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自我吞噬的视野:德里达延异


作者:李为学     整理日期:2015-02-17 10:07:46

《自我吞噬的视野:德里达<延异>文释解》主要梳理了德里达“延异”概念出现的文本历史,并通过逐段分析《延异》文确定了“延异”一词的语法位置,由此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德里达的思想工作在当代西方哲学版图中的地位。在此位置上,他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人发生了精彩的交锋。
  德里达的运思方式使他成为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中间者,同时也将哲学在自身限度内推向了极致。在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契机来观审: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哲学,其未来的出路在哪儿?同时,德里达的哲学品质并非简单地源自于现代性哲学,其不断自我吞噬的视野,以及这种现代性品质作为哲学之哲学性终究来自于古希腊。对于正在寻找文明主体性的中国人来说,认识到现代哲人的复杂谱系、现代性的古希腊根源,以及在古典传统中的多重思想面相,这些仅仅是思考我们自身思想道路的基本准备,而在古今中西之变的焦虑中,我们除了进一步厘清西学源流与中华古学的古典传统之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作者简介:
  李为学,男,1979年生于山东邹平。1997年进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系学习哲学,随后攻读中国哲学硕士学位。2007-11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攻读法国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兰州大学、重庆大学。2008-2009年为美国范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古典道学、西方哲学与佛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延异的出场
  第一节文学建制、残酷戏剧与延异
  一、作为建制的文学
  二、残酷戏剧
  三、拒斥形而上学之后的形而上学与延异
  第二节延异的准备:德里达与现象学方法
  一、现象学这种方法
  二、德里达与现象学
  三、《声音与现象》中延异的出场;符号和在场的关系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延异本文:结构厘清以及开敞出的问题领域
  第一节延异一词的造词法
  第二节第一个主导问题:时间化-空间化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第三节在场与痕迹
  第四节第二个主导问题:什么差异?谁差异?什么是延异?前言
  第一章延异的出场
  第一节文学建制、残酷戏剧与延异
  一、作为建制的文学
  二、残酷戏剧
  三、拒斥形而上学之后的形而上学与延异
  第二节延异的准备:德里达与现象学方法
  一、现象学这种方法
  二、德里达与现象学
  三、《声音与现象》中延异的出场;符号和在场的关系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延异本文:结构厘清以及开敞出的问题领域
  第一节延异一词的造词法
  第二节第一个主导问题:时间化-空间化如何联结在一起的?
  第三节在场与痕迹
  第四节第二个主导问题:什么差异?谁差异?什么是延异?
  第五节比存在论差异与存在真理更古老的“痕迹”
  第六节第三个主导问题:在场者是什么?
  第三章延异道路的行止: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交锋
  第一节海德格尔中期关于语言、语词的思考
  一、海德格尔1933-1934的两个讲座中关于语言与真理的思考
  二、《哲学论稿》与《沉思》中关于语言与存在的表述
  三、在《论语言的本质》中的进一步思考:标记(Merkal)
  第二节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性考察与语言难题
  第三节德里达对于海德格尔的批评、延异立场的充实
  一、海德格尔的语言难题以及延异的接应
  二、延异立场的充实
  第四章与延异相异的两条道路:符号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中观论派中关于名言的一些论述
  一、自证的问题
  二、境的问题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
  一、哲学作为描述
  二、私人语言论证
  结语:思考的超越性要求与克制
  参考文献前言德里达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这种严格是从他运思的方式与交锋的对象所规定的。一般意义上,德里达经常被理解为一个解构一切的虚无主义或者喜欢新奇用词的达达主义者。现在,后现代主义——如果这个词与德里达有关系的话——指称的更多的是一种被人们认之为时髦或者破坏性的一种特征。这些特征,这些用某某主义修饰的主词与德里达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深入耐心的了解德里达的交锋对象,他与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他使用诸如解构、延异、痕迹等等语词的良苦用心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严格的、诚实的思者。他不止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如果我们不是将这个他作为一个统一体对待的话)更应该是思想的道路的错综的交织。某种意义上来讲,德里达的工作是一种严格的从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的哲学活动的当代形态。这种严格性完全可以推至哲学起源的古希腊性。
