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玉作为礼器祭祀天地、诸神。除此以外,玉常用于人们的装饰、冠饰及玉具剑的佩饰。玉是美好、高尚的象征。《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玉的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时至今日,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及社会文明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玉雅》是以夏商周上三代的玉器、礼器为主要内容。原作为现代人李凤公所撰。本书记述了玉的产地、名称的解释、雕琢工艺、各种玉器的造型以及玉器的各种奇闻异事。 作者简介: 李凤公(1883—1967),善画花鸟,工诗词,兼精篆刻并善鉴赏。曾与赵浩公等人组建国画研究会。 目录: 出产 于阗玉 大泰国玉 扶余国玉 楚玉 鲁玉 齐玉 晋玉 周玉 宋玉 梁玉 钟山玉 山玉 水玉 天智玉出产 于阗玉 大泰国玉 扶余国玉 楚玉 鲁玉 齐玉 晋玉 周玉 宋玉 梁玉 钟山玉 山玉 水玉 天智玉 医无闾玉 蓝田玉 岱舆山玉 琼玉 荆山玉 卞和玉 九华玉 交州玉 倭国玉 瀛洲玉 珠勒国玉 忠州玉 阶州玉 嘉州玉 卢容玉 罽宾国玉 释名 玌 玒 珣 …… 雕琢 释器 奇异 附录出产 于阗玉 《唐书·西域传》:于阗国有玉河,国人夜视月光盛处,必得美玉。 平居诲《使于阗行程记》:于阗玉河,其源出昆仑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三河:一日白玉河(图001),在城东三十里;二日绿玉河(图007),在城西二十里;三日乌玉河,在绿玉河西十里。其源虽一玉,则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图002、图003) 《西域闻见录》:其地有河,产玉石子,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触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皆上品。一种羊脂朱斑,一种碧如波斯菜,而金片透湿者,尤难得。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之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营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一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子,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殊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