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老子全本和庄子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篇章,参考众多版本,精心注释、翻译,比如《老子》就参考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等多个权威版本,是当下了解老子和庄子极具代表性的版本。《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两大经典,两千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读此书,不能了解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老子,又名李耳,先秦道家学派早期最有影响的代表,其传世之书《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接近西方哲学精神的哲学之书,其所阐发的众多命题影响百代,实际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庄子,又名庄周,是先秦道家又一代表人物,所著《庄子》一书既是道家学派的经典,又是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其深邃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文风是中国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夏国强,新疆师范大学学者,多年致力于先秦文献的研究,有多篇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的论文,在业界广有影响。 目录: 目录: 老子 庄子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老子 帛书道经: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相较于郭店楚简《老子》而言,较为完整,又早于传世王弼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老子》足本,其中文字与篇章结构和传世王弼本《老子》略有不同。为了贴近《老子》一书原貌,选用帛书老子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相关版本参校订文进行注译。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仍依传统文献排列顺序,把道经放在前面以便于对照阅读。 第一章 概要: 本章是说如何认识万物的本质而不出现偏差:万物的本质与宇宙本原是一体的,我们认识事物需要遵从自然规律。即“名”遵从于“道”,而“欲”是我们认识的局限。明白这一道理,才能认识到万物的本质。 道,可道也1,非恒道也2。名,可名也3,非恒名也4。无名5,万物之始也;有名6,万物之母也7。故恒无欲也8,以观其妙9;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10。两者同出,异名同谓11。玄之又玄12,众妙之门13。 注解: 1第一个“道”是名词,《说文》说:“一达谓之道。”这里指宇宙中唯一的本原。因此“道”和“一”之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为“一”者有真理、规律、原理等,这些都是“道”的内涵。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说明,称说。 2非:不符合。恒道:永恒存在的道。这里指描述宇宙的本原是可以的,但我们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宇宙中永恒存在的本质。即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描述并不全面。 3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对事物的名目,种类。第二个“名”是动词;指命名,区分。 4恒名:固有不变的性质。这里指对事物的种类进行命名是可以的,但我们所命名的并不完全符合事物固有的性质。即人类通过命名来区别万物,但这种区别不能反映万物的本质。 5无名:没有区别。 6有名:进行区别。 7母:根本。这里指对万物进行区分是为其命名的根本。 8恒:使之恒常,这里指保持、坚持。无欲:没有偏爱;这里指对客观对待万物,不因自我的喜好而决定万物的性质。 9妙:微妙。 10徼(jiào):边际。“所徼”指界限所在,这里指物与物不同之处。 11同谓:同样的称谓。 12玄:青黑色,玄妙深远。这里指所看到的未必是本质。 13门:途径。 翻译: 宇宙的本原是可以说明的,但(这种说明)不符合恒久不易的规律。万物的种类是可以被命名的,但(这种命名)不符合万物的本质特征。没有区分,是万物的本来状态。进行区分,是万物命名的根本。因此,坚持无偏爱,可观察万物的微妙本质(相同之处)。坚持有偏爱,可观察万物的不同之处。相同和不同都是源于对万物的认识,认识虽然不同但说得是同样的东西。看上去很玄妙,实则只是深远罢了(不深入到本质中就无法理解)。这是认识万物微妙本质的途径。 第二章 概要: 本章是说如何处理事情没有偏误:世界上所谓善恶美丑的分别都是因为设立了标准才出现的,肯定事物的同时必然否定某些事物。这样必然以人的主观判断裁断万物,从而丧失了对万物本真的认识。为了避免这种失误,就应该不设立是非得失的标准,不知“美善”,也就不形成“丑恶”。圣人居无为之事,顺应自然引导万物生灭;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不以自己意志去推广教化;功成弗居,不把自然之功当成自己的功业。由于圣人没有得到功业,也就不会失去功业。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1;皆知善,斯不善矣2。有无之相生也3;难易之相成也4;长短之相刑也5;高下之相盈也6;音声之相和也7;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8,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9,为而弗恃也10,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解: 1本处文字从帛书甲本。为美恶:形成了美和丑。已:句尾语气词。 2斯:分出。不善:不好。 3相生:互相依存。 4相成:互相促成。 5刑:同“形”。“相形”指互相比较。 6盈:通“呈”,展现。“相盈”指低矮处不可以遮蔽高处,则高处就展现出来。 7音声:据郑玄说,合奏为音,单音为声。相和:互相唱和。 8居:治理,履行。无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事:职责。 9作:兴起。始:发起,倡导。 10恃:自我倚仗,自以为是。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形成了美丑的概念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分出了不善。有和无互为依存,难和易互为促成,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展现,音与声互为唱和,前和后互为接续,这些都是永恒的常态。