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意识形态的教化中学会思考的人飘浮在意识形态中。要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世界,先得破解意识形态之谜。 目录: 初版序 再版序 绪论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 第一章意识形态: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出现 第一节“假相”与“偏见”的黄昏 第二节“意识形态”概念的降生 第三节意识形态与异化概念的会合 第二章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前提 第一节社会政治实践的推动 第二节理论批判活动的深入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第三章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意识形态与拜物教观念 第三节朝着完整的意识形态学说初版序 再版序 绪论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 第一章意识形态: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出现 第一节“假相”与“偏见”的黄昏 第二节“意识形态”概念的降生 第三节意识形态与异化概念的会合 第二章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形成的前提 第一节社会政治实践的推动 第二节理论批判活动的深入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第三章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意识形态与拜物教观念 第三节朝着完整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四章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论析 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刍议 第二节“虚假的意识”问题 第三节意识形态与科学 第四节意识形态学说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意义 第一节德国批判精神的继承者 第二节元批判与去蔽 第三节哲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 第六章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与演化 第一节意识形态学说的传播者 第二节意识形态学说的“修正者” 第三节意识形态与无意识 第四节“派生物”与“价值的中立性” 第七章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 第一节两大意识形态的对立一 第二节生活方式决定思想方式 第三节意识形态与文化 第八章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复兴 第一节物化、合法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哲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凸现 第四节新意识形态概念论争 第五节意识形态锚入性格结构 第六节作为认识批判概念的意识形态 第九章当代西方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新思考 第一节合理性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意识形态与幻想 第三节从意识形态到科学 第四节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第五节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特征 第十章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意识形态与“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走向成熟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十一章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本体论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第四节人、意识形态和传统 第五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 结论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 附录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如此全面系统地论述意识形态学说在我国尚属罕见。——冯契这是我所见到的国内第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著作。——辛敬良无论从其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从理论上的深刻性来看,都可以说是我国理第一章意识形态: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出现 犹如人们在使用“服装”这一概念之前已经穿着某种东西一样,哲学家们在创制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之前,也已经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并力图用另一些名词来称谓它了。 我们或许可以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和“洞穴比喻”看作是柏拉图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最初的猜测和思考。当历史步人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在希腊世界中获得殊荣的哲学被贬为神学的婢女,柏拉图的高雅的理念世界被变形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入了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当新世纪的曙光刚在天际出现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已向旧世界扔出了他的挑战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关于“四假相”的学说直接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终于,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批判之火中,“意识形态”概念应运而生了。有趣的是,这一重要概念的创制者、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特斯杜.德·托拉西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几乎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众所周知,在精神活动和思想创造上,德国人从来是不甘落后的。尽管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未袭用托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但由于他们把“异化”和“教化”的概念引入到意识和精神发展的领域中,从而奠定了意识形态概念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一节“假相”与“偏见”的黄昏 在勇敢地起来批判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近代哲学家中,培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开创性的人物。在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培根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西方学者大多认为,培根的这一学说乃是意识形态概念降生的第一个先兆。下面,我们先简要地考察一下“四假相说”: 第一种是“种族假相”(IdolsoftheTribe)。培根认为,这种假相植根于人类的天性,存在于人类的每个种族之中。