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欧阳竟无著述集


作者:欧阳竟无     整理日期:2015-01-22 14:01:56

本书收录了欧阳渐有关诗词小品、文学杂著,有文学中《诗经》研究,儒学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典籍研究,以及唯识学、般若学等研究,还有古代学术研究方法论,有关文学、哲学等古籍的选辑。欧阳渐先生遗留下来的这些著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部分。
  作者简介:
  欧阳渐(1871—1943),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出生,自幼攻读古籍,二十岁中秀才,曾先后专攻程朱儒学,陆王心学,兼学经史百家与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字。晚年研究唯识学,并整理刻印一批古代文学与哲学典籍,开办学院传授弟子。后被当代学术界誉为“宜黄大师”,是与章太炎、梁启超等齐名的近代学术大家。
  目录:
  欧阳竟无大师渐传
  支那内学院院训释
  佛学经典叙论
  书信
  孔学杂著
  竟无诗文
  儒典四书读
  后来继承杨仁山先生弘扬佛学的事业,有欧阳竟无先生。先生名渐,宜黄人,与李证刚先生等,皆游于仁山先生之门,可以说是佛学的巨子,佛教的龙象,学者亦尊称之为大师。他继仁山先生遗志,创办支那内学院,专门阐扬佛学的般若、唯识之学。从他门下的,有出家的法师们,有在家的学者们,如吕秋逸、熊十力、王恩洋、梁潄溟、黄忏华等,都是他的弟子。目前许多学者,大半也是他的再传弟子,或是间接受他影响的。——南怀瑾欧阳竟无大师渐传
  盛成先师欧阳先生,讳渐,字竟无。生于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卒于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佛学家兼画家。家于江西抚州府宜黄县岳前,为越王勾践八十七世孙,欧阳文忠公修弟佺后裔。父晖公(仲孙),官户部主事。师庶出,六岁失怙,三母一嫂三姊,俱寡居,师系全家望,刻苦力学。年二十,入冸,因不合时流,遂薄举业,从叔显公(宋卿)读于南昌经训书院,弃制艺而治汉学,博涉经史,兼工天算。
  甲午,中东战起,慨杂学无济国事,乃改治义理之学,以陆王为宗。甲辰,年三十四,以优贡赴廷试,南旋,谒杨文会仁山居士于宁,得佛学开示,归办正志学堂,自编读本课诸生。明年,分发邻邑广昌县教谕。丙午,生母汪病逝,哀恸逾恒,遂断肉食,绝色欲,杜仕进,皈依佛法,求究竟解脱。期年,赴宁从杨居士游,已而渡日学密,识章炳麟(太炎)、刘师培(申叔)等于东京。戊申回国,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员。因病归九峰,营农场。
  宣统二年,再赴宁,从杨居士学唯识瑜伽。明年辛亥,光复前二日,居士示寂,以金陵刻经处编校相嘱(原作属)。民国元年,以佛教会奔走南北二京,稍暇,辄与章炳麟等,辩论瑜伽。后返九峰,闭关治梵经者二载。三年夏,至金陵主刻经处勘校事,广刊玄奘所译经论,并讲学。复以来者日众,设研究部。因刻法相典籍,只身走甘肃,就同门蒯若木筹商刻费。归而爱女兰已病卒,年仅十七,哀伤悱愤,以治瑜伽,遂了解法相与唯识,本末各殊,判若二宗。其叙法相绪论中,反复阐明,不容淆乱。因教门人先治《摄大乘论》世亲释,为入法相与唯识学堂奥之门。又教先习小乘《阿毗昙》、六《足》、《发智》、《婆沙》、《俱舍》、《顺正理》,乃至《成实》等论,以衔接大乘《阿毗昙》、《集论》等。又尝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及唯识等书。既成《瑜伽师地论序》,竟杨老居士未竟志,虽名为序,实一巨著,发出一本十支之奥蕴,成为慈恩宗正义,不仅是法相、唯识学全体系概论,且于佛法钩玄索隐,发前人所未发。审名言,辨法相,以了唯识,是舍染取净、入门升堂之学。又合刻唐人注疏,与宋、元、明、丽诸藏本对校刊行,及唐末五代以来久佚孤本。
  七年,承杨居士遗嘱刻经须设道场,商诸沈曾植、陈三立、章炳麟先生等,创立支那内学院,广弘至教,将法相宗一本十支之学,提要讲习;因筹经费,九年春乃南游滇,讲《维摩》、《摄论》。是年冬,又北至京师,讲唯识;翌年又西赴兰州讲学。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潮激荡,有以佛法为宗教迷信,有以为哲学玄想者,师独倡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说,正理昌明,海内震异,遂不敢轻议佛法,四方问学之士毕至。师云:佛法重瑜伽,瑜伽相应义。相应者,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
