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价值和剩余价值存在和运动的经济的层面,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这三个核心范畴和相关理论展开讨论,以此尝试着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而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拍脑门式”的抽象和思辨,从而为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微观视点和实证基础。 作者简介: 牛变秀,北京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峰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峰明,男,1966年2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成员,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目录: 导言/001 一/001 二/007 三/017 四/026 五/030 第一章生产力:“是什么”与“什么是”/035 一“概念系统”与“对象系统”/035 二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与结构/040 三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045 第二章生产力与实践——一种批评性辨析/053 一一种新观点/053 二首要性:实践还是生产力?/054 三“泛生产力论”批判/056 第三章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一种批评性辨析/061导言/001 一/001 二/007 三/017 四/026 五/030 第一章生产力:“是什么”与“什么是”/035 一“概念系统”与“对象系统”/035 二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与结构/040 三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045 第二章生产力与实践——一种批评性辨析/053 一一种新观点/053 二首要性:实践还是生产力?/054 三“泛生产力论”批判/056 第三章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一种批评性辨析/061 一一种新批评/061 二首要性:精神生产力还是物质生产力?/063 三准确把握原著论述/069 第四章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反思与新释——以普列汉诺夫为个案/076 一一元决定:“经济”抑或“生产力”/076 二“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方法论反思/087 三在“本质抽象”与“现象具体”之间/098 第五章“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升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历史嬗演的“经济学-哲学”考察/113 一对生产力认识的根本转变/113 二认识转变的历史动因/119 三马克思思想的局限性/122 第六章《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为例/126 一问题的提出/126 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之间/129 三微观分析之一:物质生产和生产力/133 四微观分析之二: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决定性/137 五微观分析之三:生产力的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144 六结束语/148 第七章“生产关系”概念的本质规定和历史嬗变——与唐正东先生商榷/150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生产关系概念/150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关系概念/156 三《哲学的贫困》的生产关系概念/164 第八章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考释——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172 一问题的提出/172 二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一/176 三技术关系: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二/180 四权力关系: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三/185 五生产方式范畴的其他规定/190 六总结和结论/199 第九章学说史视阈中马克思的早期经济学研究/202 一对私有财产的初步探索/202 二对待劳动价值论立场的转变/207 三对资本本质的深入剖析212 第十章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218 一问题的提出//218 二从私有财产到异化劳动/220 三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225 四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相互作用/231 五结束语/234 第十一章马克思剥削观的“方法论”基础——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236 一剥削、本质抽象与“剩余劳动”/236 二“阶级关系”、本质抽象与剥削/242 三剥削、本质抽象与“生产方式”/252 第十二章经济范畴与“形式规定”——马克思经济学本质观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价值/269 一“经济范畴”是一种“形式规定”/269 二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273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扬弃/277 四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282 附录一“本体论”释义——人的生存根据问题/288 附录二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心路历程追溯/304 附录三历史深处的漫步与遐思——陈先达先生的社会历史规律观述评/326 附录四选择抑或为哲学选择——哲学探索之路自述/354 参考文献/374 后记/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