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夜行的鸟:喜马拉雅传承瑜伽禅修


作者:韦达,石宏,萧斐,涵音     整理日期:2015-02-18 19:47:13

本书为印度喜马拉雅传承瑜伽的导师斯瓦米-韦达(Swamiveda)大师的指导和发展喜马拉雅冥想和传承瑜伽的概论,从禅修的入门讲起,谈到了梵咒和启引的发展和应用,也强调了喜马拉雅传承瑜伽中的静坐对修身养性的裨益,“神我”合一的意义,以及瑜伽与政治、经济与家庭的关系。
  作者简介:
  斯瓦米韦达(SwamiVeda),为印度传奇人物斯瓦米拉玛(SwamiRama)的入室弟子,印度瑞诗凯诗斯瓦米拉玛静修中心的负责人和精神导师,在全球教授瑜伽、指导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有60余年,是瑜伽科学和哲学界的权威人物,被誉为国际瑜伽界泰斗之一。韦达大师对所有宗教的文献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能通17种语言,对于派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经》和印度吠檀多哲学著作尤其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身体力行,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学者。
  目录:
  喜马拉雅传承瑜伽禅修
  禅修入门
  梵咒与启引概说
  启引后(的应用)
  修行人的日常练习
  特殊咒语
  性灵行修五支柱
  静默
  步步皆瑜伽
  Shrividya概说
  瑜伽:政体、经济与家庭
  我的静坐小屋
  献给神圣母亲的散文与诗作
  千禧永续第1章修行贵在正知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禅期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发心、怎么去用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佛法的修行里。如此一来,我相信大家在这短短几天的念佛禅期里,一定可以得到很殊胜的受用。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时间的长短
  佛法的修行,当然需要长远恒续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功时间的长短。
  修行若要得力,必须建筑在正确的知见之上。唯有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你才会了解如何去发心、如何落实用功的法门、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这些过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处。如果不懂得这些修行的层次和方法,你的修行之路就会像绕道逐物一样,非常辛苦;更有甚者,明明应该往南,你却偏偏向北,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经常有人问我:学佛已经好多年了,也参加过好几次禅七、佛七、法会等等的修行活动,但为什么总是不能得力?根据我这些年来的观察和教学经验所得到的结论是:究其根本,大多数人学佛,都是在人天福报上求成就,因此不能体悟到真正的功德。
  禅宗六祖惠能早就教诫我们:不识本心,不见本性,学法无益。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知道、不观照、不运用自己的“清净心”,而是任由自己的身心住着在妄想、贪执和分别里,那么,即便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六度万行上再怎么努力,或者在经典教理上多么认真深入探究佛法的智慧,仍然还是落在“法”上计较取舍、在“相”上分别执著,甚至还会误以为自己这样就是在用功修行!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妄逐妄,何时能了?
  真正的修行,贵在“正知见”。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清净心“到底是什么”,并且从清净心中生起修行的想法和观念,如此“称性起修”,才能使得“你的身心”、“你的修行”和“你的真心”相应。唯有如此,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功,才不会变成以妄逐妄。
  佛陀在经典里一再教诫我们,一切众生虽然本自具足、本自清净,但因为妄想执著,所以我们的身心既无法相应到自己清净的本体,更无法证得和佛陀一样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反应出来的,就是经常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四处追逐,或者虽然知道要修行,但却没有力量。本具真如、清净圆满,却无法显现真正的德用——这就是我们需要修行的原因。
  你可能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并且感同身受,但问题是:我知道我在妄想执著里打滚,我也一直努力不想这样下去,但却还是如此,我到底该怎么办?或者我总得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现实的生活即便不至于声色犬马,也仍是五欲尘劳,我究竟该怎么修行?