  我们理解德里达的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准备就是厘清德里达与其他思想家们之间交锋的那些问题。德里达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这种严格是从他运思的方式与交锋的对象所规定的。一般意义上,德里达经常被理解为一个解构一切的虚无主义或者喜欢新奇用词的达达主义者。现在,后现代主义——如果这个词与德里达有关系的话——指称的更多的是一种被人们认之为时髦或者破坏性的一种特征。这些特征,这些用某某主义修饰的主词与德里达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深入耐心的了解德里达的交锋对象,他与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他使用诸如解构、延异、痕迹等等语词的良苦用心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严格的、诚实的思者。他不止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如果我们不是将这个他作为一个统一体对待的话)更应该是思想的道路的错综的交织。某种意义上来讲,德里达的工作是一种严格的从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的哲学活动的当代形态。这种严格性完全可以推至哲学起源的古希腊性。
  我们理解德里达的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准备就是厘清德里达与其他思想家们之间交锋的那些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交锋更多的不是概念-技术意义上争论,而是思想道路之间的分道而行。概念性的争论是这种道路选择的形式或者外在的质料性的外延,如果我们还能使用外在这个词的古典意义的话。这种道路之间的分野,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唯名与唯实,康德与黑格尔等等。我们在此只能最为普遍化的述说这些历史,也就是我们仍然在专名的统一性的公理之下来开始叙述。德里达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承接了这个历史。当然,德里达自己说,哲学家都是非-历史性的,如果这个历史性是指的一种外来的知识模型的框架的话。每个哲学家必须从头开始,在这个意义上,每个哲学家都是非历史的。德里达的工作,他的诸概念之链的延续,在了解了他与另外的思想家的交锋之后,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确定德里达概念链条的位置,他们在西方哲学话语空间之中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了解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德里达,也不能真正的理解德里达的延异、痕迹这些概念的具体的思维动作。不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将德里达的这些词看成一些新奇的语词游戏。特别是,我们在我们习惯的,既有的概念体系之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位置的话,这些词看起来就不仅仅是不能理解的,而且是使人气恼的。
  一、研究德里达的意义
  德里达的文本在国内已经被介绍了不少,相关研究也有了初步的开展。但是德里达的主要著作翻译成为中文的还是占少数,他的早期工作以及对于早期工作反思的一些谈话录也没有翻译成中文。这样,在汉语思想语境中,对于解构、德里达、后现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特别是如果我们不全面了解德里达的早期与现象学以及诸多思想史上的大家之间的交锋,我们就很难理解德里达工作的意义。所以,研究德里达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廓清当前中国思想界对于德里达以及当代法国思想业已形成的成见。本书立足于德里达早期的关键概念延异来入手,也就是想通过对于德里达生造的这个词的阐释,说明德里达是一位严格的思想者,同时,也想证明德里达的工作与思想并非是一种达达主义,而是与思想史上的诸位伟大思想家的工作之间有着严格的联系与继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对于德里达文本的疏解,才能真正廓清对于德里达本人思想的误解,进一步廓清德里达思想姿态的思想史意义。
  以解构为例。不去了解德里达使用这个词的语境,就会形成一般的曲解,认为解构就是破坏性的,就是会导致虚无主义。在当下的中国思想界,只要提起“解构”,人们就自然的跟“后现代主义”、“虚无主义”等等联系在一起。(注意:这儿又有了两个“主义”。)似乎,解构就是将我们传统中的基本原则进行破坏的活动。这种解释将德里达的工作当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达达主义。人们认为,这种达达主义时髦,新奇,但是基本上不留下什么,只有破坏的游戏。这样,也不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德里达不值得认真对待了。解构看起来就是一个任性的没有厚重感的孩子的游戏。然而,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缺乏对于德里达工作的基本了解与尊重。只要我们了解了德里达的工作,我们就能理解这位解构的工匠到底在经验什么,我们才可能在获得这种独特思想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解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构不是单纯的否定,解构具有严格的历史渊源。德里达在电影访谈中提到,解构的需要首先在于不满足于任何一种历史的原则或者历史的建制制造的知识或者话语的合法性。解构首先需要从这些历史存留的不可还原的原则之中脱身而出,并且对这些原则的历史渊源做出系谱学的考察。从这一点来讲,德里达的解构绝不是德里达一个人心血来潮的产物,他的这种活动,在尼采的《善恶的彼岸》那里被称之为“哲学家的心理学”。德里达更多意义上是尼采意义上的酒神的使徒,这一点是德里达的思想实验区别于任何一个其他被称之为“后结构主义”者的思想家。这种酒神使徒的品行是德里达思想的独特的气质。
  谈到德里达的解构,他的先驱不仅仅是尼采。我们还可以把康德与胡塞尔当成德里达的先驱。这看上去比较奇怪,德里达不是对胡塞尔做了严格的批判吗?德里达这个时髦的艺术家怎么能够跟严格的老康德相提并论呢?
