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民国文人的北京生活图记》,选取了16位在北京留有众多生活故迹的民国时代文化名人:鲁迅、老舍、蔡元培、冰心、朱自清、林语堂、辜鸿铭、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张恨水、梁实秋、齐白石、梅兰芳,以他们在北京的生活足迹为线索,将他们在北京的生活、于北京发生的故事、和北京产生的情感,以及他们笔下的北京,北京的人文风物、民俗风情、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城市建筑等等文字相串联,做成了11集北京深度旅游攻略。根据每位文化文人在京留有足迹的多寡,在选取的16位人物中,分别将鲁迅、老舍等11人独立成章,蔡元培、朱自清等5人为一合集。 在这11部《图记》中,编写者着力选取了16位文化名人最生活化的场景和内容,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在深度游览北京,发现北京更深层次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多层面地看到,这些民国时代的文化名人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有血有肉的一面,走下神坛的一面。同时,也使得这一文化名人主题深度旅游的内容更加鲜活、有趣和引人深思。 这套丛书以中国传统册页的展阅方式呈现。内容涵盖了16位文化大家在北京留有的生活足迹及其生活侧影、寻踪攻略、攻略示意地图、阅读推荐、北京旅游口语点滴,并配以非常熟悉北京风俗历史,并亲自接触过其中6位人物,九秩高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特意为本书创作绘画的200幅生动插图。 “阅读推荐”部分,是该套作品与一般旅游攻略最突出的不同点。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引导有兴趣的读者、旅行者在旅行的前后,能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接触和探求,也希望藉此,使这一套“旅行攻略”在其实用价值之外,有更深刻的文化贡献。 在“寻踪攻略”部分,编写者为探访每一位人物设计了1-3天不等的寻踪旅行行走攻略,并附有与攻略文字配套的示意地图。 作者简介: 保红漫,女,出生于60年代末的北京妞儿,从小到大玩耍生活成长于东城、宣武的胡同以及公主坟的部队大院。20年来以广告创意为职业,用写字的工作赚钱,却并未以文字为生。职业行为以外,从事了近10年的“手拉手地球村”青少年环境教育公益事业,视读书和旅行为最理想的生活。爱玩儿,爱北京,最怕看见四九城的大小胡同满墙上都涂满了“拆”字,特想和您一起分享一些关于北京的人和事,另有拙笔《小屁孩保小姨》。李滨声1925年生,祖籍辽宁本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北京日报》高级编辑,离休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历史博物馆民俗学会顾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于《北京日报》开“人民内部讽刺画”先河,代表作《夜行的故事》被改编相声《夜行记》广为流传。著作有《李滨声画集》漫画卷、京剧卷、民俗卷、综艺卷计四卷,《燕京画旧》一函三卷。曾任北影老舍著《离婚》同名电影民俗顾问、上海人艺《正红旗下》民俗顾问、十集电视连续剧《武生泰斗》民俗顾问等。 目录: 鲁迅 老舍 梁实秋 沈从文 梁思成林徽因 张恨水 胡适 徐志摩 齐白石 梅兰芳 蔡元培 冰心 朱自清 林语堂 辜鸿铭前言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都城史,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地。往世钩沉,星光璀璨。 多少让人仰视的名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悲喜,和这座城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在你不经意间穿过的一条胡同,擦肩而过的某个院落,原来竟都流转过一段迷人的历史,沉寂了无数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潜藏着不朽的人文光辉。在这些胡同四合院里,曾经住着民族魂、中国魂、北京魂、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 那些我们需仰视才见的名字,走在寻常巷陌,竟是和你我一样再平凡不过的饮食男女,有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尽管时光流转,我们仍有幸能用脚步的丈量触摸到最真切的历史变迁! 老舍爱北京,冰心爱北京、张恨水爱北京,林语堂爱北京,梁思成林徽因爱北京……他们像爱母亲、爱情人、爱故乡、爱生命一样地爱北京,说不清还道不明! 