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民(1930-2008)是他那代人中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历经社会变革,却始终没有放弃用良知和理性去思考中国现实,作为读书人,他以陋室为书巢,将晚年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欧洲文明史,特别是启蒙时代以来的思想研究,不懈追问“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在考察欧洲公民社会和启蒙思想的同时,他内心焦灼的是何以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能催生现代化。当陈先生投入到“中西之交,古今之异”的矛盾与思索时,拿起毛笔,用传统方式写字作画成了他的最主要的消遣。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方式,让他真正保持了一种中国文人的自觉。 作者简介: 陈乐民(1930-2008),出生于民国时期的就是家庭,受过传统的蒙学教育,后辗转就读于燕京、中法、清华、北大四座大学。1953年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工作,70年代初转到“对外友协”欧洲处,80年代初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曾任中 目录: 编者的话 春蚕到死丝未尽 画里画外的父亲 艺海留踪 童年艺趣忆 人生行旅中的“中转站” 前贤可畏 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观后感 董其昌与南北宗 倪云林和余叔岩 诗中哲意 杜甫题书画诗 郑板桥论画竹 王羲之 董其昌编者的话 春蚕到死丝未尽 画里画外的父亲 艺海留踪 童年艺趣忆 人生行旅中的“中转站” 前贤可畏 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观后感 董其昌与南北宗 倪云林和余叔岩 诗中哲意 杜甫题书画诗 郑板桥论画竹 王羲之 董其昌 关于四山摩崖 《唐碑百选》见精神 关于“淡墨” 于右任楹联 一九九八年自作七律诗(读时文有感) 病亦有乐 日记摘抄:论诗画和文风 友人追忆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集中西“绅士”于一身 一片潇湘落笔端 岁岁年年满树花 自得之趣 条案之痛 一身跨两代艺海留踪 童年艺趣忆 我好像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儿。也许是七八岁吧。那时候,就在买茶叶的包装纸上画。“张一元”茶叶店的包装纸十分白净光洁,不印有字号的背面正好画画儿。每次家里买回茶叶,包装纸都给我留着。 后来发现家里藏有一套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就照着画,画石头、画树,放学回来就画。《芥子园画谱》是我的蒙师。那时,中山公园常有画展,只要有机会,也去看。 母亲见我那么喜欢画,就出钱送我去“四友画社”去学。所谓四友,就是王仁山、杨惺坡、常斌卿、陈林斋。王画山水,杨画花卉,常画走兽,陈画人物。“四友画社”就设在陈家。我喜欢山水,就从王仁山学。同时也是因为王既是邻居,又都是浙江籍京官的后裔,是我的父辈。王家比我家阔气,在北京家大业大,陈家住的就是王家的房子。四友中,陈是唯一靠卖画为生的,最清贫,王仁山等常接济他。杨惺坡是个胖子,性格最爽,年纪最长,王等呼之为“大哥”。我印象中他似乎“学问”最大。常斌卿人最老实,不言不语,他的画儿,我印象已不深了,只记得画马学郎世宁。 我从王仁山学山水画,但并不佩服他,觉得他的画太“死”,只是学“基本功”。王仁山师法清代王石谷,规规矩矩。王仁山只教怎么画,从不讲“画史”、“画论”。这方面的知识是靠我自己东看西看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