晓杭 这是一部对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深度观察辨析的书,是一部激情与冷思交相辉映的书,更是一部中美文化比较融通的好书。 ——作家成放美国最受尊敬的职业:消防员 数千同僚从全国各地赶来献上致敬,成千上万的民众云集庄重肃穆的礼堂倾洒深情热泪,巨大的国旗被云梯张挂在城市的天空,城市中心主要街道交通管制……如果这是一两个人的葬礼,谁有资格享受这几乎等同于伟人名人葬礼甚至国葬礼的殊荣?答案只是普通的消防员,只因为与火灾搏斗而献身,成为万民尊崇景仰的英雄。时光回溯到2011年5月10日,美国西部重镇旧金山市就弥漫了如此令人动容的人间温情。数千来自全美各地的消防员代表和本地同僚、市民代表聚集在圣玛丽大教堂,为一星期前在市区一场火灾中相继殉职的两名消防员(48岁的佩雷斯和53岁的瓦莱里奥)举行隆重葬礼。教堂外的场面也颇为壮观,在大教堂所在大道上,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被两辆消防车的云梯架起,蔚为壮观;数千消防员与警察列队,与在街道上观礼的人群静静恭候运载两位殉职消防员的消防车缓缓行进而来,棺木上端放着消防头盔和逝者的徽章;……加州副州长纽森、旧金山市长李孟贤、消防局局长怀特等政要出席葬礼,与民众一起聆听牧师感人肺腑的悼词:“(怀念)消防员所做的一切,他们生活在一起,一起笑,将生命和死亡连在一起。有时候我们一同死去,有时候我们一同被埋葬,而今天,我们一同悲伤……”这样的场景其实不时在全美各地出现。其主角必定是遗爱人间为民现身的消防员、军人或者警察。美国历年来都不乏“最受尊敬的职业”民意调查,近些年位居盖洛普、CNN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民调排行榜榜首的几乎都是消防员。某机构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在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中,消防员名列榜首,而总统则排在第26位。在美国各地,消防员不仅要救火救灾,即使是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是有人心脏病突发急电911呼救,无论是市镇街巷还是高速公路,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乡野,接到民众报警后,消防车、救护车都会和警车一样风驰电掣般赶赴现场救援。消防机构甚至还承担类似民间保姆的职责,譬如可以在72小时内依法接收并短暂护理单亲妈妈(少女妈妈)遗弃的婴儿。消防员被民众信赖的程度始终高于其他公职人员。统计资料也披露,在美国各类频发灾害事故中,因火灾死亡的人数位居第三(第一是车祸,第二是各类犯罪活动),每年由火灾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巨大,其中不乏在救火现场牺牲的消防员,被大火烫伤、炙伤的比例更高。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人民更是称呼随时随地都可能英勇献身的消防员为“平民英雄”。《云梯49》等有关消防员题材的好莱坞电影问世,各地殉职的消防员、警员都被人们和当局铭记,在重大纪念日里追思怀念。在旧金山2008年4月9日举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的火炬手中,一位亲身经历过“9·11”事件的退休消防员里克·多兰奋力跑上343步,为的是代表并纪念在“9·11”事件中牺牲的343名消防员。与消防员相比,工作性质同样充满危险,又是时刻忙碌在保护民众生命财产第一线的警察,却带给美国民众较多的负面印象。这多半来自被认为是“过度执法”“歧视性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的微妙状态。自从2014年因为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弗格森引发动乱后,蔓延全美各地的抗议警察执法不公示威活动此起彼伏,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暴力破坏活动,警民关系再度降到冰点。但在2014年12月20日两名纽约警察(包括一名32岁华裔警察刘文健)值勤时遭一名非裔男子“行刑式”开枪伏击而身亡后,形势逆转,同情和理解警察执法的呼声升高。一周后,更有数以千计来自全国各地的警察赶到纽约参加两名殉职警察的葬礼,悼念的人潮绵延数里路。在给予殉职警察最高礼遇的同时,全美国朝野都在反思,执法的公正与人和人之间的平等。这一刻,警察的形象也回归到大多数人通常所认可的职业定位,他们身为人民和城乡治安的卫士,面临诸多无法估计和防不胜防的袭击,他们理应获得更多人的尊重。消防员的薪资福利待遇相当不错,不仅超越蓝领阶层,比之一般的白领甚至科技界打工族,也算优越。因此在政府埋单的公务员薪酬支出中,消防员、警察通常都占较大份额,倘若是财务状况欠佳的小城市,那就难免会遭遇麻烦。譬如北加州只有12万人口的小城市瓦烈霍市(Vallejo),从2008年起到2011年,一直挣扎在破产的悬崖边(该市在2008年5月根据美国破产法规定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很大因素是该市的消防员和警察的开支消耗掉全市五分之四的财政预算。为了应对财政赤字,瓦烈霍市不得不关闭三个消防站,并且裁掉40%的警察。据悉,该市98名消防员的年薪(含福利)超过10万美元,另有10名超过20万美元(包括超时工作薪水),比旧金山市的消防员平均收入还高。而美国地方公立大学一位普通教授的年薪,不过四五万美元而已。 皮蛋风波 中国土产并被相当多海内外华人视为佐餐佳品之一的皮蛋,一段时间内也像股市般地经历“过山车”的大起伏,纵然在“美食”还是“恶心食品”两端被世人扯皮,知名度大升则是不争的事实了。先是2011年6月28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其网站上发布“我尝过的最恶心的食品”排行榜,其中“中国皮蛋”位居第一。网站博客写手丹尼在文中及视频中“亲身体验”,并抱怨皮蛋“像魔鬼煮的蛋”,味道古怪,成为CNN评比的依据和实例,其视频被CNNGO旅游专区选入“全球最恶心食物”专题,丹尼也被读者和观众误以为是CNN记者或专栏作家,遭到铺天盖地来自华人的抨击,甚至称之为“无知、肥胖的美国人”“种族主义者”。而在8月5日,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网站也发布了“十大恶心食品”排行榜,皮蛋位列第八,其他的中国或东方食品如燕窝、醉虾、蛇酒等也榜上有名。