  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内学院开学于南京公园路,始讲《唯识抉择谈》,学人云集。梁启超且来受业兼旬,张君劢亦负书问学。十二年秋,次子东(震元)溺毙于吴淞,年十九;发愤读《般若》,许(一鸣)、黄(树因)二生又于是年早夭。年终,始编印内院年刊及杂刊。十四年,立院训,以师、悲、教、戒揭明在家众可住持佛法之义,奠定居士道场之基。此时共有学生四十余人,比丘与居士均校刻法相、唯识要籍,如《瑜伽论记》、《唯识述记义》、《演钞秘蕴》、《俱舍光记》等,皆唐著百卷以上之大部。
  十六年夏,国府奠都南京,因驻兵停办特科,二院缩为一院,集中人力,编印《藏要》,前后印成三辑,五十余种,三百多卷,全藏精华撷取殆尽。是年,姊淑卒,十七年,聶生(耦庚)又卒于沪,乃发愤治《智论》,舍染取净,娴习般若,闭关作《叙》,成于四月七日。乃进治《涅槃》,作取净论,年六十,作叙不成,乃游庐山数月,与陈三立晤谈,始得以无余涅槃为毕竟空义之宗趣。
  十九年秋,成回国,请讲孔孟学,答以《藏要》已不堪重负,入世之学,最好去问太炎。“九.一八”之后,鼓励门人抗日,陈铭枢发动“一.二八”沪战,命我南下从军。翌年立秋后,与赵曾俦(寿人)随师至上海同孚路同福里访太炎先生,出谓余曰:“今而后方知太炎不能教汝治入世之学,我必教汝儒家。”随师返京,居月余,为我讲《中庸》,以狂狷为真孔之中庸,而诋乡愿为伪儒之中庸。讲《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于穆不已,穆即幽深玄远。师分体中之体、体中之用、用中之体、用中之用四者,穆为体中之用。讲《论语》、《孟子》及《公羊》。
  二十六年七月一日,集门人讲晚年定论,至十八日始毕。时卢沟事变已起,梁漱溟来,因韩复渠不抵抗而曲为之辨,抛粥碗于地,并令鸣鼓而攻,以示内院为真是真非之所在。道场提示无余涅槃三德相应,融合瑜伽、中观于一境,行以密严,则可尽知唯识唯智学;亦可尽悉性相二宗,为瑜伽般若学。且可以此,尽摄《中庸》隐微与《大学》格物。于是,佛学之究竟洞然,而孔子之真面目亦毕露矣。
  “八.一三”,日寇入侵,内院徙四川江津,建蜀院,仍讲学刻经。二十九年秋,妻熊夫人及子格先后卒,中情惨戚,益发悲愿,终成《〈心经〉读》,此乃临终之论著。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于江律,厝于蜀院院园。
  师著作等身,晚年手订《竟无内外学》,其要目为:《内院院训释》、《〈大般若经〉叙》、《〈瑜伽师地论〉叙》、《〈大涅槃经〉叙》、《〈俱舍论〉叙》、《藏要经叙》、《藏要论叙》、《法相绪论叙》、《五分般若读》、《〈心经〉读》、《唯识决择谈》、《唯识研究次第》、《内学杂著》、《〈中庸〉传》、《孔学杂著》、《四书读》、《〈论〉、〈孟〉课》、《〈毛诗〉课》、《诗文》、《小品》、《〈楞伽〉疏决》、《〈解节经〉真谛义》、《在家必读内典》、《经论断章读》、《词品甲》、《词品乙》。凡二十六种、三十余卷。谨为赞曰:
  世出世间,如车两轮。
  唯佛与儒,融实圆成。
  唯识唯智,圣教经纶。
  阿斥乡愿,以伪乱真;
  民以真立,国以真存。
  呜呼吾师,大雄永生!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于凌波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10月8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20余年不得出头。竟无6岁的时候,仲孙公与世长辞。
  竟无自幼刻苦攻读,精于制艺,二十岁中秀才,又入经训书院,从他叔父宋卿公学,由曾、胡、程、朱诸家之言,上溯经史百家,兼修天文数学,可谓得风气之先。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之役,中国战败,竟无慨于国事日非,杂学无济于事,乃专治陆、王之学,欲以此补救时弊。他本来不注意于佛学,后来受到同乡桂伯华的影响,始知有佛学,而走上了学佛的道路。
