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钟茂森博士2011年在众多传统文化论坛讲解资料的整理,通过其对《弟子规》及《论语》的详细讲解,由浅入深,阐述了我们自我修身养性,最终成就圣贤之道的必经之路及方法。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然而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得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弟子规》是我们修身的根本、基础,《论语》则是在《弟子规》基础之上自我修身的一种升华,最终成就群子之道。本书契合当下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化民族复兴的要求,对于时下社风、学风教育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钟茂森,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年至199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先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得州大学及堪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研究人员”绿卡。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来获得终身教职。钟茂森先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对话。2007年起,他用普通话、粤语讲解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峰三时系念全集》、《孝经》、《文昌帝君阴骘文》、《印光大师开示》、《劝发菩提心文》、《三十七道品》等),录制的传统文化课程已超过2000个小时,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播放。他的演讲,已经成书的有《弟子规》研习报告,《太上感应篇》研习报告,《佛说十善业道经》研习报告,《孝经》研习报告,《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母慈子孝》、《了凡四训》研习报告,《找寻中国精神》、《细讲<大学>》、《窈窕淑女的标准》、《体验人生最高享受》等十多部。 目录: 解释经题 讲经缘起 《论语》概要 总叙 入则孝 总说 事亲篇——居则致其敬 事亲篇——养则致其乐 事亲篇——病则致其忧 事亲篇——丧则致其哀 事亲篇——祭则致其严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解释经题讲经缘起《论语》概要总叙入则孝总说事亲篇——居则致其敬事亲篇——养则致其乐事亲篇——病则致其忧事亲篇——丧则致其哀事亲篇——祭则致其严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讲经缘起我们将《论语》认真地学习一遍之后,将会发现《论语》所涵盖的学问是极其地精深,要透彻掌握是不容易的事情。现代人时间紧张,能不能够用讲解精华的方式,把《论语》提纲挈领地为大家讲解一遍?这样使大家在最短的时间把《论语》的精神、《论语》的主线掌握住,从而能够落实到自己的修身、齐家,乃至于治国、平天下。所以,我就想了一个主题,叫作“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因为我们看整部《论语》,“君子”二字曾经出现过一百一十九次。《论语》总共四百九十二章,差不多是每五章就出现一次。所以,“君子”是《论语》的一个主要精神。《论语》最终的导归是让我们能够成圣成贤,而在成圣成贤之前,先得做君子。君子是正在修学的人,还没有完全成就,但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了。《弟子规》是修身的一个基础科目。在《弟子规》的修学基础上,又能够学习《论语》关于君子如何修身的学问,这样在儒家的修学上就比较圆满了。《论语》的基础在《弟子规》,如果没有《弟子规》,《论语》就会落空。所以我们题目讲到的君子修身是必须先从《弟子规》开始,而后以《论语》为主要修行的一个科目。《论语》最后导归到“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圣经”,《论语》几乎是从古到今的中国人必看的。但是很多人读《论语》,只是读到皮毛,只是了解一些常识,而未能真正地去落实和践行,原因是对《论语》理解还不够透彻,或者是理解上有偏颇。所以我们这次讲《论语》,跟其他人讲法有所不同,我们着重在践行部分,着重说明如何来落实这个学问,而且处处结合《弟子规》,体现出《弟子规》和《论语》是不二的,是一个整体。《弟子规》是根,《论语》是成熟的花果。我们这次讲,不是按照《论语》原文从开篇到最后这么讲,是用一条主线贯穿整部《论语》。用什么主线?就是用《弟子规》“总叙”所讲到的七科。实际上《弟子规》的“总叙”也是来自于《论语》。《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夫子编辑的,他就是以《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作为纲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就是以《论语》这一章作为总纲领。这里讲到的七科,第一是孝,第二是悌,第三是谨,第四是信,第五爱众,第六亲仁,第七学文。所以,一部《弟子规》就是在这七科方面进行开解,以三字为一句,总共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详细地把《论语》这一章开解出来。自清朝以来到现在,作为童蒙的一部主修教材,非常明了,是一个很好的童蒙养正的内容。我们也以《论语》“学而第一”的第六章作为总纲领,把《论语》将近五百章抽取精华归纳,按照七科来分类,详细说明君子如何修身立德。《弟子规》这个弟子不是说小孩,李老夫子在这里说弟子是讲的孔门弟子,孔门弟子首先要做君子,最后要做贤人,然后要做圣人。圣人是智慧、德行都圆满的人,他对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了。弟子是正在学习的人,是学生。圣人是老师,孔子是圣人。贤人比圣人稍微差一点,还没有完全圆满,但是也能够做我们的老师。我们想要这一生成圣成贤,根本一定要落实,就是孔老夫子所提出来的做弟子的标准。所以我们将《论语》分为七个科目,详细地开解如何做君子、如何做圣人。《大学》里面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圣人是能够完全将自己的明德显明出来的人。明德这个明是智慧,德是德能,智慧、德能人人本有,本性中本来具足,并不是从外面学来的,也不是修来的,因为你本来就有,只需要把它显明出来就可以了。圣人是已经显明了明德的人,我们作为凡人,还没有显明明德,因此要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显明我们自己的明德。显明明德了还要亲民,亲民就是要帮助天下人一同来显明明德,所谓自觉觉他。自己觉悟,显明了明德,要觉他,也要帮助别人,帮助他们也明其明德。最后自觉、觉他都圆满了,那叫止于至善,这是圣人的事业。我们今天所修学的就是明明德的一个阶梯,怎么样去显明自己的明德。真正显明明德之后,就达到了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天下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世界和谐了。不仅世界和谐,整个宇宙都和谐了。因为宇宙本来和谐,正因为我们明德不明,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不和谐。放下那些阻碍明德的东西,我们就能够看到宇宙本来和谐,而且自己原本跟圣人无二无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