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     整理日期:2015-01-29 15:35:42


  帮助他人吗?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谋福利,成就伟大的事业?追求成功吗?努力奋斗,成为某一方面的人物,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幸福吗?什么是幸福?你要的是幸福还是比别人幸福?及时行乐吗?既然人生苦短,何不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本书中,英国畅销哲普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将带领你进行一次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辨之旅。他吸收众多哲学家的观点,结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甚至引用电影故事、流行歌曲,进行了旁征博引的阐释。即便你没有接触过哲学,也能在他的指引之下,通过精微的哲学思考,了解人生意义何在的各种可能答案。更重要的是,他要我们相信,即使没有最终的答案,通过学习这11堂课,还是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为此生找到充分而又必要的理由。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Baggini),有“英国哲普天王”的美誉,《卫报》称赞他“拥有一颗明澈的头脑,使得他在哲学普及书籍的领域中格外突出”。他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创办了《哲学家杂志》。他擅长将抽象、深奥的哲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再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大众读者。已经出版的畅销图书有《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头条新闻背后的哲学》等。
  目录:
  前言/1
  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
  第一堂课人类的起源与生命的意义/1
  如果自然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生命便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毫无意义的意外。如果还有什么意义可言,那就只与宇宙自身跌宕起伏、宏伟壮观的命运有关,与人类并无丝毫关联。
  “我们是由神出于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这种信念,并不会为我们提供所期待的那种对生命意义的充分解释。宗教对于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清楚明白的阐述。人生的目的就是侍奉神这一观点似乎非常不可信,并且与大多数有关神的本质的概念相抵触。
  第二堂课生活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23
  只活在当下的生命从本质上就难以使人觉得满足,因为这一刻终究会弃我们而去。现在无法被抓牢:它总是从我们的手指之间消融殆尽,然后变成过去。
  以某种未来的目标作为人生的目的存在一些重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在于,作为只有有限生命的生物,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活到那一天。
  第三堂课天堂、来世与生命的意义/45
  信仰并非是将追寻生命意义的责任移交给神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责任委托出去,则你必须为你的委托人的所作所为负责;如果选择放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同时相信神会理清一切,你也必须为这一决定的结果负责。
  尚不清楚生命的意义如何受到长度的影响。累积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全面提升价值,但假如一开始这个东西便没有价值可言,那增加数量又怎能使其变成一样值得拥有的东西?永生不灭的生命可能转变成最无价值的东西。
  第四堂课帮助他人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67前言/1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第一堂课人类的起源与生命的意义/1如果自然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生命便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毫无意义的意外。如果还有什么意义可言,那就只与宇宙自身跌宕起伏、宏伟壮观的命运有关,与人类并无丝毫关联。“我们是由神出于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这种信念,并不会为我们提供所期待的那种对生命意义的充分解释。宗教对于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清楚明白的阐述。人生的目的就是侍奉神这一观点似乎非常不可信,并且与大多数有关神的本质的概念相抵触。第二堂课生活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23只活在当下的生命从本质上就难以使人觉得满足,因为这一刻终究会弃我们而去。现在无法被抓牢:它总是从我们的手指之间消融殆尽,然后变成过去。以某种未来的目标作为人生的目的存在一些重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在于,作为只有有限生命的生物,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活到那一天。第三堂课天堂、来世与生命的意义/45信仰并非是将追寻生命意义的责任移交给神的有效手段。如果将责任委托出去,则你必须为你的委托人的所作所为负责;如果选择放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同时相信神会理清一切,你也必须为这一决定的结果负责。尚不清楚生命的意义如何受到长度的影响。累积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全面提升价值,但假如一开始这个东西便没有价值可言,那增加数量又怎能使其变成一样值得拥有的东西?永生不灭的生命可能转变成最无价值的东西。第四堂课帮助他人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67励志演说家金克拉说:“你可以得到你在人生中希望得到的任何东西,前提是你帮助足够多的其他人得到他们想要的。”