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才能随遇而安。修心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使心灵得到净化、纯洁。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不仅包含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作者简介: 仁孜尼马,第十三代生根活佛。1967年,出生于四川新龙县。38岁到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系学习。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对生命哲学有了深切的感悟。 他是一位引导人们走出人生困境、领悟生命之美的导师。近年来,他不停地奔走各地,讲演弘法,解答当下人们面临的困惑和谜题。为了让更多人领悟佛法精髓,在弘法之余,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了大量具有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著有《幸福在何处》等。 目录: 第一章烦恼之源 ◎人为什么痛苦 ◎自作聪明的人是个失败者 ◎聪明的神仙师 ◎不要看别人的缺点 ◎别人作善不要嫉妒 ◎化敌为友 ◎自杀的悲剧 ◎真的有地狱吗 ◎人生最大的敌人 第二章快乐之本 ◎学会四种知识,才能快乐 ◎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无求的奥秘 ◎快乐就在心中第一章烦恼之源 ◎人为什么痛苦 ◎自作聪明的人是个失败者 ◎聪明的神仙师 ◎不要看别人的缺点 ◎别人作善不要嫉妒 ◎化敌为友 ◎自杀的悲剧 ◎真的有地狱吗 ◎人生最大的敌人 第二章快乐之本 ◎学会四种知识,才能快乐 ◎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 ◎无求的奥秘 ◎快乐就在心中 ◎快乐的密码 ◎爱心的良药 ◎做点好事不要炫耀 ◎人身就像一朵花,不要执着 ◎愚者苦恼,智者快乐 ◎人生的快乐在于选择 ◎世界上最大的福报是什么 第三章处世之法 ◎不要看众生的缺点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学会赞美 ◎如何拴住男人的心 ◎如何改变别人 ◎道歉也不接受,我该怎么办 ◎他如此顽固,我如何面对 ◎父爱如山 ◎如何面对诽谤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第四章养生之道 ◎真正养生来自心灵平静 ◎担忧、忧虑、嫉妒心与健康 ◎淫心、法术、杀生造业与健康 ◎不生不死的生命 ◎心是治疗的根源 ◎自心如何治疗疾病 ◎神医之心 ◎静坐对身心的调理 ◎打坐可以开慧增智 ◎吸烟的害处 ◎白日梦 ◎心态能够医治疾病 ◎诗人解脱的不是靠知识而是靠感受 ◎自然健身与治疗疾病的方法 ◎禅坐治疗身体的方法 ◎身心互相治疗 第五章改变命运 ◎有能够控制命运的力量吗 ◎改变命运的方法 ◎改变观念就可以改变命运 ◎都说人的命天注定 ◎行善能改变命运 ◎菩提心的故事和力量 ◎如何将贫穷变富贵 ◎是缘分改变了她的命运 ◎别想不劳而获 ◎忍的智慧 ◎真正的孝顺父母 ◎惦念母恩 ◎父母吃喝嫖赌我们如何孝敬 ◎教育孩子应从爱还是孝开始 ◎她是风月之人,靠持戒改变了命运 第六章爱情与婚姻 ◎爱情跑车 ◎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吗 ◎两人结婚是命中注定的,还是自己决定的 ◎我们的缘分真的结束了吗 ◎如何得到真正的爱情 ◎渴望完美的爱 ◎上师和丈夫,信心和爱情 ◎佛菩萨为什么不赐美好的婚姻和家庭给善男信女呢 ◎我要让爱情死 ◎女人与狗 ◎先生有外遇怎么办 ◎云中的月亮,心中的真爱 ◎离婚的罪过 ◎放下爱情让心灵释荷 ◎僧人拯救俗人的感情 ◎你看得起你的先生吗 ◎我爱上了你,求你放开我 ◎如何走出离婚的阴影 真正养生来自心灵平静 有个叫谢子衡的老中医,93岁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者问他有什么养生的诀窍,他回答说,人生如同大雁过河,大雁经过这个河上的时候,河水里面有影子;等到大雁飞过去,河水里就什么都没有了。事来则心始见,事去则心遂空,不要小心眼。 现代人普遍重视养生、保健,而且到处都是宣传健身养心的方法,世界各地都有养生讲座中心。而许多人认为养生就是简单的锻炼身体,这实在是一种浅薄之见。心理学认为养生有四种性质:物质性、动物性、人性和灵性。健身只能作用于人的物质及动物层面,对人性及灵性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可分为三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他们提出“全人心理学”概念,认为人就是具有身、心、灵整合的“大健康”的人。并且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只注重某一方面,往往效果不佳。并且有时其他两方面不发展,光锻炼身体甚至会引起肌肉拉伤,或者伤害到他人。另一方面,心情好了,生活过得有意义,人有时不锻炼身体也无妨,人逢喜事精神爽嘛。长期压抑紧张本身会引发各种身心疾病。藏医也提出养生必须三层兼顾:健身、养心、培灵。从大乘佛法象雄耳传法门使人健康可分为三种,即身体健康、语言健康、心灵健康。这是很好的健身养心方法。 