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马丁·路德的时运


作者:费弗尔,王永怀,肖华锋     整理日期:2015-02-18 19:48:24

本书并非路德的传记,亦非对路德所作的评价。本书的写作意在描绘出路德的时运曲线。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传统到德尼福神父笔下的路德
  第二章 最后问题,启示前的路德
  第三章 启示录:捐款赦罪论争前夕的路德
  第四章 捐款赦罪问题
  第五章 路德与1517年的德国
  第六章 爱拉斯谟、胡腾与罗马
  第七章 1520年的理想主义者
  第八章 在瓦德堡的日子
  第九章 1521—1525年的危机
  第十章 1525年后:理想主义与路德宗
  第十一章 总论
  注释
  参考文献说明
  前言本书并非路德的传记,亦非对路德所作的评价。
  本书的写作意在描绘出路德的时运曲线。这条曲线虽不免简单,却甚为悲惨。
  为了准确确定该曲线通过的几个真正重要的点;为了体现路德在特定条件、压力下,是如何不得不减缓其早前人生道路上的势头,并进而与早前的人生道路分道扬镳的,本书就这位独具活力的人物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历史问题,即个人与大众的关系,个人的首创作用与公众需要间的关系问题。
  要在篇幅如此短的一本书中达此目的,从一开头就须作出极大的努力。在这点上尚祈读者诸君的宽容。当然,由于可以有多种取舍,似乎也不奇怪,作者在其研究中偏好于路德的鼎盛时期,选择了1517至1525年间的路德;其间,路德以极大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就是上帝的先知。即便这一选择意味着对青年时期路德的研究有所忽视,对1525至1546年间的路德也显得消沉、疲惫、幻灭于自我遏制。
       人们尚须记住一点,那就是作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期待的只有一点:帮助人们理解路德。他能尽其所能促进这种理解吗?倘若读者有所理解,作者必会满意——这无疑更   本书并非路德的传记,亦非对路德所作的评价。
    本书的写作意在描绘出路德的时运曲线。这条曲线虽不免简单,却甚为悲惨。
    为了准确确定该曲线通过的几个真正重要的点;为了体现路德在特定条件、压力下,是如何不得不减缓其早前人生道路上的势头,并进而与早前的人生道路分道扬镳的,本书就这位独具活力的人物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历史问题,即个人与大众的关系,个人的首创作用与公众需要间的关系问题。
     要在篇幅如此短的一本书中达此目的,从一开头就须作出极大的努力。在这点上尚祈读者诸君的宽容。当然,由于可以有多种取舍,似乎也不奇怪,作者在其研究中偏好于路德的鼎盛时期,选择了1517至1525年间的路德;其间,路德以极大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就是上帝的先知。即便这一选择意味着对青年时期路德的研究有所忽视,对1525至1546年间的路德也显得消沉、疲惫、幻灭于自我遏制。
     人们尚须记住一点,那就是作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期待的只有一点:帮助人们理解路德。他能尽其所能促进这种理解吗?倘若读者有所理解,作者必会满意——这无疑更为准确地表达了其目的——倘若路德的思想在这本通俗作品中得到准确的阐释与分析,则有望避免这种过于简单的描述破坏路德丰富的人生与成就。这一人生与成就不仅旋律优美,且具有多声部而又和谐统一的时代特征,人们念兹在兹。
     塞夫尔·L.班纳特欧(Sevres,LeBannetou)1927年8月 
     第一章从传统到德尼福神父笔下的路德1505年7月17日一大早,一个世俗小伙子跨进了奥古斯丁(Augustinian)修道院。小伙子年方二十二岁,名叫马丁·路德。
    他不听朋友的多方劝告,执意身入空门以逃避尘世的危险与邪恶;而朋友本来觉得他能够从事某个世俗职业,接下来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踏进大学,收入丰厚,出人头地。这些早成了陈词滥调,说来说去都是这位未来的僧侣、他的亲密家人、一些寒酸朋友的故事,然而其中却蕴藏着路德宗教改革的萌芽。
