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茶禅心月:茶道新诠及其开拓


作者:赖贤宗     整理日期:2014-12-11 02:59:09

《茶禅心月:茶道新诠及其开拓》从“茶艺”与“茶道”、养生与性灵、儒释道文化背景等方面来探讨“禅茶”的本质以及精神内涵,还原了禅茶的真相,开拓了金刚茶禅与道茶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
  赖贤宗为(台湾)台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著名佛教学者,创作二十余部学术书籍和诗集、书画,创作演绎佛道及人文心曲、音乐剧,在两岸三地佛教界产生广泛影响。
  目录:
  自序:开拓茶禅传统,实践当代茶道
  001茶禅新裁:茶道观念之诠释与创新
  029如何做到茶禅一味:茶禅公案的新诠释
  049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释道的茶文化与茶道四境
  070寒山东坡同一色:唐宋天台诗歌中的茶禅
  091茶禅密行:天台茶禅与台密对日本茶禅的影响
  117一衣带水吃茶去:中日的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
  130韩国茶禅:九山义天同华风
  148元代石屋清珙禅师的禅法、茶禅与韩国太古宗
  161重探亚洲茶禅真源
  171天竺山中品茶禅:杭州茶禅古今一味
  178宋茶遗法:茶禅中的点茶三昧与供佛茶仪
  193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茶禅与止观禅修
  204茶禅心月:茶禅公案与茶禅诗文的资料论
  286附录一:武当道茶的传承与开创:李晓梅茶道书序自序:开拓茶禅传统,实践当代茶道
  001 茶禅新裁:茶道观念之诠释与创新
  029 如何做到茶禅一味:茶禅公案的新诠释
  049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释道的茶文化与茶道四境
  070 寒山东坡同一色:唐宋天台诗歌中的茶禅
  091 茶禅密行:天台茶禅与台密对日本茶禅的影响
  117 一衣带水吃茶去:中日的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
  130 韩国茶禅:九山义天同华风
  148 元代石屋清珙禅师的禅法、茶禅与韩国太古宗
  161 重探亚洲茶禅真源
  171 天竺山中品茶禅:杭州茶禅古今一味
  178 宋茶遗法:茶禅中的点茶三昧与供佛茶仪
  193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茶禅与止观禅修
  204 茶禅心月:茶禅公案与茶禅诗文的资料论
  286 附录一:武当道茶的传承与开创:李晓梅茶道书序
  288 附录二:武当道茶表演/李晓梅
  289 附录三:水月茶禅:无事三姐妹吴晓慧、吴晓贞、吴晓柔的茶禅行茶
  290 附录四:茶禅行法诠义大纲
  293 附录五:茶禅行法方案
  茶文化的新境界:儒释道的茶文化与茶道四境
  导论
  唐代儒释道三家文化蓬勃发展,也为茶道的创立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文首先阐述茶道与儒道二家思想的关系,以厘清茶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所能运用的文化资源与可能发展方向(第一节、第二节)。然后阐述笔者茶道四境,也就是情境、意境、道境、愿境的四个方面的有机构成,阐明笔者全面发展茶道的构想。复次,讨论茶道与笔者所申论的意境美学的关系(第三节)。最后,阐明笔者对于茶道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的看法(第四节)。
  在茶所涉及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此文着重于儒茶与道茶二者,涉及佛茶则只是简略述之。笔者另文则专门探讨茶禅,探讨茶与佛教的关系,尤其是对于茶禅公案的整理,凡此请读者另外参见笔者相关文章。
  茶的栽种、制作、品饮都与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道茶之论题历来被阐发得太少,被普遍地忽略了。因此,笔所特别着眼于此而有所发挥,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好的道茶研究。
  笔者在禅的意境与儒的情境之外,特别重视茶的道境,合“意与情”为道境,如此对于茶的“道境”有特别加以突出之意。然而,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宋代以后本来就是互相融通,儒释道的茶文化更是如此。希望读者也能善会其意,不必拘于文字表面与理论系统的分别相,而能融会贯通。
  一、道家与茶
  儒教茶重礼法,重现实,以茶正纲常,行教化,以德性为境。道教茶重养生,重无为冲虚,以道法自然为境。佛教茶重戒律,重清安,以禅慧与心悟为境。本节阐明道家与茶之关系,下一节则讨论儒家茶。