身体健康顾名思义,指的是健身方面,在耳传里讲七支坐、扎龙与拙火定等,讲修持健身方面,特别是扎龙与拙火叫做幻轮,就是扎龙拳法,是风脉瑜伽之修法,是健身养心的根基,也是获得金刚不坏之身的基础,《菩提心九密篇之认证束缚法简介》云:“调整身体姿势,以毗卢七法为修行法,获金刚不坏之身。”耳传书将人身比喻成机器,机器不运用的话,自然会生锈,人身也一样,不运动的话,容易得疾病,身体运动才能健康长寿。修炼扎龙乃至风脉瑜伽的难度很大,里面有四十多种扎龙拳法。那些拳法都是密乘的手印和动作,都是针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比如“迈开你的腿,伸出你的手”这可谓打手印和扎龙拳法的基层,也是健身的基础。对于佛法误解的人说:“佛家养心,道家养身。”实际上佛教也讲养身,《耳传经》云:“身体便是一切的基础。”另外世尊在传教佛法时候,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且佛法戒律里身体的戒,譬如,走路如同天鹅行动一般稳步行走等,是健身乃至保护身体的方法。健康身体必须要保护好身体,身体力行要正常,体魄要清洁,才能身强力壮。不爱运动本身就是在生病,有时我们只需身体行动,对应之病便可以不治而愈。长期患慢性疾病的人,心理必然不好。从某种道理来讲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有时身体变好了,疾病治愈了,一个人的心理性格也会大为改观。这就是身体对养生的巨大基础作用。 语言健康指的是言谈话语方面,《耳传经》云:“管好自己的嘴。”说明两个基本点,其一,在佛教的戒律里讲的是不要造口业,管好自己的嘴。因此,语言的戒律定了四条,都是针对身体健康和消除口业的;其二,俗话语:“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吃食物。”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很多疾病和我们吃的食物有密切关系,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爱说话或话语过多本身就是在生病,在耳传里气脉的修法都是健身和净语的特殊法门。另外,多说废话还不如诵经持咒,对于语言有帮助,而且能获得金刚不坏语,《菩提心九密篇之认证束缚法简介》云:“若念诵如长河般的心咒,则得金刚语之成就。” 健康心灵指的是养心,佛学认为许多疾病是心理引起的。比如,生气本身就是在生病,一种不良心理会对应一种疾病。有时我们只需改变心态,对应之病便可以不治而愈。在佛经里贪心等五毒叫做五大病魔,因为五毒引起五脏六腑的病。真正的良医就是我们的心,因为人的身体本身是身心合为一体的,这方面上述已讲过。实际上,有时休息能够保健,自然性能够治疗疾病。在治病方面,药补不如食补,而食补又不如静心也。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就是静心。静心超越心理学所讲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等体验。静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度”心理健康,更崇尚高峰的体验。 静心才能达到高度的禅定,禅就是养心证悟的特殊法门,通过禅能达到无惑乱乃至无分别的境界,意识成为金刚心,《菩提心九密篇之认证束缚法简介》云:“若实修大地禅定,必得非惑乱、非无明的,则得金刚意之成就。”心理学最多是“通心”交往而治病的,佛学是“悟心”而治病的。目前西方人热衷于东方的冥想、瑜伽和太极;东方人热衷于西方的西药和心理学。实际上,佛法就是好的心理学,也是好的健身养心方法。密乘里讲三健康之中,底层牢固则身体健康,中层平和则语言健康,上层高深则心灵健康。三者整合谓之“全人”,三者和谐谓之有“大健康”之人。三大健康的根源就是身语心三门清净乃至平静,身语心平静就是身心安康。 很多人认为,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你若能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心灵平静下来,也可以活得快乐与幸福,就能保持内心宁静和安详。有很多人需要靠外在的麻醉和热闹,来感受自己的存在,这是短暂的寄托,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内心平静不下来的话,心灵根本找不到目标,就会迷失,治疗身躯的疾病也没有大的作用。因为,拯救不了自心,就犹如身强力壮的疯子。如果能够拯救自己的心灵,比得到全世界更有价值。 心灵的平静就像如意宝,有求必应。《菩提心性自明杜鹃广释》云:“一切如意佛是布施究竟之佛,获得一尊如意宝,那宝无所不能,无处不显,能拯救众生。若看见或听到大众欢乐,他也与大众同喜,琪美祖普大士的众弟子证悟如意宝般的心性,听闻或意识到他能让众生生起快乐、随意和如意,自己也心生不可思议的欢喜、恭敬与信任。其次,证悟真理和似如意宝般的菩提本性,让大众获得来去自如,随意成就,诸事顺利,身心得安康、快乐与幸福,自由与舒畅。” 上师的话:在治病方面,药补不如食补,而食补又不如静心也。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就是静心。静心超越心理学所讲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等体验。静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度”心理健康,更崇尚高峰的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