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伊豆走来,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又能写出一手让许多中国专业记者都嫉妒的好文章。 他只是个“80后”高大帅气的大男孩,却已是未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大人物。 他在学习、游历与教学,甚至是平凡的生活中,亲历、观察、记录着中国式变革的欣喜与阵痛。中日关系、“80后”、博客的力量、记者的红包…… 在日本,别人骂他是卖国贼;在中国,他是“可怕的中国通”;有人说他是潜伏在中国心怀叵测的间谍,而他自己却说要永远献身于中日两国的外交事业,把“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扮演下去…… 作者简介: 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于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伊豆,3岁遭遇车祸,13岁开始打工送报为父母分忧。2003年“非典”高峰时,在没有人民币、没有中文基础、没有朋友的“三无”状态下,他只身来到中国,从“零”开始在北京生活。7年来,他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民间 目录: 第一部分我看中国人 第1章中国人到底是保守还是开放 第2章中国的女性为什么强势 第3章中国的“80后”是否能“30而立” 第4章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砍价” 第5章中国人为什么爱闯红灯 第6章中国大学生真的爱国吗 第二部分我看中国社会 第7章中国为什么要让日本反省历史 第8章中国到底是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第9章中国已经是一个稳定的经济大国了吗 第10章中国社会为什么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11章中国的“当官”和“从政”是一回事吗 第12章中国的网络环境是否已经成熟 第13章中日友好关系为什么很难建立这本书不是中日文化论的对比,而是一个深入中国的日本年轻人独到的理解。加藤嘉一见证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经验的独一无二和思考的恳挚和真切。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加藤君出身贫寒之家,这对于他做政治家的志向来说,既可能是不利条件第一部分我看中国人 第1章中国人到底是保守还是开放? 告别艰难的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新生们欢欢喜喜地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他们表情很灿烂的,心情是新鲜,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期待。他们从小学、初中、高中的走向大学这一青春阶段。“青春”两字是大学生活的代名词,新生们终于感到“解放”,离开父母身边,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而在新的青春生活里最令人激动的,无疑是谈恋爱。 中国人的恋爱表达方式 在我眼里,北大学生们在恋爱上的激情绝不亚于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中国大学生生活总是以校园为中心,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解决,住在学校里面租金便宜的宿舍里,这是中国大学的典型生活方式。对于像我一样的日本人来说,这非常新鲜的。我的同学一般在晚上九点以后回到宿舍与同屋聊天,晚上十一点熄灯后睡觉了。北大的本科生一般住在四人一间的宿舍里,在这里已经谈不上私生活,更像是相互监督。而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私”应该是谈恋爱,就只好找出别的办法。 睡觉的地方原本是私密的空间,爱情这样私密的事件原本应该发生在私密的空间。于是,学生们只能在校园的某些角落营造双方的浪漫的空间。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表达爱情的高调姿态令人钦佩。恋人们尽量选修同一门课,会一起上课,一起下课。在没有课的时候,两个人会找个空教室一起去看书。他们每一顿饭都想待在一起吃。在公共场所,两个人会始终自在地牵手,甚至拥抱亲吻。青春的灿烂,美好的时光… 中国人开放的爱情表达方式不仅发生在北大校园里,在北京的街头、公交车、地铁、商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很常见。在国际大都市北京,过着忙碌有序生活的人们毫不隐藏,看不出任何害羞,大胆地拉手、亲吻、拥抱。作为一个日本人,害羞和内向的民族性格,实在让我无法模仿中国人的行为。 不仅跟恋爱和感情有关,北京居民在公共场所上扮演着大胆开放的角色,采取着近乎毫不客气的姿态。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人们在公共交通上的表现。地铁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文明的最佳场所之一。每次在地铁上,我都积极观察周围的乘客,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在北京的地铁,乘客们在地铁车厢里会抢占座位,大声喧哗,甚至毫无顾忌地吃东西和打电话,似乎这一切都很正常。我曾经在10号线里看到了一位年轻女士带着一副很不高兴的面孔坐着,突然打开手机开始播放音乐,她不带耳机,毫不顾忌会干扰到身边的乘客。周围乘客似乎也没有太多反应,可能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无所谓的。不时会有母亲带着小孩子上车,放任小孩在车厢中自由活动,甚至胡作非为。那些调皮的小孩有时会大嚷大叫,甚至站在位子上跳来跳去。