  其实,不只你这样,不只你有这个问题,众生皆然。
  在《圆觉经》里,普贤菩萨已经代我们向佛陀问了这个问题。他是这样问的:“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如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佛陀回答:“修行,就是要以种种的幻法,来对治我们的幻心。”
  离不开“身心相”,就会患得患失、时进时退
  对于佛陀的回答,你可能感到不解和困惑,你现在先不必急着找答案,在这个禅期里,我会进一步为大家说明经典的意义。基本的观念是,你要先从幻心(妄想,执著)里,生起“一念觉”,再以这一念觉去修种种的幻法。如此“以幻修幻”,然后“知幻离幻”,这样一步一步地用功下去,才能真正相应到我们真实的本体、清净心。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出家法师或在家居士,如果不知道真正的用功就是要这样下手,也不了解整个修行过程的次第和层级,只是糊里糊涂地听从别人的指使——叫你念佛就念佛、叫你拜佛就拜佛、叫你打坐就打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用功,但永远只是住着在身心表相的努力。
  “身心相”本来就是虚妄的,但你却离不开这个身心相,甚至你还可能会发觉自己的努力,也能在身心相上有所获得或有所安住,这样一来,你就无法降服真正的我相(我执、我慢、我见、我贪、我爱等等),你就没办法真正去对治这个造成诸多烦恼的“自我中心”。
  这样的“修行”,就会花费,甚至浪费你很多、很长的时间。当然,在借着用方法让妄心稍微停息下来的时候,你偶尔也可以相应到一点儿真心,你会感受身心有所受用,也能体会到那么一点儿的佛法,但当这种身心相的统一、清明、和谐消逝过后,你就会发觉自己又回到原本的故我。
  然后,你就会觉得“好难喔”!为什么已经这么用功了,也让身心能有一段安宁了,自己也能有一段的觉悟和受用了,但过了不久,怎么又恢复故我?怎么又处在烦恼痛苦之中而无法出离?
  所以,你常常不是怪自己的业障太重,就是觉得“佛”和你好像没有感应,菩萨也不慈悲,佛法也没什么真正的大用。这么一来,你就会陷在一种患得患失的得失计较之中,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修行道路上时进时退,或者进两步、退三步,令你提不起心力全力以赴。这样,你的修行就会很苦。
  我希望大家修行或学佛,一定要先清楚知道“佛”是什么、自己的清净心是什么、该怎么去努力。这样,你就会知道自己的身心虽然具有真如本性,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着力点,也还没有显现真正的德用,所以你要真正地去用功,并且在方法上真正地去实践。
  如果你能清楚明白这些层次,也随时有人可以从旁指导你,或者你随时都能从经典里得到佛法教理上的指点,自己也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用功,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真正见到自己的清净心。否则,在生死存亡之中,你就会常常做不了主的;面对生死,你只是无可奈何地在五蕴里流转。等到年华老去,形灭了、身灭了,就不知该如何是好。
  或许有人会问:情况真的那么严重吗?是的,的确如此。试想此时此刻你尚知精进,都已经无可奈何了,当油尽灯枯、气衰力竭时,又要如何去对治呢?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真修实证”,不要只是“知道要修行”而已。知道要修行,但是不肯下手去用功,或者知道要修行,也下手去用功了,但却只是盲修瞎练,不具足正知见,这都不是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们这次的共修,首要之务就是为大家建立修行的正知见。
  在禅期的第一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修行正确观念是“发大心”。所有佛法的修行,都是从“发大心”开始。一定要先Openyourmind(打开你的心),你才会有一个OpenHeart(开放的心),否则绝对没有办法得力。
  什么是“发大心”?我的师父圣严长老把“发大心”分为几个层次:首先要发“菩提心”,其次要发“奋耻心”,第三要发“精进心”,第四要有“恒常心”,第五要发“悲愿心”。具足了这样的心态,才叫做开始修行。
  第2章发大心,行大行
  以前,每在禅期开始的时候,我的师父都会告诫我们要“发大心”修行。
  发大心有不同的层次,第一,要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醒觉心,就是要觉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不要把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身心,误认为“实有的我”。如果把“我”当做是“实有的”,你的一切修行就会掉着在“我”上,永远无法出苦离苦。
  第一“发菩提心”:觉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别等等一切“妄”的时候,“不妄”的真实,就会呈现。
  修行就是要去觉悟、了解佛陀所讲的“空性慧”,也就是要去觉察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但不要把“没有真实的我”当成“断灭空”,一切诸法虽然因缘和合,当下本性是空,但因缘和合时仍然有“相”的存在。
  就如同空中虽然无花,但却含藏着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其实就是一切诸法的本相,代表着一切诸法虽然当下空寂、本性是空,但也当下具足一切。我们的身心相虽然了不可得,但要离身心相而去追寻一个“真实的我”,其实也是不可得,找不到的。
  唯有借着实际的修行将一切全部抖落,真心、究竟实相显现时,才能出离“我”而体证真正的“无我”。例如我们今天念佛,念到动静二相了不可得,身心二相了不可得,染净、凡圣二相了不可得,所有一切的对待分别皆了不可得,最后连“不可得”也不可得时,诸法实相也就现前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感到很疑惑:到底在讲什么啊?什么是连“不可得”也“不可得”?这是在绕口令吗?