《福布斯》的专栏作家杰夫·贝尔科维奇坦言道,全球化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接触各种陌生“菜肴”。尽管这些菜肴可能在它们的家乡广受好评,但对外国人来说只能归咎于“排斥”两个字。他同时指出,鉴于一般的经验法则,一些东方食品可能会挑战西方人的“美食概念”,譬如皮蛋、燕窝之类。奇异的是,《福布斯》的这份排行榜没有像CNN先前那样遭遇潮水般的冲击,也许《福布斯》专栏作家“美食概念”挑战说言之成理,抑或激进的华人美食主义者也懒得再打“口水仗”了。CNN的评选,上榜食品还包括菲律宾木蛀虫、印尼天贝、韩国狗肉狗肚、柬埔寨炸狼蛛、泰国炸金蝉、菲律宾炸青蛙。亚洲食品居多,不清楚其国家的民众反应如何,反正面对“华人世界”狂轰滥炸般的指责,丹尼唯有道歉投降。只是他也不无委屈地强调:“我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想和儿子尝试新东西的父亲。”“……我对你们的文化并无冒犯之意。我很喜欢几种中国传统食品。”饮食爱好,大多只是生活环境培养的不同族裔的个人习惯,其实无所谓对与错,因此也不必过度计较他人的评价与感受。再说,美国媒体的这类排行榜,也只是一部分平民和专家的感受,即使是民意也仅仅是美国人的体验观感,至多只是给某一领域提供参照,替生活添加些乐趣而已。如果说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那也很正常,但要给人家上纲上线斥之为“种族主义”,未免太小气了。据悉,皮蛋的“粉丝”们在微博上也搞了一个“西方最恶心食物”投票,结果是负有盛名的臭奶酪“荣登”榜首,有网友直言那岂是食物,简直就是“生化武器”。这样的举动也许可以出出气,倘若其他族裔人士反弹,也要你道歉,又怎么办?就如西方人吃不惯皮蛋、臭豆腐、醉虾、狗肉、蛇肉乃至海参之类东方食品那样,东方人大多对半生不熟的牛肉、蜗牛等西方美食难以恭维。只是“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按中国人的“美食概念”绝对排不上号的三明治、汉堡包、热狗等西式快餐食品,这十年来也被国人接纳了,甚或成为派对的“时尚”食品。鲁迅先生曾经称赞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丑陋凶横,初见令人畏惧生厌,若没有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天下人岂不都要错过这无敌的美味?!回过头来看那个生活在得克萨斯州小城拉布克的男子丹尼,这位喜欢折腾些“搞怪项目”的银行IT项目经理,他在2014年4月几乎每晚都和孩子一块品尝一种“异国食品”,同时用摄像机拍下这段温馨有趣的时光,其实是很可爱的举止。据报道,丹尼对自己设计的这个“美食项目”相当满意和投入,从中也不时发现一些其貌不扬的食物鲜美异常,譬如说凉拌海蜇、红烧鳗鱼与腌制猪蹄。只不过对他来说,通过维基百科了解到皮蛋的生产过程,又近距离看到从超市买来被切开的皮蛋那“透明咖啡色的蛋白”,感到实在难以“下口”。报道披露,他6岁的儿子拿出了放大镜,自个儿研究了一会儿后,也捂着鼻子离开了餐桌。对这样一位认真而执着的美食品尝者,对喜欢带孩子一起尝试不同国家食品的普通美国人,我们即使不会也不愿心生敬意,至少也无须排斥他的切身感受和味觉习惯,甚至抱持敌意。说到饮食文化,人类进食史既是一部生存试验史,是长期渐进的剔除食品糟粕、探索精髓美味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消除偏见误会和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历史。不同国度、地域、环境人类之间的交流,饮食文化的交流本应该是最有趣最多元的融汇和享受,也是最容易察觉不同族裔之间饮食差异嗜好的互动。尝试不同的饮食,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权益。欣赏对方的发现、创造和呈现,尊重对方的习俗爱好,也是我们这个地球村一切行为的游戏规则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皮蛋风波,可以休矣。 CIA又成众矢之的 2014年岁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在联合国酷刑问题专家的要求下,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公开了调查中央情报局(CIA)在2001年“9·11”袭击后对疑为恐怖分子者酷刑逼供现象的报告摘要。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网站在2014年12月9日上载了包含20个特定羁押犯盘问个案调查的报告摘要,指出CIA盘问人员使用了“强化审讯手段”,逼迫囚禁于海外秘密监狱的疑为“基地”成员招供;称所用审问手法显然逾越了白宫、CIA或司法部律师授予的权限。这一525页的文件详列了CIA人员动用多种心理与生理虐待方式对付受审者,除了早已被揭发的水刑、禁睡、禁食、“冰浴”等方式外,还曾动用电钻威胁蒙面疑犯,以扫帚作性侵犯恐吓,甚至恫吓性侵受拘押者的母亲。其他常用酷刑包括用嘈吵乐声折磨,或把疑犯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环境,长时间蒙眼或塞耳令疑犯产生焦虑、幻觉或压迫感或撞墙等。在一个案例中,盘问人员暗示囚犯,会当他的面将其母亲性侵;而另一个案中则威胁割断囚犯母亲的喉咙。CIA酷刑情况调查报告摘要披露后,引发美欧媒体聚焦关注,舆论一片哗然。《赫芬顿邮报》的文章标题直言“酷刑组织”(TORTURESQUAD),今日美国网的标题则是《酷刑报告披露毛骨悚然的细节》,法国《费加罗报》称CIA“玷污”美国形象,英国《每日邮报》指为“西方之辱”……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JoshEarnest)强调,奥巴马总统支持公开文件。民主党参议员麦克卡斯基尔(ClaireMcCaskill)称报告凸显了美国审视自身问题的勇气。CIA于2002年8月开始拘捕、盘问恐怖分子,时为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报告称,被秘密囚禁的119名囚犯中,至少有26人是无辜者,而CIA纪录显示,39名遭逼供的拘留者中,有7人没能提供任何情报;其余能提供明显而准确情报的被拘留者,通常是在受酷刑之前,或不用任何酷刑下就提供情报了。