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者说:中国人要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一般来说,必须通过冯先生为后来者架设的桥梁;冯先生可超而不越。这道出了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著作颇丰,他以“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以道中庸”为座右铭,写下了洋洋四百言的“三史”和“六书”,自称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三史”“六书”,是冯先生的代表作,已成为中国当代学界的学术名著,影响深远。毛泽东曾对冯友兰说:“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评价说:“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冯友兰不愧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称赞说:“冯友兰是哲学史家,又是哲学家,他以哲学家的观点治哲学史,故能独具特色。”他的著作也“必将享有长久的学术生命”。 十卷本的《冯友兰文集》,主要包括“三史”“六书”,还有《三松堂自序》、《人生哲学》和《哲学论文集》。《三松堂自序》,冯友兰所有著作之总序,读之,可以对他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活动有全面的了解;《人生哲学》是作者20世纪20年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曾被列为当为时高中的教科书,影响很大;《哲学论文集》是中国哲学史专家从冯友兰先生论文中精选出来的30篇哲学论文,可说是他哲学论文的代表作。这些书目和论文的选择,是征求了著名学者方克立、张立文、陈来、宋志明、陈庆坤等先生的意见,并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支持。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1920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伍德希里奇。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毕生著作可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为《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为《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并为回忆录《三松堂自序》。冯友兰是在中国学术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 目录: 第一卷 三松堂自序 第二卷 中国哲学史(上) 第三卷 中国哲学史(下) 第四卷 贞元六书(上) 第五卷 贞元六书(下) 第六卷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二) 第八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四) 第九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五、六) 第十卷 哲学论文集 一座中国哲学的丰碑 ——读《冯友兰文集》 在北京西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中,有一座用几吨重的花岗岩做成的墓碑,这座碑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宗璞先生说,那不是碑,不是柱,只是一块大石头。大石头成自然形状,只是略加雕凿,为的是能刻上几个字。碑的正面刻着:“冯友兰先生夫人之墓”。背面刻的是:“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还有一座碑,那就是冯先生所著的“三史”和“六书”。这座碑更重:在我们心中,在中国哲学史上,在中国文化中,都是沉甸甸的。它不是为了让后人供奉,而是供我们学习、研究和受用的。 “三史”即三部中国哲学史,分别为《中国哲学史》(两卷),《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中国哲学史》著于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于1934年。这是一座中国哲学的丰碑 ——读《冯友兰文集》在北京西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中,有一座用几吨重的花岗岩做成的墓碑,这座碑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宗璞先生说,那不是碑,不是柱,只是一块大石头。大石头成自然形状,只是略加雕凿,为的是能刻上几个字。碑的正面刻着:“冯友兰先生夫人之墓”。背面刻的是:“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还有一座碑,那就是冯先生所著的“三史”和“六书”。这座碑更重:在我们心中,在中国哲学史上,在中国文化中,都是沉甸甸的。它不是为了让后人供奉,而是供我们学习、研究和受用的。 “三史”即三部中国哲学史,分别为《中国哲学史》(两卷),《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中国哲学史》著于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于1934年。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有了这部书,才有了真正的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此书以“释古”的方法为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做了准确的定位,并对他们的思想钩玄提要,条分缕析,其义理解说甚是清晰,其中许多论断已成为本学科之典范。此书不仅为国人学习中国哲学之标准教科书,而且也为日、韩等国所采用,其英文版则广泛流行于欧美各国,被国际学术解公认为现代中国学术之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著于1947年,原著为英文,18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简史》并非《中国哲学史》之节略,而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择焉虽精而语焉尤祥”。此书先后被译为法、西、南、捷、日、韩、中等十二国文字,甚受国内外尤其是西方读者所欢迎。 《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先后历时40余年,直到先生生命的最后10年,才得以集中精力修改完成。此书不仅对中国哲学做了进一步系统而深刻的阐发,而且以一个饱经沧桑的哲学家的眼光,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做了极为精辟的分析和批评。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写中国哲学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阐旧邦以辅新命”,即把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具有永久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先生这一终极性的关怀,在《新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评《过秦》,论《宣汉》,批评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是把中国拉向倒退,批评曾国藩“以官带工”延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批评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是“立一理以限事”,认为主张“仇必仇到底”的辩证法是不懂得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化。