  康德在对沃尔夫体系提出批判的时候,曾经提到,即使这些知识主观上是客观知识,但是客观上来讲,沃尔夫体系仍然是一种历史知识。康德这个区分实际上已经将一种思想的严格性提了出来。这个区分的意义在于,即使我们在一种历史给予的、作为遗产与馈赠的不可还原的绝对原则或者自明性内活动,我们处身于这种自明性之中的时候,我们似乎觉得这些话语与知识都是客观的真理,具有不可还原的合法性。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知识是主观上客观的。但是,这些知识体系是一种历史的遗存。这就像我们住在先辈留下的老房子里面,我们当然说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与居所,但是当我们不去考虑这些居所的历史来源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种居所是唯一的居所,就像在四合院里居住而不能想象人在摩天大楼里居住一样。这样,康德的这个严格划分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突破或者解放我们思想方式的基本可能。康德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不缺少勇气与激情。这也是伟大思想家所必备的条件。康德说,即使是我们认为客观的知识也仅仅可能是一种历史性的知识。这种历史性使得我们的思想仅仅能够与历史的既定的结构打交道。历史性知识本身最大的威胁是阻碍了我们思想本身与思想的大地的交流。所以,康德实际上也在强调一种“面向事情本身”的态度。他这个口号实际上是胡塞尔口号的一个来源。康德的这种对于历史性知识的警惕也是德里达的解构首先具有的。这一点上来讲,德里达的解构并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无根无据的乱来,而是一种西方哲学精神的直接继承。
  与康德一样,德里达的另外一个思想源泉是胡塞尔。德里达的硕士论文与早期论文都是关于胡塞尔的。这种关于并不是一种复述。应该说,德里达习惯于与西方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们比肩而行,他们是在一起的探路者。这一点保证了德里达并非什么天马行空而是严格的隶属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性。胡塞尔“面对事情本身”的口号本身要求着一种与历史知识的脱离。这也是括号法所要做的。看上去,德里达对胡塞尔的工作充满了批评。特别是,胡塞尔的“事情”这个概念被充分的诘难了。海德格尔也一直对这个“事情”充满了疑问,他问:“是什么风把我们吹向事情本身的呢?”德里达对于胡塞尔的批判集中在《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对于这个“事情”的不可还原性表示了质疑。这种“事情”在胡塞尔看来是在一种“本质直观”之下自行展开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的为这个直观做准备。不过在德里达看来这个直观恰恰是成问题的。在《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对于胡塞尔的“内心独白”都作了批评。在德里达看来,事情、内心独白等等都已经是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产生出的概念链条上活动了。这就是德里达解构活动所展开的地域。解构根本上来讲是对一种不可能性的思考,是一种“第三者”的位置。然而,德里达并不因此认为就可以随意对待胡塞尔了,恰恰相反,德里达认为,他的解构实际上是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更为严格的推进。他自己承认,他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继承人。这样,看上去矛盾的方法,看上去德里达与胡塞尔的巨大差异,实际上可以在这个对不可还原之处的反复推敲之中,成为同路人。在这个意义上讲,德里达的工作就是这个哲学精神的严格继承。
  德里达的解构使得德里达既不能悠游于传统的合法性与自明性之中,又不能发明任何一种隶属于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概念链条的替补。这样,解构对于德里达来讲只能是一种“对于难解之题(aporia)的经验。”德里达反复引用了海德格尔在《阿纳克西曼德断片》中对于“dike”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就是在这种“dike”中,存在与此在才发生关联。而德里达认为:“dike是连结,而adikia是非连结。”德里达的解构更多的是对这种非连接、断裂的耕耘。这个也可以表述为:“对于在场的移位/移除”。
  我们看到德里达的解构实际上是对于难解之题的经验,是对于像海德格尔与胡塞尔这种的思想家所认可或者承认的基本原则的批判。那么,解构也就不可能被简单当成一种简单的游戏了。而是,这种反思与批判的工作领域是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只有在这个部分,德里达才使用“难题(aporia)”这个称呼。也是在这些问题上,德里达才说,解构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于原初的“是(oui)”的肯定。解构不是否定性的。在解构之中,德里达经验到“不得不有一个‘不得不’(hasto)。人们不得不去(接受)不得不。人们不得不去接受那个‘它’,这个比我更为强大的‘它’。”解构在此也别无办法。这里我们仍然值得进一步提问:解构是不是仍然,在我们这些西方哲学的他者看来,从属于西方哲学或者说哲学之哲学性之中呢?在抛弃了那些误解之后,我们值得进一步走进解构之中。
  由此可见,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与他的工作没有对于西方思想脉络的整体的视野,没有对于思想问题本身的观照是不可能获得它的严格尺度的。更进一步的,德里达的工作除了具有这种思想史意义,还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当代西方思想的特殊姿态,这种姿态提供给我们一种对于思想之未来可能性的有效背景。





上一本:瑜伽经禅修要诀 下一本:推开回家的门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自我吞噬的视野:德里达延异的作者是李为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