前副总统切尼及一些前情报高层强调严刑逼供所获情报对反恐大有帮助,但该报告的最终结论却是:没有一个关键情报是只能靠严苛审问手段获取的。在读者和网民的眼里,报告虽然谴责中情局误导华府决策层及公众,其盘审手段远较其对外披露的残暴;但报告大部分篇幅是说酷刑无助于获取情报,而非谴责酷刑。似乎CIA使用酷刑只是“技术错误”,而不是道德和人类良知底线的毁灭。联合国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门德斯(JuanMéndez)说,我们对于全球反恐战争起初几年里酷刑使用之普遍及其残酷性和破坏性的担忧得到了证实。他也强调根据《反酷刑公约》,美国必须对每一个应该对此负责的人调查、起诉和惩处。CIA甚至被媒体爆料,称其支付了高达8000万美元的报酬,予以帮助其设计“强化刑讯”项目实则即酷刑的医生。美国《发言人评论》(TheSpokesman-Review)披露,在“9·11”事件发生后,有两名费尔柴尔德空军基地(FairchildAirForce)的心理医生帮助CIA设计并实施了酷刑项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报道也佐证了这一内容,称CIA通过Mitchell,Jessen&Associates公司,对那些总共七名帮助设计“强化刑讯”项目的心理医生和专家支付了高达8000万美元的报酬。那些人原本在美国空军等机构担任心理医生,负责指导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如何在被俘后应对敌方酷刑,强化他们的“生存、躲避、抵抗和逃脱”能力,结果在天价的报酬下却成了替CIA设计酷刑的帮凶。其中的细节在参议院的报告也有介绍:2006年,CIA与该公司签订总价值达1.8亿美元的合同,后来由于项目提前在2009年终止,这些酷刑的设计者拿到8100万美元。在合同履行的初步阶段,两位心理医生杰森和米切尔每天能分别从CIA拿到1000美元,而且免税。CIA的酷刑,甚至使一位负责审讯事务的主管也感到后怕,而对酷刑项目及其对犯人的效果持“强烈保留态度”,并要求退休。他说:“酷刑项目就像是一个等待发生的列车出轨事件,我打算在列车出轨前跳下去。”幸运的是,他被批准提前退休了。不过,此前一直否认存在虐囚现象的前副总统切尼则自辩说,CIA采用的审讯手段与恐怖分子的行径“在道德上不具可比性”。他例举“非自愿肛门喂食”等手段,认为算不上虐待而是一种医疗手段,但此荒谬论调被医学专家否认。美国有线新闻网披露,切尼还放话称“将分分钟再搞一次(虐囚)”(Iwoulddoitagaininaminute.),毫无悔意之间流露出惯有的杀气。与此同时,切尼还否认时任总统小布什对虐囚毫不知情。他强调,正是小布什授权CIA采纳这些手段。“我们获得了总统的授权、司法部的授权,得以开展这一项目,它管用了。”可见,小布什政府对CIA违背人权和人伦的酷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怪网民们声讨说,为何不追究小布什?!中央情报局(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简称CIA)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美国政府的间谍和反间谍机构,是美国庞大情报系统的总协调机构)。1942年组建的战略情报局(OSS)堪称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可以说,导致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珍珠港事件催生了后来的CIA。当时的罗斯福总统迫于严峻形势着手组建情报机关。1947年,战略情报局合并到新成立的中央情报局(CIA),宗旨是“整理、评估和发布美国其他部门的情报,并向美国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建议”。随着冷战格局进一步明确和激化,1948年6月,杜鲁门总统签署NSC-10/2文件,明确规定中情局可以在国外从事各种秘密行动,“作为美国政府公开外交活动的补充”。秘密行动的方式不限,包括策反宣传、心理战、破坏、反破坏、颠覆、暗杀、准军事行动、策动和援助叛乱等等,几乎囊括了除发动大规模正式战争的所有方式。中情局的局徽造型独特警醒,在蓝色镶金边的圆形底盘中心,是一面银色的盾牌。盾牌中心是一个有16个红色尖角的罗盘图形,盾牌上面是一只美国秃鹰的头。外圈写着“美利坚合众国中央情报局”的英文字样。银盾象征中情局是保护美国安全的一道盾牌。罗盘图形的16个触角象征中情局的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秃鹰则象征机警、灵敏和冷酷——这正是中情局的风格。CIA与FBI(联邦调查局)的关系很微妙。CIA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外国政治、文化、科技等情报,协调国内各情报机构,向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报告和资料。联邦调查局(FederalBureauofInvestigation,简称FBI)隶属于司法部,是联邦政府最大的反间谍机构。主要任务是调查违反联邦犯罪法,保护美国调查来自于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其中五大影响社会的领域享有最高优先权:反暴行、毒品、组织犯罪、外国反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FBI当年在打击三K党的行动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对于马丁·路德·金的调查则留下臭名昭彰的口碑。中情局(CIA)成立之初,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开展了一项旨在限制CIA权限的行动,尤其限制其在国内领域的权限。印证CIA成立之初,就和更早成立的FBI结下了梁子,是联邦政府分别跑在两条跑道上的两架情报、间谍马车。面对强势的胡佛,CIA一开始就没示弱,当杜勒斯于1953年接掌CIA后,更处处逞强,欲势压FBI一头。在韩战、越战中不断遣派间谍,窃取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计划暗杀卡斯特罗,颠覆那些美国所不喜欢的国家政权,都是伴随着CIA无数丑闻的“战绩”。中情局局长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同时担任总统和国会的高级情报顾问。