  在茶道示意图之中,说明了“茶境”的四方面。其中的第三个方面:意境—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就是道茶传统的当代诠释与创作。
  1.茶与道家养生、丹道
  传说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般认为荼就是茶的古字,所以,茶最先是以药品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之中的。中国第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记载茶的药性为“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益思”、“少卧”、“轻身”、“明目”都是养生学的重要指标。《陶弘景新录》认为茶可以“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古仙人)服食之”,所以茶具药性,尤为古代修炼神仙学的人所喜爱。服食派为道家养生术的一种,以服食丹药为要,其内容为金石与草木两大类,炼治这些丹药就是所谓的“外丹”,茶也属于草木服食丹药之类。例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称金石类为大药,草木类为小药:“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九丹金液,最是仙主,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将服小药以延性命”。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称“诸药为各病之方,茶为万病之药”,生动总结了茶的养生治病功能。
  郭璞《尔雅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茶、茗、荈、苦茶都是今天所说的茶的不同的名称。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轻换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陶弘景为丹道大家,也是道家养生学的祖师,苦茶为蜀茶之名称。他总结说到蜀茶可以轻身,洗涤骨髓,丹丘子、青山君等仙家家饮用之。
  隋唐时代的长生术不仅仅是金丹,还有以草木类养生。早在晋代,杰出道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就称金石类为“大药”,草木类为“小药”,他说:
  九丹金液,最是仙主,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将服小药以延年命。
  茶被列入小药倍受重视。葛洪推崇金丹术,但亦肯定口服草药亦可延年益寿。隋唐以后炼制金丹外丹术渐让位于内丹术,也就是炼化身内的精气神,而服食草木外丹的则进一步与中医、中药及民间疗法相结合,形成至今广受人奉行的食疗、食补等的养生法,茶为其中之佼佼者。五代的毛文锡的《茶谱》说:
  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因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
  蒙山茶本来是道茶,传说饮用四两可以成为地仙(安居地上的长寿仙人)。饮茶可以成为地仙的所在多有,例如卢仝的七碗茶的茶诗最为有名,在文学史中唱和者不绝。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简称《七碗茶歌》):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饮茶可以成为地仙,不只是文学想象,也在历史的真实记录有其流芳,例如《宋录》说:“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是魏晋南北朝的宋朝之时,就有八公山昙济道人以道茶茶席来招待王子鸾、豫章王子尚二位王子,而王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犹惊此茶为神仙甘露的记载。大约道茶茶品能令文学大家、王子贵族惊为神仙甘露,乃是因为好茶确实能开关通窍,闻香入定,乃至于出神入化。
  茶在中国的栽种远远早于佛教传入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茶的栽种制作以及品饮都是依托于道家文化,著名茶区多在仙山之中,茶的故事与神仙羽士密不可分。在茶的栽种史与文化史之中,道茶出现的时间远在佛茶(茶禅)之前。然而今日佛茶(茶禅)已经大行天下,成为世界文化的热门之一,然而道茶却少有人提及。僧人饮茶的历史晚于儒生和道士,陆羽《茶经七之事》条列四十八事,多与儒、道有关。