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那么,只有那些帮助别人者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被帮助者因此只成为了达成目标的工具,该目标便是让利他者获得人生目的。这会使利他主义完全颠倒过来:帮助他人不会“只是恰好”帮助了助人者,这类行为会变成“全是为了”帮助自己。第五堂课服务人类能为生命提供意义吗?/85在任何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希望某种未来乌托邦能够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便注定要失望。这不只是因为乌托邦不可能成真,还因为如果认为有这种可能,或许还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如果将物种的进步视为是生命的终极目的,我们就变成了蚁群之中的蚂蚁了。我们拥有集体目的,但单个地来讲,只有我们之中的少数——“蚁后”们——是完全必要的。碾碎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蚁群还是会不管不顾地继续下去。我们获得了一个集体目的,其代价是泯灭了自己作为个体的重要性。第六堂课追求幸福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吗?/105“幸福是至高价值,光靠它便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这个观点值得怀疑。幸福存在着质与量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想要的是哪种幸福以及想要多少。即便幸福本身是好的,还是可能有理由更重视幸福之外的其他事物。我们的整个社会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努力地追求幸福,然而我们却没有得到更多。诸如忧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发生率正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看起来似乎对于幸福的追求没有用处,甚至可能还会助长某种不满情绪,让获得幸福变得更加不可能。第七堂课成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125如果我们认为只有绝对的成功才能使生命具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接受生命对于几乎每个人都没有意义。即使容许相对成功可以使生命有意义,因为成功只在实际上存在着失败可能性的情况下才有价值,我们仍旧会认定很多人的生命活得毫无意义。自助文化同时助长了缺陷感以及对于实现原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的期盼。这些书籍给出承诺无数,并且似乎暗示得到这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只要做X、Y和Z等几件事情就可以了。然而,人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也不能期待存在一定会保证人生完美并具有意义的指南。第八堂课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吗?/147我们在人生之中珍而重之的一切——人际关系、创意、学习、美感体验、食、色、旅行——号召大家“把握此刻”,在还有可能的时候去珍惜这些事物,而不要总是一味拖延。“及时行乐”的真正精神并不在于陷入恐慌、然后试图在此刻去体验每件事,只要确定每天都过得很值得便够了。仅为此刻而活、忘掉明天或昨天,并不是带来满足的途径。问题在于这些快乐总是来了又去,而我们想象中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几乎总会来到。纯粹的快乐主义留给我们的就是空虚,总是渴求更多快乐,却注定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第九堂课减少对自我的执着,能让我们活得更好吗?/169如果人们太过专注于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的问题,他们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快乐和轻松。这种人生就是罗素所说的“动荡不安且受限制的”人生。减少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可以帮助自身从对个人福祉的自恋式关怀中获得解放,这是件好事。但这至多也只是移除了达到满足的一项障碍,其本身并非是意义的来源。第十堂课如果生命本无意义,怎么办?/191“‘生命的意义’根本是荒谬无意义的”这一论证大致如下:生命不是那种可以具备意义的东西,就像声音无法成为颜色的载体一样。所以,正如“一首交响曲的颜色”字面上毫无意义,“生命的意义”在字面上也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并非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而是晦涩难懂的。我们永远不能希望对人生意义达成共识,或得出任何最后答案。事实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最后答案。谁知道呢?因此最佳策略就是继续过日子,不再去操心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第十一堂课理性对意义一无所知/211生命本身必须具有价值,而且必须是对过这个人生的人而言具有价值。但那并不必然表示:唯一能够做出价值评断的人就是过那种人生的人,或当事者一定必须有意识地认识到那种价值。对于理性,休谟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理性只是(也应该只是)感情的奴隶。”休谟是许多理性主义者心目中的英雄。将理性放置于感情之上也应当适可而止。课后总结/225生命本身可以具有价值,尤其是如果生命中的真实性、快乐以及对他人的关怀能够取得平衡、光阴没有虚掷、持续努力成为自己希望前言“你是艾略特。”一名出租车司机在这位著名的诗人刚一上车时便对他说道。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问司机是怎么认出他的。“哈,我对名人独具慧眼。”他这么回答,“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载到了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我对他说:‘啊,罗素大人,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然后你知道吗,他竟然没有办法告诉我。”在这个真实故事里,被取笑的究竟是哪一位?