前总统老布什在1976年1月30日至1977年1月20日出任过中情局局长。今天,CIA又一次因为自己的倒行逆施而成为众矢之的,这对于世界而言早就不是新鲜事,也不会让CIA的种种酷刑和不择手段的行事方式从此销声匿迹,因为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以刺探他国的机密,策反别国的要员,来达到捍卫自身国家安全的目的,而不会顾忌是否触犯人权底线和国际法。事实上,CIA不乏把策反“敌对国”特工甚至把“基地”恐怖分子嫌犯改造成为美国服务的双重间谍的实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清楚CIA究竟使用了哪些伎俩和酷刑?! 美国人的“三无” 2011年岁末及2012年初,美国社会甚至包括华人社区流传一段信息,其中引用一位美国牧师讲的笑话,说2011年美国人过圣诞节特别没劲没盼望,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过去四十年来相当崇拜的三位偶像级人物都在过去几年中逝世了。这三位人物即:苹果公司的创办人、IT界传奇天才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乡村音乐歌手约翰尼·卡什(JohnnyCash1932年2月26日-2003年9月12日)和谐星鲍勃·霍帕(BobHope1903年5月29日-2003年7月27日),所以,美国人如今过节过年沦落到“三无”境地:没工作(nojobs),没钱(nocash),没希望(nohope)。这个“三无”的说法,固然不乏美国式的幽默,却也与自金融风暴扫荡全球以来、美国经济迄今衰退的大情势下的心境不无关系。可以说是黯然的灰色调侃,是落寞的自求解嘲,不啻是不同阶层美国人时下心态的写照。“三无”之中,最叩人心扉的是“没希望”,令人凄凉。毕竟工作、金钱暂时缺失,还可以再找再赚,“面包会有的”,只要太阳继续从东方升起。可若是人心中没有了希望,那就几乎没有了前途、梦想、信仰,甚至没有了生命。一个人倘若没有了盼头,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自然,这三位偶像的名字正巧合上了“三无”的意思,美国人面对糟糕透顶的现状,也只能用偶像的名字来调侃一下,为无可奈何的生活添一点润滑剂。其实,就以这三位人物来比照现实,却又恰恰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和前程充满希望。因为他们留给世人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都是何等丰厚,都需要我们好好继承、领悟和发扬。新近谢世的乔布斯就不必多说了,这位由移民之子转换为美国商业巨子及电脑业界与娱乐业界的传奇性人物,极大地影响了硅谷风险创业的变革,也昭示了未来高新科技的发展趋势。因此,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世俗领域看,乔布斯(Jobs)都给后人留下了做不完的工作(jobs)。身为美国横跨乡村和摇滚乐界的传奇人物,约翰尼·卡什驰骋乐坛半个多世纪,是影响美国近代乡村、流行、摇滚与民谣界最重要的创作歌手之一。他以浑厚深沉的男中音,简约活泼的吉他,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声音。他一生创作400多首歌曲,共售出5000万张唱片。他以独特的视角为不同阶层的美国民众代言,其作品触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观察、蓝领阶级的悲苦生活、恋爱中的酸甜苦辣、市井小民的真实心声甚至罪犯的心理,透过淋漓尽致的描绘与刻画,他的歌唱出了所有美国人民的心声,堪为当代“美国草根精神”的奠基者之一。约翰尼·卡什岂止给世人留下了数百首经典歌曲,他留下的是丰饶而永恒的世界,是取之不竭的财富,又何止现金(cash)呢。至于去世最早的百岁谐星鲍勃·霍帕,这位出生于英格兰、四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全方位天才艺术家,自奉以给世人增添笑声为天职,被誉为美国“笑坛常青树”“喜剧之王”“美国幽默主席”。他的单人“脱口秀”更是天下一绝,插科打诨的技巧臻于化境,连他自己的蒜形鼻子和矮胖身材也是逗笑的绝佳素材;他的自我调侃与不挖苦人的善意笑话,是无数美国人百听不厌的经典段子。从肯尼迪到克林顿等历届美国总统都对他赞誉不绝,肯尼迪就称霍帕为“美国的金牌全球亲善大使”。他也喜欢拿总统隐私或特征开玩笑,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美国11位总统都被他消遣过。《今日美国》报披露霍帕拿总统当笑料的经典例子之一是:他说起会经常跌倒的福特总统,“在高尔夫球场上要找寻福特并不难,你只要跟着那些打球受伤的人就能找到他”。从1942年到1990年,霍帕每年奔波海内外劳军,至少有22个圣诞节都是和海外的美国军人一起度过,他的笑话是美国驻外官兵最希望获得的圣诞礼物。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就有以鲍勃·霍帕命名的劳军服务中心,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开放,是让大批美国军人进出国门感受到家的温馨的领地,是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舒适安全的“避风港”。鲍勃·霍帕说过的笑话不胜枚举,他捐赠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笑话就多达50万则,已被输入霍帕“笑话档案”,供民众上网浏览。霍帕是少数将人类笑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谐星巨匠之一,他的笑话激发多少人将笑持续不断欢乐永续,他的笑话人生本身也将成为美国人的经典,成为生生不息的希望(hope)。因此,不管现实如何困顿,经济面临崩溃,前景几乎渺茫,我们只要想起乔布斯、卡什和霍帕的非凡一生,分享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我们就能够拥有足以满足生存需要的工作、金钱,更能够燃起不灭的人生希望,迈向人生的辉煌。 怀念罗宾的音容笑貌 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第6901颗星在这个夏秋之交时节倏忽陨落了。美国影星罗宾·威廉姆斯2014年8月11日在北加州马林县家中去世,初步判定为窒息性自杀(警方宣布“基本确认罗宾·威廉姆斯是上吊割腕自杀”),享年63岁。