最后他指出,“仇必和而解”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人类最终一定要走这样的道路。在写完《新编》之后,先生预感到他的这些“非常可怪之论”会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因此他在该书第七册《自序》中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 “六书”即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著的六部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世训》和《新知言》。 因为先生把抗战时期称为“贞元之际”,所以学术界把这六部著作称为“贞元六书”。“贞元”者,贞下起元之谓也。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新原人?自序》)先生认为,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从衰退向复兴的转折点,哲学家应该自觉地担当起抗战建国之责任,以哲学指导抗战建国大业之完成。因此他在颠沛流离之中奋力写下了“贞元六书”,创立了自己的“新理学”哲学体系。 “六书”的第一部是《新理学》,著于随清华大学南下的路上,出版于1939年。该书是冯友兰哲学的大纲。在书中,冯先生通过对存在事物的逻辑分析和总括得到了四个哲学概念:理、气、道体、大全。理和道体主要来自《周易》和程朱理学,气和大全则是来自老子、庄子和郭象。概念还是那些概念,但在冯先生那里这些概念得到了现代逻辑学的洗礼,已不象原来那样“如有物焉”了。先生对自己的形上学做过这样的评价:“从这样的思想发展下去,在《新理学》里,我演绎出中国哲学的全部形而上学观念,并把它们结合为一个清楚的思想体系。这部书得到很好的反映,认为它对中国哲学结构的阐述比过去任何一部书都更清楚,并且认为它代表着中国哲学的复兴,而这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象征。”(《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部是《新事论》,又名《中国到自由之路》,著于1939年,出版于1940年。这部书用文化类型理论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为中国探索出一条走向自由之路。冯先生指出,所谓西方文化,实际上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机器为动力的大生产为基础的。而中国当时的文化则是以手工业为主体,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中国要想富强,就必须从原来的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转型为以社会为本位的文化,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实行产业革命,运用大机器进行社会化生产,只要作到了这一点,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以及道德伦理等就会随之转变。书中还对文化的体与用、时代性与民族性、可变的道德与不变的道德等重大问题做了深刻而令人信服的分析。 《新原人》是冯友兰哲学的核心,出版于1943年。这部书是讲人生境界的。境界论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国的儒释道都讲境界:道家思想中包含着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地境界,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们说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这些境界,是因为他们虽有这样的思想,但并不自觉这就是境界论。并且,道家分不清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有什么不同,儒家也经常把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相混淆。冯先生明确地把境界分为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把天地境界分为事天、乐天和同天,建立了完善的境界论。这个境界论可以说是对儒释道境界论的兼容并包,但基本精神则是儒家的,它实际上是对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以及宋儒“浑然与物同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原道》出版于1945年。该书提炼出了一个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先生指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底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底。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新原道》)冯先生说,自己的哲学就是沿着这个思想的主流而创立的“新统”。 《新知言》,出版于1946年。“此书论新理学之方法”:从正的方法开始,以负的方法结束。冯先生指出:“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中国哲学简史》)。 《新世训》是一部对青年人讲生活方法的书,出版于1940年。书中讲了尊理性、行忠恕、道中庸、致中和、励勤俭、存诚敬等每一个人都必须多少遵循的生活规律。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他的形上学达到了可爱与可信的统一。冯友兰先生又是中国当代最具权威的中国哲学史家,他的“三史”是通向中国文化宝库的津梁。他的著作一出版,便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和推崇,并被许多出版社一版再版。不过,前此的版本除了《三松堂全集》之外多为单行本,有的有“史”无“论”,有的有“论”无“史”,即便是“三史”,也没有一个汇总本,读者很难通过一书而见冯友兰思想之全貌。因此我们一直期待着有一部把“三史”“六书”汇集在一起的书问世。今天,我们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2008年1月出版的《冯友兰文集》就是这样一部书。 《文集》是由邵汉明先生编选,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共10卷。第一卷收录了《三松堂自序》和《人生哲学》。第二、三卷是《中国哲学史》。第四、五卷为《贞元六书》。第六卷是《中国哲学简史》。第七、八、九卷为《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十卷是冯先生的《哲学论文集》。《文集》选材精当,印制精美,有这样一部书在手,对于冯友兰先生的人品和精神、思想和学问就基本了解了,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入门了。少嫌不足的是,《文集》没有收入《新编》第七册即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当然这不是编选者和出版社的责任。我们理解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编纂、出版了这样一部好书。 2008年1月 陈战国于北京住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