是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吗?他虽然有着卓越的聪明才智,但却没办法回答一个出租车司机的问题?的确,如果有人能够告诉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当时世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否应当是不二人选?或者这个笑话嘲笑的是那名出租车司机?他竟然希望在短短的旅途中便听到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的答案?即便罗素知道答案,难道解释宇宙的奥秘不需要时间和耐性吗?或许最佳答案是,出租车司机或者罗素都不应该受到嘲笑。罗素当然不该被取笑,如果有可能在十分钟内便为这个问题提供合适的答案,早就有人公开这样做了,而那位出租车司机也就无需有此一问了。但我们也不应该认为出租车司机无知而嘲笑他。他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在人生之中的某一刻都会问到的。问题在于在这个疑问其实过于意向不明、笼而统之又不清不楚。与其说这是一个单个的问题,倒不如说这是一组问题的代称: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生命的目的何在?仅有快乐就够了吗?我的生命是不是为了服务于某个更伟大的目的?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帮助他人,还是只需要满足自己?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相信我们需要进行一项理性的世俗化探究。我所说的“世俗化”,并不等同于“无神论”。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的论证不能来自任何想象中神启的真理、宗教教条或神圣经文。相反,论证必须诉诸理性和证据,它们必须能被所有人理解和评价,无论这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这是因为即使是对于很多信徒而言,既有的宗教的权威也不能被视为是绝对的。一旦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形成每一种宗教的教义和经文的历史事件与力量各不相同,而且这些宗教的某些领袖也可能犯错,那么,宗教是提供直达绝对真理的途径的想法就失去其可信性了。无论是否存在神的启示,其中清楚地呈现着人力的介入。这意味着即便我们确实有信仰,也不能不加质疑地接受相关宗教教义,必须运用自身的智慧来为自己做决定,看看宗教所提供的答案是否能够站住脚。而且,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忍不住纳闷生命究竟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无法一直逃避这种哲学思考。这个主题可能显得很艰难深奥,甚至连试图为此著书立说都显得狂妄。如果我声称:“生命的意义”是一种秘密,只有少数被挑选出来的人经过沉思、启示或长达一生的知性探索才能获得,那确实可以指控我狂妄。这样的观点暗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种知识,一旦被发现,便可以解开有关生命的种种谜题,并且解释一切。由于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显然对于这个大秘密一无所知,因此必须足够聪明才能发现它。我认为,这个想法完全是无用的,也希望大部分读者心怀同感。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大秘密,那么到现在早就应该广为传播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整个难题,并不在于缺乏任何能让我们理解它的特殊秘密信息,这个问题无法通过发现任何新证据来加以解决。思索一些很少有人注意的证据反而比较可能解决问题。我希望接下来所进行的讨论能够阐明这一点。因此,我会将这本书对生命意义的叙述视为“紧缩式的”,意思是说,它将神话性的、单一而又神秘的“生命的意义”问题,细化成了一系列的关于各种各样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规模较小,又完全不具神秘性。通过这种方式显示出的生命意义问题比一般认为的少了点什么,但是又多了点什么:说它少了点什么,是因为这个问题并非超出多数人理解之外的大谜题;说它多了点什么,是因为它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许多问题。这些疑问可以有答案,并不是因为我有着卓越不凡的智慧,只是因为我把过往众多伟人的智慧汇聚到一起而已。然而,在选择和介绍他们的观点时,我必然会带有我个人的观点,而非仅仅对哲学家们的言论进行一番不带感情的综述。这也是一份有个人立场的陈述,虽然我希望多数哲学家会同意这份陈述中大部分内容。任何人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而着手开始探索追寻时,注意一下亚当斯在《银河系漫游指南》(The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一书中的警告,绝对不无裨益。在这部小说中,某个人种无休无止地争论生命的意义问题,决定建造一部超级计算机来告诉他们答案。这部名为“深思”的计算机,花了750万年对“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疑问提供了一个答案。在答案揭晓的那天,“深思”带着“极度的庄重与冷静”给出了它的最终答案:“42”。问题出在这部计算机的设计者为“关于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疑问”寻求答案时,并没有费神去弄清楚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有了答案却无法加以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答案是针对什么问题得出的。问对问题与给对答案一样重要。生命的意义永远无法盖棺论定,部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必须问对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之后,才能使自身获得满足。对于意义的追寻原本就是个人的事情,本书无法提供一张地图,标出你的追寻的终止位置,即使这种追寻真的存在终点。然而,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你进行追寻的导航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它们的效用到底如何,全凭你来判断。





上一本:席勒美学文论 下一本:生态化综合:一种新的世界观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的作者是朱利安巴吉尼,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