消息披露并扩散后,全美举国震惊。奥巴马总统哀悼这位艺人时说:“罗宾是独一无二的。他像个外星人一样来到我们中间,却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被他逗笑,又被他惹哭。他尽情地发挥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喜剧才能,无私地为最需要他的人服务,不管是远在国外的美国士兵,还是在国内被边缘化的群体,都从他身上得到了欢乐和力量。”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喜剧演员本·斯蒂勒、史蒂夫·马丁以及泰勒·斯威夫特、蕾哈娜、凯莉·克拉克森等美国著名艺人都纷纷痛悼罗宾的遽然离世。他们在异常惋惜和难过之际,也向这位“永远的船长”致敬。曾经遭受抑郁症折磨的斯诺克解说人和球星威利·索恩在twitter上写道:“听到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很伤心,一个喜剧天才,伟大的演员。抑郁症是恐怖的事情。”索恩感同身受地说,“我自己受到抑郁症折磨很多年,人们觉得自杀是懦夫的行为,这是不公正的,罗宾,愿你安息。”罗宾的发言人向《好莱坞报道》透露说:“罗宾·威廉姆斯最近一直饱受严重抑郁症的困扰。这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伴随罗宾最后三年光阴的妻子苏珊·施奈德说:“我失去了丈夫和我最好的朋友,全世界也失去了一个备受爱戴的艺术家和一个善良的人。此刻我的心都碎了。我想代表我的家庭,请求大家尊重我们的隐私。同时也希望大家记住威廉姆斯为大家带来的欢声笑语,而不要一直关注他去世的这一悲伤的消息。”苏珊的心声展现了影星家人的良好愿望与素养,也契合这位喜剧大师为人行事的风范。有媒体推测,结过三次婚的罗宾不堪重负于支付两位前妻高达2000万英镑的赡养费,甚至濒临破产,这或许是导致其患抑郁症并最终自我了结的因素之一。据悉,罗宾生前曾向朋友吐露,欲抛售掉自己位于加州的农场,甚至还试图卖掉自己收藏的50辆自行车来获取现金流,但并未实现。为了还债,罗宾不惜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打算2013年9月搬至位于旧金山以北Tiburon的一处寓所居住。可媒体TMZ的爆料称,罗宾不可能缺钱,他给三个孩子留下了“数额颇为可观”的信托基金,也可能给遗孀留下了一笔钱。消息还指出,两年前罗宾个人身家约达1.3亿美元,他不至于在短短两年内就败光自己的家业。不过,苏珊·施奈德在罗宾辞世后两天发表声明称,除抑郁症外,威廉姆斯生前还饱受帕金森症困扰。包括许多医学名家的观点认为,帕金森症可能就是导致威廉姆斯抑郁症的元凶。罗宾·威廉姆斯虽然以塑造喜剧形象著称,但患抑郁症已经多年,近年在自己的生活中情绪一度极其消极、悲观,据称他曾饱受酒精乃至毒品的折磨长达数十年。正如医学研究指出,一些喜剧演员的外向“或许是用来对付抑郁”。牛津大学学者2014年1月发表关于喜剧演员心理特质的研究报告称,对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523位喜剧演员的人格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喜剧演员有相当矛盾且不寻常的个性特征”,“一方面,他们相当内向和压抑;另一方面,他们又相当外向和躁狂”。罗宾在银幕上塑造的多样性人生导师或喜剧人物形象早已定格在亿万观众脑海里(尽管有些角色并非他喜欢或者甘愿扮演的),他在尽一己之大能向人们传递乐观、豁达、笑声之际,却也不得不忍受自己心身的极大痛苦,这对于一个博大的胸怀而言,又是何等坚韧与残酷的考验。生于芝加哥,成长于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罗宾·威廉姆斯,从旧金山夜总会的小舞台走向星光闪烁的好莱坞,自然有其出类拔萃之处。他的喜剧天赋和幽默感遗传于母亲。儿时,母亲讲的滑稽笑话常常令小罗宾开怀大笑。他说:“喜剧是母亲和我交流的一种方式。她给我讲许多有趣的笑话。这些笑话令我父亲无地自容,却使我捧腹大笑。”本来在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志向是当外交官,但他很快入迷于选修的即兴表演艺术,天才般的喜剧才能,使他在大学的表演得心应手妙趣横生。罗宾享受到演绎喜剧的快乐,并觉得这真是带给人们快乐的事业,下决心去做一名出色的喜剧演员成为毕生美好的追求,随即转入纽约朱莉亚学院攻读。正是如此,美国虽然少培养了一名效忠祖国的外交官,却诞生了一位撒播大爱与欢笑的喜剧大师。在主演电视连续剧《太空福星》成为广受欢迎的喜剧新星后,《莫克与明迪》中那个外星人角色也使罗宾走红欧美。1980年,罗宾首次登上大银幕主演真人版《大力水手》,演绎卡通人物波皮而深得观众青睐。不到十年,他就在美国电影界声名鹊起,演艺生涯风生水起,奉献了《死亡诗社》《心灵捕手》《窈窕奶爸》《哈德孙河丘的莫斯科》《幸存者》《天堂俱乐部》《机器管家》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让观众过目不忘。罗宾的银幕形象其实相当多变,善于捕捉各种人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极具感染力。《时代》周刊曾评价他在《哈德孙河丘的莫斯科》片中的演技,赞赏他活灵活现地饰演了一名“叛逃”到美国的苏联马戏团艺人,“非凡的复杂……他的俄国腔调令人惊愕,怪里怪气,却真实可信”。1987年出演《早安越南》,是罗宾演艺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在谐星之外又成为世人认可的富有内涵的演技派明星。片中罗宾饰演美国驻越军事电台的播音员,高超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角色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杯,并首次获奥斯卡奖提名。罗宾几乎囊括了美国演艺界的所有大奖,曾获得三次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一次最佳男配角奖;七次艾美奖提名,两次获奖;五次MTV电影奖提名,两次获奖;十一次金球奖提名,获得包括终身成就奖在内的六樽金球;五次观众选择奖提名全部获奖;十三次美国喜剧奖提名,十次获奖。在群星璀璨的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他是那第6901颗星,熠熠生辉。