  桂伯华是江西九江人(1861~1915年),年长竟无10岁,曾任全椒县书院山长。他学宗顾亭林,诗宗李杜,国学很有根基。他也是受到甲午战役的刺激,到上海《沪萃报》任主笔,参加康梁的变法运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岁次戊戌),梁启超离开湖南赴北京时,曾举荐伯华接他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的职务。伯华尚未成行,而“六君子”难作,他仓惶潜回故里,匿名避祸。是年岁暮,他患了疟疾,中夜孤灯难寝,在书架上找了一册《金刚经》,一读之下,不忍释手,从此专心研究佛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迁居南京,从杨仁山居士学佛。后来回到南昌,影响了欧阳竟无。
  伯华初劝竟无学佛,竟无无意接受,且以陆王之学与伯华辩论。伯华不与他争辩,以《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两本佛书送给他说:“这两本书,姑且置之床头,做为引睡书如何?”竟无不能拒,由此而开始学佛。
  还有一位江西临川人李证刚,也是受了桂伯华的影响而学佛,后来这三个人在佛学上各有成就,时人称之为“佛门江西三杰”。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竟无三十三岁,以优贡到京师廷试,南旋之时,到南京谒杨仁山老居士,得到老居士的开示,学佛的信念益坚。回到家乡,设立了一所“正志学堂”,斟酌科目,体用兼备,自编课本为学生讲授。翌年,朝命授为广昌县教谕。
  竟无36岁那年,母亲汪太夫人病逝。时竟无在广昌任所,匆匆赶回来,仅得在母亲咽气前见着一面。竟无是庶出,6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个嫂嫂,一姐,皆寡而贫,都来相依寡母。一门两代三寡妇,阴霾之气充于家庭中。汪太夫人以老病之躯,周旋在这样环境中,终至茹苦以卒。竟无哀恸逾恒,即于母亲逝世之日起,断肉食,绝色欲,杜仕进,皈心佛法,以求究竟的解脱。
  他在乡守制经年,赴南京再到杨仁山老居士处求开示。然后东渡日本,停留了几个月,访求佛教遗籍,学习密宗要旨。在东京,结识章太炎、刘师培等一班学人,经常在一起讨论佛学。回国之后,为生计所迫,到广州任两广优级师范讲席,未久以罹风湿病而辞职。后来又与友人李证刚,在九峰山经营农场,又因为大病濒死,而经营不下去。至此,他乃决计舍身为法,不再为生计谋。这时是宣统元年(1909年),他已40岁。
  是年,他再到南京金陵刻经处,依杨仁山老居士,专任校对经书之责。并从仁山老居士学唯识法相之学。宣统三年(1911年)8月17日,仁山老居士示寂,以刻经处编校之责托嘱竟无。越二日,武昌起义,未几革命军攻南京,竟无在危城之中,留守刻经处40日,经版赖以保全。
  民国元年(1912年),他与李证刚、桂伯华、黎瑞甫等七人发起组织“佛教会”,曾得孙大总统复函,准予筹设。竟无乃撰缘起及说明书,还写了一篇《警告佛子文》,原意是勉僧徒于佛法式微之际,要团结自救,文字沉痛感人。不意却引起了出家缁众的误会,认为他们斥骂僧尼四众,显欲一举摧灭之,由此引起了缁素相诤。后来,竟无解散了“佛教会”,专志于刻印经书,研究佛典,不复再问外事。又因有感于刻经处规模未充,经费困难,要广刊经典,又苦于刻版之费无着。民国三年(1914年),他只身走陇右,去找蒯若木商借刻版经费。及至由陇右回来,知他17岁的女儿欧阳兰已在他出门期间病卒,这使竟无哀伤悱愤,不能自已。
  蒯若木也是杨仁老很重视的学生,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政界作事,杨仁老逝世时,他和竟无、梅撷芸等都在刻经处照料。民国七年(1918年),倓虚法师到北京讲经,临离京时,时任铁路督办的若木,和曾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各捐二千银洋,倓虚法师以此款开办了“观宗学社”。
  竟无40年来,笃学力行,皆激于身心而出,无丝毫假借。他尝说:“悲愤而后有学”,这也是他的切验之谈。爱女逝世后,他在刻经处治“瑜伽学”,常日以继夜,达旦不休。这样才研究出来“法相”与“唯识”本末各殊,未容淆乱。民国六年(1917年),刻经处刻成《瑜伽师地论》50卷,竟无为作长序,分“唯识”、“法相”为二宗,阐明“约唯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建立法相义”的宗义纲要。
  民国七年(1918年),竟无考虑着为广弘正法,作育人才,在金陵刻经处开始筹设“支那内学院”。但还是为了经费无着落,迁延着没有结果。为此,他曾经南到云南,为唐继尧督军讲《维摩诘经》、《摄大乘论》;北到北京,为蒯若木督办讲“唯识”,在这二人处得到了一部分资助。