  例如四川饮茶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西汉时代,以茶入贡则可以追溯至周初,这些都是属于道茶,例如蒙顶茶即是此中的名茶。在佛教进入四川以前,四川的茶都属于道茶。僧人与茶结缘的最早传说是在西汉时,但是只是传说而已,并不具有历史的可信度,因为这个时候佛教还未传入中国,据说西汉时四川蒙顶山山顶有座甘露寺,寺里有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他在上清峰顶植茶七株,茶树“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之者”。植七株取北斗七星座之数,见于道教拜斗科仪。佛门之中也有拜斗,传说北斗七星主神的玄武大帝就是佛教之中的妙见菩萨的化身,药师七佛火供仪轨也包含了北斗七星的拜斗,道家天文学也见于妙见菩萨与药师佛的行法之中,佛家与道家的宗教文化有其相通之处。乃至于这里所说的“上清峰顶”、“理真”之名称都是来自道教,至于所说的春天采摘时,由县令择吉日,沐浴斋素,着朝服,率僚属,投案焚香,跪拜再三,然后选十二僧人入园,每芽取一叶,共采365叶,再交给僧人焙制,入瓶封装,入贡京都。如此的仪式行为,十二位僧人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采365叶代表一年有365天,其实就是与道教拜斗科仪有相通之处,到了此时已经完全转化为佛教的仪式,所以才会有选十二僧人入园取茶叶以及僧人焙制之说。 
  “扬子江水心,蒙山顶上茶”,蒙顶茶是汉唐时代名茶,以上这则传说虽非信史,不足为据,但也透露了一些历史信息:中国僧人居蒙山名寺,很早就开始植茶,乃是继承原先已经存在的道茶传统,而其植茶与道教科仪具有关系,后来则转化成为佛教的科仪。而佛教的科仪能够吸收道茶,乃是因为在传说之中,道家北斗七星主神的玄武大帝就是佛教之中妙见菩萨的化身,药师佛仪轨也包含了北斗七星的拜斗仪式。
  此中,普慧禅师在上清峰顶植茶制茶的故事并非历史事实,然而就神话诗学的观点而言,就饶富意义。
  道家的养生观念,不只是成就我们肉体生命的长生而已,养生更要如庄子所说的“养生主”,保养我们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进入神和道的灵性层次,所以道家内丹除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外,还要“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借用外丹家的鼎炉铅汞等术语,其宗旨是性命双修,例如王重阳的《金丹》诗:“本来灵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滚出入仙坛。”茶道一词来自道家,实在是内丹的修炼有关。传统的道家内丹家对于茶的灵性有深度的共鸣,例如丹鼎派东西南北中五宗的共同创宗祖师吕洞宾就有《大云寺茶诗》说:“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这是道家丹鼎派祖师咏佛教茶的诗,表现了丹禅一致的精神,也说明了丹鼎派祖师对于茶艺的精熟和对于茶的灵性的肯定。
  内丹北派全真道的开宗祖师王重阳、马丹阳等人都有咏茶诗,王重阳有《咏茶》、《和传长老分茶》等诗,主张茶能“生空慧,出虚花”、“烹玉藻”而“放金花”,重阳深契于茶的灵性而自许“采时惟我识根源,辗处无人知品格……七碗道情通旧因,一传禅味开心特”。
  王重阳《和传长老分茶》全诗如下:“坐间总是神仙客,天上灵芝今日得,采时惟我识根源,碾处无人知品格尘散琼瑶分外香,汤浇雪浪于中白,清怀不论死生分,爽气每嫌天地窄,七椀道情通旧因,一传禅味开心特。荡涤方虚寂静真,从兹更没凡尘隔。”
  2.以茶喻道
  禅门有所谓诗禅一致,茶禅一如。王重阳《述怀》一诗不仅是此中的典范,更是以茶喻道,诗中说“自在真人归岳顶,手携芝草步莲宫。茶言汤语是风哥(疯哥),芝草闲谈果若何,不可人前夸了了,须知物外笑呵呵”,以行茶过程比喻丹道的身体修炼。《述怀》全诗如下。
  慧刀磨快劈迷蒙,剉碎家缘割己空,火焰高焚端子午,水源深决润西东。上中下正开心月,精气神全得祖风,既见旧时亲面目,更无今日假英雄。五重玉户光生彩,一粒金丹色变红,自在真人归岳顶,手携芝草步莲宫。茶言汤语是风哥,芝草闲谈果若何,不可人前夸了了,须知物外笑呵呵。赤龙搅海添离水,紫焰安炉养坎河,木马还能从水虎,金翁须是娶黄婆。汞铅亘昔交加作,儿女今朝婴姹多,坐客同归回首度,教君也得出高坡。
  此乃是丹禅合修,性命双修,此中多是丹道修炼之隐语,诗中透露的下手之法诀是“火焰高焚端子午,水源深决润西东”,也就是下手必须点火安炉,修炼子午周天与卯酉周天。如此乃有入门之法诀是“上中下正开心月,精气神全得祖风”,“上中”已经将修炼上丹的具体形象与修炼原理透露无遗;“下正”则是下丹的四正之罡炁。上下一体运化而能够全备精气神乃是先天大道之祖风。如此行之,刻刻有功,“五重玉户光生彩,一粒金丹色变红,自在真人归岳顶,手携芝草步莲宫”,自在真人归岳顶是性功之运行,手携芝草步莲宫是命功之炼化,性命双修,乃能转化五行色身,生出光彩的天尊身(五重玉户光生彩),此乃是大还丹之途径(一粒金丹色变红)。
  全真七子的大徒弟马丹阳是全真道一代宗师,他将道茶定位为“无为茶,自然茶”,这些都是深契茶的灵性本质,点出道茶美感境界的精髓。
  ……
  





上一本:一本书读懂道德经 下一本:老上海房地产大鳄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茶禅心月:茶道新诠及其开拓的作者是赖贤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