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与玄理》作者牟宗三先生写《历史哲学》至东汉末止,此后不再就政治说,故转而言学术。中国历史上的学术阶段主要有三:一曰魏晋玄学,二曰南北朝隋唐之佛教,三曰宋明儒学。魏晋玄学上接先秦两汉的人性论,固此阶段前期所论者为才性,此乃有关生命之学问;赖此所开出的真生命与真性情,方能深入发扬道家玄理。而道家玄理之弘扬,正是契接佛教之最佳桥梁,此即后期所论者也。故此书名为“才性与玄理”。★★★★★牟宗三译《认识心之批判》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3部译注作品。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目录: 原版自序一 原版自序二 第一章王充之性命论 第一节综述“用气为性”所函之各种特征 第二节“气性”善恶之分解的展示:诸义并立 第三节《本性篇》辟谬 第四节材质主义之命定主义 第二章《人物志》之系统的解析 第一节“系统的解析”之意义 第二节《人物志》论人是品鉴的:对于才性的品鉴 第三节全幅人性的了悟:品鉴的与道德的 第四节才性的展示:才性与普遍的道德心性 第五节中和之质与偏杂之质:才性之种种姿态或形相——才性人格之层级 第六节体别与进德:才性系统不能建立进德之学,进德之学所以可能之超越根据 第七节《人物志》顺才性之品鉴,对于英雄有恰当相应之理解,对于圣人无恰当相应之理解原版自序一 原版自序二 第一章王充之性命论 第一节综述“用气为性”所函之各种特征 第二节“气性”善恶之分解的展示:诸义并立 第三节《本性篇》辟谬 第四节材质主义之命定主义 第二章《人物志》之系统的解析 第一节“系统的解析”之意义 第二节《人物志》论人是品鉴的:对于才性的品鉴 第三节全幅人性的了悟:品鉴的与道德的 第四节才性的展示:才性与普遍的道德心性 第五节中和之质与偏杂之质:才性之种种姿态或形相——才性人格之层级 第六节体别与进德:才性系统不能建立进德之学,进德之学所以可能之超越根据 第七节《人物志》顺才性之品鉴,对于英雄有恰当相应之理解,对于圣人无恰当相应之理解 第八节四理与四明:品鉴与智悟——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 第三章魏晋名士及其玄学名理 第一节“名士”格之出现 第二节正始名士:玄学名理以王、何、荀粲为代表;荀粲之玄远 第三节王弼之高致 第四节王弼易学之史迹 第五节治易之三系:术数系、象数系、义理系;管辂之术数 第四章王弼玄理之易学 第一节王弼易学之中心观念 第二节王弼《乾彖》“各正性命”解 第三节王弼“复其见天地之心”解 第四节王弼之“大衍”义 第五节王、韩之“一阴一阳”解 第六节王、韩之“体用有无”义 第七节王弼之“圣人体无”义 第八节王弼之“圣人有情”义 第五章王弼之老学——王弼《老子注》疏解 第一节“有”、“无”、“玄”:名号与称谓 第二节道之主宰性、常存性、先在性 第三节道之自然义 第四节综括前义 第五节道之生成性或实现性:道为“实现原理”之意义 第六章向、郭之注《庄》 第一节注《庄》之故事 第二节《老》《庄》之同异 第三节向、郭之“逍遥”义 第四节向、郭之“迹冥”论 第五节向、郭之“天籁”义 第六节向、郭之“养生”义 第七节向、郭之“天刑”义 第八节向、郭之“四门示相”义 第七章魏晋名理正名 第一节魏初名理之缘起 第二节“名理”一词是否单可用于才性? 第三节“言意之辨”之缘起 第四节名言能尽意与不能尽意之辨之义理的疏解 第五节中国先秦名家之形名、名实与魏晋之名理究有本质之意义否? 第六节中国先秦名家之名实与魏晋名理之进一步的提炼与规定 第七节顺唐君毅先生之辨进一解 第八节境界形态下主客观性统一问题 第九节“言意境”与“超言意境”:哲学名理与教下名理之不同以及其与圣证之不同 第八章阮籍之庄学与《乐论》 第一节阮籍之风格 第二节《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对于礼法之反抗 第三节形而上的天地之和之《乐论》 第九章嵇康之名理 第一节嵇康之风格 第二节嵇康之《养生论》 第三节嵇康之《释私论》 第四节嵇康之《声无哀乐论》:纯美的和声当身之乐论 第十章自然与名教:自由与道德 第一节浮文妨要与崇尚自然:自由与道德之冲突 第二节裴颁之《崇有论》 第三节借黑格尔之言进一解 后跋第一章王充之性命论 第一节综述“用气为性”所函之各种特征 凡言“性”有两路:一、顺气而言,二、逆气而言。 顺气而言,则性为材质之性,亦日“气性”(王充时有此词),或日“才性”,乃至“质性”。顺气而言者,为“材质主义”(Materialism)。此词与西方哲学中“唯物论”同,但函义则异.此取“Material”一词之广义与古义,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使用此词之义,乃与“For-mal”一词相对而言者。与普通唯物论中所意谓之“Matter”不同。故在此译为“材质主义”,而不译为“唯物论”。 逆气而言,则在于“气”之上逆显一“理”。此理与心合一,指点一心灵世界,而以心灵之理性所代表之“真实创造性”(RealCreativity)为“性”。此性乃宋儒所说之“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而以孔子之“仁”、孟子之“心性”、《大学》之“明德”、《中庸》之“中”与“诚”(“天命之谓性”之性亦在内)、程、朱之“理”与“性”、象山之“心”、阳明之“良知”、蕺山之“意”,以实之。逆气而言者,为理想主义(Idealism)。此“性”,自其形式特性而言之,乃齐一、纯一、单一之真实创造性。“齐一”言与气之“异质”相反。“纯一”言与气之“驳杂”相反。“单一”言与气之“组合”、“结聚”相反。“真实创造性”言与气之“平摆之演化”、“被动之委顺”相反:此“性”乃可以提起“气”而转化运导之者。 以下试本此大分野而言“气性”所函之各种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