因此履行无所作为的职责,施行不言的教化:任万物兴起而不倡导,有所施为但不自以为是,成就功业而不占据。正是因为不得到,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概要: 本章是说无为之政的具体措施: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施行无为之政。在外,国家禁止各种诱惑,如举贤、重货。在内,使百姓闭塞心思,减少欲望。只求身体健康,饱食终日,形成淳朴混沌的社会环境,就事无为而民自化了。 不上贤,使民不争1;不贵难得之货2,使民不为盗3;不见可欲4,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5,实其腹,弱其志6,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7,弗为而已8,则无不治矣9。 注解: 1上:通“尚”,尊崇。贤:有才能的人。争:较量,比较。 2贵:以之为贵重。货:财物。 3为盗:做偷窃的事。 4见:显示。可欲:即“所欲”,想要的东西。 5虚:使之虚。这里指让百姓的心思单纯,即没有心思。 6志:愿望。这里指降低他们的愿望,即减少欲望。 7知:有才智的人。不敢:不勇于进取。 8弗为:无为。 9治:安定。这里指得到治理。 翻译: 不尊崇有才能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比较;不把难得的财物当成贵重的,使老百姓不做偷窃的事;不显露那些使人想要的东西,使百姓不被诱惑。圣人的治理就是这样。使百姓心思单纯;让百姓填饱肚子,减少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筋骨,常使百姓没有才智,没有欲望。让那些有才智的人也进取,不做事。(天下)就没有不安定的。 第四章 概要: 本章是说“道”的性质:道空虚又充盈,是万物的根本,形成在自然之前,似乎切实存在又深远难知。 道冲1,而用之有弗盈也2。渊呵3!似万物之宗4。锉其兑5,解其纷6,和其光7,同其尘8。湛呵9!似或存10。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11。 注解: 1冲:通“盅”。虚空。 2用之:即“由之”,因此。有:又。盈:溢出。“弗盈”指没有溢出,充盈的样子。 3渊:水积聚的深渊,这里指大道深远。呵:语气词,兮。 4宗:根本、 5锉(cuò)其兑(ruì):磨去它的锋锐。 6解:消解。纷:纷杂,纠纷。这里指磨去锋锐才能消解纠纷。 7和:中和。 8同:混同。尘:尘世。这里指中和光芒才能混同尘世。 9湛:同“沉”,隐藏。 10或:确实有。 11象:形成。先:前。 翻译: 道的空虚的,而因此又是充盈的。深远啊!像是万物的根本。磨去锋锐才能消解纠纷,中和光芒才能混同尘世。隐秘啊!似乎切实存在。我不知道是谁滋生了它,形成在天帝之前。 第五章 概要: 本章是说“道”的作用:道的运动处在天地之间,看上去空阔无所有,但只要一运行就无穷无尽。圣人只要模仿自然的变化,顺时而动,动则不止,使万物的生死变化都处在运动的平衡之中。如果强求闻知,增添仁爱礼制的限制,那么可活动的空间越少,也就难以持久。不如中空守虚,更为恒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2?虚而不淈3,动而俞出4。多闻数穷5,不若守于中6。 注解: 1天地:指自然。仁:亲爱。刍狗:祭祀时,用草杆或者植物类茎干做成的草狗。《庄子?天运》说:“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据王继如先生说:刍狗祭祀时尊荣,祭祀结束后则被践踏,残骸被拿去烧火。表明自然只是让万物象刍狗一样走完从荣宠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2橐(tuó)籥(yuè):“橐”指装东西的袋子。“籥”指竹管。两者结合为风箱。冶炼的时候,用竹管接囊橐的鼓出来的风,用来吹火。与:语气词,表反问。 3淈(gǔ):通“屈”,穷尽。 4动:鼓动。俞:通“愈”,更加。 5数(shuò):屡次。“数穷”指多次陷于穷窘的境地。一说通“速”,快。 6中:通“冲”,虚静。 翻译: 大自然没有仁爱,它把万物看成刍狗(任凭万物从盛转衰,由生到死)。圣人也没有仁爱,把老百姓当成刍狗。天地的中间,难道不像一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尽,越动就越吹出气息。见识越多,遇到的困窘就越多,不如坚守在空虚无为之中。 — 一顿,期期艾艾地憋了好半天,才说出:哇!不行啦!思想啦!斗 私批修啦!后来我们回家去,为该老乡的话语笑得打滚。可想而知, 在今天,那老乡就会说:哇!不行啦!“五讲冶啦!“四美冶啦! “三热爱冶啦!同样也会使我们笑得要死。从当时的情形和该老乡的 情绪来看,他想说的只是一句很简单的话,那一句话的头一个字发 音和洗澡的澡有些相似。我举这个例子,绝不是讨了便宜又要卖乖, 只是想说明一下话语的贫乏。用它来说话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用 它来思想了。话语圈子里的朋友会说,我举了一个很恶劣的例子 — ——我记住这种事,只是为了丑化生活;但我自己觉得不是的。 01 我在沉默中过了很多年:插队,当工人,当大学生,后来又在 大学里任过教。当教师的人保持沉默似不可能,但我教的是技术性 的课程,在讲台上只讲技术性的话,下了课我就走人。照我看,不 管干什么都可以保持沉默。当然,我还有一个终生爱好,就是写小 说。但是写好了不拿去发表,同样也保持了沉默。至于沉默的理由, 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 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当时我怀疑的不仅是说过亩产三十万斤粮、 炸过精神原子弹的那个话语圈,而是一切话语圈子。假如在今天能 证明我当时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会感到无限的幸福。 五 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个 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冶,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 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 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 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我们听说,在过去的年代里,连一些伟 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的话冶,这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因为有 征话语捐的事,不管我们讲过什么,都可以不必自责:话是上面让 说的嘛。但假如一切话语都是征来的捐税,事情就不很妙。拿这些 东西可以干什么?它是话,不是钱,既不能用来修水坝,也不能拿 来修电站;只能搁在那里臭掉,供后人耻笑。当然,拿征募来的话 语干什么,不是我该考虑的事;也许它还有别的用处我没有想到。 我要说的是:征收话语捐的事是古已有之。