  竟无到云南昆明,还遇到了虚云老和尚,是年老和尚七十九岁,也应唐督之邀到昆明。《虚云和尚年谱》中是年载:
  “已岁暮矣,适欧阳竟无与吕秋逸居士到滇,为“支那法学苑”筹经费,同住圆通寺,请伊讲《摄大乘论》,在昆明度岁。”
  像这样辛劳数年,内学院终于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成立,十二年九月开学。但为时不久,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北伐军打近南京,北洋军的守城部队以金陵刻经处作为驻兵之所,内学院就停办了——事实上,经费困难也是原因之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内学院因驻兵而停办,而他守寡多年、孤苦无依的同胞姊妹(名淑)又病故了。这对他又是一重打击。他悲慨莫名,唯有沉浸于学问中,吕澂在《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一文中称:
  “师悲慨发愿,循龙树、无著(原作着)旧轨,治《般若》、《涅槃》诸经,穷究竟义,次第叙成。其间更辑印《藏要》经论二十余种,各系绪言。莫不直扶本源,得其纶贯,而尤致意拣除伪似,以真是真非所寄自信。一时浮说游谈,为之屏迹。”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继之民国廿一年(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争,国难日亟,竟无忠义奋发,屡屡撰文呼号救亡。吕澂《事略》一文中说:
  “一.二八抗日军兴,师筮之吉,作释辞,写寄将士以激励。继刊《四书心史》,编《词品甲》,写《正气歌》,撰《夏声说》,所以振作民气者又无不至。于是发挥孔学精微,上承思、孟,辨义利,绝乡愿,返之性天,以为寂智相应,学之源泉。孔佛有究竟,必不能外是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受到战争威胁,竟无率领内学院工作人员及重要经书向后方迁徙。这样到了四川江津,在江津成立了“支那内学院蜀院”,继续刻经和讲学。在这段时间中,先后著作出《中庸传》、《方便般若读》、《五分般若读》、《内学院院训释》等,以顿境渐行之论、五科次第立学院大纲。
  竟无晚年,对《般若心经》夙夜参究,以期彻悟幻真一味之旨。参究三年,以自己切身的体会,曾写出《〈心经〉读》一书,这是他一生最后的精至之作。
  他晚年的生活颇为孤寂,德配熊夫人先他数年而逝。有二子,一名格、一名东。东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年19岁时,在上海因游泳而溺毙。格亦早死,一女兰,民国三年(1914年)病故于南京之金陵刻经处,年17。有孙应一、应象,孙女筏苏、勃苏,俱就学国外。所以,竟无晚年是以院为家,尝谓“悲愤而后有学”。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6日,他患了感冒,因年迈体弱,转为肺炎,至3月23日晨七时,转侧右卧,安详而逝,享年73岁。因无家属在身边,由以吕澂为首的门人们治其丧,权厝于蜀院后园中。
  竟无早年的著作,多以播迁散佚。晚年手订所存者为《竟无内外学》,包括著作二十六种,计为:一、《内院院训释》,二、《〈大般若经〉叙》,三、《〈瑜伽师地论〉叙》,四、《〈大涅槃经〉叙》,五、《〈俱舍论〉叙》,六、《藏要经叙》,七、《藏要论叙》,八、《法相诸论叙》,九、《五分般若读》,十、《〈心经〉读》,十一、《唯识抉择谈》,十二、《唯识研究次第》,十三、《内学杂著》,十四、《〈中庸〉传》,十五、《孔子杂著》,十六、《诗文》,十七、《小品》,十八、《〈楞伽〉疏决》,十九、《〈解节经〉真谛义》,二十、《在家必读内典》,廿一、《经论断章读》,廿二、《四书读》,廿三、《〈论〉、〈孟〉课》,廿四、《〈毛诗〉课》,廿五、《词品甲》,廿六、《词品乙》。
  竟无治学,虽由唯识而般若,而涅槃,但世人仍以其法相唯识学重之。大师于南京弘唯识时,北京韩清净居士亦以唯识著名,时人有“南欧北韩”之称,足见其同为时人所尊崇。
  竟无江西宜黄人,后之学者,尊称宜黄大师而不名。
  





上一本: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下一本:心学凶猛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欧阳竟无著述集的作者是欧阳竟无,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