事实上,尽管病魔缠身,罗宾近年来依旧不忘带给人们欢乐,依旧倾心于他擅长也钟爱的喜剧艺术。他出演的《博物馆奇妙夜3》不久前刚刚造势,于2014年12月19日在北美上映,他在这部遗作中继续饰演复活的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喜剧巨星的风采,留待人们继续慢慢欣赏。北加州是罗宾多年居住的第二故乡。旧金山湾区的民众和这位喜剧巨星心心相印。据悉,罗宾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是在2014年6月,当他参观旧金山的一家动物园时,园方为了向他表达谢意,特地将园内的一只吼猴命名为“罗宾”。他位于北加州的三处宅邸门前,在他辞世后都成了铺满鲜花的圣地,人们纷至沓来,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愿心中的谐星安息。在予世人欢笑、温馨的谐趣世界里,在遏制自我心身痛楚的天人交战挣扎间,生活中的大师和他众多的银幕形象交叠互动,巨星划过一道道令人惊异的弧光陨落了,恍若外星人般消遁,但罗宾的音容笑貌宛在,长留人间,常驻人心。 穿帽衫的CEO引领潮流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脸书)2012年5月18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高达620亿美元,甚至接近1000亿美元,超过了麦当劳和高盛。又一个网络神话诞生,抑或未来会产生又一波网络泡沫?不过,眼下比这些更令人关注的,显然是Facebook的创办人、权力独大的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Facebook2012年5月7日在纽约开启了其首次公开招股(IPO)上市交易的路演程序,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投资者。Facebook掌门人、这位28岁的亿万富翁的出场显然循例是扎克伯格式的:没有西装,标志性的连帽运动衫、牛仔裤和运动鞋。当他乘坐黑色SUV抵达位于曼哈顿中心的喜来登酒店时,他身旁的FacebookCFO大卫·埃伯斯曼(DavidEbersman)是鲜明的对照,埃伯斯曼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手里提着一个背包,一副职业科技人或者商人的典型装束。扎克伯格一身大学宿舍式的休闲着装,虽然近年来在公众视野中已经司空见惯,还是遭遇到一些华尔街人士的惊讶甚至指责,称这是对金融业的不尊重。WedbushSecurities分析师迈克尔·帕赫特(MichaelPachter)认为:“扎克伯格穿着标志性的连帽衫,向投资者明确表示,他不关注这一问题。他将会做自己,做他以往一直做的事情。我认为这是不成熟的标志。他必须意识到他正在吸引投资者,必须向投资者显示应有的尊重,因为他正要求他们投资。”他进而指出,“我并不是说他必须穿西装,只是说他应当放弃连帽衫,并显示自己的尊重,这可以是夹克衫、T恤或牛仔裤”。按照帕赫特的逻辑,也许人们应该很讶异为什么保安没有把扎克伯格赶出去,因为条纹西服和高级定制领带才是华尔街的常规服装。帕赫特的观点也受到科技界人士的批驳。科技博客TheNextWeb刊登一篇文章《古怪的分析师嘲笑扎克伯格的连帽衫》,指称“投行拼命希望获得参与FacebookIPO的机会,而Facebook的标志性人物也来到了华尔街。不尊重的人正是帕赫特,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科技博客作者欧姆·马利克(OmMalik)在一篇题为《蠢货和他们的扎克伯格连帽衫理论》的文章中说,如果想要从扎克伯格的连帽衫中找碴儿,那么问题实际上是对时尚的反感。看来,连帽衫这类平民化的着装很被一些人不屑,在某些人眼中甚或就是街头小混混的“招牌”。2012年2月26日晚,身穿“连帽衫”的17岁非洲裔少年马丁在佛罗里达州桑福德一居民区被巡逻的保安齐默尔曼当作“形迹可疑”分子,在报警、跟踪并与马丁对峙时,齐默尔曼开枪射杀了这个连帽衫少年。马丁之死迅速导致各地出现大规模的抗议集会,示威者身穿马丁遇害时穿的“连帽衫”,要求警方严惩杀人者。其实,自视颇高的金融界人士难道忘了,很多年以前,盖茨、乔布斯就早已颠覆了IT界CEO“应当向外界展示的形象”。纵然乔布斯的黑衫、牛仔裤着装很酷很霸气,难道就代表了IT界CEO的成熟?而扎克伯格的连帽衫就欠老辣吗?事实上,扎克伯格对自己的招牌着装也偶有过妥协。2011年4月20日上午,奥巴马总统造访Facebook总部时,扎克伯格特意一改平时的休闲外形,穿上西服系上领带,以示对总统的尊重。不过扎克伯格下半身仍然穿牛仔裤和运动鞋,奥巴马为此调侃扎克伯格道:“是我让马克穿上了西服外套,系上了领带。”双方落座后,奥巴马又开起玩笑说:“他感到不舒服。我们脱掉外套怎么样?”两人随后双双脱下外套,轻松访谈。无可置疑的是,穿连帽衫的扎克伯格不拘小节无视传统,不喜欢循规蹈矩,也不会投上流社会所好。他因此被一些熟人称为“最穷的有钱人”。直到2011年5月,扎克伯格才花700万美元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图买下一座5个卧室的房子,在当地远远称不上是“豪宅”。他也没有法拉利,没有保时捷,没有布加迪威龙,只驾驶一辆日产无限。重要的是,扎克伯格的创新基因与敏锐触角,使Facebook重新定义了互联网,重新定位了网络社区。扎克伯格的创新丰富了美国国家品牌中创新的内涵,无愧为美国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先锋,且迎合了美国品牌年轻化的需求。扎克伯格因此成为美国品牌的新符号,也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衰落的新旗号,即使他总是穿着那连帽衫、牛仔裤、运动鞋,他也引领了80后CEO和科技界新生代的新潮流。据悉,扎克伯格曾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深深吸引,他童年最喜爱的一款视频游戏是《文明》。该游戏的获胜目标是“建设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帝国”。随着岁月的增长,《文明》成为扎克伯格“发展Facebook的基石”。当然,人们需要关注并且思考的是:一家八年前在地球上还没有踪影的公司,如今凭什么谱写当代商业史上最伟大的华章?成为巨富、持有股份价值将达到187亿美元的扎克伯格是否已经足够成熟,有能力驾驭一家比麦当劳和高盛更值钱的公司?一直不愿使Facebook上市的扎克伯格,如今不得不通过无情的股票市场面临外界的评判。