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个人的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来判断事物,从而常常引申出错误的结论。实际上,人们的理性就像一面粗糙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和反射光线,由于习惯于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混在一起,从而歪曲了事物的性质,造成了种族假相。 第二种是“洞穴假相”(IdolsofCave)。这种假相与柏拉图提出的“洞穴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们在含义上仍然存在着差异。如果说,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所要贬斥的是人们的感觉的可靠性的话,那么,培根通过“洞穴假相”所要质疑的则是人们的整个精神状态和全部认识能力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陷入的、不适当的参与作用。在培根看来,“洞穴假相”是个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的假相。由于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与人交往的范围和程度不同,所阅读的书或所崇拜的对象不同,精神状态不同,先人之见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在认识活动中的局限性。犹如每个人都置身于一个特殊的洞穴中来观察外部世界,因而很难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 第三种是“市场假相”(IdolsoftheMarketPlace)。培根认为,人们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而语词的含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约定俗成或普通人的理解方式来加以确定的。假如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没有选择好合.适的语词,而他们对它们的含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就会妨碍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很难达到相应的共识。尽管学者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澄清语词的含义,给它们下定义、确定使用范围、做出确定的解释,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语言上的误解和误用状态,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而加剧了人们之间的无休止的争论。人们通常认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在许多场合下,语言也是阻碍思想交流的工具。要言之,有了语言,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亲近;但有了语言,人们也可能相互误解和相互疏远。培根的市场假相揭示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必定会遭遇到的这种悖论。 第四种是“剧场假相”(IdolsoftheTheater)。培根把这种假相称之为从形形色色的传统观念、哲学教义、思想体系和各种错误的证明法则移植到人们心中来的特殊的假相。在他看来,各种流行的思想体系就像舞台上演出的时髦的戏剧,常常借助于不真实的布景来表现它们所臆造的世界。一旦这些思想体系支配了人们的大脑,也就蒙蔽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看不到真实的事物,也找不到认识真实世界的可靠的道路。 按照培根的看法,第一、二种假相主要是由于每个人身体或心理上的特殊结构、每个人的环境和受教育情况的不同及每个人的情感和好恶的参与引起的;而第三、四种假相则涉及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往,涉及到他们对日常语言的运用。在他看来,语言的误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赋予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以名称,如“命运”、“第一推动者”、“火原素”等形形色色的虚构物;二是从实际事物中随随便便抽引出来的、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如“产生”、“消灭”、“改变”、“疏密”、“轻重”等等。在培根看来,“那些占据着人的心灵并已根深蒂固的种种假相和错误概念,不仅使真理难以进入人心,而且即使进入了,只要我们事先不防止它们,仍有可能在科学复兴的时候来扰乱我们。”而要真正地清除或避免假相,就必须面对新鲜的感觉经验,从逻辑方法上来看,就必须诉诸经验的归纳。 显而易见,培根的“四假相说:既是对经院哲学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的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对柏拉图的“无谬误的”理念世界的深刻的反省和挑战。培根认为,不仅人们的感觉经验是不确定的,易发生错误的,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能是准确无误的。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应当如何克服种种先人之见和错误观念,系统地形成新的、科学的观念?这一问题是促使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在培根之后,洛克(JohnLocke,1632--1704)的重要著作《人类理解论》(1690)成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真正的催生剂。洛克把人们心中最初被动地从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称之为不能再分的“简单观念”(simpleideas),而人们的理智则可以通过集合、合并和联系等多种方式把“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complexideas)。洛克认为,人们在使用观念时,经常会产生混杂的情况,这种情况关涉到他们究竟如何运用文字。他告诉我们:“在一切语言中,人人都可以看到,有些文字在其起源方面,在其习惯的用法方面,并不曾表示任何明白清晰的观念。这一类文字大部分系各派哲学或各派宗教所发明的。”所以,洛克主张把经院哲学家以及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称之为“编造这类名词的大家”。洛克还把人们在运用观念作判断时的先入之见或偏见归结为以下四种错误的尺度:“所谓错误的尺度,有四种。(一)我们认其为原则的各种命题,本身如果不确定,不显然,只是可的,虚妄的,则我们的尺度是错误的。(二)第二种错误的尺度就是传统的假设。(三)第三种错误的尺度,就是强烈的情欲或心向。(四)第四种错误的尺度就是权威。”我们发现,洛克所批判的“四种错误尺度”与培根所批判的“四假相说”有不少相似之处。在洛克看来,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一定要使知识完全依据于经验,一定要谨慎地、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一定要按照逻辑规则,严格地做出判断和推理。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学者,洛克的思索并不止于认识论。他还提出了关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和“三权分立”的社会政治理论,从而为英、法两国的启蒙学者批判种种哲学的、神学的、道德的和法的“偏见(Prejuge)”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英国转向法国。每一个熟悉法国启蒙运动的人都知道,传统观念,尤其是经院哲学流传下来的种种“偏见”,是法国启蒙学者批判和抨击的主要对象之一。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法国启蒙学者编纂的《百科全书》(1765)中关于“偏见”的条目。这一条目给“偏见”下了这样的定义:“偏见是一种有缺陷的判断,是精神根据知性认识的不充分的努力对物的本性构成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