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即对“反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专门研究。巴丢将研究锁定在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详尽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数学和语言上的开拓,以及他对传统哲学话语的颠覆,并从一种“潜在本体论”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行动的“反哲学”进行了质疑,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阿兰巴丢(Alain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政治活动家。1937年出生于法属摩洛哥,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参加过阿尔都塞的学习小组,曾深受雅克拉康的影响。1999年起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担任哲学学科主席,在逻辑、数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巴丢绝非书斋中的哲学家,有着激进的政治思想,在参与左派政治组织的社会活动方面不遗余力。作为一位高产的思想者,他已有数十部著作问世,如《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德勒兹》《圣保罗》《袖珍先贤祠》《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法国哲学的冒险》等。 目录: 阿兰巴丢的维特根斯坦(中译本前言) 引言 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 译后记相反,“世界的意义”有一个显著的价值。它与生命意义的等价,允许我们赋予它一个至高的价值,并名之为上帝。但是,当然,具有价值的这一意义并不在世界之中,也不能由一个命题来言说。还有,对维特根斯坦来说,价值的观念显然把标志着世界之事件性的偶然性排除在外。在世界之中的事物是偶然的,它的意义也是没有价值的,但世界的意义具有价值,必定是“非偶然的”,这就要求它“位于世界之外”。 因此,必须清楚地区分“意义”的两种词义:世界之中的意义,它没有价值(尤其是因为它能够支持一个真理,也即一个表明“什么在发生”的命题),以及价值一意义(sens—valeur),它完全与真理相区别(因为它和所发生之事毫无关系),它最终的名称是上帝。 不过,由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如果价值一意义是世界之意义,并且如果在世界之中也有意义(尽管没有价值),那么是否就可以不承认在现实中有着意义之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