而深深洞悉市场无情的IT界人士,则不会愿意2000年整个硅谷.COM泡沫破碎的历史再一次被复制。 从印度裔移民出任微软CEO谈起 在IT(Information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全球高科技重镇硅谷,早期以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也即半导体工业为基础,IntegratedCircuit简称为IC,而这个IC还代表IndianChinese,意即从事IC产业的工程师主要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如今硅谷的行业早已不再局限于IC产业,而印度工程师的人数也远远超越其他族裔。将近十年前就有研究报告表明,在硅谷的工程师三分之一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百分之七的CEO是印度人;印度人创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国人、中国人、日本人所创建的总和还多。不仅华裔工程师群体把印度裔当作在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最大竞争者,甚至白人工程师也抱怨自己沦为硅谷IT行业新一拨少数(“WhiteCaucasianmenthenewminorityinSiliconValleyIT”)。微软公司于2014年2月4日宣布,任命45岁的微软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执行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担任CEO(执行官),这位1992年加入微软的45岁印度裔高管也成为微软继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之后的第三任CEO。而在新任CEO纳德拉的强烈要求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同意以技术顾问的新角色在董事会中任职,并承诺将用更多时间为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咨询。这是盖茨2008年转投慈善事业后,首次明确回归微软公司。纳德拉的任命,加之谷歌安卓的掌门人皮贾伊也是印度移民,这似乎意味着印度基因已经逐渐渗入到硅谷。印度人将控制三大移动互联生态中除苹果之外的两大家,印度裔在IT界的实质影响,也将超越以往硅谷三分之一工程师是印度裔的现象。纳德拉出任微软CEO,在硅谷工程师群体中也产生相对的震荡,网上对此的讨论异常热闹、激烈。华裔工程师们对印度裔为何在冲破职场玻璃天花板方面比其他族裔有更多斩获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印度裔工程技术人员在高科技界的惊人成就是难以忽视了。印度裔在美国硅谷的杰出成就,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相帮衬,群体提升。最初是美国的科技公司发现了印度人的IT能力,后来,成功的印度裔不断伸手帮助其他后来的印度裔,无论他们来自印度哪里和什么阶层。有印度媒体也指出,印度人在美国硅谷已经建立了人脉资源网络,一些人脉在科技公司内拥有极强的影响力,这些人脉网络资源增强了印度裔高管的职业竞争力,通过相互推介,也促使更多人获得更高的职位。这种在职场互相提携团结互助提升影响力的文化,正是华裔工程师群体最欠缺的。早在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虽然印度裔只占硅谷总人口的6%,但其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公司总量的15%。印度裔在大公司做高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除了皮贾伊之外,在谷歌13名顶级高管中,印度裔占了4个。当年扎克伯格的脸书(Facebook)招聘到的第一个女工程师也是印度裔。印度裔在创业方面也更乐于与其他族裔合作,只要他们认准对方是靠谱的人才。笔者认识一位在硅谷艰辛打拼最终成功推动公司上市的华裔企业家,他的合作伙伴便是一位印度裔技术人才。十多年前在硅谷发迹如今转战中国大陆VC界的华裔企业家朱敏,当年在硅谷的公司合伙人也是一位印度裔。技术人员出身的纳德拉上位,意味着前微软CEO鲍尔默“销售员”时代的结束,盖茨的亲自背书则象征工程师文化再次重回微软。而前两任CEO都愿意放下身段辅助新CEO纳德拉的这一现象,也表明纳德拉之前与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互相认同、彼此欣赏是持久合作的基础。尽管所谓“跳槽”文化也是美国职场文化之一,如何把握这个“度”却很有讲究。部分华裔工程师习惯不停地跳槽,借此争取更好的薪资待遇或者职位,但与此同时也在一个公司失去更多的机会,以及不断失去更多的信任。难以想象一家企业高层会把关键职位留给经常跳槽的工程师。就像某位如今转到中国大陆变身“青年导师”的前硅谷工程师,他虽然凭借多次跳槽和其他本领在后来的几家公司谋到不低的职位,但在这些公司都待不久,最终也不可能更上层楼,只能将这些职务经历当作炫耀的资本而已。纳德拉在微软脚踏实地工作了22年。他曾经在微软创始人和前CEO盖茨的领导下工作,出任过负责研发(在线服务集团)的高级副总裁,负责微软企业事业部的副总裁,以及负责微软服务器和工具事业部的总裁(该部门营收高达190亿美元)。在谷歌的四位印度裔高管也都有10年以上的资历。时间和经历的相互淬炼,才能证明人才的真正价值。一些大公司的高管阶层也不乏华裔的身影,他们个别是依靠自身不懈努力而逐步提升地位,应该还有上升的空间;个别的则还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但随后就渐渐跟不上趟,在攀登企业阶梯(corporateladder)的进程中落伍了。很多人以为印度裔在硅谷职场比华裔等其他少数族裔“混”得好,是因为他们在语言上比先天不足的华裔等占优势。这其实只是事物的枝节,那为何也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菲律宾裔还是没有同样的成就呢?关键在于对西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迥异。印度裔在融入西方主流文化特别是大企业文化方面,绝对更主动更积极。其实犹太人的现状也差不多。