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 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在这方面有个例子, 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在那本书里,有两个姑娘在大观园里联句, 联着联着,冒出了颂圣的词句。这件事让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两个 十几岁的小姑娘,躲在后花园里,半夜三更作几句诗,都忘不了颂 圣,这叫什么事?仔细推敲起来,毛病当然出在写书人的身上,是 他有这种毛病。这种毛病就是: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我认为,可以在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 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 11 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既是捐献,又是税金。 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 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 — 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我曾经是个沉默的人,这就是说,我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 也不喜欢写稿子。这一点最近已经发生了改变,参加会议时也会发 言,有时也写点稿。对这种改变我有种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 贞。这就意味着我违背了多年以来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了。我还不至为此感到痛苦,但也有一点轻微的失落感。开口说话 并不意味着恢复了交纳税金的责任感,假设我真是这么想,大家就 会见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我有的是另一种责任感。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学研究,因此接触了一些“弱势群 体冶,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同性恋者。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 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 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在中国, 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在外国,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但不 知他们是谁。有两位人类学家给同性恋者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做 《WordisOut》。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 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 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 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 于这最后一种。作为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 我现在写的东西大体属于文学的范畴。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 是: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除了文学,我想不 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 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 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 几年前,我在美国读书。有个洋鬼子这样问我们:你们中国那 个阴阳学说,怎么一切好的东西都属阳,一点不给阴剩下?当然, 21 她这样发问,是因为她正是一个五体不全之阴人。但是这话也有些 道理。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任何好话。就 是夫子也未能免俗,他把妇女和小人攻击了一通。这句话几千年来 总被人引用,但我就没听到受攻击一方有任何回应。人们只是小心 提防着不要做小人,至于怎样不做妇人,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 是到了现代,女变男的变性手术也是一个难题,而且也不宜推广 ——这世界上假男人太多,真男人就会找不到老婆。简言之,话语 — 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做自说自话; 往难听里说,就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 哑巴扒绝户坟。仔细考较起来,恐怕聋子、哑巴、绝户都属阴的一 类,所以遇到种种不幸也是活该——笔者的国学不够精深,不知这 — 样理解对不对。但我知道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任何人说话都会有 毛病,圣贤说话也有毛病,这种毛病还相当严重。假如一般人犯了 这种病,就会被说成精神分裂症。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就是这样看 待自说自话的人。 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 分崩离析。基于这种不幸的现实,可以听到各种要求振奋的话语: 让我们来重建中国的精神结构,等等。作为从另一个圈子里来的人, 我对新圈子里的朋友有个建议: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 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 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 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议论当然是有感而发的。几年 前,我刚刚走出沉默,写了一本书,送给长者看。他不喜欢这本书, 认为书不能这样来写。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 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 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双月刊)。 ——编者
|