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丰富的史料,深入研究了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作者选择了能代表美国社会舆论的几大报纸,从中筛选了3000篇左右的相关文献,分为五个时段,展示了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孔子,在美国文化的语境中所经历的认同和变异,以及这一符号与美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机制。对于孔子的海外形象研究和美国的中国形象研究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 张涛,男,1971年生,四川岳池人。1988年9月考入四川省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现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1990年9月升入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师范系,1992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1995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2000年6月获世界史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今任教于四川外语学院。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华美国学会理事、美国国务院学友、国际美国学会(荷兰)成员、重庆市第一批社科专家库成员。曾于2008年和2005—2006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密苏里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和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社会文化和中美关系,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CSSCI来源刊发表论文近30篇,多次获得学校和省级学术奖励。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排华酝酿时期的孔子形象,1849—1882 第一章孔子:中国“反文明”特性之源 第二章孔子:美国舆论中的怪异符号 第三章孔子思想与美国价值观念的共性:负面舆论之下的理性声音 第二部分排华高峰期的孔子形象,1882—1920 第四章孔子与美国排华高峰期华人的认同建构 第五章孔子与排华高峰期的华人怪癖 第六章孔子与近代中国的衰落 第七章孔子:美国世纪之交援华舆论中的主角 第八章孔子在社会进步中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动荡年代的孔子观,1920—1950 第九章孔子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政治 第十章“子曰”:带有种族偏见的美国幽默 第十一章孔子:美国日常消费的内容导论 第一部分排华酝酿时期的孔子形象,1849—1882 第一章孔子:中国“反文明”特性之源 第二章孔子:美国舆论中的怪异符号 第三章孔子思想与美国价值观念的共性:负面舆论之下的理性声音 第二部分排华高峰期的孔子形象,1882—1920 第四章孔子与美国排华高峰期华人的认同建构 第五章孔子与排华高峰期的华人怪癖 第六章孔子与近代中国的衰落 第七章孔子:美国世纪之交援华舆论中的主角 第八章孔子在社会进步中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动荡年代的孔子观,1920—1950 第九章孔子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政治 第十章“子曰”:带有种族偏见的美国幽默 第十一章孔子:美国日常消费的内容 第十二章孔子与中国的坎坷命运 第十三章孔子与美国的外交舆论 第十四章孔子在美国社会的积极作用 第四部分对华冷战时期的孔子形象,1950—1972 第十六章孔子:美国政治与社会问题的监督者 第十七章美国战后日常生活中的孔子 第五部分当代美国的孔子形象 第十八章中美对话中的孔子 第十九章当代中美力量格局中的孔子 第二十章美国舆论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以孔子监督美国政治:当代美国政治评论的话语策略 第二十二章当代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孔子 第二十三章孔子与战后美国华人的文化想象社区 第二十四章孔子:战后美国华人餐饮的文化标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