在IT或者其他高端商务领域打拼的族群,谁都不会是傻子,聪明的程度也绝不会相去太远。当一个族群执着于在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聪明才智,在职场奋斗的道路上不忘记携手互助,而不是对同胞对异族都不入法眼,只顾个人感受去留,图一时之快,或撞钟度日,而是专注于汇聚每个个体的点点滴滴优点,汇聚并累积整个族群优势,就会离成功不远。还有些华裔网友称希望寄托在第二代身上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华裔固然不再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但他们同样面对在美国长大浸淫西方文化的印度裔和其他族裔第二代第三代的竞争,谁能执未来职场之牛耳,依然要凭借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依然要看谁更能在主流文化中如鱼得水般优哉游哉。因此,未来的竞争远未有结论,还是从眼下的竞争中奋起直追吧。 进军白宫:希拉里展开圆梦之旅 正如有媒体预测的那样,前第一夫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DianeRodhamClinton)如期于2015年4月12日(周日)在竞选网站上发表一段视频短片,身穿黑色套装、红色衬衣的希拉里微笑自信地宣布:“我将竞选总统。”她强调说,“普通美国人需要一个捍卫者,我愿意成为这个捍卫者。”而当每个家庭都变强的时候,美国也会变得强大,她为此呼吁美国人民与她一起踏上这段新“旅程”。这位强势的前国务卿正式宣布竞选2016年总统后,将前往提前投票的爱荷华和新罕布什尔等关键州造势。许多人相信,希拉里这次最有可能脱颖而出,代表民主党角逐总统宝座。如果希拉里最终如愿当选,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女总统,打破美国政界最高“玻璃天花板”。据悉,希拉里竞选团队前一天已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竞选总部内暖身,他们领受了《使命宣言》,明确竞选行动方针、目标及取胜策略。宣言称希拉里阵营的目标是“令每名美国人、每个家庭、每个小型企业通过选希拉里为下任美国总统来实现持久繁荣”。文件也强调竞选团队要保持谦卑、守纪律与团结,避免重蹈2008年覆辙。在2008年的初选中,先声夺人的前第一夫人被政坛“黑马”奥巴马追上,惨尝滑铁卢之役苦果。相对于八年前的2007年1月20日就宣布参选,今天迟了近三个月才正式宣称再度竞选总统的希拉里,形成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期盼效应。蓄势而发的希拉里依然势不可挡,至少把目前所有潜在的民主党候选人的民意支持率都远远甩在后面。最新民调显示,高达81%的民主党选民对希拉里抱有好感,57%的民主党选民希望希拉里成为代表民主党角逐白宫的正式候选人。包括前马里兰州州长奥马里、前弗吉尼亚州州长韦伯和前罗德岛州州长查菲及副总统拜登在内的民主党内潜在的竞争对手,目前都还处于“探索”、评估竞选总统可能性的阶段。希拉里进军白宫的征途依然不会平坦,将不乏各种未知因素的干扰甚至打击。虽然希拉里才不动声色地度过涉及“电邮门”事件和克林顿基金会捐款风波的公关危机,但她未来一年半的竞选征程势必会更加坎坷充满变数。纵使她在党内初选时有把握轻松过关,但在与共和党对手决战的阶段,仍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阻拦和麻烦随时出现。另一方面,希拉里今天的挺身出战,还背负着民主党亟须捍卫白宫地位的重任,这比2008年大选时民主党人冲击共和党总统小布什坐镇的白宫难度更高。因为相当部分美国选民都有轮流坐庄的心结,以两党互相制约来恪守政治平衡。如今,当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坐满白宫宝座八年之际,必定有除共和党选民之外的很多人都不热衷民主党人继续执政。奥巴马代表民主党的八年执政纪录和被诟病的所有问题,都会成为今天民主党候选人遭遇严厉诘问的麻烦;而已经控制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人则亟欲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当然,今非昔比的希拉里在政治历练方面已然超越自我,八年美国第一夫人的履历,全美前一百名最佳律师的资格,连任联邦参议员的议会政治操练,四年国务卿任内的外交折冲,希拉里的政治经验和应对各种麻烦的能力已经锤炼得炉火纯青。她在全民医疗健保领域的立场和努力,她对妇女问题、儿童权益、工会福利的关心,对移民和多元化文化的关注,主张发展替代能源,等等,都使她与美国大众尤其是弱势族群拉近了距离,都与今天的美国命运息息相关,令她被世人视为美国自由主义的一面大旗,带给美国选民一个全新的选择甚至是全新的希望。如果说,八年前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参选,使美国人民经受了颠覆传统般的民主政治体验,她和他的参选并非性别之间的竞争,也不是肤色对比的选择,而是美国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今天,希拉里再度出发挑战总统大位,也挑战实现自己美国梦的身心准备和能力,也挑战美国人的世界观。尽管美国以“人人生而平等”为立国之本,但美国社会对女性总统的接纳程度,迄今还比不上欧亚许多国家。今天,美国民众和媒体对于出现第一位女总统开始抱审慎乐观甚至乐见其成的态度,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精神也更加深入人心。集实力能力勇气于一身的希拉里再度在这历史关头站了出来,不啻历史给了美国人民一个选择的机遇,一个共同创造历史的机遇。然而,面临现实的美国政治,选民们不会由于希拉里是女性而投票,不会因为她曾经是个好参议员、好国务卿而投票。选民们更希望希拉里能端出解决美国现实问题的菜单。这些问题在奥巴马任上不仅没有改善,有些还恶化了。如贫富悬殊、种族对立、府院僵持,等等。希拉里在这些问题上,如何推出有号召力和可行性的“新政”,又如何与奥巴马有继承又有“切割”,也是一个难题。再从华人角度看,希拉里虽然也主张对华友好,但她对华硬的一面多过软的一面。在她国务卿任上推出的“重返亚洲”政策,是当时东海和南海局势骤然紧张的幕后根源。因此,希拉里的对华态度与政策,是否会做出调整,还有待观察。迈向白宫,希拉里开始艰难的征程,也开始非凡的圆梦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