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南怀瑾先生关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部分的讲录,共20讲,约34万字。南先生认为《瑜伽师地论》依次涵盖了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的修证,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资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最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无道伴无明师心散乱○只会听喜供养不知足○不如意又懒惰闲事多○爱挑剔不受教种种毛病○无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错○什么是声闻地○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正出家该如何做○饮食是个大问题○醒梦一如的人○修行人最需注意的事○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领引○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什么是入魔○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清净欢喜安乐轻安○修定的初步○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检查自己的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吗○谁不烦恼不昏沉○睡眠昏沉烦恼○掉举恶作 第五讲出版说明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无道伴无明师心散乱○只会听喜供养不知足○不如意又懒惰闲事多○爱挑剔不受教种种毛病○无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错○什么是声闻地○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正出家该如何做○饮食是个大问题○醒梦一如的人○修行人最需注意的事○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领引○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什么是入魔○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清净欢喜安乐轻安○修定的初步○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检查自己的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吗○谁不烦恼不昏沉○睡眠昏沉烦恼○掉举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不正的思维女性的魅力○如何去除贪欲○五遍行的潜力○作意有很多种○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以止为主修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你得了轻安吗○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以苦为师般舟三昧○声闻众的多种作意○独觉及菩萨的作意○修行也要资本○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依色身作意作意影响色身○修行是什么睡眠烦恼随○良药——贤善定相○入定住定出定○什么是增减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得定的四种力○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钝根的修法中根的修法○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工夫有进退方法有抉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再进步修定○熏修得了定解脱未得果○未了还须偿宿债○爱味下堕乐有差别解脱有八○ 八解脱之第一○八解脱之二至八○工夫到达时的能力○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也是不动心○无愿无相的修法○见了道证了果习气未断○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名句文身○住定出定的行状相○为什么出定○修行地方五条件○修定要有威仪○身心都舍才能修行○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拴住你的心令心内住等住○真正的无记业可怕的无记果○安住近住更要调顺○寂静再寂静○什么是失念○专注等持任运○六种力达到心住○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四种方法修观○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三纲中的六件事○义、事、相、品、时、理○善知识说法听者语义觉○再说白骨观不净观○如何修慈悲喜舍○什么是缘起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你为什么那样愚痴○界合相界差别○如何修数息观○掌握呼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修慧修加行○个性不同修法不同○修行为何不可拖延○止相止时观相观时○如何举何时舍○头脑清醒的老年○清除障碍的加行○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白骨烧化吹散○四大的转化○先修风大观○修气修神通○修风修呼吸躲过了死亡○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气充满心喜乐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死亡时的特殊现象○中阴身的时光○再投胎为人○人为什么要修道○要离开欲先了解欲○欲的各种现象○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七日七夜为什么○无寻无伺入二禅○三禅以上的舍和乐○禅定与三灾八难○什么是真正的虚空○有心定与无心定无想定与灭尽定○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空界想身心符顺○得了神足通○宿命通的境界○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修成了他心通○得道人的神通外道的神通○什么人会生天界○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修禅定的苦与乐○转苦为乐○圣人境界之乐○段食思食识食○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神通的变化修道的变化○结语 无著、世亲两兄弟都是出家人,世亲菩萨年轻时专攻小乘佛教的经典及修持,非常反对大乘佛教,后来受了哥哥无著的影响而学大乘。