在母亲眼里,也许因为小孩子太可爱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溺爱他们,小孩几乎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 日本人的恋爱表达方式 我们再把注意力转到日本那边看看。日本学生在大学的生活方式跟中国学生有着巨大差异。在东京、大阪、京都、仙台等大城市,除了本地籍的大学生可以住在自己家中,大部分外地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在校外租房住。因为,大部分大学在校园内并不为学生提供宿舍(日文说‘寮’)”,即使提供少量宿舍也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外来大学生。这些宿舍一般只会提供给家庭条件困难学生,以及一些体育特招生。根据我的个人感觉,住在学校宿舍的外地学生应该不到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那些住在校外的学生,除了上课,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咖啡厅与同学聊天,在食堂吃个便饭等,活动地点都在校外,正是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日本大学生的私人生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私密空间不会受到室友的干扰与监视。他们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不会有中国大学生近乎急切的心态。跟居住在学校宿舍的中国大学生不同,日本学生能随时享有私人空间,这一客观环境的差异产生了不少影响。 日本大学生离开高中,走进大学校园。他们终于离开父母,获得了自由身份,在恋爱上同样有激情。他们大多住在校外,跟其他大学的学生之间的交往相当普遍,跨校发生的爱情相当普遍。不过,日本大学生因为客观生活环境,爱情表达方式比较低调。恋爱中的人,手牵手往来于校园、商店、游乐园之间,十分常见。不过,拥抱和亲吻在公共场所比较少见,除非是晚上在公园的角落。不仅是大学生,普通日本人一般也不太可能在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地拥抱或亲吻。在大部分的日本人看来,在公共场所拥抱与亲吻是一种低素质的行为,也会有损个人在公共场合的形象。 除了刻意回避拥抱和亲吻之外,日本人在商店、交通、超市等公共场所,也往往会主动回避那些干扰周围人的无礼行为。东京的地铁安静而有序,即使上下班高峰期,乘客们也会规规矩矩地上下车,没有大声喧哗,也不会发生抢占座位的事情。当然,偶尔也会有不良少年坐在地铁车厢的地板上大声喧哗,一些年轻女生偶尔也会坐在地上化妆,不过这的确只是偶然现象。这些叛逆分子随着日本社会封闭性的加深而增加,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日本人在公共交通工具里一般不会大声说话,不会吃东西,也不会接电话。大家一般都在安静地看书、看报纸或者睡觉。假设自己的孩子在地铁里任意胡为的话,家长就会当场教训他们,有的甚至会痛骂或者动手教训(比如我父亲),还得向周围的乘客们鞠躬,致歉。在公共场合,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以最简单方式明白是非对错,这样孩子下一次自然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大部分日本人在公共场所扮演着非常礼貌的角色,对周围环境的稳定运行也密切关注。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良好秩序压倒一切。日本战后的市民社会应该说注重培养国民的让步精神形成,换个角度说,它是每一个国民放弃个人自由形成的产物。 这里有一位去年大学毕业,是刚进入日本某家大企业不到一年的新员工(freshman)铃木隆行(24岁)。他一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这样: 早上7点钟起床,走路到附近的地铁站,在车站前面的便利店买一听咖啡边走边喝,坐地铁大约1个小时,下车再走十分钟,9点钟准时到公司开始上班;上班到12点与同事去附近的快餐店吃午饭;1点钟回到桌位继续上班,到了6点钟果然还有许多工作没做完,旁边的上司也还没走,就毫不怀疑地加班;加班到晚上10点钟,上司说“我要走了,要不要去喝酒?”,铃木回答“是,我去!”;听着上司的抱怨,我一直喝到半夜1点钟,坐出租车回家,2点钟睡觉… 铃木从早到晚都匆匆忙忙,循规蹈矩地顺从外面的公共秩序,在公司里扮演称职的员工,下班后还得陪上司去喝酒,跟他搞好关系,为今后的加薪和升职铺好道路。这是日本男子的传统生活模式。他们都把这一生活模式当作理所当然,对此不抱有任何怀疑的态度。这背后是日本的国民性格和等级意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过,在公共场所表现良好的日本男人回到家里,却表现得乱七八糟,乱扔垃圾,电视和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屋子里既脏且乱,几乎连下脚的空间都没有。年轻日本男人普遍有邀请朋友到家喝酒聊天的习惯,互相表达抱怨,顺便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有时甚至会喝到第二天凌晨。 女人的私人空间也好不到哪里去,照样是乱七八糟的。她们会大嚷大叫,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边喝酒。她们在街头、公司里呈现出的温柔可爱的面孔,那些常常受到中国男人夸奖的美德,全部都消失了。她们一回到自己家,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彻底解放出来。我相信,许多中国人只了解日本女人在外面扮演的样子,而不了解她们在私人空间的样子。我想说的是,她们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令人惊讶的鸿沟,她们好像带着双重面孔和双重标准过日子的。这是对的,否则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上无法混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