  我坦白告诉各位,如果你的修行没有真实的体证,无论你再怎么认真听,你不但无法理解,甚至会愈听愈糊涂!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实证的智慧,你听完后,只能集合自己所认知、学习过的一切常识知识,去判断、去理解、去揣摩,只能用自己的分别心去分别,而你愈是运用这些知识、认知和判断来听“无我”的佛法,你就愈容易落在“我”上。换句话说,以缘虑心、生死心来修学真实法,真实法也会变成凡夫法。
  但是,如果你自己有真实的修行体悟,只要听到我告诉你“一切身心相了不可得、一切对待分别了不可得”时,你马上就知道所谓的“不可得”就是如此!如果我再告诉你,某种心态或思维也不可得时,你马上就会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用功!这样的用功方式,就是做到真正的“于相离相”。
  〖JP2〗什么叫做“于相”?比方在念佛的时候,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念佛”,所以佛就会来慈悲你、让你有所感应,或以为自己念一句佛号就能够消多少的业障,这都是住着在身心相、功德相、有所得相、有所求相,也就是“于相”在修行。
  如果你执著、放不开这些相,你的用功会不会有收获?会,你会有收获。但那种收获是进进退退的,你无法见到真正的诸法实相。
  什么又是“离相”?如果在念佛的时候,你能够观照到一切诸法本自空寂,但虽然空寂,自己仍然要借着这个因缘和合的身心,用念佛的方法来用功,借着修行不断舍离,这样的用功修行就称做“于相离相”,当你用功到最后,是连“离相”的心也要离,到达无离可离、无遣可遣的境地时,你的真心就会显现。如此,才能真正称之为修行。
  而这样的修行,我们就称之为发菩提心,这也正是“念佛禅”和“念佛”的不同之处。
  〖JP2〗我们虽然在念佛,但我们不求往生西方,我们知道身心当下的本自清净,当下就是西方、就是弥陀,一切本自具足、本自空寂,本来就没有身心相可得。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身心相,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念佛?还要把我们逼得这么紧?这是因为各位现在还无法悟到、体证这样的道理,所以就要用其他方法来“打死你的妄心”。其实“打死”,也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哪有什么东西打得死呢?只要当下能放下,那就是真正的“打死”;如果放不下,你就被它绑住了。
  简言之,了解诸法没有究竟的实相,了解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所以远离一切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来用功,称性起修,就称做发菩提心。
  第二“发奋耻心”:承当自己的业障
  第二,因为知道自己业障深重,所以就要发起奋耻之心。我师父说,要发“大奋心”,就是要奋发图强,不要要死不活的!
  很多人常常来跟我抱怨或诉苦:“师父,我不行啦!我业障重啦!所以没办法用功啦!”
  但这可就奇怪了!你知道自己业障重,那怎么还不努力啊?如果得了很严重的疾病,你会去找医生、吃药、开刀,甚至去面对手术失败的风险,即使只有千分之一治愈的希望,你都还要去搏、去治疗。你对自己的身体就能这样负责。
  可是,当你知道或呼喊着自己的业障重时,你的态度和行为却如此截然不同!你不但不去面对它、承当它、接受它,反而动不动就像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钻到地洞里,以为自己看不到了,就安全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当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并不会把自己的头钻到地洞里。连鸵鸟都不再鸵鸟了,你还要怎样自欺欺人?
  经典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虚妄并不是“没有”,也不是要你逃避,而是知道这样的业障虽然是因缘和合的不究竟,但你还是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处理完后,还要把所有的法丢掉,不能有任何的“法执”。哪怕是净相、好成绩乃至于成佛的念头,你都要放下,因为只要有“相”的存在,你就无法见到究竟的诸法实相。
  所以,在修行时,如果感受到有许许多多的苦痛障碍,就要发起奋耻之心来修行,不要给自己任何的借口、贪恋和推托,而是要逼尽自己的身心去承当它。只有真正把自己的生命和这个臭皮囊置之于死地,你的道业才有可能成就。
  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二十一岁就得了脑瘤(一直到现在也都如此),当时我半身不遂,脸歪了一边,跛着脚走路,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我想要了生脱死的心,也就变得很迫切。
  我不敢迟疑,也不敢懈怠,只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努力地修行。当我不断努力而和“法”真正相应时,我的身心渐渐能落实安住,生死就再也不是我的问题了——并不是脑瘤不存在了,而是它会转变,它可能会从本来很苦、很糟糕、很严重的情况,慢慢地变得好一些,我的身心也愈来愈自在。
  这是我自己身心实实在在的体证,我希望能借此和各位相互勉励,希望各位在面对所有业障和问题时,不是逃避懈怠,而是要发起大心来面对它、承当它,以发大心来接受这些考验,并且超越它(考验)。这样,就叫做发起奋耻心、发大奋心。
   





上一本:后现代神学 下一本:民居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夜行的鸟:喜马拉雅传承瑜伽禅修的作者是韦达,石宏,萧斐,涵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