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却想自裁,因为惭愧忏悔自己小乘的著作太多,毁谤了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无著菩萨对他说:你太没有出息,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笔毁谤大乘,你不会反过来以这支笔来弘扬大乘吗?后来世亲菩萨就再重新开始,造了唯识法相系统的论著。 他们两兄弟约好,都发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要涅槃了,弟弟世亲就对他说:你往生那里后,要给我一个消息。无著说:好,好,一定给你消息。无著涅槃后,世亲不但打坐入定看不到哥哥,连梦也没梦到过,一连三年都没消息,心中有些怀疑了。又经过好几年,无著菩萨现身了。“哥哥你究竟去哪里了?”“我就在兜率内院啊!”“那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呢?”“我刚刚到弥勒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说法,我在那里听了一下,心里牵挂你,等弥勒菩萨讲完,我就赶紧来告诉你了!”“人世间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啊!”“几年吗?我觉得只是一下而已。” 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录的,属于法相唯识部分。相传无著菩萨夜里入定,上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讲法,白天出定把它记录下来。后世一般学者不相信,说这是无著菩萨自己撰写的,怕后人不相信,故意说是弥勒菩萨讲的。我们后世的人,因为根本没有得过定,也没有出过定,连入定出定的影子都没有,更不了解什么是入定,所以不会相信。 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 印度现在还有瑜珈学派,瑜珈有三种,身瑜珈、心瑜珈、音声瑜珈。但印度只剩下身瑜珈,也就是身体方面的修炼,菁华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拳,一套有四十多式,是打坐起来打的拳。音声瑜珈就是咒语,心瑜珈是心地法门,这两种印度已经没有了,只留传在中国这一部《瑜伽师地论》中,所以《瑜伽师地论》是印度真正宗教的心瑜珈。现在这里翻译为“瑜伽”,不是“瑜珈”;瑜伽是修心瑜珈有所成就的人,所以称为瑜伽师。就如中国人讲的,修行人叫修道,修道成功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修炼瑜珈的人叫瑜伽士,修成就了的人叫瑜伽师。 什么叫“地论”?地就是范围,《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这个无上的道。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总共有一百卷。 玄奘法师以最大的功力翻译这部书,所以研究唯识的叫这部书为“大论”,要想学佛,如果不了解《瑜伽师地论》的话,就好像是瞎子摸象,这样乱搞是不行的。《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先从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修证,都包括在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讲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学佛之路。 要想学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谈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资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中国唐宋以后的佛教、佛法,都说自己是大乘佛法。大个什么?大的影子都没有,只有牛吹得大。大是从小而来的,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吗?一个人小事情不肯牺牲,大事情会牺牲吗?那只是吹牛罢了。说小钱舍不得花,要花一定花大钱,那也是吹牛给人家听的。同样道理,人乘道都没有修好,就不要说学佛成佛了,绝不可能。所以《瑜伽师地论》严肃告诉我们这个修持的道理。 《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专讲这个书大概要五年的时间。或者每天两个钟头,三年能不能讲完还不知道。我也很想有时间详细地发挥,当然也可以简单地讲,带你们念过去,那很快就讲完了。 今天我们先选与你们相关的开始,刚好有位同学提出来,过去我曾给“大乘学舍”的同学讲过一个题目:“为什么你们修行打坐不能得定”。因为这个原因,先选卷二十《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五百零一至五百零二页,真善美版)这一段。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 现在我们讲这几句的大意,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修持到心性、心地方面,一切种子清净呢?如何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的每个念头都在清净中呢?弥勒菩萨说,简单地说有三种。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做到了,才是“世间一切种清净”。 哪三个条件呢?第一是“得三摩地”,就是定,没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净,那是吹牛的。定分很多种,本论中说得很详细。但是光得定还不行,第二要“三摩地圆满”,这是进一步了,得到定的圆满。如何是圆满?这部经典里都有。所以你们在家出家要学佛,不管显教密宗,各种法门的修持原理,这一本经典里都有了。第三是“三摩地自在”,定境界达到了圆满,就会具足了六种神通。但是三摩地境界自在了没有?没有,因为那是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要进入出世间定,就可以进入出世间定;要入世间定,就可以入世间定。换句话说,禅、净、密,无一法不通,任何的境界都能够“三摩地自在”。像你们现在在十一楼打坐,自在不自在啊?当然不自在,自己坐在这里,说腿酸了叫它不酸,办不到,所以很不自在,因为做不了主。所以真正的自在,拿现在世间法来讲,除非成了佛,才能真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这是玄奘法师的翻译,非常忠实,文章都是倒装的句子。后世一般人学这种文章的很多,像熊十力就学得怪里怪气的,然后大家都不懂,认为这个人学问好,因为他写的文章别人看不懂。 这句话是说,不能入三摩地有二十种对治方法。为什么你不能入定呢?心有病,有烦恼,医治这个烦恼病的方法,叫做对治法。中国文字与外国文字的文法不同,外国人叫“先生南”,我们叫“南先生”,我们一听“先生南”很别扭,一听“南先生”很顺口,玄奘法师翻译的方式都是“先生南”。 这二十种方法,如果搞不清楚,或搞反了,就永远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都不能入定。“不得胜”,就是不能得到最好的定境,所以要先认识清楚。“何等二十”,哪二十种啊?玄奘法师的译法忠实,这一句多问的话也加进来。中国人的文章喜欢简化,外国人喜欢啰唆;中国人喜欢归纳,外国人喜欢分析,各有各的长处与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