     确实,路德日后终有一天脱下了他身上的衣服,换上教授的皮毛长袍;但他眼下认定要找的,是奥古斯丁修道士们身着的粗毛织就的衣服。毫无疑问,倘若他没有穿上这身为讲究实惠的自由民所鄙视的衣服,倘若他没有亲身感受修道士们清苦的生活,也就不能成就为马丁·路德了。绝妙的是,可以设想一下,爱拉斯谟(Erasmus)不是碰巧或是愿意在施泰恩(Steyn)体验修道士的生涯,抑或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加尔文(Calvin)是由家人安置在修道院,那么这样的爱拉斯谟与加尔文会和我们已知的他们有极大的不同吗?同样对路德来说,倘若他留在大千世界,在大学追求世俗研究,获取法律学位,他可能就不是历史上的路德了。
     路德的修道院生活绝非心血来潮,他一直想做个修道士,成就苦求多年的夙愿——这一事实使他具有难以磨灭的特性,并照亮其此后的僧侣生涯。所有这些有助于解释对这一事件因日积月累而越来越多的评论,甚至那些相互矛盾的说法。这一事件就是在1505年7月17日一大早,一个二十二岁,年龄偏大的学生跨进了德国的一座修道院。
     但是,人们对路德跨进修道院的特殊兴趣是现在才萌发的。
    因为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间,形形色色的历史学家,不论是持天主教或耶稣教历史观,抑或是在天主教与耶稣教史观间的中立者,似乎都无一例外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教义上。这位功德圆满的僧侣在1517年10月31日取得其学说成就后,立即步入光芒四射的圣殿,使得国人要么认同,要么反对他的教义。路德有幅最为知名的肖像,大约完成于1532年,时年五十岁。
    画中的路德是位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这位分立教派领袖与奠基人,既是自己的信徒,也是其宗教死敌津津乐道的人物。他在维腾贝格(Wittenberg)布道时,提出自己的教义,声言这些教义是早年上帝对他的启示,并说明上帝是如何传递给他的——没人对此提出疑问。
     然而,必须承认,此后并没有什么大的变故。他日复一日地沉醉于宣扬自己的教义,对自己的良知与内心生活只留有点滴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都是不经意地一瞥,似乎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返头回顾。这种对往事少有的回顾(1545年3月某天做过一次)就曾写进了某大作中某卷第一版的前言。梅兰希顿(Melanchthon)在1546年对之作了些增删。是年,路德驾鹤西归。那些最喜欢吹毛求疵的学者往往也会满足于Amsdorf、Cochylans甚或Mylius等人,对这类带有某些说明的记录所作的评价。因为,他们在评论的过程中,加进一些引自《餐桌漫谈》(TableTalk)的资料,而《餐桌漫谈》里的东西虽难作定论,但却极为详尽。
     人们会记住凯瑟琳·冯·布拉(CatherinevonBora)往往只顾利益,让节俭成性的家庭主妇也会惊愕不已。“不过,尊敬的博士,你可不能免费教授他们!他们会没完没了地记下去!特别是劳特巴赫(Lauterbach)!如此会算计,简直欲壑难填!”,在维腾贝格,一大群富有的年轻人虔诚地围着主人,坐在一张大桌旁,为后世子孙热切地记下他所说的话,记下这位想象丰富、情感超然的人漫不经心所说出的话。这个人没有心计,动辄幻想年代久远的过去,用当今的目光去审视那逝去的历史。这些话语经虔诚的编辑者按自己的风格修改、校正与润色,成为正式且往往多次再版的《餐桌漫谈》。它们不经任何校对——甚至不与原作的说明校对。
    如此,现场参与的人越多,可用的版本也就越多——都拿来应用,使之成为路德年轻时的半传奇故事,甚至作为犹太教《圣经》的第三部分。这一故事为我们这一代所有人熟知。我们的教科书只是对柯斯特林(Kostlin)、科尔德(Kolde)以及由菲利克斯·库恩(FelixKuhn)以法语所著的大量专著进行的概括,且这种概括或多或少不够准确。
     必须承认,本书只具形式,并无戏剧性结尾。
     第一幕:主人公的童年极为痛苦,郁郁寡欢,长相不美,缺乏关爱。路德于圣马丁节前夕——1483年10月10日,出生在图林根(Thuringia)一个名叫艾斯勒本(Eisleben)的小镇。
    六十三年后,他回到那里终老。他的双亲极穷,父亲是煤矿工人,对儿子颇为严厉,对他人也极为粗俗;母亲每天没完没了地做家务,难荷重负,除了会以偏执与可怕的迷信心理,滥用于这个有些敏感的小孩身上之外,一无所长。在曼斯菲尔德(Mansfield)那个小山村的矿工与机械工中间,就是这样两个不幸的人养大了小马丁。
     P1-3 
  





上一本: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下一本:塔木德启蒙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马丁·路德的时运的作者是费弗尔,王永怀,肖华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