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贾题韬讲坛经


作者:贾题韬     整理日期:2014-12-09 17:07:17

    一位悟境甚高、思想深邃、洞察宇宙人生的佛教大德,在《贾题韬讲》中,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禅的原理和修禅方法。
      本书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本书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本书,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倍受鼓舞。不管怎样,现在许多中青年总有与佛教文化隔了一层的感觉,这当然有时代的关系。没有受到传统的寺庙文化的熏陶,没有好的师承,没有实际去修持,仅仅从一些书本上阅读而获得的那一点表皮知识,是难以深入到佛教内部领域的。
      《贾题韬讲》是佛学家贾题韬于1990年11月由四川省佛教协会等单位在成都举办的讲习班上讲解本书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贾题韬(1909—1995),字略侯,山西洪洞赵城人。当代杰出的佛学家、中国象棋理论奠基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三四十年代曾在山西大学、光华大学、成华大学、金陵大学等讲授哲学和逻辑学,期间曾组织学生抗日游击队,解放后在西藏、四川等地从事佛教领导工作。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上世纪四十年代和袁焕仙等在成都创办禅修团体“维摩精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居士为中心的佛教团体。1986年应邀在北京大学讲授禅学,1987年在成都文殊院讲授《坛经》,1991年在闽南佛学院讲学,同年在成都社会主义学院再次讲授《坛经》。著有《论开悟》、《贾题韬讲般若》、《佛教与气功》、《象棋指归》、《象棋论坛》、《象棋残局新论》、《象棋名著精解》等。
  目录:
  序言前言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专题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坛经》的特点《坛经》及其几种版本对大家的希望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第一四谛法和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直了成佛《金刚经》佛性本无南北与世间法参禅和轮刀上阵上座部、中观和华严《宗镜录》的责难分别思维与言语道断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禅宗如何传法?本来面目《涅槃经》和不二法门般若品第二“这儿”就是般若妙心比天大主人公在什么地方无相周天一口吞尽西江水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疑问品第三禅宗的系统念佛禅观在家一样可以修行定慧品第四内外一如的方法不怕吃亏和直心是道场我就是真如坐禅品第五禅宗的“坐禅”如来禅和祖师禅忏悔品第六五分法身香和无相忏悔四弘愿与自性自度无相三皈依和自性三宝三身佛在自性中机缘品第七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即心即佛和开佛知见自己灵光常显现机锋、棒喝、话头及其他顿渐品第八顿悟的力量向上全提和事事无碍凡圣两忘,体露真常护法品第九自是法王,何慕人王付嘱品第十对法与禅宗的纲宗面临生死时的自在禅宗的法统和力量后记    佛教是怎样解释三世因果的呢?其根据就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十二因缘依次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项。解释十二因缘的论述很多,也不是很容易就懂了。这里结合大家的现实,方便简略地介绍一下。
      人的感受是先于爱的,总得先有个感受的主体吧,一接触便产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喜合。佛教对接受外部事物的官能称为“六人”,其感官称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象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凡是抽象性、原理性、形而上的东西就叫法。法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进入思维而认识。六根对六尘,就产生了完整的认识。
      六人又从哪里来的呢?通俗地讲,身体叫名色,名是指精神作用,色是指物质作用。人的精神和头、躯干、四肢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佛教认为,笼统说个身体不明确,死人也有身体。凡对这些东西起名,必定要有个精神的作用才行,而精神则必须寄托在物质的身体上才能有所作用,所以合称为“名色”。
      感官因身体而产生,接触外界产生了感受,进而产生了“爱”。有所爱,则想得到、占有,这就是“取”。要想取得,就会“有”种种业行的产生,并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此生此世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每个人都必须因母亲怀孕而出生。在母亲的腹中六根就形成了。但母腹中这个胚胎是怎么来的呢?自然科学认为,这是因父母交合时,精卵结合而形成了这个胚胎。胚胎十月成熟,呱呱坠地,于是才是现实的人。佛教的认识还要深入一层。下一代的生命离开了父母这个缘当然不行,父母交合只是你的外缘,必须有你自己的参与,加上父母的外缘,才能形成胚胎。父母如同阳光、土壤、水分,自己才是真正的种子。所以牡丹有牡丹的种子,菊花有菊花的种子,这些种子,加上土壤、雨露、阳光等外缘,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一旦谈到你本身,就涉及前世的问题。必然有个投胎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又是从哪儿来,怎样找到你父母的呢?父母很多,为什么单单投身到这家,而不是那家呢?这就说明了由你前世积聚的种种业力,产生了趋向性的认识,恰好这家父母的业力与你有缘,你就不知不觉地来到这家、这个世上了。
      人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呢?佛教认为,没有专门佛教修行的人们,其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都是陷在无明之中,浑浑噩噩的。人死了之后,肉体虽然腐化了,但其业力仍在,不会与肉体一同消失。这个业力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以各种相应的生命形态来接受果报。有的人认为胡作非为一世,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那么便宜,善善恶恶种种业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账一样,到时都会兑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真的一死就了,那些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人不是太幸运了,而我们这些规规矩矩、克己为人的岂不都成了傻蛋?有了这个三世因果,有了这个业力不灭,整个因果链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这样,坏人才有所忌惮,好人才有所慰藉。
      十二因缘顺着开展,佛教称为十二因缘流转门,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样周而复始地形成了六道的轮回。前两个环节指前世,中间八个环节说明了今世,后两个环节又落实在下一世。同时,在今世的八个环节中,前五个环节是你现在的果,后三个环节是你现在和未来的因。十二因缘在佛经中随处可见,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明白了三世因果丝毫不爽。这是一个佛教徒应该明白和认真修行的基本道理和依据。
      人的生死就是一个缘起,无明作为条件,以前世所作的种种业行为因,就产生了自发冲动。以此为条件产生名色就人胎了。入胎后以身体为条件就产生了感官,以感官为条件就有了接触,接触就有爱的趋向,于是产生了取,以取为条件就产生了有,后来就是生和死。这就是生命之流,其间并无一个不变的东西贯穿始终。譬如被点燃的柴火再点燃另一柴火,可是此火并非彼火;但无此火也没有彼火。说不是吗?它们又有关系,说是一个吗?但彼不是此,所以叫“无一非异”。这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十二因缘这条因果链是如此的有力,使人生生世世沉溺其中,怎样才能得到解脱呢?佛告诉我们,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把这条因果链斩断。死从生,要想不死,就必须断生;生从有来,不生就须断有;断有则须断取……一直下去,直到把无明断了,才能超出轮回,了脱生死,这就是十二因缘还灭门。佛教不认为一死就可以脱离苦海,要断十二因缘,要断无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样就可以解脱于生死了。P6-9    ……





上一本:人生况味 下一本:闲说中国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贾题韬讲坛经的作者是贾题韬,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