今天,你就站在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的下面,和鲁迅对话;今天,你就坐在积水潭西海沿儿的石头上,和老舍对话;今天,你就迈进小石虎7号的小园庭里,和徐志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都城史,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地。往世钩沉,星光璀璨。 多少让人仰视的名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悲喜,和这座城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在你不经意间穿过的一条胡同,擦肩而过的某个院落,原来竟都流转过一段迷人的历史,沉寂了无数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潜藏着不朽的人文光辉。在这些胡同四合院里,曾经住着民族魂、中国魂、北京魂、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 那些我们需仰视才见的名字,走在寻常巷陌,竟是和你我一样再平凡不过的饮食男女,有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尽管时光流转,我们仍有幸能用脚步的丈量触摸到最真切的历史变迁! 老舍爱北京,冰心爱北京、张恨水爱北京,林语堂爱北京,梁思成林徽因爱北京……他们像爱母亲、爱情人、爱故乡、爱生命一样地爱北京,说不清还道不明! 今天,你就站在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的下面,和鲁迅对话;今天,你就坐在积水潭西海沿儿的石头上,和老舍对话;今天,你就迈进小石虎7号的小园庭里,和徐志摩对话;今天,你就登上那段残留的城墙,和梁思成林徽因对话;你还可以,走上沙滩红楼的台阶,和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对话……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走进这个城市的任何角落,仰望着一株树,触摸着一处石栏,踏上他们曾经走过无数遍的台阶,甚至只需品着一碗茶,和那些你喜爱的名字对话。 用这种方式,和大师接近,和那首诗接近,和那段文字接近,和那些人物接近,走进他们中间,闭上眼睛,冥想,或坐下来捧读他们的作品。 但愿,不要有一天,这些地方,都化作了一些白纸黑字的记忆。而后,连记忆都无从找寻…… 鲁迅的北京 一直以为,鲁迅是属于绍兴的,是属于上海的,甚至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独忽略了,鲁迅和北京有着更为深厚的渊源! 直到有一天,发现“鲁迅”,原来是诞生在北京的!计算出鲁迅,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十四年。 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直至《一件小事》、《在酒楼上》、《伤逝》和《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创作,大都集中在他生命中在北京的这四分之一时间段。 “鲁迅爱住北平”,(许寿裳《鲁迅传》)。十四年间,作为“周树人”的鲁迅,作为“鲁迅”的周树人,足迹遍布这古城的角角落落。 北京,见证了他的婚姻、他的家事、他的爱情,他的从公务员到“民族魂”。鲁迅的爱恨情仇,点点滴滴地渗透于北京的街头巷陌。 【绍兴会馆】 这里是“鲁迅”的诞生地。 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三十二岁的周树人随着教育部北移来到北京做他的公务员,落脚南城绍兴会馆的藤花馆和补树书屋。在这里,一住就是六年。 我们后来读到的《鲁迅日记》,就从这天记起,直至他生命结束的前一天。 最初的几年,周树人在这个院落的最深处过着“静修式的生活”。“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与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失了。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 他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起床,盥洗后也不吃早饭,就去教育部上班,下午四、五点回来吃了饭,晚上八、九点钟开始纂辑古书、摩挲碑刻钞录拓片,时常到半夜一两点。 那时,钱玄同和他过往最勤。“他总在傍晚主人下班时走来,靠在唯一的藤躺椅上,古今中外地谈起来。。。。。。直谈至十一点钟,回到师大宿舍去。”(周作人) 正是由于钱玄同的敦促,于“五四运动”前一年,也就是在绍兴会馆居住的最后一年的四月,一个叫“鲁迅”的作者,在《新青年》上以《狂人日记》为发轫,开始了用文学为新思想的“呐喊助阵”,也是投出他鲜明的匕首式杂文的肇始。 从《会稽郡故书杂集》、《嵇康集》到《狂人日记》、《孔乙已》、《药》、《一件小事》,在这个如今已成为大杂院的绍兴会馆里,六年前走进去的是周树人,六年后,走出了鲁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