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秘数字》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指某些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兼有某种非数字的性质,它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诗歌、习俗等方面作为结构素反复出现,具有神秘或神圣的蕴涵。人类学家称其为神秘数字,又称魔法数字或模式数字。 神秘数字的发生根源在于前理性的某种原始的数观念。当数还附着于事物的具体表象,没有为人的理性所把握,就被赋予神秘意义,形成神秘数字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顽强持久的传承力量,世代相沿,在文明进程中历久不衰,成为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生成性的原型数码语言,衍生出光怪陆离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神秘数字产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儒释道文化与巫术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周边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汇成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给予中国古代神秘数字以深刻影响,使它既具有神秘数字的一般性特征,也构成它的特殊性。 汉字的象形特点使神秘数字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它不仅在构型中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神秘数字的蕴涵,也为神秘数字观念的传衍,起到潜在的注塑作用。它不同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成为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又一特征。 作者简介: 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主编有20世纪国外文艺学丛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文学人类学论丛、神话历史丛书。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熊图腾》《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等三十余部。社会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等。 田大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论著有《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历史生成与研究路径》、《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文考》、《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万有始于一 第一节“一”与“壹”的神活学破译, 第二节“一”与“混沌” 第三节太一·太极·太阳神 第二章太极生两仪 第一节求解“一生二”之谜 第二节“一分为二”的破译:葫芦剖判与天地开辟 第三节“二”为什么又写作“贰” 第四节“二”与“贰”的道德贬义 第五节伏羲女蜗是葫芦精吗——世界父母型神话中的辩证法 第六节“合二为一”的“鞋”与“孀” 第三章天地人三才 第一节“三”等于“多”——从韦编三绝谈起 第二节从“三人成虎”到“三千佳丽”绪论 第一章万有始于一 第一节“一”与“壹”的神活学破译, 第二节“一”与“混沌” 第三节太一·太极·太阳神 第二章太极生两仪 第一节求解“一生二”之谜 第二节“一分为二”的破译:葫芦剖判与天地开辟 第三节“二”为什么又写作“贰” 第四节“二”与“贰”的道德贬义 第五节伏羲女蜗是葫芦精吗——世界父母型神话中的辩证法 第六节“合二为一”的“鞋”与“孀” 第三章天地人三才 第一节“三”等于“多”——从韦编三绝谈起 第二节从“三人成虎”到“三千佳丽” 第三节作为生成发展之基数的“三” 第四节帝王世系中的“三位一体”:“三皇”异说 第五节儒、佛、道中的“三” 第四章四象运衡玑 第一节“两仪生四象”新解 第二节“十字架”与圣四崇拜 第三节从“黄帝四张脸”到“方相四只眼” 第四节“天圆地方”与“天三地四” 第五节“肆”与“死” 第五章五行昭日月 第一节“五”出于“四”而胜于“四”的奥秘 第二节五岳、五帝、五神、五经皆源于“四” 第三节“五”又怎样战胜“六” 第四节“五行”与“黄帝” 第五节“五”的万能膏药效应 第六章飞龙御六合 第一节“六马”与“六龙”传奇 第二节从“六合”到“六爻” 第三节“人道六制”面面观 第四节“六根不净”与“六道轮回” 第五节“六”、“陆”与“禄” …… 第七章七星悬高照 第八章八卦定吉凶 第九章九宫应九州 第十章十干十月历 第十一章属相十二支 第十二章“三十六”与“七十二” 附录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百年研究史略 初版后记 三版后记 文明的开端始于文字,文字的开端始于数字,数字的开端始于一。 因此,从终级的意义上说,哲学家把“一”确定为万有之始,同《说文解字》把“一” 列为汉字之始,其中同样蕴涵着意味深长的道理。 在神秘数字的王国里,也许没有哪个数字比“一”更加神奇,更加重要,更加具有基础和本源意义了。由于“一”的神秘化和抽象化,中国古人从这个最简单的数目中引申、敷衍出一系列的异名和别称,如“壹”、“太一”(泰一)、“太极”、“混沌”、“道”、“元始天尊’,等。每个名称背后都有一段奇妙历史或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 第一节“一”与“壹”的神话学破译 《庄子·天地》因袭创世神话观的一段话说: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这一段说的是宇宙生物从无到有的创生过程,语言虽较抽象,却多少保留着创世神话的原型表象一一“一”。郭象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成玄英疏:“一(者)道也,有一之名而无万物主状。”作为哲学理念的“一”也就是“道”的同义语,对此可以找出大量佐证,殆无可怀疑。 值得深究的是,“一”与“道”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如何会有意义上的认同关系?将字源学的考察同神话学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而这答案对于理解老庄关于 “一”的玄奥义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作为汉字中最简单的一个字,的确无法从字形中窥见多少神话表象了。不过,“一”的另一种写法“壹”宇中却完整保留着神话表象。姜亮夫先生《释一》一文从语音上推考汉字孳乳增多之迹象,指出:“一”孳乳为“壹”,缓读为“壹啻”,又作“氤氳”,后起者还有“壹郁”、“天遏”等。这个“壹”字至今沿用在人民币等标示金融价值的场合,作为大写字与“一”并行不悖,可是两个字之间的神话关联却早已被人们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说文》解释“一”字完全因袭创世神话的观念:“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这十六字“真传”之中已包含着中国哲学宇宙发生论的观念系统,它与神话实在是不可分割的。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严可均日:“宋本太作大。纽树玉曰,《玉篇》引同,《韵会》始作极。成作生。”可见“太极”、“太一”(泰一)、化生等重要哲理范畴均与“一”密切相关联着。王筠《说文句读》对此四句的解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